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學生個人心得體會
心中有不少心得體會時,心得體會是很好的記錄方式,這么做可以讓不斷思考不斷進步。很多人都十分頭疼怎么寫一篇精彩的心得體會,下面小編帶來學校學生個人心得體會,希望大家喜歡。
學校學生個人心得體會篇1
秋風送爽,丹桂飄香。金色的季節里我們相逢于襄樊學院。不知不覺中,進入大學生活已有三個月了。這時,我才發現,三個月的時間,一眨眼就過去。回顧這三個月的大學生活,心里總充滿著感激,感激老師對我的培養,感激同學的支持、信任和寬容。其實我認為上大學我最大的收獲就在于我思想上的轉變,以下是我這幾個月的心得體會:
大學,一個青春洋溢的季節,一個夢想起航的港灣。不知不覺中,猶如彈指一揮間,越過初中,飄過高中,帶者滿臉青澀的我,整裝而行,第一次遠離家鄉去尋夢,踏入人生又一道起跑線——大學。曾幾何時,聽哥哥姐姐吹噓著大學好似一個天堂,一個自由的圣地。無拘無束,也是精彩人生的轉折點,也是哪個時候開始努力,努力向大學迸進,向著天堂撲翅,青澀的臉龐露出幾分淡淡的無知和愚昧,也正是這青澀的臉龐,這傻呼呼的樣,開始了我的大學生活。進入大學,我原把它當作我到達圣地的第一步,腦子里想著,經過三年的苦戰煎熬,應該放松身心,在這天堂自由的發揮。盡情的瀟灑——然而,面對紛雜如社會的校園,我取消了我的初衷,開始明白,大學仍需努力的認真學習,并不是所謂的自由的圣地。我不希望我的大學旅程平平庸庸,碌碌無為。
有人說:相逢是首歌。是的,我們的相逢是首歌,是一首美妙動聽的歌。而我們的大學生活更是一首由自己譜寫的歌。報名是前奏,軍訓是開始,而以后的學習和生活是高潮,畢業則是結束。要想雄渾壯麗,每一個環節都很重要。軍訓是大學生活的開始,我必須給自己一個滿意的答復。
可是,當我發現身邊的同學都表現很好時,我才發現自己是如此的不堪,不是輸給了別人,而是自己,輸給了自己那些輕松自在的回憶。
軍訓,大學生活的第一課,人生難得的一課。每天伴著黎明前的星星,我們響應著號聲奔向操場,和著深夜的月光我們拖著疲憊的身軀挪向宿舍。與太陽進行著對抗賽,與大雨進行著耐力的比拼。似火的驕陽下我們依舊筆直的站立,滂潑的大雨中我們繼續匍匐前行。任憑汗水把軍裝浸透,任憑雨水把頭發打濕,毫不退縮,堅強不屈。整整一個月,身心疲倦,不問學習,不問生活,然而總是忙碌著的。
軍訓生活將是一種可貴的體驗,是人生中難得的一筆財富,它像一條條將要遠航的船在剛進入海洋是遇到的一股風浪,堅持過后,我們這些船在更長的里程中才會更好地應對急流暗礁,更好地乘風破浪。
想起了濃濃的苦咖啡,軍訓的日子好像啊!那樣深刻的苦味,但有烙下了特殊的溫暖的香味,厚重坦然。好像懂了點生活,路途漫漫,真得靠自己了。是苦是甜,自己是可以扭轉的,換種心態,繼續拼搏那就是甘甜。
那片綠茵草地,是我大學起步的開始,我不在乎曬黑的皮膚,那是我生活的亮點;我不在乎熾熱的溫度,那是我情緒的高漲;我不在乎清一色的軍裝,那是我生命的絢色。
軍訓只是逝去了我青春年華的一點點,但逐漸長達成熟的我更加渴望保有持久身的軍訓體驗。軍訓磨練了我的意志,把我們的部分生活推到了極限,是我的精神隨之煥然一新。它將會延伸到我人生的每個春夏與秋冬。軍裝最美麗,軍歌最嘹亮,做軍人最自豪,而軍訓的日子就像風雨過后的泥土,先輩洗刷,然后拙見沉淀直至溶入我生命的最底層。
白巖松的痛并快樂著被很多人用了上千回上萬回了,但是對于我而言,這句話是對大學軍訓最佳的詮釋,疼痛著人們會很難遇到的疼痛,快樂著非同一般的快樂。這是我學生時代最濃墨重彩的一筆。
經歷了軍訓、學生會的競選,參加各種社團活動,自己也在不斷地成長。雖然目前在學生會待了幾個月了,但是這幾個月里,讓我學了不少東西,知道了組織一個活動時,需要準備些什么,同時也提高自己的溝通能力和組織能力。我覺得,雖然一個人的力量是微薄的,但是只要你努力了,總會有回報的。在動畫系這個大家庭里,我覺得挺榮幸的,同學親如兄弟姐妹,學習的氛圍好,大家互相幫助,不斷進步。
大學不是完全放松的,每個人都在力爭上游。還有許多要考要背的書籍和科目。于是當晨曦的第一屢陽光還沒穿透濃陰射向大地,蒙蒙的霧色還籠罩著大地之時。我們已經來到了那片林蔭之處去晨讀。朗朗的讀書聲,似一曲曲悠揚的歌聲沖破黎明的寂靜。坐在一個個石凳上用這種方式開始忙碌且充滿色彩和生活氣息的一天,心中充滿的是對未來的信心和激情。大學學習靠自己,老師不再耳提面命,于是學習成了自覺。如若沒有課程,同學們選擇不同的方式學習,要么去自習室復習,要么去圖書館充電。鴉雀無聲的寧靜,沒有嬉戲打鬧,只有埋頭苦讀;沒有大聲的吼叫,只有低頭沉思。一張張富含青春氣息的臉上展現的是一個個難懂的表情,復雜的笑容無不向人滲透著對科學的執著,對知識的敬慕,對人生的苦思。坐在那具有深沉氣息又富含學術氣息的自習室里,捧著一本略微發黃的書,在散發著幽幽墨香的文字中,尋找自我的追求;游弋于象牙塔知識的海洋中,領略先人的智慧,品位歷史的結晶,吸取他們身上所具有的光芒。
學校學生個人心得體會篇2
此前對王崧舟的敬仰,只是停留于“聽說”的層面。聽說,他是“詩意語文”的倡導者;聽說,他在講座中用“劍氣合一”來談自己在語文家園中的安身立命;聽說,他的《慈母情深》讓課堂溫暖著慈母的光輝。種種“聽說”在我心中留下了王老師高大的形象,而且是那種遙不可及的高大。對于我,一位普通的一線語文老師有了很大的觸動,強烈地感受到:
一、閱讀,讓生命更豐富。
王老師愛讀書。有人問: “王老師,讀書是不是您的業余愛好,”他說: “錯了,應該把‘業余’兩字去掉。讀書是我的愛好,讀書是我可以全身心投入的愛好。讀書是跟我吃飯一樣,跟我呼吸一樣,在我的生活當中是非常自然的?!笔前?,王老師確實是愛書之人,據他自己所說,藏書量少說也有七八千冊了。在王老師從教的第二個五年,被他笑稱為“孤獨沉潛”的五年里,他讀了大量的書。他讀宗教類的書,讀哲學類的書,讀文學類的書,讀美學類書,讀“老三論”、“新三論”的書等等。
王老師的讀書經歷深深地觸動了我。要做一個好的語文老師,自己先做語文人,要播撒讀書的種子,自己要先做讀書人?!墩Z文課程標準》比較重視兒童閱讀,要求在整個小學階段,課外閱讀總量應該不少于145萬字;除此之外,《語文課程標準》還提出要“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試想,一個語文教師自己不愛閱讀,又如何指導學生閱讀,讓學生在教師的影響下愛上閱讀,養成終生閱讀的習慣呢, 讀著這本書,我發現,王老師無論是談語文人生,還是談語文理念,都與談讀書緊緊聯系在一起。這更讓我明白,讀書不是一時的事情,也不單單是為了教學,它更是為了終身的幸福?!八緹o華,相蕩而生漣漪;石本無火,相擊而發靈光。”生命是一條河流,它流動,它吸納,不斷前行中壯大,不斷交流中豐富,生命由此而變得開闊、深邃、美麗。
二、閱讀,讓課堂更精彩。
王崧舟老師一直呼吁語文教師要細讀文本,他認為文本細讀是新課改背景下對教師的專業發展,對教師的備課提出的新要求,他呼喚語文教師的備課應具備新的理念、新的視野,呼吁教師要細讀文本。在一次講座上,我才知道王崧舟老師為了教好《長相思》,讀了整本《納蘭詞》,了解了納蘭性德的生平,閱讀了一萬多字的鑒賞文字,然后寫下了文本細讀感受,化成繁華如東流水的課程資源。只有閱讀,才有底氣把經典名作演繹為精彩的課堂。每一個匠心獨運的教學設計,都源自正確深入的文本解讀,源自扎扎實實地閱讀與思考。
王老師覺得文本細讀就應該像朱光潛先生所說的“慢慢走(讀),欣賞啊”;就像王堯先生說的“在漢語中出生入死”;如南帆先生所說“沉入詞語”;要“穿行在多重話語之間”;要“從語言出發,再回到語言”;要“引發一種對語言的敏感”;要“傾聽文本發出的細微聲響”;要“在字里行間閱讀”;要“徜徉在語言之途”。
王崧舟老師談到對《小珊迪》這一課如何進行細讀的時候,他首先想到的是課題為什么叫《小珊迪》,文章當中,沒有一處文字提到“小珊迪”這三個字,出現“珊迪”也才6次,于是他的敏感點就聚焦到這個“小”字上。由此,聯想到自己平時上公開課時。我首先想到的不是潛心細讀文本,而是花大力氣制作課件,所以在課堂上常??吹降氖墙舆B不斷的圖片,視頻等。學生卻沒有足夠的時間靜心讀書和沉思默想,沒有引領學生走到語言文字的背后,感悟思想內涵。課文中的一字,一詞,一句,一段,都有著一定的思想內涵,我們的作用,就是引領學透過字面去探尋字后的“秘密”、字后的故事,揣摩作者的用意。我們語文教師必須擔負起文本閱讀的引領任務。這個引領,本質上使學生除了看到文本表面的絢麗,更能看到文字背后的深邃和獨特。教材理解不到位,教學肯定出問題。所以,當我們語文老師在細讀文本時,請暫時忘記自己是老師,因為只有放下功利的目的,我們才能真正走入文本,才能穿越時空,與作者產生共鳴。一個善于細讀文本的語文教師,不一定就能擁有成功的語文教學,但成功的語文教學一定要有深入的文本細讀。一個真正會細讀文本的語文教師一定是詩意和快樂的,因為閱讀本身就是一種幸福。
作為語文教師,今后的我應當,也愿以閱讀的姿勢佇立,以閱讀的姿勢守望,用閱讀豐富平凡的日子,用思考照亮前行的腳步。
學校學生個人心得體會篇3
20_年5月24日我鎮舉辦了全鎮教師師德師風演講比賽,12名教師用樸實的語言表達了自己在工作中的想法和做法,通過演講活動,老師們明確了自己肩上的責任重大。 有一位老師舉了一個新聞里報道的體罰學生的事例,聽后從心里感到一陣陣后怕,不斷告誡自己:千萬牢記不能體罰學生,批評學生的時候一定要冷靜,不沖動,更不能動手。 作為一名老師,在教學工作中,經常會碰到一些學習成績差的學生或不聽話、不按要求做事的學生,無名之火就會升上來,在嚴格要求學生的時候因方法不當而采取了一些簡單粗暴的體罰。有一次,班上學生陳申申的作業只做了一小題還有很多沒做就交了,在我心目中這個學生還不錯,不是特差的,當時我改作業時就很生氣,心想,這個學生不能不管,一定要嚴格要求。在教室里我找到這個學生,問他為什么沒做完就交了,他不吭聲,這時我更生氣了,看來不教訓他是不行了,一氣之下,罰他站了一節課,當時只是想教育學生不再偷懶,要按時完成作業。通過學習、反思,我現在明白這種教育手段不僅違背了教育規律,有損教育與教師的形象,而且嚴重傷害了學生的身心,是一種嚴重的體罰學生現象。
體罰學生這個詞,離我們教師越來越遙遠,但是這種現象并沒有消失。體罰造成的悲劇歷歷在目,我們要從中吸取教訓,不要讓悲劇重演。體罰學生給學生帶來的是身體和心理的雙重傷害;給教師帶來的心靈的創傷或內疚;給家長帶來的是憤怒或責備或傷心等。真正的嚴師不是“罰”師,真正熱愛教育、熱愛學生的好老師,不會體罰學生,而是會采取更為有效的方式去幫助學生。
我認為當學生犯錯誤時,教師不應該太過于沖動,應控制情緒,冷靜下來,心平氣和地和學生面對面的交談,找出問題的真正原因所在,現處理。千萬不要在發怒的時候去不分青紅皂白的體罰學生。那樣會傷害他們幼小的心靈。就算他們真的犯了錯,也要注意懲罰的方式和方法。
總之,要真情善待學生,熱愛學生,尊重他們,犯錯是人生的必修課,成長的重要途徑。多與他們溝通,去引導他們認識錯誤,形成正確的人生觀。
學校學生個人心得體會篇4
一、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
中國傳統的師生關系是:"師道尊嚴",所謂"一日為師,終生為父",教師在學生心目中不但是絕對的思想權威,而且是絕對的道德完人。封建傳統教育在本質上是奴才教育,教師的地位與權威依附于對統治者的神化之中。新型的師生關系應該是"朋友"關系,教師與學生只是教學活動中地位不同,并沒有人格上的高低貴濺之分,教師必須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尊重他們的個性,教師尊重學生的人格就等于尊重教育。學生無論大小都需要獲得尊重與理解。每一個學生都是人類社會中的唯一杰作,由于種種原因他們在各方面發展不平衡,教師應該承認落后也是一種權力。教師只有民主、平等、科學地對待學生、管理學生,學生才能自由地和諧地主動地發展,素質教育的實施才有可能。班主任不是班級的統治者,學生也不是班主任的臣民,專制只能培養專制,只有民主才能培養高素質的、和諧發展的、大寫的"人"。
二、要培養學生養成一種好習慣。
養成教育主要是通過各種活動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它是以各種活動為載體,生在活動中吸取教訓,從而在生活中自覺養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它是一個人能否成為祖國棟梁之才的關鍵,以是評價人才的重要標志,是人的首要素質。面對養成教育的新問題,沿用過去的老思想、老辦法已經難以解決傳授知識和學生德育養成之間的實際矛盾沖突。為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思想品德,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我們對學生進行了以《小學生守則》和《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和五小行動“為主要內容的養成教育探索。
三、嚴格、耐心地教育學生
學生在認知道路上能否取得進步和提高,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班主任之嚴與愛的有機結合。在班級體中,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具有各自不同的個性特征、行為習慣,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這就是他們都渴望得到師愛的澆灌與扶持。不過這種師愛并不等于母愛,而要與嚴格要求融為一體。因為我們的教育就是通過外在的科學、合理、嚴格的要求來體現,并逐漸內化為學生的認知需要和實際行動。因此,為了達到教育目的,我充分的認識到這一點,那就是無論平時多么平易近人,仍要堅持嚴格管教的原則,此所謂“嚴慈相扶”、“愛而不縱”。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不斷滿足學生求知學習等方面的客觀需要。
四、樹立新型的教學觀念。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再是學生學習的控制者和學生學習成績的評判者,而是學習環境的設計者,學習知識的參與者、引導者、合作者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引導者、合作者,能把學生內在的知識、生活經驗以及社會文化背景聯系起來,保證教學內容順利地植入學生的知識結構中;能根據學生自身情況,制定有效的學習策略,指導、幫助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能在與學生的合作交往中,根據學生的特點,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增添學生的學習動力,指點學習上的`迷津,督促學生彌補不足,全面發展。其次,教師由傳統的教學支配者、控制者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和指導者。把學生接受型學習變為發現型學習,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學習方式的改變,決定教師角色必須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和指導者。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在學生的眼中就是絕對權威。教師的絕對權威限制了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長時間造成一種思維定勢,教師的思維成了學生思維的框子。隨著社會的發展、教育教學的改革,教師首先要具備知識的整合能力和開發能力,具備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機結合的能力,具備創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的資源,為教育教學服務的能力。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改變傳統教學觀念的弊端,既教書又育人,重在育人上。由重教師的教向重學生的學轉變,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由重統一標準教育向重差異性教育轉變。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全面發展上怎樣認識教的作用師在促進學生
學校學生個人心得體會篇5
一、引導學生自己讀書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習任務的完成最終體現在學生成長目標的達成度上。引導學生讀書,培養學習能力,應該是語文老師最重要的教學目標之一。在具體的教學中,我們要適時教給學生相應的讀書方法,比如瀏覽性的泛讀;探求性的速讀;品味性的精讀。我們要引導學生邊讀邊想,邊讀邊畫,邊讀邊記,讓學生切實把學習看做是自己的事情,扎扎實實地把讀書的事情做好。邊讀邊思考是閱讀的基本要求,也是其他各類方法的基礎和前提。應通過概括內容、復述原文、體會思想感情、分段分層、理清文章條理等多種形式的專項訓練,引導學生逐步掌握分析、概括、比較、綜合、聯想等思維方法,達到以讀促思、以讀促寫的境界。
二、引導學生學會提問
引導學生質疑問難,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有效途徑。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創設探究問題情境,讓學生在質疑解難中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設置懸念,引起學生認知上的沖突,對所學知識表現出極大的關注,并發揮自主意識,在不斷地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新的感悟,尋找新方法,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究。同時,在教學中教師還要教給學生發現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質疑解難的能力。讓學生圍繞學習內容充分質疑,提出自己不理解或有異議的地方,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性。
如:在閱讀《小音樂家揚科》最后一段后。學生提問:揚科死時為什么旁邊躺著樹皮做的小提琴?白樺樹嘩嘩地響,在號叫是什么意思?揚科為什么張大著眼睛?揚科前面說過,只要有一把小提琴,用他的一切去交換都行,怎么會死不瞑目呢?揚科快要死了,為什么還要寫燕子在唱歌,姑娘們在唱歌呢?學生提出的問題讓學生通過自己讀書,互相議論,自主探索解決。這種教學即真正達到以學生的問題不斷提出為教學的開始,至學生契而不舍地解決問題為成功的歸宿,教學就十分有效和積極。
三、引導學生自己說
每一個人的心靈都像他們的臉一樣各不相同,正是他們無時無刻地表現自己的個性,才使這個世界顯得如此的精彩。新課程的理念之一認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該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我們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把自己的感悟充分地表達出來。我們在引導學生說的時候,要注意站在學生的角度,仔細傾聽,不隨意打斷他們的發言,更不能簡單地把自己的理解作為結論性的東西硬塞給學生。尤其是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老師更要有足夠的耐心等待他們,充分信任他們通過學習一定有所收獲,盡管表達上也許不太盡如人意。在這一過程中,老師時而旁敲側擊,時而正面引導,委婉地逼近問題的實質,最終問題解決的表述還是要學生來完成。
如那堂《坐井觀天》的第二次爭論便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第二次爭論天到底是無邊無際的,還是只有井口那么大是我這堂課的重點,是學生理解課文的主要部分。課堂上,雙方辯論代替了本來老師想對學生進行講解的內容,在辯論時,學生相當投入,真正進入了角色。雙方隊員你來我往的辯解極其精彩,都拿出了課文中精要的句子、詞語,以及課外找到的資料來壯實自己,以壓倒對方。這種大膽的嘗試教學體現了學生的自讀、自悟、自得,真正地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學生雙方辯論時,我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抓住一些重點詞句與學生一起理解,對學生的發言,我只是及時給予梳理。
四、引導學生自己評
教學評價是新課程重點探討的話題之一,也是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一個平臺。我們在班級黑板上設計了每周之星每月之星的評比欄,引導學生根據學生表現每天評出優秀學生,給予適當的獎勵,獎品就是小紅花。誰的朗讀精彩,誰的進步明顯,誰解決了大家解決不了的難題,誰的發言最有創意感悟最深刻,誰就有機會得到小紅花。然后根據每周誰的小紅花最多評出每周之星,以此類推,評出每月之星。
另外,我們也把自評和互評的機制運用到其他地方。比如,上課的時候,學生朗讀完,讓其他學生評價一下,他讀得怎樣,有哪些是值得你學習的。這樣,可以使學生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和吸取到別人的長處。相對提升了他們的自主能力、表達能力。
學校學生個人心得體會篇6
此前對王崧舟的敬仰,只是停留于“聽說”的層面。聽說,他是“詩意語文”的倡導者;聽說,他在講座中用“劍氣合一”來談自己在語文家園中的安身立命;聽說,他的《慈母情深》讓課堂溫暖著慈母的光輝。種種“聽說”在我心中留下了王老師高大的形象,而且是那種遙不可及的高大。對于我,一位普通的一線語文老師有了很大的觸動,強烈地感受到:
一、閱讀,讓生命更豐富。
王老師愛讀書。有人問: “王老師,讀書是不是您的業余愛好,”他說: “錯了,應該把‘業余’兩字去掉。讀書是我的愛好,讀書是我可以全身心投入的愛好。讀書是跟我吃飯一樣,跟我呼吸一樣,在我的生活當中是非常自然的?!笔前?,王老師確實是愛書之人,據他自己所說,藏書量少說也有七八千冊了。在王老師從教的第二個五年,被他笑稱為“孤獨沉潛”的五年里,他讀了大量的書。他讀宗教類的書,讀哲學類的書,讀文學類的書,讀美學類書,讀“老三論”、“新三論”的書等等。
王老師的讀書經歷深深地觸動了我。要做一個好的語文老師,自己先做語文人,要播撒讀書的種子,自己要先做讀書人。《語文課程標準》比較重視兒童閱讀,要求在整個小學階段,課外閱讀總量應該不少于145萬字;除此之外,《語文課程標準》還提出要“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試想,一個語文教師自己不愛閱讀,又如何指導學生閱讀,讓學生在教師的影響下愛上閱讀,養成終生閱讀的習慣呢, 讀著這本書,我發現,王老師無論是談語文人生,還是談語文理念,都與談讀書緊緊聯系在一起。這更讓我明白,讀書不是一時的事情,也不單單是為了教學,它更是為了終身的幸福。“水本無華,相蕩而生漣漪;石本無火,相擊而發靈光?!鄙且粭l河流,它流動,它吸納,不斷前行中壯大,不斷交流中豐富,生命由此而變得開闊、深邃、美麗。
二、閱讀,讓課堂更精彩。
王崧舟老師一直呼吁語文教師要細讀文本,他認為文本細讀是新課改背景下對教師的專業發展,對教師的備課提出的新要求,他呼喚語文教師的備課應具備新的理念、新的視野,呼吁教師要細讀文本。在一次講座上,我才知道王崧舟老師為了教好《長相思》,讀了整本《納蘭詞》,了解了納蘭性德的生平,閱讀了一萬多字的鑒賞文字,然后寫下了文本細讀感受,化成繁華如東流水的課程資源。只有閱讀,才有底氣把經典名作演繹為精彩的課堂。每一個匠心獨運的教學設計,都源自正確深入的文本解讀,源自扎扎實實地閱讀與思考。
王老師覺得文本細讀就應該像朱光潛先生所說的“慢慢走(讀),欣賞啊”;就像王堯先生說的“在漢語中出生入死”;如南帆先生所說“沉入詞語”;要“穿行在多重話語之間”;要“從語言出發,再回到語言”;要“引發一種對語言的敏感”;要“傾聽文本發出的細微聲響”;要“在字里行間閱讀”;要“徜徉在語言之途”。
王崧舟老師談到對《小珊迪》這一課如何進行細讀的時候,他首先想到的是課題為什么叫《小珊迪》,文章當中,沒有一處文字提到“小珊迪”這三個字,出現“珊迪”也才6次,于是他的敏感點就聚焦到這個“小”字上。由此,聯想到自己平時上公開課時。我首先想到的不是潛心細讀文本,而是花大力氣制作課件,所以在課堂上常??吹降氖墙舆B不斷的圖片,視頻等。學生卻沒有足夠的時間靜心讀書和沉思默想,沒有引領學生走到語言文字的背后,感悟思想內涵。課文中的一字,一詞,一句,一段,都有著一定的思想內涵,我們的作用,就是引領學透過字面去探尋字后的“秘密”、字后的故事,揣摩作者的用意。我們語文教師必須擔負起文本閱讀的引領任務。這個引領,本質上使學生除了看到文本表面的絢麗,更能看到文字背后的深邃和獨特。教材理解不到位,教學肯定出問題。所以,當我們語文老師在細讀文本時,請暫時忘記自己是老師,因為只有放下功利的目的,我們才能真正走入文本,才能穿越時空,與作者產生共鳴。一個善于細讀文本的語文教師,不一定就能擁有成功的語文教學,但成功的語文教學一定要有深入的文本細讀。一個真正會細讀文本的語文教師一定是詩意和快樂的,因為閱讀本身就是一種幸福。
作為語文教師,今后的我應當,也愿以閱讀的姿勢佇立,以閱讀的姿勢守望,用閱讀豐富平凡的日子,用思考照亮前行的腳步。
學校學生個人心得體會篇7
軍訓這幾天,讓我想了很多,嗯,感覺也成長了許多,軍訓是幾天,一眨眼很快就要過去了,說實話一開始我每天都在盼著一天一天快過去,不想再忍受那可怕的太陽在同時也發現自己黑了不止幾個度.不過吧,有時發現還是挺有趣的吧,比如拉歌,真的很好玩呀!軍訓時同時讓我體會到了軍人的感受.軍人為了國家、人民的安全,每天重復艱苦的訓練,軍訓是一個艱苦且磨礪意志力的過程。
每天都要站軍姿等做一些其他的訓練,站軍姿站久了會感覺腳完全麻了,失去了知覺,身體感覺也變僵硬,這是我上學以來第一次軍訓,很特別的體驗吧!幾天來幾乎天天都天公作美,天天都有太陽.個個汗流浹背,但即使心里有說不完的埋怨,也得藏在心里。
當然這些又算得了什么呢?比得上在軍營里真正接受訓練的兵嗎?比得上那些萬里長征的革命前輩苦嗎?
軍訓期間,教官也嚴格要求我們的內務整理,物品擺放,床被折疊,都要整齊且統一。看著教官把一位同學的被子疊成豆腐塊一樣的方塊,心里只有兩個字:佩服。軍訓時,做不好當然會罰,罰什么,呵,小雞燉蘑菇。
軍訓讓我們學會團結自信,訓練過程中,每個人的一舉一動不僅代表了個人,也代表了集體的形象,擁有自信并堅持也是可以做好一件事的。
在此:要謝謝我們的教官!我們的老師!我們的小班!他們超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