初中生五月的四天觀后感作文
《五月的四天》是一部由阿希姆·馮·博里斯執導,Pavel Wenzel / Alexei Guskow / 伊萬·舍甫多夫主演的一部劇情 / 戰爭類型的電影,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五月的四天觀后感作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五月的四天觀后感作文1
電影的名字聽上去有點《五月碧云天》的恬淡詩意,又有《羅馬假日》的爛漫清新,還未看過電影便首先生出無數綺思遐想,但看過之后確定應該改霸氣點叫《四日戰爭》,如果為高票房考慮的話。
電影講述的是二戰尾聲的事情,盟軍四面夾擊之下,德軍紛紛潰退,一支八人蘇軍小分隊追擊到一個德軍村莊,剛到地方就遇到德軍部隊,匆促進攻,喪失戰意的德軍不堪一擊,丟下幾具尸體迅速逃跑。除了一個人,目睹戰斗的德國男孩決定留下來獨自抗爭,他穿上德軍士兵的衣服,拿起槍,準備對蘇軍發起突襲。但很快被蘇軍發現,一路追擊著進了孤兒院,里面是一幫弱質女流由一個果敢強硬的女院長帶領。小分隊俘獲了小男孩,沒有殺他。隨后接到駐守此地,攔截退散德軍的命令,小分隊決定在孤兒院里暫時駐扎下來。于是開啟一段《海的沉默》般的敵我之間的微妙抗爭。
導演特地挑選了一個小男孩的視角看待這場戰爭,而沒有賦予他旁觀者應有的中立視角,在他的眼里入侵者便是敵人,是一個偏差的觀點。但奇怪觀眾很容易就接受了劇本的設定。這里顯示了電影制作者的狡黠,因為小孩子的視角都是比較單純的,少有辯證能力,對一件事的判定不可能如大人那么成熟,更不可能像旁觀者那么冷靜。但事實上,從一個平民的角度,都有可能對突然造訪的外來者產生警惕抵觸,何況對象還是原本仇視的蘇聯人,只不過換做一個小孩子比較容易讓人接受。
蘇軍一開始就顯露出侵略者的淫威。他們抓走了院長的保姆,一個戰爭中的女人面對一群持槍的男人,其結果不言而喻。這給留下來的女人們造成巨大陰影,尤其是那個最年輕貌美的女孩。為了躲避蘇軍的凌虐躲了起來。可最后還是被發現,如果這之前小分隊的人還算規矩,如今女孩的出現徹底點燃了大家壓抑的情緒,紛紛蠢蠢欲動,想要一親芳澤。一個男兵率先發難,在晚餐時間對女孩動氣手腳。而就在關鍵時刻分隊長出場救下了女孩,緩解了緊張的氛圍,也使得士兵們和劇院里的人們的隔膜在這一刻開始溶解,由對抗走向共融,劇情在這里走向一個轉折點。這一幕似曾相識,在許多電影里我們都曾經看到過,當你面臨黑暗的關鍵時刻,總有人性的閃光將你照亮。
分隊長便是整部電影人人性的光輝頂點。身世在所有人中最為凄慘,妻子、兒女全部在戰爭中死去,像這樣的孤家寡人,在以往的記憶里應該是充滿暴虐心靈扭曲的,但只有他保持著善良本性,甚至在其他人的本性在戰爭中迷失的時候,依然能夠保持清醒和冷靜。他不僅救了那個女孩,還兩次救了男孩,尤其第二次當他在從海中救起遭士兵們折騰差點溺死的小男孩的時候,那姿態真像一個爺爺抱著他疼愛的孫子。而第三次他的決定拯救了孤兒院里的所有人。也許在他的眼里,戰爭必須殺戮,但絕不可以泯滅人性。
提到分隊長就不能漏了孤兒院院長。這是一個中庸處世的人物,她不參加戰爭,但嚴格守護人性爭議。當德軍潰退,蘇軍入侵的時候,決然留下,用她的智慧和蘇軍周旋,用她的威嚴威懾那些懷有二心的蘇軍士兵,盡力所有保護孤兒院里的每一個人不受傷害。作為一個俄裔德國人,她也是整部電影里思想最接近上尉,最了解上尉的人,兩人相仿的年齡,相似的恬淡氣質,更巧的是有著的閱歷。當上尉將兩個人共同的出生地說成列寧格勒的時候,她堅決更正那是“圣彼得堡”,小小的舉動,卻勾引出兩人共通的回憶,激發出上尉的同情心。不清楚他們之間是否早已暗生情愫,但她的確在之后的幾個關鍵時刻影響了上尉的決斷。假如沒有戰爭、意識形態的差異,真想撮合他們兩個在一起。
第二股德軍的出現,對孤兒院里對峙的雙方起著制約的作用。小分隊本身人少,而且不走運在之前的戰斗中發生了減員。德軍那邊則敗局已定無心戀戰,早就想著舉起白布投降,只是不想投降蘇軍才遲遲不肯放下武器。雙方就那么默契的對峙著,唯有小男孩一心想要攛掇雙發打起來。此時,他的動機已不單純是因為外敵入侵和父親身死沙場的仇恨,而是充滿著濃濃的醋意。小男孩由于在女孩躲藏旗艦暗中給女孩送吃的,贏得了女孩的好感。但女孩后來有受到了更年成熟帥氣的還會彈鋼琴的接線員的追逐,黑面包怎能和鋼琴和成熟的荷爾蒙相提并論,女孩迅速移情別戀。小男孩憤恨至及,便偷偷跑到德軍那里告訴小分隊兵力空虛的事實,天真的要求德軍能夠發動進攻趕走蘇軍。然而德軍早就無心戀戰,那肯聽他的餿主意。小男孩失望而歸,但他還是戳穿了兩人的戀情,小分隊把的接線員關了起來,他很可能會以強奸罪處死。奪愛之恨終于得報小男孩卻沒有勝利的快感,反而感到失落,慢慢認清、接受了女孩不愛他的事實。轉而向小隊長求情。這里的小男孩徹底成熟起來,不再片面看待戰爭,對戰爭中和認清有了更理性的認識,戰爭沒有摧毀他反而發掘出她內心的善美。
戰爭會導致對峙、誘出黑暗。和平即使很短暫照樣可以釋放出最美的人性。隨著劇情的推進,孤兒院的人們和蘇軍小分隊的士兵們逐漸接受對方,打一片。而德軍最終投降的消息也適隨廣播而至,孤兒院陷入歡騰,再看看播放器的進度條,還剩不到十分鐘,已經準備好迎接一個皆大歡喜的結尾然后洗洗睡覺了。正如一場球賽的最后幾分鐘,一方大比分領先剩下的幾乎都成了垃圾時間,觀眾們意興闌珊紛紛準備提前退場。但很多時候逆轉的高潮就是從這時候開始的。
電影里這時突然出現了另一股蘇軍,粗魯的蘇軍少校,像當初的士兵們一樣看上了女孩,迫不及待要施行淫樂。上尉再次出手打斷少校的暴行,暫時保護了孤兒院眾人的周全,卻因為以下犯上招致少校的瘋狂報復。少校糾集大批蘇軍展開對孤兒院的進攻,決意消滅小分隊。而為了保護孤兒院的眾多婦孺,小分隊決定和德軍聯合起來,抵抗這股紅軍的進攻。
矛盾轉變之快讓人猝不及防,但仔細想想之前鋪陳了那么多不正是為了這一刻的到來,導演隱忍了這么久終于迎來和盤托出的抒情時刻。如果沒有最后這個震撼人心的結尾,這個畫龍點睛之一筆,整部電影定會失色不少。電影到了這個時候的主要矛盾已經不是兩個國家軍隊之間的仇恨,敗者與勝者地位的懸殊,而是關于人性踐踏與保護的較量。讓德軍和小分隊這兩個曾經的對手聯合起來的只有對人性的守護。最后結尾的時候,接線員站在馬頭目送載著孤兒院老幼的船只離開。蒼涼的背景里寓意著一部分人的死,和一部分人的生。是一個生死并存的偉大時刻。這里只想用一句話作為結尾:戰爭里沒有是非對錯,只有人性善良。
五月的四天觀后感作文2
從《鐵皮鼓》,到《英俊少年》,還有《羅拉快跑》等等,德國電影很善于描寫孩子們的心理和成長。或許和德國的文化在歐洲來講比較年輕有關?
年輕人最大的優點是勇往直前,不會顧慮重重;最大的缺點是因為荷爾蒙和輕信而造成的沖動,而二戰帶給德國最大教訓之一也許就是如何控制沖動。
比很多二戰中的德國青年更幸運的是,小彼得在整個故事中不斷成長,從最初的英雄主義、保護欲、占有欲,到最后理智地區分什么是正確,什么是錯誤,克制住悲傷,勇敢地活下去,他終于成熟了。
這份成熟,無疑和上尉對他父親般的保護和引導有關。失去孩子的上尉,對小彼得和漂亮的安娜愛護有加,把自己曾經不能為兒子做的事,在兩個孤兒身上實現。電影中最溫馨的一個鏡頭,是上尉把凍僵了的彼得從海里抱起來走上岸,彼得又羞又氣,掙扎著要脫離他的懷抱,逗得他哈哈大笑的那個片段。
成長于俄羅斯的德裔男爵夫人氣質高貴,舉止文雅。在蘇軍和孩子們接觸的最初,她無疑是最好的潤滑劑。氣質如蘭,內心強大的人,具有征服所有人,甚至是敵人的魅力。而她溫柔地糾正上尉“不是列寧格勒,是圣彼得堡”的段落,比血脈噴張,聲嘶力竭的口號讓人覺得溫情多了。是的,其他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溫情。
溫情是這部戰爭片中最大的亮點,古典音樂的穿插,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生命是如此殘酷,也是如此美好。是不是二戰涉及德國的電影一定要有古典音樂的陪襯?笑。
這部電影無疑讓人聯想起十三釵,類似的戰爭背景和為他人犧牲的題材。但十三釵過于追求敘事的宏大而加入很多槍戰的場面,追求視覺刺激而選取的強奸段落,無疑減少了主要人物的表現機會,對個人經歷情感變化的描述又不夠細致深入,導致沒有感染力。章詒和女士曾經說過:經過多年的集體主義教育,我們喪失了對個人情感的表達能力。(大意)
我不同意很多人糾結于“妓女和女學生的生命價值是平等的”這個觀念,因為判斷一個人的做法是否合乎情理,要依據當時的道德和法律觀念,極端地強調現代更文明的道德觀,并不有利于去寬容地理解過去的人。
但十三釵的故事邏輯確有問題,米勒從最初的掙錢動機到后來的保護學生,固然有看到日軍暴行而激起的善良本性,可還不夠充分。至于妓女們舍命偷梁換柱,除了在躲藏日本人的時候,占用了女學生們的地方的恩情之外,似乎沒有更多的理由,看到對方要去死就代替對方而死的情分相對來說也太重了。所以妓女打扮成女學生的那一段戲,雖然拍得不錯,卻有點空穴來風。
至于有一個很害怕而不愿意去日軍俱樂部的妓女,依然被押著上了車的情節,看似減少了對妓女們高大全的刻畫,可為什么一定要集體犧牲呢?為什么事前不能有一個學生,勇敢地站出來,把這個畏懼死亡的人換回來呢?那才真是人性的寬容。導演或編劇讓妓女集體犧牲,觀眾用妓女和女學生兩個集體的概念來比較生命價值,這二者行為背后,又有著怎樣的共同邏輯?
更為可怕的是,現在社會中的集體對抗情緒,因為職業惹來的殺身之禍。好像那句恐怖的“千萬不要忘記階級斗爭”的口號又要響徹開來。因為一個人的國籍、種族、職業和財富的擁有度而妄下定論,采取敵視或友好的態度,不是一種頭腦的簡單化和邏輯的笑話嗎?這部電影講述的故事告訴人們,那些集體屬性都不是判斷一個人善惡的標志,選擇愛恨,要針對在你面前活生生的個人。
最后,飾演上尉的Aleksei Guskov很有魅力,前一陣看過他演的俄羅斯電影《音樂會》Le_Concert,也十分好看。
大概今年是我徹底淪為叔控的紀元年吧。
五月的四天觀后感作文3
誰不想戰爭結束了回家,誰不想獲得正常的生活和自由,
但是,戰爭啊,
讓人的理性被吞噬,讓人們心中的惡被放大,
每一個戰爭的參與者都是受害者,
戰爭,對于普通人來說從來都沒有贏家。
這一刻,我們都期望和平,
可是,為什么拿起了槍,對準了同胞們?
因為我要捍衛的是生命、尊嚴、自由,
因為我是人,我也用一樣的眼光對待每一個人。
我不是一個任人驅遣的木偶,
我不要被那些虛偽命題、所謂的偉大而變得盲從和瘋狂
不要被那些別人給的標簽、標榜的正義所蒙蔽
我時常摸摸柔軟的內心,
重溫深處幾乎被掩蓋的初心,
人性的光輝,永遠不能被掩蓋,不會永遠被遮擋。
我要挺直腰桿去抗爭!哪怕付出寶貴的生命!
五月的四天觀后感作文4
觀影之前真的沒想到這部片子這么精彩,面對二戰這個沉重的題材,導演舉重若輕,將整個影片的節奏控制的非常出色。
整個故事中,小男孩彼得是線索人物,他的行動很多時候也是推動劇情發展的關鍵點;同時它也是主要的觀察者,從孩子的視角去解讀這個殘酷的世界更耐人尋味。在他這個年紀,正是叛逆的時期。父母雙亡的慘劇也為他的生活蒙上陰影。在他眼里,父親是英雄,是為國捐軀的勇敢者,他內心也夢想著成為英雄,贏得尊重。
然而此時,德國卻宣布戰敗了,英勇的軍人們一夜間就變成了失敗者,這與他的英雄夢嚴重沖突起來。從這個角度來看,這個故事也是彼得重新理解英雄的含義的過程。
在這條線索的引導下,影片的張力開始慢慢積蓄,如同慢慢擰緊的發條。孩子們對紅軍越來越親密,紅軍也越感覺對這群孩子負有責任。終于紅軍之間為了這個孤兒院反目成仇。當坦克炮彈轟開孤兒院的那一刻,積蓄的力量宣泄而出。心中的隔閡消失了,人為設定的標簽脫落了。不管是布爾什維克還是法西斯,是沙俄后裔還是革命者,是勝利的一方還是戰敗的一方,是敵還是友……都不再重要。只有最純粹的人類的感情展現了出來。
面對這種深刻而又沉重的戰爭題材來說,導演能克制住抒發個人情懷的欲望是很難的。在這種激烈的沖突背景下,充滿沖擊力和情緒性的影像能極大的影響觀眾,從而將導演自己的關于人性善惡的,關于戰爭殘酷性的,關于民族與國家的榮耀與苦難的許許許多多觀點可以強有力的表達出來。然而這部片子的導演克制住了這種沖動,克制了抒情的欲望,克制了說教宣講的欲望,竭力將情緒控制起來,避免用影像直接對觀眾進行引導和說服。正是這種克制,才給觀眾留下了思考的空間,讓影片能更深的接觸觀眾的內心。
這種克制不是回避,對戰爭痛苦本質的反思貫穿影片始終。真情而不煽情,正是這部影片充滿魅力之處。
五月的四天觀后感作文5
戰爭的意義對于任何一方都是殘酷的,所有的作品展現的歐洲戰場沒有中國紅軍思想境界可以舍身往死的英勇士兵,更多的是從軍的無奈和家毀人亡的慘痛境遇。
五月的確是個浪漫的日子,法國人在五月“隨心所欲”逃離(『隨心所欲的五月』情節),這里德國男爵夫人帶著女孩們在結束戰爭的那一天與蘇聯紅軍得士兵們浪漫的戶外聚餐,無不體現歐洲人熱愛生活的情懷,而荒.唐也是這部電影的主題,上尉紅軍沒有被海邊多數的納粹德軍襲擊,而是被自己紅軍上司因為一個女傭的個人恩怨遭到了屠殺,而德軍沒有表現出納粹的殘暴,卻來營救幫助婦孺們的紅軍上尉,一場紅軍聯合納粹與紅軍展開的對抗。
這里沒有敵我的正義與邪惡,沒有民族的“犯我必誅”的“情操”,而是對人性善惡的諷刺,是對放大個人尊嚴的嘲諷,更是展現真情可以不分國界,善良的人與人是可以互相感染的,上尉并不可怕,男爵夫人高貴氣質強大內心也是可以放下架子,帥氣的士兵也可以用鋼琴得到女孩的芳心,更加展現了男孩從開始的納粹思想到最后單純的愛,這都是人性善良帶給所有人的希望。
有位偉人曾經說過人性是帶階級的,不想過多評論,但當今社會我們更應該看于人為善的意義。
大量古典音樂的點綴增加輕松浪漫的氣氛,更加映襯出真情超越了戰爭帶來的煽情感動。
一個人炫耀什么就是缺少什么,歐洲在反思戰爭帶來的災難,而我們還在樹立一種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