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中國頒獎典禮觀后感
《感動中國》讓我明白:因為愛祖國,有了“核潛艇之父”黃旭華;跟隨將軍回鄉務農,扎根并奉獻農村一生的龔全珍以及中國航天團隊,因為愛職業,因此有了98歲高齡依舊工作在第一戰線的“良心醫生”胡佩蘭;因為親情之愛,有了身患絕癥,為了孩子未來的.苦繡《清明上河圖》的姚厚芝。
中國古老的美德,包括仁、義、禮、智、信。仁者愛人,位列第一。
愛,超越年齡,階層、民族,在這些不同的職業,不同背景下的普通人,身上折射出光輝,它是人類最美的語言。
愛還可以傳承。當我們看到90多歲的劉盛蘭老人老有所養,當我們看到殘疾的方俊明背后的母親和女兒,當姚厚芝年幼的兒子那樣動情地出“我愛你”,我們不僅能夠理解現場的眼淚,還收獲了對社會的信心。
都說中國夢,中國夢其實源于每個人普通的夢,關鍵在于有愛,在于堅持愛,傳承愛。
愛需要傳承,感動不只是一場晚會的激情,一次剎那間心靈的溫暖,它落實到具體的行動。每個人都行動起來,我們的明天會截然不同。
讓我們伸出我們的雙手,去擁抱那些讓我們感動的人,讓愛的力量充滿整個中國,讓愛充滿千家萬戶,讓每個人都生活在愛中,讓愛傳萬家。
感動中國頒獎典禮觀后感篇2
庚子鼠年初,本應是闔家歡樂、幸福團圓的日子,沒想到來勢洶洶的新型冠狀病毒,悄然侵入了我們偉大祖國的英雄城市——武漢。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人們慌亂了陣腳,大家終于明白,人類在自然面前是多么的渺小、無力。
當年抗擊非典的“英雄戰士”鐘南山院士,時隔17年,再一次沖在了抗擊疫情的最前線。他與病毒較量,尋找戰勝病毒的良藥。與此同時,一大批醫護人員也“舍小家,保大家”沖往抗擊疫情的一線。聽說一批90后是最早挺身而出的,用他們的話說就是:17年前你們保護了我們,現在該由我們保護你們了!醫院里穿著厚厚的隔離服的醫生在危險中逆行,他們一天幾乎都不怎么喝水,為的就是能夠少上幾次廁所,省下一套隔離服。在那個時候誰也沒有想著自己,正所謂“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他們是最美的逆行者。
隔離病毒,不隔離愛。不能奔赴前線的平民百姓,把自己種的瓜果蔬菜用大卡車拉著,趕往武漢,這是為了讓武漢人民不用擔心食物的問題;有的東拼西湊,湊出來一些口罩和消毒液,送往武漢,讓醫院做好隔離與消毒;還有的將自己獻身于疫情之中,不怕困難,不怕病毒,只為對祖國貢獻點力量。這不就是愛的集中體現嗎?
魯迅說過: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他們是中國的脊梁。那些為國出力的人不就是中國的脊梁嗎?
英雄是我們公認的強者,而被稱為“英雄城市”的武漢,又怎么會被小小的病毒打敗呢?
所以武漢加油,中國加油!相信不久的將來,我們一定會看到武漢爛漫的櫻花,看到全中國春暖花開的盛景!
感動中國頒獎典禮觀后感篇3
昨天晚上,看完《2010感動中國》,心中突然踴躍出一種奇異的感覺,給人深刻的思索與追問:是什么樣的情懷使他們造就了如此浩瀚宏偉的世界?是什么樣的緣分使他們令中國動容?走進他們,叩問自我,在感動中尋找答案。
愛國,要像錢偉長那樣,瘦肩擔重義,巧手寫人生。勇敢地肩負起建設祖國的重任。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作為小學教師,雖然談不上深奧謹慎的科學學問,但是,在我們雙手托起的是祖國的希望。教書育人,培養棟梁,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其實生活中,有不計其數的人在用自己平凡的生命中換取別人的快樂,也讓中國越來越盛強。中華民族之所以逐漸富強起來,也是因為有這些可愛可親的志愿者,有品質的中國人。
好人,要像郭明義、劉麗那樣,做一個實實在在的好人。自己是一凡平民,卻用心去聆聽著更為弱勢的人們的痛苦。世界不再是那么孤寒,中國不再是那么弱小,都回歸了做人的本樣。以己度人,舉己全力,幫困扶貧。渺小的身影,不渺小的.境界,贏得了中國人的掌聲。不要忘記,人生的意義不在索取,而在奉獻。
熾愛,要像王茂華、才哇、王偉那樣,舍小家顧大家。在死神手上的人民,他們舍小家顧大家,點燃了人民的希望。中國,正是這些錚錚鐵漢挺起了民族的脊梁,筑起了堅不可摧的鋼鐵長城,鑄就了中華民族引以為豪的華夏精神。
相信每個看了感動中國的人都會有有一種真實的清潔感,就像一次精神上的沐浴,這,正是感動的一種力量……
感動中國頒獎典禮觀后感篇4
晚上八點我們一家人準時坐在了電視機前,看《感動中國》,當一個個平凡感人的故事在我們眼前播放,淚水和感動在整整2個小時的靜默中伴隨著我們。
張桂梅身上彰顯出的“忠誠于黨、無私奉獻”“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勤勉向前、不畏艱險”品格,值得組工干部認真學習,自覺錘煉高尚道德情操,高標準高質量地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不斷開創組織工作的新局面,努力干出組織工作的新業績。
堅定理想信念,做“堅守初心、對黨忠誠”的“育人師”。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張桂梅雖然病魔纏身,但毅然投身黨的教育事業,扎根邊疆教育一線40余年,把學生的成長進步放在心上,把黨的教育事業放在心上,樹人先樹魂,用紅色教育為師生鑄魂塑形,讓“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成為學生的自覺追求,以實際行動書寫對黨的忠誠。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組工干部作為“管黨員的黨員”“管干部的干部”“管人才的人才”,要學習張桂梅對黨和人民的無限忠誠,以黨和人民的事業為重,多角度多渠道多維度考準考實干部,注重發現想干事愿干事能干事的干部,勇于彎腰為人橋、直腰為人梯,為服務高質量發展選賢任能。要發揮表率示范作用,教育引導黨員干部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在政治原則和大是大非問題上旗幟鮮明、立場堅定,保持政治信仰不變、政治立場不移、政治方向不偏,永葆共產黨人的先進性和純潔性。
敢于擔當負責,做“傾心為民、無私奉獻”的“孺子牛”。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棵草去。張桂梅堅守滇西貧困地區教育事業40多年,始終秉持為民情懷,用愛心培育愛、激發愛、傳播愛,用實際行動踐行“只要我還有一口氣,就要站在講臺上”的真誠諾言,書寫了“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無私奉獻。忘身為國塵氛盡,蕩產輕金糞土揮。組織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組工干部是黨的政工干部,要像張桂梅那樣堅持把為黨和人民事業無私奉獻作為人生的處世態度和最高追求,淡泊名利、敢于擔當、一心為民,把人民滿意作為衡量組織工作的一把標尺,以無私樹正氣,用真情凝聚人心,提升組織工作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要發揮黨建引領作用,把組織優勢轉化為親民、富民、惠民、安民的優勢,匯集民智、體現民意、凝聚民心,扎實推進組織工作落實,發揚“俯首甘為孺子牛”精神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努力解決好群眾的“急難盼愁”問題,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永遠勤勉向前,做“銳意進取、開拓創新”的“領頭羊”。惟奮斗者進,惟奮斗者強,惟奮斗者勝。張桂梅創辦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的路途并非一帆風順,辦校之初的想法遭到眾人的不支持不理解,甚至引起許多人的質疑……但這些并沒有讓她就此放棄,而是繼續堅持自己辦全免費女子高中的夢想,在媒體上向全社會呼吁、向全社會募捐,終于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和認可,讓全國第一所全免費的女子高中迎來了開學。組工干部作為組織工作的規劃者、組織者和實踐者,要像張桂梅那樣耐得寂寞、守住清貧、勤勉向前,愿意和加班相伴、與忙碌為伍,堅持把職業當事業來追求,創新爭優、擔當作為,坦然面對個人得失、功名利祿,培育高尚淡泊的情操。要勇敢面對新時代組織工作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時刻保持一股闖勁和拼勁,主動發揚“安專迷”精神,敢接“燙手的山芋”,敢當“熱鍋上的螞蟻”,堅持以“我不擔當與阿誰”的追求,書寫新時代組織工作“答卷”。
感動中國頒獎典禮觀后感篇5
是所有的淚水都源自悲傷和痛楚,不是所有的哭泣都因為恐懼和怯懦。昨晚,所有的淚水都來自感動!因為十位平凡的人,更因為他們所做的不平凡的事跡,那一份感動重重的落在心靈最柔軟的地方,淚水控制不住的溢了出來。
誰說人間沒有真愛,誰說社會缺乏信任,誰說物質高于一切,誰說中華傳統美德已經淪喪?
感動中國完美的詮釋了“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恥勇”的真諦!他們身上的美德讓我感動和敬佩,值得我們好好的學習,好好的感悟。結合到自己的一些經歷,其中黃旭華和姚厚芝這兩位的事跡,更加讓我觸動。
首先說一說黃旭華老人:“自古忠孝難兩全”,懷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大學畢業后的黃旭華毅然決然的選擇了忠——忠于自己的祖國,忠于自己的工作。舍棄小家為大家,隱姓埋名30年。錯過了為父母盡孝,錯過了為父親送終,頂著被家人誤解、被族人唾罵的壓力,在一窮二白的年代里,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核潛艇的研發,為了壯大祖國的軍事力量,默默的、無悔的付出,終于成就了如今的中國核潛艇,他是當之無愧的中國核潛艇之父,更是讓人敬佩的中華好兒女!
想想自己,為了工作,為了事業,在年近不惑之年,遠離年邁的父母,遠離熟悉的朋友和環境,拖家帶口奔赴一千多公里的鹽城駐守。曾經,我內心也有諸多的不舍;曾經,我也認為這算是一種不平凡;曾經,我也覺得我可以因此而驕傲。但看看黃旭華的事跡,我的內心除了慚愧,就是慚愧,自己現在做的,還太不夠好了,根本就不值一提。這是一次非常深刻的洗禮,對靈魂的洗禮,對思想的洗禮,同時也更堅定了我為工作和事業付出和奮斗的決心。中國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需要數字化,而在走向數字化的過程當中,更需要的是走向數字化的剛強!
心情激動,平復一下,再來說一說姚厚芝同志:“慈母手中線,三年銹大愛”,一想到電視中那因病痛折磨緊鎖著的眉頭,想到為兒女籌措學費銹巨幅十字繡而顫抖的雙手。姚厚芝,這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母親,您讓我深深的感受到了母愛的偉大,母愛的無私,以及那一份對兒女的責任。父愛如山,母愛如海,您就是那浩瀚的大海,寬廣無疆。看完您的事跡,我撥通了媽媽的電話,聽著她的囑托,想起她送別我時的淚眼婆娑,我的心再一次潮濕了。
感動中國頒獎典禮觀后感篇6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感動中國2023年度人物頒獎盛典》今天(3月_日)播出,本年度《感動中國》的特別致敬環節聚焦了一個特殊的群體——_
從1970年中國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到今天,中國人探索太空的腳步從近地走向深空、從無人走向有人、從月球走向火星。“敢上蒼穹攬月,不畏艱險啟航,豪情問天,壯志報國。”從航天大國邁向航天強國的道路上,中國航天人勇攀高峰、自立自強,用一個個堅實的腳印,把夢想化作現實。
《感動中國》節目制片人、總導演告訴我們,中國航天近年來的發展成績斐然,給中國人帶來了強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將榮譽獻給中國航天人,實至名歸。
感動中國頒獎典禮觀后感篇7
2月17日,感動中國2020年度人物名單公布,有“當代愚公”之稱的重慶市巫山縣竹賢鄉下莊村支書小林入選。“能讓村民們過上好日子,我再苦再累都值得,未來我們還要發展生態旅游,讓每一個農戶都吃上旅游飯,過上更好的日子。”當天晚上,談及獲獎感受,小林激動地告訴記者。
小林曾帶領村民在懸崖峭壁上鑿石修道,歷時7年鋪就一條8公里的“絕壁天路”。他又積極培育產業,種植了臍橙、西瓜等特色農產業,收獲的果實通過“絕壁天路”源源不斷地運往山外。2015年,下莊村在巫山縣率先實現整村脫貧,2019年全村人均年收入達到1.2萬余元,比路通前翻了40多倍。
17日晚,在央視播出的感動中國2020年度人物頒獎典禮,通過VCR再現了小林絕壁鑿路的事跡,當看到大屏幕上小林不懼艱難,帶領村民向大山、向貧窮一次次發出挑戰,終于鋪就了村民脫貧致富的康莊路時,臺下觀眾不禁流下感動的淚水。在之后的訪談環節,央視主持人白巖松關切詢問了村民們如今的出行情況,小林自豪地回答:“村里70%的農戶都有了小轎車。”臺下,再次響起陣陣掌聲。
當晚,巫山縣組織了當地黨員干部集中觀看頒獎典禮。“小林不等不靠、敢想敢干的精神是我學習的榜樣。在接下來的工作中,我將向小林看齊,把初心和使命融入到實際工作中,做好群眾關心的每一件小事。”巫山縣集仙社區支部書記李自培告訴記者。
“敢向絕壁要天路,小林用苦干實干書寫了當代愚公精神,為我們樹立了標桿。接下來,我們將對照榜樣,以絕壁修路的勇氣和決心鞏固脫貧成果,推動鄉村振興落地見效,真心為群眾辦好每一件實事。”巫山縣扶貧辦主任朱欽萬說。
感動中國頒獎典禮觀后感篇8
逆行者,這個詞語原本的意思是不走尋常路的逆行人。把人換成者后具有了一種俠士的感覺,人們用它來形容英雄。在這場疫情中,我們用它來形容這次疫情中堅守在一線醫護工作人員,他們是逆風的行者。
2019年12月,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爆發,蔓延速度極快,疫情在全國肆虐開來,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打響了。在這個春節期間,無數位醫護工作人員顧不得與家人團聚,毅然決然的奔赴了最危險的戰場。一張張“請戰書”是每一位醫護人員救死扶傷的決心,他們是最美的白衣天使。如果戰端一開,那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面對這場戰疫,每一位白衣天使抱著“地無分南北”的決心奔赴前線。
他們就是最美的白衣天使。這只是偏隅一角,還有著無數的令人感動的英雄事跡。哪有什么歲月靜好,只不過是有人在我們負重前行。犧牲小我,成就大我。四月份開始,醫護人員陸續撤離武漢,奔赴回家的旅程,人們給了他們最崇高的敬意。機場人聲鼎沸,志愿者身穿紅衣,舉著橫幅,橫幅上寫著“你們是這個時代最可愛的人,我們人們永遠記得你們。”,警方也為醫護人員開道。白衣天使們救死扶傷,人們也銘記了他們的付出。
挾一往無前之志,具百折不回之氣。我們可以看見疫情期間,無數的青年醫護人員正在崛起,無數的青年人士在為疫情貢獻自己的一份力。新時代下的我們,作為一名醫學生,更應該努力學習好自己的專業知識,為成為一名優秀的醫護工作者而奮斗。守天使初心,展鴻鵠之志,做貢獻之人。
在風雨中,最美“逆行者”依舊挺拔著脊梁抗戰,沒有一絲松懈的精神,滿腔熱血的投入戰“疫”中。一聲感謝已無法表達我們對最美“逆行者”的心情,我們從心里對你們懷有崇高的敬意,你們是國家的鎧甲,是群眾的后盾。作為震旦學子的我們,要學習最美“逆行者”的精神,做到在危難時刻不退縮,迎難而上。
感動中國頒獎典禮觀后感篇9
今天早上我們學校全體師生觀看了:2018年度《感動中國》頒獎儀式,看完之后我很感動,使我印象最深的時候就是老師:張玉滾。
之所以他給我的印象最深是因為他懂得的什么事情可以放下,什么事情一定要好好的做,又可以從悲哀之中走出來。
他家住在山上,在他大學畢業的時候想去外面闖一闖,可是這里學校的老校長找來了,因為這里緊缺老師,想請這位大學生來這里教學。足足三次交往,可是他想去學校看看以后再做決定,來了這里之后看見了和原來一模一樣的破舊。最后他放下自己的夢想,留在這里教學。
他自己為了教孩子們,又擔心沒有教材所以自己背著教材走了足足1600米的高山,一個來回就需要兩個小時多山區。
因為現在的教室更新,可是還是有許許多多的學生來這里學習,可是還是教師緊缺所以他就一個人承擔著五門課程。然后就為了孩子們學習以后有好營養隨意他就想改一個餐廳,可是就是找不到廚師,最后叫自己的妻子放棄裁縫前來這里做炊事員,因為他的妻子放棄了裁縫所以他們就變得很貧窮。所以他們就越來越省儉。
有一次他們班里有兩個新生還沒有教材所以他的妻子就下山去買教材他的九月的女兒沒人照顧,所以他的妻子帶著孩子下山買教材,到了放學,張玉滾在學校等著他的妻子。他的妻子正在路上,她坐著載了五六個人的三輪車,無意摔了一下,他的女兒的頭一下子撞在了石頭上。期初張玉滾想離開可是沒有離開他的學生有二十多的大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