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春夏容易下冰雹
為什么春夏容易下冰雹呢?冰雹對交通安全的影響是什么呢?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為什么春夏容易下冰雹呢?希望能夠對大家的需要帶來力所能及的有效幫助。
為什么春夏容易下冰雹呢?
我們需要了解一下冰雹的形成原理。冰雹的形成過程是由大氣中水汽、冰晶、云核等物質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當氣溫低于0度時,水汽會在云中結成冰晶。這些冰晶會在云中上下運動,與水蒸氣相互作用,逐漸增大。當其重量超過云中氣流的支持力時,就會落下來形成冰雹。在春夏秋三季時,地面溫度較高,空氣中水蒸氣含量較大,而大氣中垂直上升氣流強勁,容易將水汽升至高空,與冷空氣相遇形成暴雨和冰雹。其次,春夏秋三季是降水量較多的季節,也是冰雹發生的高峰期。
冰雹對交通安全的影響是什么呢?
交通上也是影響巨大,行駛的汽車在路上行駛,大量快速的冰雹落下,既會影響視線,較大的冰雹也會把車玻璃砸裂,車身甚至都會被砸出坑。嚴重影響交通安全,而且如果外出,在沒有做好遮蔽的情況下,被超過5厘米的冰雹不間斷的打擊頭部,就會導致昏迷,需要及時就醫。
最后對于建筑、通訊、電力上的考驗也是異常嚴峻,高速落下的冰雹沖擊力巨大,大量的冰雹沖擊而下,對于線路的傷害極其大,會導致斷電斷網,嚴重影響日常的生活以及工廠運行,對于建筑的沖擊力也很大,不牢固的建筑極易發生坍塌試過。
冰雹災害的形成因素
從區域自然災害系統論角度理解,冰雹災害是冰雹的孕災環境與致災因子、受災體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災害。降雹與暴雨都是強對流天氣過程,受地形約束,常相伴發生,因此暴雨和地形成為冰雹災害孕災環境的主要因素。冰雹災害的強弱及區域分異首先取決于降雹的特點,從我國降雹的區域分布看,降雹高值區呈現一區兩帶的特點:一區指青藏高原多雹區;兩帶指南方多雹帶和北方多雹帶,前者主要分布在海拔1000~2000米的云貴高原,向東延伸到湘西、川鄂邊界,后者從青藏高原的北部出祁連山、六盤山經黃土高原和內蒙古高原連接。
冰雹災害的區域分異
中國冰雹成害的區域分異與冰雹致災(降雹)的區域分異相比較,有明顯的向東、向南、向西擴展的趨勢,具有以下三個明顯的差異。其一,從大區域看,冰雹災害多發區和冰雹致災最高頻區截然不同,前者為人口稠密的華北—長江中下游一帶,后者則為人口稀少的青藏高原地區。其二,冰雹成害與致災均存在兩條多發帶,但前者較后者位置更偏東,特別是在東部形成南北向的多雹災帶。其三是多雹災區域均位于多降雹帶內,且呈現團塊狀分布。由此可見,我國冰雹災害的區域分異深受人類活動范圍的影響,呈現中東部多、西部少的空間格局特點。再從區域的降雹和雹災空間分異對比看,降雹僅僅是一個自然過程,受災體性質的變化使得冰雹致災的高值區不一定是成災高值區。雖然受災體并不是造成災情的直接動力,但是它使得冰雹災害的災情產生相對的擴大或縮小。
冰雹災害的基本介紹
冰雹局地性強,每次冰雹的影響范圍一般寬約幾十米到數千米,長約數百米到十多千米。歷時短,一次狂風暴雨或降雹時間一般只有2~10分鐘,少數在30分鐘以上,受地形影響顯著,地形越復雜,冰雹越易發生。
我國冰雹災害的時間分布是十分廣泛,除廣東、湖南、湖北、福建、江西等省冰雹較少外,各地每年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雹災。尤其是北方的山區及丘陵地區,地形復雜,氣候多變,冰雹多,受害重,對農業危害很大。雖然冰雹出現的范圍小、時間短,但來勢猛、強度大,并常常伴隨著狂風、暴雨等其他天氣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