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寫道德經心得體會
如何寫道德經心得體會篇1
一本《道德經》,一生做人的智慧。
做一個真實的人:人的一生,總會遇見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能說會道,有的人不善言辭。有的人甜言蜜語信手拈來,有的人沉默寡言卻內涵豐富。說著悅耳動聽卻不走心的話遠遠比不過說著逆耳忠言卻溢滿關懷的語言來的動聽。"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正是說明了與其華而不實,不如樸實無華。由衷而出的信言遠遠好過滿嘴奉承的美言。做一個真實的人,求真務實,實事求是。
做一個善良的人:公道自在人心,善良的人不辯解,以理服人才是他們的追求。花言巧語善辯之人一味辯解,忠厚老實善良之人從不詭辯。一個人越強調什么越說明他內心缺少什么,越是解釋越是掩飾。"善者不辯辯者不善",與其強詞奪理,不如以理服人。做一個善良的人,忠厚老實,以理服人。
做一個聰明的人:腦袋聰明的人知識大都不怎么淵博,因為他們覺得聰明就是資本。知識淵博的人都不怎么聰明,因為他們知道腦袋聰明不如內心聰明。睿智高于聰明。與其聰明沒有內涵,不如有內涵地活的聰明。而"明"就告訴我們要有一顆洞察世事的心,自明,明他,明事,明禮,明人生。而這其中最重要的還是自明,只有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為什么這樣做,怎樣做正確,才能內心明達而自明明他。"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多涉獵多讀書,腹有詩書氣自華,閱讀使人睿智使人聰明使人深刻。做個聰明的人,明明德,明歸止。
做一個懂得奉獻和付出的人。給予是一種美德,奉獻是一種品質。一味的索取只會讓人生之路越走越窄。雖然奉獻有可能失去些什么,但是人總要明白有時候失去是另一種方式地得到??赡苁チ?quot;物質",但是卻贏得了"精神",給予的幫助越多,得到的內心滿足感越多。讀書筆記當然奉獻與付出不是毫無保留地,一味的付出不計回報并不是可取的。懂得付出和奉獻的度,適可而止就好。做一個懂奉獻的人,樂于助人,溫暖他人。
做一個為而不爭的人,順其自然,踏踏實實,努力過就好,要明白“越努力越幸運”,但也要懂得非己莫強求。得到了好好珍惜,得不到不去強求,失去了順其自然,快樂就好……
安靜中體會生命的美好,修養自己,如此安好……
如何寫道德經心得體會篇2
用智不及無知
《道德經》通篇潛藏的一個主題意識是,反對技巧,反對知識、反對亂為,主張靜待事務自身的發展,自然成。道家強調亂用知識、亂用技巧、亂用智力,是很危險的事情。不作為,無知識、無智技在道家眼里是成功者的基本特征。主張靠事物發展的根本道理,靠事物的自行演化,不勞而獲,是道家的根本思想。
幾千年來,道家的以上思想被視為保守、落后甚至反動。我現在認為這種看法可能是不識貨的體現。道家強調不作為,無知識、無智技的基礎是認為大自然自身會以最合理的方式存在和發展,順著自然本有的發展事態、追隨自然的節奏是最聰明的做法。亂思、亂想、亂研究、亂動顛倒了本末,把人的參與視為自然發展的主要條件,其實事物的發展是事物的自然屬性,沒有人的干預就能自然發展下去,如果人過度干預會破壞事物最合理的自然發展。一個“有知者”在干預自然的過程中,造成的麻煩比產生的利益大得多!人類那點可憐的“智慧”在大自然的固有智慧面前往往成事不足敗事有余!我個人認為道家的思想是非常高深的哲學,對投資有強大的指導意義。
道家強調知道最根本的道理、邏輯和規則后,必須要追求愚、笨、傻、呆,必須少做少為,少思少想,別求知、別發展智力、別發展技巧。嚴格來講,道家這個思想對現代科學技術不是一個正確的理論指導。但是對投資來講,道家的這些觀點是最正確的。投資你想得越多,出錯的概率越大,你操作的越多,賠錢的風險越大,掌握的知識越多,自以為是的可能性越大,你覺得自己聰明,亂為亂動的可能性越大。所以,少掌握點知識,能不做盡量不做,投資成績自動提高。你知道終極的總道理就可以了,你知道真正的本質性邏輯和法則就可以,其他的東西能不知道就不知道,能不清楚就不清楚,太知道太明白是有害的。
圣人不為大
《道德經》第六十三章提出了一個與巴菲特的想法一致的觀念:“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圣人不為大,故能成其大?!馑际钦f,杰出的人并不直截了當的去追求大事,難事,而是有意識的不做大事,不做難事。他們做什么呢?他們做的是比較容易成功的小事。對大事難事的把握和控制,在于從簡單容易的方向下手,實現遠大的目標,不與高難度的問題正面交鋒,主動的避開高難度的問題。從小的地方做大事,而不要直截了當的構建一個大的格局,大場面。這樣因為沒有難度,就沒有太大的失敗可能性,不斷的積累小的成功就能實現成其大的目標。把老子挖出來進入中國股市,會做得好,老子肯定是不懂現在經濟,財務經濟,金融學說,但他有大智慧,從簡單入手,從易處入手,避開難的和大的,從而終成其大。
這個理念也正是巴菲特的核心理念之一,甚至也是巴菲特成功的根源之一,巴菲特:“我從不試圖跨越七英尺高的欄桿,我所尋找的,只是容我輕易跨越的一尺欄桿”。巴菲特的意思是“我不做高難度的事,只做殺雞宰羊的事!問題的難度降低后,錯誤自然不會發生。”
提升成功率的根本辦法是為其易,為其細,為其小,不為其難,不為其大,不為其煩,逐步積累在時間的作用下能夠成其大,成其功。這其實才是根本的成功之道。
如何寫道德經心得體會篇3
“無,名天地之始”
生命從何而來?父精母卵都是沒有“生命的東西”,就像是我們身上的任何一個細胞一樣,即使它們有其特殊性,兩相結合,也只能形成一個有特殊性的東西。比如泥與火結合,形成了陶,形態質地變了,本質還是沒變,依舊是無生命體。那從精子和卵子的結合到一個嬰兒,生命從何而來?
生命又是什么?如果生命是健康肉體的組合,那如果有健康的各個器官,由科學家將之天衣無縫地組合起來,這樣的“人”會有生命嗎?如果有,那我們討論“精神”,“靈魂”還有什么意義?如果沒有,那肉體枯滅后,靈魂也會消亡嗎?若靈魂永存,那它們會去哪里?
“名可名,非常名”
語言和名相不可執著,我認為有其一定的科學性。圣人之言論,于其時代,于其生活背景可行。但不論是自然還是社會,或者每一個個體,都在變。譬如孔子重視“禮”,是因為周末年人心不古,道德有悖,而《紅樓夢》中,在一個“家教甚嚴”的大家族要遵死禮,就是對年輕人自由思想的扼殺,魯迅反傳統文化,是外國的堅船利炮脅迫中國人不得不直面戰爭,直面生存困境,在活下去都如此艱難的戰爭時代,要普通百姓都知禮談樂是天方夜譚。而在現世,經濟科技網絡發展,人有了錢想要更有錢,無止盡地追逐美,物質,權力,這于自然規律是相悖的。
世間凡種.種,都盛極必衰,人的物欲若不加以節制,必定會在一定程度上妨害思想或精神。所以現代說要復興國學,因為國學里有一種中庸之道,對自然有一種敬畏之心。譬如嚴冬熬過必會開春,自然延續了千萬年的法則,人也應該遵守。所以“知道”后,人應該采取一種平和的生活方式,在平和的一天又一天中去探求宇宙生命的真諦。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就如我第一個問題,世上還有許多的問題不可答者,現實中似乎沒有線索,因此要從“無”中尋。而“無”玄之又玄,因此我們要從“有”中細察端倪。事物的發也有道,那其生亦有道,正所謂“此兩者,同出而異名”,“道而一”,因此“無”也可觀也。
如何寫道德經心得體會篇4
開篇之前我認為應該先提一個成語——紫氣東來.傳說老子當年西游函谷關,關令尹喜望見有紫氣浮關,便出關相迎,果見一道骨仙風的老者駕青牛翩躚而來,尹喜見這老者長須如雪,有圣人之象.于是留老子于關內,并請他作一篇文章再行西游. 老子不好推辭,便著《道德經》以警后人.
《道德經》只有五千余字,后人分其八十一章.雖然字數不多,卻是章章錦繡,字字珠璣.可謂曠世奇書.個中道理自然“玄之又玄”,故而讓很多人望“道”興嘆.這也不奇,畢竟此書森羅萬象,其中涵蓋宇宙觀、人生觀、價值觀的辯證方法,包括治國之道、處世哲學、人性修養、軍事哲學、養生之道的智慧.
中外許多人都曾給《道德經》寫過書評,還有人曾為其寫書.例如魯迅,他曾說:“不讀《道德經》一書,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再比如說日本的魯川芳郎,他認為此書有一種獨特的魅力,它給世俗世界壓迫下疲憊的人們一種神奇的力量.的確,《道德經》一書告訴我們應該怎樣釋然的對待事物,怎樣體悟萬物的陰陽兩面,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以一個樂觀的人生觀、世界觀看待天下萬物.
我讀此書的第一感覺就是一個字——深!可以說,此書中的每一個字都足以讓我們用一生去詮釋!《道德經》一書只有五千余字,而“道”字卻出現了八十多次,那么究竟什么是道呢?老子在第一章曾提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道不可說,這便讓我更難以理解此書了,然而,他又在后幾章多次為道注解,即使如此,“道”在我腦海里還是很模糊的,畢竟老子是在多方面為道注解的.其中包括宇宙的形成,為人處世,軍事治國.老子的這些注解,反而讓我對“道”的理解更加不易了.也罷,古今中外,又有多少人能悟道呢?已悟道意的大抵是高僧大儒.而這樣就失了老子著書之意.書中多次提到水,第八章開章就是“上善若水”,我們在生活中也經常接觸這個成語,而這個成語是什么意思呢?就我個人而言,水是至陰至柔的,而道也就是這樣的,善利萬物而不爭,孕育了我們卻不求回報,是故“居善地,心善淵,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天尤”.我們學習的就應該是象水一樣的品行道德——無為而無所不為,不爭而不所不得. 處眾人之所惡,而得萬物之尊崇.所以那先悟得無為大道的高僧大儒才會被我們所尊崇!于是我便從水中悟得一些道性.
水是至柔之物.千軍萬馬難敵一張巧嘴,刀劍鋒芒難劈至柔之水.我們知道水是柔的,柔到了極致!我們可以用刀槍炮彈摧毀一些堅硬的事物,例如建筑物,銅墻鐵壁.然而你能用刀劍劈開水么?你能用炮彈把水炸一個窟窿么?我們不能!這些強硬的物質只能在水中隱于無形,是故“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水與道是沒有形體的,你難以捉摸而又觸手可及.身邊都是道,因為道是“無”.我們知道宇宙是一個無限的空間!這個無限的空間孕育了無數星球,而我們的地球只是這其中一點不起眼的顆粒,只是因其中有生命而獨特.我們并不能因為這一點兒自居,應為宇宙中可能會有無數個更高的生命體!他們的科技可能是我們難以想象的!道就是就象是玄牝,所謂的玄牝即女性生殖器,而我們永遠都只是她的孩子.永遠不能超越她!應該她本就沒有形體,只是一種“柔”的表現形式,我們應該學習道和水的柔,只有這樣我們的道路才會更平坦,我們的為人處世才會更圓滑.
有些人常認為只有“有”才是可以被我們所利用的.然而實際并非如此,萬事萬物都不可以獨立在“有”之上,只有通過一定的形體才能顯示出“有”的價值.而這種無形的形體就是“無”,之所以會“有”是因為“無”.上面曾提到我們宇宙中的星球都是從無中演化而來的.“無”其實就是指空間.比方說我們所住的房子,他之所以有房子的用處是因為其中是空的,能住人,所以有房子的作用.如果房子是一個實體,他就沒有任何價值了.再比方說一個糖果盒,因為里面是空的,可以裝糖果,也就實現了他“有”的價值.“有”與“無”這兩個概念不僅適用于物質與空間.還適用于我們的心理,我們常對父母說,給我們一些空間.如果其他人過多的涉及我們的空間,我們就會覺的心理非常的窄,透不過氣,非常的悶.宇宙之所以為宇宙,是因為其有足夠大的空間,能把萬物都放在其中,而如果人有這么大的空間,我們就會自由!(這里所提到的自由,是絕對的自由)但是,這是不可能的,我們不可能與無形的“道”成相同階級,或高之.所以我們內心總告訴我們,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這是因為我們內心的空間是有限空間,而宇宙是一個很大的概念,是無限的!我們不可能與其持平,只能不停的追求!追求“無”.追求一個現實與虛擬“有”與“無”并作的境界.只有這樣,才可能達到相對自由,身理心理都會得到放松.
無形的道,至柔的水,都是先驅與我們共同學習的對象,永遠都不會停止.
老子的辨證觀可謂是玄妙無比,最有名的就是陰與陽了.陰陽可以引申出很多相對的概念,比如正與負,對與錯.為什么太極圖中的陰陽會是旋渦形的呢?為什么不是由一條線將其分割呢?為什么黑顏色中會有一點白,白顏色中有一點黑呢?我認為這樣的設計就是“福禍相倚”和“物極必反”的最好體現.白色中有一點黑,黑色中有一點白是因為世事都有相對面.“塞翁失馬”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而當黑將要超越白,白將要超越黑的時候,就會成其相反的顏色,循環往復.而有其他物質肆意破壞就會渾濁.就象人類,萬物循環往復是其道之根本.而人類卻施加干預——破壞樹林、大肆捕殺.這樣只會打亂正常的秩序,最后人類也會在這團渾濁的氣流的中沉沒.然后又恢復正常.古人說過不能涸澤而漁,伐木而獵.翻譯成現代也就是不能破壞生態平衡.我們應該正確的、不干預的攫取利益.同時認清福禍的相互轉換,不能因為一時的成功而高興的忘了本象,可能災難正潛伏在明天,也不能因為一時的失敗而氣餒,可能幸運就藏在你身后.
讀道德經后我總結三十六個字.為無為,無不為,騁至柔,克至堅,習水性,與人善,明陰陽,曉情理,知可止,利于本,有無生,悟道德.
道德經不愧是我們中華文明的瑰寶,其中妙理,還得是你親自去讀才可,每個人讀“道”,都可得不同道.
如何寫道德經心得體會篇5
《道德經》是中國古代哲學著作。又稱《老子》,被道教作為重要經典收入道藏。共81章,分上、下篇。此刻通行本上篇言道,下篇言德。其中有不少和生活有關的處世哲理,乍眼一看不覺什么,當真的去結合生活中那些或大或小的經歷,才感到哪份如--般的玄奧。
道德經雖不長,卻也有很多的方面,哲學、政治、軍事及人生諸方面都有不少的論述,自我多少能理解的,能產生感悟的,其實并不多,道德經給我最大得感悟,便是在它的一個“虛”字。就好像數學中的0一樣,講究的是處下,是低調,是一無所有,其實卻意味著∞的存在,有句話叫機會只留給那些有準備的人,“虛”便是這樣的一種準備狀態,手上不固執的占有什么,才能隨時拿起什么。
當0做為分母時,整個式子的結果便是∞。它告訴我們生活要留有空隙,以堅持靈動,就像畫畫留白一樣,一幅畫的成功,不在于它畫出了什么,而在于它沒畫出什么,在于它隱含了什么,同樣,一次人生的珍貴,不再于一個固定的形式,路線,而在于,再于那存在于未來不可琢磨變數,那份能經過自我不斷奮斗而產生的改變。。。
諸多經典,若是每一天都翻來覆去的看,縱然熟悉,卻也會有枯燥,放下,再拿起,才是趣味無窮,小別勝新婚。對于道德經,猶有這種感覺。
如何寫道德經心得體會篇6
《道德經》,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相傳為戰國時期楚國的老聃所作。老子的言說代表了他對當時政治的反對,和傳統政治社會制度的反對。由“道”、“德”兩部分的論述組成的。
我理解的,道德經的“道”并不只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更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法;“德”也不只是我們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二者相輔相成,若能合二為一,則能“修道”成功。
《道德經》“德”的部分,我覺得,并不是僅僅理解為為人處世的方法、治家的方法、治國的方法……其實,這也是老子在教給人的修道的方法。德是道的基礎,道是德的升華。如果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安邦治國,很可能都失敗,那他也就不可能再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一者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另一方面,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即是“德”關于仁義、禮信的論述。
現代社會,人們往往會舍德而求道,不亦舍近求遠嗎?不修德,又怎么會得“道”呢?讀過《道德經》,我又查閱了資料,發現,《道德經》又有一說法為《德道經》,即德在先,道在后。我想,這也符合老子淳德歸道、全德復道的本意?!暗碌馈背擞械赖碌膬群⒁饷鞯職w道、以德養道的深刻意境。
僅是淺略的閱讀兩遍《道德經》,無論如何都不可能窺得其道,甚至不得皮毛。如同林語堂曾講過的“我覺得任何一個翻閱《道德經》的人最初一定會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會這樣笑;最后會覺得現在很需要這種學說。至少,這會是大多數人初讀老子的反應,我自己就是如此。”希望自己能夠堅持學習《道德經》,修德明道。
如何寫道德經心得體會篇7
我覺得任何一個翻閱《道德經》的人最初一定會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會這樣笑;最后會覺得現在很需要這種學說。至少,這會是大多數人初讀老子的反應,我自己就是如此。林語堂曾經這樣說過。
開頭一句,揭示的是人們的價值觀問題,價值觀不同,人生追求和所遵循的道路就不同。不同的追求,不同的道路,必然造就不同的人生和社會。開頭這十二個字是通篇的總綱。老子著道德篇,旨在向世人指明可以免禍于身,免禍于社會的圣人之道。"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是圣人所行之道,所求之名,非常人所行之道,所求之名。同一條人生道路,卻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走法。一是走圣人之道,也就是順其自然,返樸歸真之道。
一是走常人之道,也就是追求外在的名利之道。不同的道路,必然造就不同的人生和社會。這看似是一個簡單的命題,可是,當我們真正選擇起屬于自己的“圣人之路”的時候,卻難免會碰上不少阻礙。當代社會,名與利的追逐太普遍了,要真正做到順其自然,返璞歸真的人又有多少?恐怕大多數人都會持否定的答案。
但是,我并不認為《道德經》是高高在上,遙遠而不可攀的。當我們看透世俗的風景,也許我們會靜靜地看細水長流。在假日愜意的下午,品上一壺上等的茶,細讀《道德經》,感受它對心靈的洗禮也不一定。
老子的《道德經》雖然久遠,但它對于我們的現實意義卻一點也沒有“久遠”的意味。每讀一次,我們就有一次新的收獲。以上僅是我對于《道德經》的一些淺見,我建議每個人都應該讀一讀道德經,這不僅能陶冶我們的素養,也能使國家素養水平整體水平提高。
如何寫道德經心得體會篇8
《道德經》是有老子所著,故又成為老子。老子姓李,名耳,謚曰聃,字伯陽,楚國苦縣(今鹿邑縣)人。約生活于公元前571年至471年之間曾做過周朝的守藏史。老子是我國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偉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經》開創了我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立的道家學派,不但對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我國2000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兜赖陆洝贩譃榘耸徽拢譃樯舷聝善掀哒拢鹗诪椤暗揽傻溃值馈C擅置?,人稱《道經》;下篇四十四章,起首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人稱《德經》?!兜澜洝分v述了宇宙的根本,到處了天地萬物變化的玄機,講述了陰陽變幻的微妙;《德經》講述處世的方略,到處了人事的進退之術,包含了長生久世之道?!暗馈笔侨祟惖淖匀挥^和世界觀,必須要順應宇宙的客觀條件,合乎自然規律地生存。只有愛護宇宙并且與大自然融為一體,人類才能健康地生存下去。一旦我們破壞了大自然,違背了大自然的規律,那么我們必須會遭到殘酷的報應和懲罰,甚至會帶來滅頂之災?!暗隆笔侨祟惖娜松^和社會觀,還是要求人類順其自然地與人共處,合乎社會規律地生存。只有返璞歸真地
復歸于嬰兒般的自然純真狀態,統治者卑謙若谷,民眾為而不爭,然后社會才能正常發展。
《道德經》一書中的智慧,源于老子對事態人情的深徹洞察和深刻思索。戰爭頻仍、社會動蕩、生命無常,點點滴滴積淀成老子的關于人性修養、處世哲學、治國之道、軍事哲學、養生之道等的智慧之學。
那《道德經》究竟和好處何在呢?下面是我們組對《道德經》的一些理解和人生感悟!我們把它概括為兩點,一是“心存善念悟大道”二是“處下無為成大德”。什么是“心存善念悟大道呢?”首先來看看什么是大道?道德經里面說“道可道,十分道”意思是說能夠用語言表達的大道就不是永恒普遍的大道了,為什么呢?因為第一語言具有其局限性,有些是只能意會不可言傳的!第二道是運動變化的,不斷展開的,而說明他的語言是固定的,不能隨時運動變化的!舉個例子,有一首歌唱得好啊:你問我到底愛你有多深,月亮代表我的心“為什么不直接形容證明到底有多愛,而是說月亮代表我的心呢?正是因為這種愛太深沉,太永恒。所以無法用語言表達出來,不能夠道明。任何華麗的詞藻,在這深沉而又永恒的愛面前是那樣的蒼白無力!所以就像老子所說的越是深沉普遍的東西越無法表達、說清與道明!那既然道是無法說清與道明的,所以我們認為那只能“悟”那怎樣去悟呢?要以什么樣的心態去悟呢?我們認為要“心存善念”只有心存善念才能領悟到道的真正與真諦!
如何寫道德經心得體會篇9
這些年的爾虞我詐,陰謀算計,我的靈魂都已經浮躁起來了…那些理想、抱負之類的高尚,似乎離自己越來越遠。
雖然知道這是奮斗路上的必經過程,但我還是希望那些手段只是手段,不要讓自己迷失了本性。
《道德經》我已讀過數遍,大多名句也都耳熟能詳,但以前太浮躁,總不能細品其中之韻味……這些天來終于靜下心來真正的沉浸下去,才發現它像一汪永不枯竭的清泉…滿載寶藏,放下成見,唾手可得!但其廣博與深奧,卻讓你發現自己的淺薄與不足!
這是哲學的力量,它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卻高于一切之上!因為它能讓你的心靈真正的強大!不為光怪陸離的表象所迷惑!直達事物本質!正如老子所云:“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北M力使心靈達到極度的放空,使生活清凈堅守不變,通過觀察萬物往復,透過其紛紛蕓蕓的表象,看到其本源所在。
“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看清事物的本質,心靈便會寧靜,這種寧靜不是靜止不是消極,更不是終止。而是在認識根本規律后的等待!等待萬物并做的時機,這樣的人無所不包,無所不包就能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長久。
《道德經》有如黃鐘大呂,一下下的將我心頭蒙塵震落……
如何寫道德經心得體會篇10
這幾日又將《道德經》反復觀看數次,覺其精妙之處堪稱一絕?!兜赖陆洝纺舜呵锢献铀@献有绽?、名耳,字伯陽。春秋時期楚國苦縣人氏。大約生活在公元前571年至公元前480年,曾經官拜周朝的守藏史,晚年出關赴秦講學,死于扶風。老子是道教的開山鼻祖,被尊稱為“上清真人”“太上老君”。
《道德經》全文五千余字,分為兩部分,上部分為“道經”,下部分則為“德經”?!兜赖陆洝肥侵袊鴼v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該書充滿了哲理和智慧,它所涉及到的內容包括自然之災祥、國政之興衰、植物之枯榮、動物之壽天、家道之禍福以及內圣外王之道、強兵攻戰之術、富國安民之法。因此,《道德經》被稱為萬經之王,老子更是被奉為中國哲學之父。
《道德經》之上篇“道經”開頭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恒無欲也,以觀其眇;恒有欲也,以觀其所繳。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眇之門?!痹谶@里,老子破天荒的提出“道”這個概念,他認為“道”即是宇宙的本原和實質,也可為原理、原則、真理、規律?!暗馈狈钟行巍o形兩種端別。無形,乃天地渾濁初分之元氣。有形,則為宇宙眾生萬物產生之命脈。“無,觀于妙。有,觀于端?!庇钪嫒f物都是遵循“道”的規律而發展的?!暗馈碑a生了天地萬物,但它是不可以用語言說明的,而是非常精深奧妙,這就需要無形到有形的一個過程。
《道德經》下篇“德經”則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道。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也。”老子在這里說,“道”的屬性表現為“德”,凡是符合于“道”的行為就是“有德”,反之,則是“無德”?!暗馈焙汀暗隆辈豢煞珠_,但是又有所區別?!翱椎轮?,唯道是從”此乃孔德?!盀樘煜孪5虏浑x,復歸于嬰兒”此乃常德?!吧挥?,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此乃玄德。此三德“孔德”“常德”“玄德”當歸屬于“上德”,其合乎與“道”。
閱以其書,“目”“心”“胸”頓然大開,使人神清氣爽,居于“道”“德”之上,忽覺塵世之“惡”“卑”“賤”如泡沫幻影,名利隨之,感受于天地正氣渾然。萬望各位朋友隨緣一看,增識廣知,無弊于己。其,鄙人已閱過數幾十遍,其之不煩、不厭,常觀至半徑,大呼過癮!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