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化雨觀后感作文
觀后感不僅是一個表達自己想法和見解的機會,更是一個記錄自己成長和發展的重要途徑。小編給大家分享春風化雨觀后感作文參考,方便大家參考春風化雨觀后感作文怎么寫。
春風化雨觀后感作文篇1
前一段時間觀看了奧斯卡著名教育大片《春風化雨》,起初是給這個片名吸引,但看了一會發現以前在中央6套看過這部電影的介紹,那時這部電影的名字是《死亡詩社》。看完后覺得這部影片更適合《死亡詩社》這個片名吧。
電影主要講述的是一位另類的教師——基廷用其獨特的教育方式常帶領著他班上的學生打破傳統的教育模式,構成獨立思考問題的學習方式。而其倡導的自由思考、自我做自我主人的教學理念也釀成了一個杯具:他的學生尼爾違背父親意愿去參加戲劇表演。在父親的強權面前,他不知該如何抉擇,最終以死亡證明他對戲劇的熱愛。然而,基廷教師也因尼爾的死被辭職離校。但卻得到了所教學生的認可。
基廷說過這樣一句話:“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學會自我思考。”它真實地反映了基廷教師的教學理念,也給我們的教育帶來了很深的思考。這個學校引以為榮的四大校訓:傳統、榮譽、紀律、卓越,而基廷教師帶頭把書撕掉的行為正是在向傳統、紀律的舊式教育模式作反抗的表現。其這樣做的目的是在于引導學生們學會獨立思考問題,就像中國的那句古話——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傳統教學方法的教師也是期望帶給學生盡可能多的知識,但有時卻往往會忽視學生的需要,用自我的思考代替學生的思考,這樣學生在學習上就會變得比較被動。
“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正因為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世界才變得如此精彩。學生群體由于先天的素質和后天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等的不一樣,也存在著差異性和豐富性,這種差異性和豐富性主要表此刻智力類型差異、學習風格差異和個性特征差異上。
雖然基廷教師的教育理念比較新穎、獨特、有創造性,但也正因為這樣能夠說是間接害死了尼爾。雖然他教導學生要有自我的思考。但卻沒有想到在當時的學校會顯格格不入。我想:如果他研究到尼爾的家長,和家長能做一次很好的溝通,那杯具應當不會發生吧。學習是無限的,但生命是有限的。當看到尼爾自殺身亡的那一刻,我感到很悲痛。如果能夠從頭再來,基廷還會堅持自我的理念嗎?看完這部影片,我對尼爾的父親很失望,他自始自終都沒有后悔自我的決定,都沒有感到自我強壓給兒子的夢想是錯誤的。家長不應當把自我的愿望當成下一代的愿望。
作為教師,我們也不能只看學生的學習。一個學生可能在某些方面表現出長處,而在另一些方面有短處。或善于觀察,或長于記憶,或擅長思維。我們教師必須對學生表現出的差異特點進行全面而具體地分析,以發展的眼光區別對待,因材施教。在教學中,對那些成績優異或具有特殊才能的學生也要一分為二,為充分發展他們的才能應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后進學生,要給予熱情關懷和照顧,深入研究他們的心理活動特點,從實際出發,制定一套適合他們特殊情景的措施。僅有這樣,才能使每一個學生的素質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
春風化雨觀后感作文篇2
電影《春風化雨》主要講的是一位姓張的老爺爺辦了一家留守兒童學校,他帶著幾十個孩子在那里共同生活的故事。
有個新轉來的男孩叫藍涇雨,他不聽爸爸的話,私自逃學,和鎮上的小混混黃三毛等干壞事,到網吧里鬼混。之后在張爺爺不斷的關心下,藍涇雨恢復了自信心,也改正了自我任意放由的性格,把他從邪道上拉回了正軌,讓藍涇雨受用一生。
還有個小女孩叫金銳,整天悶悶不樂。因為她明白媽媽離婚了,又和別的男人結了婚,媽媽不再來看自我,小金銳十分悲痛,便去找爸爸,誰知爸爸又成了家,閉門不見。金銳明白爸爸不要自我了,心都要碎了,她感到異常孤獨,異常無助。在萬般無奈之下,她給媽媽寫了封信,媽媽看過后淚流成河,便去與金銳重逢。母女倆相逢后大哭一場。教師和張爺爺讓金銳受傷的心改變了,變成了一位每一天臉上都洋溢著歡樂的孩子。
每個孩子都享受著父母的關懷,就像小樹有了太陽的照耀,雨露的滋潤,長的才能更加茁壯!在片中,缺少父母關愛的留守孩子們又是幸運的,張爺爺和教師的關心就是太陽,雨露!春風化細雨,細雨見真情。看到那一幕幕感人肺腑的畫面,聽到那一句句撞擊心靈的話語,我仿佛看到了張爺爺堅韌、無私無盡,默默奉獻的偉大!
只要你奉獻愛,有顆愛的心,春風也會化成雨露。
春風化雨,愛意人間!
春風化雨觀后感作文篇3
今天上午,我和同學們一起看了一部叫《春風化雨》的電影。這部電影講得是留守兒童的故事,雖然只有短短的一個半小時,但電影中的每一個瞬間都是那么感人,許多人都感動得熱淚盈眶。
電影中有一個叫金悅的女孩,她的媽媽在外地打工,好幾個月都不能打一個電話、聽不到媽媽的聲音。每當她看到別的小朋友接到父母的親情電話時,她是那么的羨慕。看到這里,我的眼淚不由自主地流了下來,金悅多可憐呀!再想想我們,天天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卻還生在福中不知福,嫌爸爸媽媽太嘮叨、嫌她們管得太寬,而那些留守兒童呢?她們想見爸爸媽媽一面都那么困難,她們的生活多可憐,與我們比較相差了成千上萬倍。
是呀,留守兒童是那么缺少父母的愛,以至于到最后的`膽小、自卑。在春天的早晨,誰帶她們去郊游;在夏天的中午,誰給她們扇扇子;在秋天的午后,誰帶她們看楓林;在冬天的晚上,誰為她們捂熱被窩沒有父母,家里始終是冷冷清清的;沒有父母,她們能到什么地方去撒嬌;沒有父母,她們有許多事情都做不成。按理說,我們應該去關心她們、幫助她們,可是,卻有許多人不僅沒有這樣做,竟然還要去笑話她們,嘲笑她們沒有父母,嘲笑她們的膽小、自卑但是請你在說這些話、嘲笑她們之前,認真地想一想她們的感受,她們見不到父母已經很難過傷心了,你說這些話不就是雪上加霜,讓他們更難過嗎?
讓我們一起關愛留守兒童吧,讓她們變得不再膽小、自卑。
春風化雨觀后感作文篇4
因為外出學習,周五沒能在學校趕上看電影《春風化雨》,于是回到家中,在網上趕緊搜了搜《春風化雨》的劇情,發現有幾個不同版本的《春風化雨》,有中國的,也有外國的,但有一點相同,基本都是有關于教育的。
中國版的《春風化語》講的是在安徽宣城某小山村里發生的故事,有一座由舊祠堂改建的留守兒童中心,這是一位由名叫張運的退休老校長自辦的,專門接收那些父母去城里打工、獨自留在家里無人管教的孩子。于是,在這所學校里, 就發生了一系列動人的故事。
而在外國版的《春風化雨》里,也有兩個不同的電影。一個版本是一所威爾頓預備學院,該學院的著名特點是沉穩凝重的教學風格和較高的升學率,這里畢業班的學生,理想就是升入名校。但新學期文學老師John Keating(Robin Williams)的到來后卻一反傳統名校的嚴肅刻板。他帶學生們在校史樓內聆聽死亡的聲音,反思生的意義;讓男生們在綠茵場上宣讀自己的理想;鼓勵學生站在課桌上,用新的視角俯瞰世界。老師自由發散式的哲學思維讓學生內心產生強烈的共鳴,他們漸漸學會自己思考與求索,勇敢的追問人生的路途,甚至違反門禁,成立死亡詩社,在山洞里擊節而歌。另一個版本是美國俄勒岡州心懷遠大理想作曲家格蘭.霍蘭為了掙錢完成事業,在中學謀到了一份音樂教師工作。第一堂課,學生彈奏樂器時嚴重走調,甚至都沒有聽說過巴赫。霍蘭信心遭到了打擊,但體育教師比爾·梅斯特也向霍蘭說明教導學生需要無私愛心和充分時間
后來在霍蘭的悉心培育下,班上學生對音樂最終取得了不錯的進步,以至于影片最后,歷屆學生們為老師開了一場盛大歡送會管弦樂隊,奏響 “美國交響曲”向霍蘭表示了最崇高敬意。
其實周五看的是哪個版本的電影并不重要,因為不管是哪個電影,看完后,我們都應該得到心靈的洗禮。教育需要老師的愛心,需要從教者淡泊名利,不被不理解所左右。這樣的從教者在每一個國度都是存在的,我們周圍也同樣有著這樣一批教師,他們為著自己的信念,按照自己的方式進行工作,也許終生得不到承認,可是,我們不得不從心里承認,他們才是教育的脊梁。
春風化雨觀后感作文篇5
因為外出學習,周五沒能在學校趕上看電影《春風化雨》,于是回到家中,在網上趕緊搜了搜《春風化雨》的劇情,發現有幾個不一樣版本的《春風化雨》,有中國的,也有外國的,但有一點相同,基本都是有關于教育的。
中國版的《春風化語》講的是在安徽宣城某小山村里發生的故事,有一座由舊祠堂改建的留守兒童中心,這是一位由名叫張運的退休老校長自辦的,專門接收那些父母去城里打工、獨自留在家里無人管教的孩子。于是,在這所學校里,就發生了一系列動人的故事。
而在外國版的《春風化雨》里,也有兩個不一樣的電影。一個版本是一所威爾頓預備學院,該學院的著名特點是沉穩凝重的教學風格和較高的升學率,那里畢業班的學生,夢想就是升入名校。
但新學期文學教師JohnKeating(RobinWilliams)的到來后卻一反傳統名校的嚴肅刻板。他帶學生們在校史樓內聆聽死亡的聲音,反思生的意義;讓男生們在綠茵場上宣讀自我的夢想;鼓勵學生站在課桌上,用新的視角俯瞰世界。教師自由發散式的哲學思維讓學生內心產生強烈的共鳴,他們漸漸學會自我思考與求索,勇敢的追問人生的路途,甚至違反門禁,成立死亡詩社,在山洞里擊節而歌。另一個版本是美國俄勒岡州心懷遠大夢想作曲家格蘭.霍蘭為了掙錢完成事業,在中學謀到了一份音樂教師工作。第一堂課,學生彈奏樂器時嚴重走調,甚至都沒有聽說過巴赫。霍蘭信心遭到了打擊,但體育教師比爾·梅斯特也向霍蘭說明教導學生需要無私愛心和充分時間
之后在霍蘭的悉心培育下,班上學生對音樂最終取得了不錯的提高,以至于影片最終,歷屆學生們為教師開了一場盛大歡送會管弦樂隊,奏響“美國交響曲”向霍蘭表示了最崇高敬意。
其實周五看的是哪個版本的電影并不重要,因為不管是哪個電影,看完后,我們都應當得到心靈的洗禮。教育需要教師的愛心,需要從教者淡泊名利,不被不理解所左右。這樣的從教者在每一個國度都是存在的,我們周圍也同樣有著這樣一批教師,他們為著自我的信念,按照自我的方式進行工作,也許終生得不到承認,可是,我們不得不從心里承認,他們才是教育的脊梁。
春風化雨觀后感作文篇6
前一段時間觀看了奧斯卡著名教育大片《春風化雨》,起初是給這個片名吸引,但看了一會發現以前在中央6套看過這部電影的介紹,那時這部電影的名字是《死亡詩社》。看完后覺得這部影片更適合《死亡詩社》這個片名吧。
電影主要講述的是一位另類的教師——基廷用其獨特的教育方式常帶領著他班上的學生打破傳統的教育模式,構成獨立思考問題的學習方式。而其倡導的自由思考、自我做自我主人的教學理念也釀成了一個杯具:他的學生尼爾違背父親意愿去參加戲劇表演。在父親的強權面前,他不知該如何抉擇,最終以死亡證明他對戲劇的熱愛。然而,基廷教師也因尼爾的死被辭職離校。但卻得到了所教學生的認可。
基廷說過這樣一句話:“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學會自我思考。”它真實地反映了基廷教師的教學理念,也給我們的教育帶來了很深的思考。這個學校引以為榮的四大校訓:傳統、榮譽、紀律、卓越,而基廷教師帶頭把書撕掉的行為正是在向傳統、紀律的舊式教育模式作反抗的表現。其這樣做的目的是在于引導學生們學會獨立思考問題,就像中國的那句古話——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傳統教學方法的教師也是期望帶給學生盡可能多的知識,但有時卻往往會忽視學生的需要,用自我的思考代替學生的思考,這樣學生在學習上就會變得比較被動。
“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正因為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世界才變得如此精彩。學生群體由于先天的素質和后天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等的不一樣,也存在著差異性和豐富性,這種差異性和豐富性主要表此刻智力類型差異、學習風格差異和個性特征差異上。
雖然基廷教師的教育理念比較新穎、獨特、有創造性,但也正因為這樣能夠說是間接害死了尼爾。雖然他教導學生要有自我的思考。但卻沒有想到在當時的學校會顯格格不入。我想:如果他研究到尼爾的家長,和家長能做一次很好的溝通,那杯具應當不會發生吧。學習是無限的,但生命是有限的。當看到尼爾自殺身亡的那一刻,我感到很悲痛。如果能夠從頭再來,基廷還會堅持自我的理念嗎?看完這部影片,我對尼爾的父親很失望,他自始自終都沒有后悔自我的決定,都沒有感到自我強壓給兒子的夢想是錯誤的。家長不應當把自我的愿望當成下一代的愿望。
作為教師,我們也不能只看學生的學習。一個學生可能在某些方面表現出長處,而在另一些方面有短處。或善于觀察,或長于記憶,或擅長思維。我們教師必須對學生表現出的差異特點進行全面而具體地分析,以發展的眼光區別對待,因材施教。在教學中,對那些成績優異或具有特殊才能的學生也要一分為二,為充分發展他們的才能應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后進學生,要給予熱情關懷和照顧,深入研究他們的心理活動特點,從實際出發,制定一套適合他們特殊情景的措施。僅有這樣,才能使每一個學生的素質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
春風化雨觀后感作文篇7
這或許算是我看到的第二部感人影片了。《春風化雨》蘊涵著的是人與人之間最無私、最真切的關懷與愛。雖然他們之間并沒有血緣關聯,看上去也只是師生關聯,但他們就像是家人,更勝于家人。那是一種對社會的愛與職責。
影片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個叫金悅的女孩。雖然片中的每個孩子都有著令人憐憫的不幸,但我覺得金悅是最讓人揪心的。同樣都是留守兒童,同樣住在一個大祠堂里,同樣期盼著父母的電話,可她畢竟與同伴們不一樣。別人的父母至少還壞抽空過來看看,至少還會打個電話,至少還會寫封信,可對于父母離異的她來說,為什么這一切都成了奢望?在一次次苦苦的寂寞等待之后,孩子丁點的期望怎能不被磨滅;孤獨中生活了那么久,渴望父母的探望那么久,等來的卻是父親無奈的絕情,進而成為每夜的悲哀淚水,這樣幼小的心靈怎能不被傷害?
我腦海里總是揮不去那一幅畫面:母親最之后看她了,可由于離開了那么久,悲哀與絕望已陌生了她的母親。想認想叫,卻叫不出口,只能放聲地大哭,躲到別人的身后,不知怎樣去應對。
父母外出打工,孩子只能當著留守兒童。這對于父母來說,是一種生活的無奈;對于正在成長的孩子來說,是一種無法彌補的親情缺憾。他們多期望父母能夠陪在自己身邊,能夠經常看到父母,但是不能,他們只能一天又一天的在孤獨中度過。日久天長,別人的歡聲笑語在他們耳中竟有了一點嘲笑的味道。這時候,孩子們想的最多的,也是最期望的必須是父母在身邊的關懷。
留守兒童的傷悲成了擋在成長路上的一堵厚重的圍墻。推到這圍墻的是影片中的張運爺爺,沙柳老師,還有三嬸奶奶,還有更多關心留守兒童成長的人。是他們的無私愛心,使他們的艱辛辦學,讓我們勇敢地應對生活,健康地成長。
我多么渴望能有更多的張運爺爺,來關心更多的留守兒童。
春風化雨觀后感作文篇8
《春風化雨》是老師推薦給我們的一部電影讓我們感觸頗深,電影的內容是: 一群新生來到美國弗蒙特州韋爾頓學院,開始了新生活。在第一堂英語課上,教師基廷獨特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們耳目一新。基廷大膽挑戰狹隘的教學方法,啟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對生活的熱愛,受到學生們的擁戴。從學校的一本舊年鑒上,學生們發現了基廷在學生時代主持過的一個詩歌團體??死亡詩社,決心重建,恢復它的活動,經常在山洞里舉行詩歌朗誦活動。學生尼爾不顧父親反對,偷偷參加學校戲劇演出,演出雖然十分成功,但父親強迫他轉學,尼爾憤而自殺。為掩蓋丑聞,校方把基廷當成替罪羊,基廷被迫辭職。在他離去之前,學生們用特殊的方式向基廷表示對他的.熱愛和死亡詩社的團結。
一群受傳統教育的學生,和一位反傳統教育的老師,在他們之間究竟什么有是值得我們去深思?
電影中基廷老師的幾句話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其一,在基廷老師為學生上第一詩歌課時,他就告訴學生我們讀詩和寫詩并不是玩,我們是人的一分子,是有激情的,只有在夢中,人才會有真正的自由。,這位充滿激情的教師把他對詩歌的最深刻理解用簡單的話告訴學生。其二,當校長用很不滿意的口氣問基廷老師,為什么要把學生帶到操場上,讓他們走來走去,而不是在課室里上課。基廷老師的回答是:教育的根本是學會自我思考,這一句話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它真實地反映了基廷老師的教學理念,也給我們的教育帶來了很深的思考。老師的愿望總是美好的,總是希望帶給學生盡可能多的知識,但有時卻往往會忽視學生的需要,用自己的思考代替了學生的思考。長此以往,學生慢慢就會產生了惰性,把自己作為接受知識的容器,被動地接受知識。其實現在的新課程標準就是要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把課堂真正地交還給學生,我覺得能培養出會自我思考的學生才會是成功的教師。
電影中有兩個細節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托特是一個怯懦、沉默寡言而又勤奮學習的學生,但他平凡的外表卻隱含了激情。基廷老師要每個學生寫一首自己的詩,并在課堂里讀出來,托特卻沒有勇氣讀出來,他謊稱自己沒有寫,基廷老師這時用親切的目光看著他,說:你認為你想法是沒有價值的么? 然后讓他上臺表演野性的咆哮,他在老師的諄諄教導之下,終于能如實地把自己的感情表達出來。在劇終,基廷老師要走了,托特突然站在桌子上,呼喊著:船長,我的船長。 是什么使性格怯懦的托特變的如此勇敢,是愛,是基廷老師對他的關心和鼓勵。作為一名老師,一定要學會欣賞學生,其實鼓勵是學生最需要得到的。有時課堂上一句:你說得很有道理。你的發現很重要。可能給學生帶來了他舉行努力的動力,繼續學習的勇氣,我們千萬不要吝嗇這些鼓勵孩子的話。
影片中還有很多細節很值得我們回味,也帶給我們很多思考,因為它隱藏了很多深刻的教育理念,把這些理念真切地貫穿在平實的故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