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后感傲慢與偏見
對于《傲慢與偏見》這部名著自己已心馳神往很久。直到最近在“得到”吳軍老師的專欄《硅谷來信》中多次被提到過,終于找來電子版書和電影,在這幾天看了起來,小說還沒看完,但電影看了一遍又一遍,主要是被女主角伊莉莎白獨特的氣質,還有英式鄉村的唯美畫面深深吸引。
電影改編自英國女小說家簡·奧斯丁的同名小說。故事圍繞英國鄉紳班納特家里五個女兒的婚姻大事展開,家里的父母親為了孩子們的婚事可算是操碎了心。可見普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樣的,尤以中國的家長更是事無巨細,樣樣操心。
大女兒吉英是全家最美麗的姑娘,在當地及各種舞會中總能得到男士們的青睞,老母親總是以此為傲,一心一意想促成與新來當地的闊少彬格萊先生的美滿姻緣。只因性格隨和又過分含蓄,讓對方及其周圍的人感受不到愛的熱度,從而差點與真愛失之交臂。如果故事沒有戲劇性的轉折,那真該為吉英可惜了,因為對方有品有貌,經濟條件又好,這樣的人放在現在也是很難尋覓啊。所以善于表達自己的感受,不論男女都很重要。
因為二女兒伊麗莎白是本劇的女主角所以我放在一邊不談。讓我們再來看看其她女孩。
三女兒曼麗不夠漂亮,因此總想以才藝來表現自己,于是專注于彈琴唱歌想贏得別人的關注,可能是太想得到認可反而顯得做作,以至于在舞會中受到眾人的嘲笑。幸運的是她們有一位非常智慧的,在關鍵時刻出現,一邊幫著解圍,一邊安慰受傷的女兒。
家里最小的兩位女兒實在是不敢恭維,兩位“小主”說的好聽是性格活潑,其實自始至終就是鬧騰,可能年齡小也可能是從不看書,性格過于輕浮,頭腦簡單,用她們父親班納特的話來說非常愚蠢。最小的女兒不顧全家人的顏面還與一位道貌岸然的士官私奔,做父母恨的牙癢癢,但也只能接受。這可能就是父母的宿命,好的壞的都只有全盤接納。
二女兒伊莉莎白,有著漂亮的外表,率真的性格,雖說只會彈一點鋼琴,但表現的自然大方,讓在場的人看了甚是喜愛。更加寶貴的是對姐妹們的深厚情誼,姐姐在外有病,徒步較遠的路程去看望;妹妹與人私奔,心急如焚。還有不管走到哪里身邊總有書為伴的場景。雖然性格中有所固執,因偏聽偏信對男主有偏見,但從那雙又黑又大的眼睛里可以看出會思考有獨立見解的女孩,只有這樣的女孩與其接觸久了,才能贏得男人的心。
電影取名傲慢與偏見,緊扣主題,男主角達西是個非常富有的貴族單身,外表不茍言笑,初到新地,對不認識的女孩,沒有主動邀請單身女孩跳舞從而被大多數人主觀地誤解為傲慢,對他的偏見,在故事的一開頭就呈現地淋漓盡致。隨著故事的發展,我們看到達西非常有貴族氣質,正如吳軍老師在《硅谷來信》中談貴族精神中提到的“責任”、“榮譽”“從容”“優雅”,最終獲得了伊莉沙白的芳心,收獲到了他們的幸福。
故事看完,要做什么樣的人一目了然,自己也要多想想“責任”、“榮譽”“從容”“優雅”這八個字,以便來不斷迭代自己。
觀后感傲慢與偏見篇2
18世紀英國平民區,白太太膝下五位女兒婚期遙遙無望,令她焦躁不已。一日,年青富家子賓利先生搬進城內的消息傳來,白太太興奮不已,決定要安排其中一個女兒奪得富男歸。一次舞會上,賓利先生果然看中了白家最漂亮的大小姐珍,可惜賓利的老友達西先生卻天性傲慢,直言難與平民交往,更不屑與白家的莉莎共舞。誰知他這番話被莉莎聽見,兩人自此水火不融,針鋒相對。
一日,賓利先生突然消失,令珍傷心欲絕。莉莎因此怪責達西從中拆散姐姐及賓利,令兩人成見日深。直至妹妹麗蒂亞的感情出現危機,莉莎才終于明白達西的真正心意……
該版的演員遴選值得贊賞,與《傲慢與偏見》最初版本書中的插圖畫非常接近,幾乎是完全按照插畫進行挑選的。尤其是達西、柯林斯、班內特太太、卡苔琳夫人、德包兒小姐(美麗、文雅但病態)的形象;班家姐妹也不錯,夏綠蒂溫柔理性,達到幾乎說得上美麗的地步。卡苔琳夫人和達西這對姨甥在表情嚴厲的時候還真的很象。
該版中的伊麗莎白是最溫柔嫻淑的(她恨達西時,說的最尖刻的話是:“希望達西先生能娶德包爾小姐,這樣卡苔琳夫人就能作他的丈母娘了!”),風趣幽默,含蓄內斂,但是外柔內剛,在溫柔中又隱含了自尊和敏銳,思想深刻,經常進行自我反省;伊麗莎白第一次拒絕達西求婚、看了達西信后,有一段深刻的思考,看清了自己的愛慕虛榮,達到了“頓悟”,人物心靈得到升華,從那以后對達西的感情轉變比較自然。
達西演出了傲慢、不近人情的特點,也演出了對伊麗莎白的關注,這種關注的確較令人費解,猜不透原因,不過試想,如果他稍稍表示出了好感,在《傲慢與偏見》描寫的這群人精中,馬上會被眾人發現并且議論。
該版較好體現了班家5姐妹之間的姐妹之情,相比之下95版中伊麗莎白只愛姐姐一人,對其他姐妹比較尖刻。簡雖然不是美若天仙,但是風度特別優雅美好,尤其是初次見面時與賓利先生之間的一見鐘情,發乎情、止乎禮,刻畫地細致入微。柯林斯的扮演非常到位,可笑之人,但是對伊麗莎白不記恨,還算一個紳士,夏綠蒂和柯林斯之間也有夫唱婦隨,盡管是出于無奈。賓利小姐嬌小玲瓏,優美雅致,在不經意間顯露尖刻勢利,對達西先生一往情深,有時又相互嘲諷,倆人之間是有朋友感情的,如果不是伊麗莎白橫插一杠,說不定后來會咋樣。卡苔琳夫人是一個美麗但是非常厲害、令人生畏的貴婦人角色,因此伊麗莎白在與之抗爭中表現出來的不卑不亢更顯可貴,而95版中卻是一個沒啥大用的老太太,和伊麗莎白一陣唇槍舌劍之后馬上敗下陣來,沒有鮮明反襯出伊麗莎白的有禮有節、不畏權勢。
版本另一個特點是配樂非常清新簡潔,尤其是片頭、片尾曲,洋溢著寧靜、優美、質樸、悠揚的英國鄉村氣息,現在我還經常欣賞。
這一版的缺點主要包括:
1、室內場景比較狹窄,尤其是跳舞的時候,更顯擁擠。
2、電視劇改編功力不夠,內心獨白太多,有些對白甚至是照讀原著人物心理活動。達西的那封信也是完全照讀,拖沓而單調。小說與電視劇畢竟是不同的載體。這是此劇最大缺陷。
3、達西的扮演比較僵硬,不夠自然,過于木訥,傲慢嚴肅有余而深情不足,轉變不夠令人信服。這個缺陷也比較致命。
4、這是全體人物最文雅的一版,只有文雅、更文雅、更更文雅之別,連輕佻的麗娣雅也比后來幾個版本文雅美麗,如果達西、賓利一家對這個班內特家都不滿的話,只能說當時的上流社會實在是太挑剔了。
5、伊麗莎白有時候很美麗,但是五官稍嫌粗糙,某些角度不太經看,尤其是哭泣的時候。不過在我心目中她還是所有版本中最貼近伊麗莎白的形象的。達西也是如此,英俊,但是還是有缺陷(嘴唇稍薄,鼻子稍短)隨角度不同你會感覺到尚未英俊到想象中程度。
觀后感傲慢與偏見篇3
我總不愿讓過多的情緒從自己的筆下流過,可看過那么多電影,總有那么多的花好月圓,一見傾心。我不由得想是我太過急迫,還是這世間竟沒有屬于我的愛情,抑或是所謂的美好都只是出自于電影的藝術之中?
我曾想若是伊麗莎白和她的姐姐沒有那么漂亮,那么那些所謂的高貴的紳士們會不會看上她們?畢竟這只是一場舞會,有的只是對美貌的傾心。若沒有那一張美好的臉龐,那么是不是就沒有進入美好愛情的入場券?若是沒有了入場券是不是就沒有了再次見面的機會,縱使是再美好的內在也不會被發現?我們迷戀于這樣浪漫的愛情故事只是已經在他們認識之后情感的糾結以及到最后終究圓滿的欣慰。畢竟都是那么可愛的人兒,俊秀的紳士,優雅的女子,他們的結合再怎么樣也激不起人們的厭棄。
我是喜歡伊麗莎白的姐姐簡的,那樣一個沉靜、優雅的人兒,總能讓人自然而然地生發出一種憐惜之情,而可愛的賓利又是那么的害羞,他們真是相配極了。正如伊麗莎白的父親所言,他們都是善良的人,恐怕會被他們的仆人欺負。可是那樣可愛的人又有誰舍得欺負呢。對于他們的愛情,其實很大部分都是賓利在努力,簡始終處在一個等待的位置。她唯一做出的努力就是去到賓利在的那個地方,可她在以為賓利不會來找她的時候就回來了,說要忘記她。我能看到她的失望和隱藏的痛苦。也許大多數矜持的女孩都如簡一般等待著自己的愛情,當覺得自己的愛情不再來臨時,便痛苦地離開。很多時候我不愿意去責備這個女孩,因為我們所受的教育,我們多年來被教導的言行舉止要求我們不要對男生保持過度的熱情,慢慢地,我們也習慣了等待,習慣了被追求,習慣了在覺得事情沒有結果之后黯然退出,不做無謂的糾纏。而賓利最讓我覺得可愛的地方,是他堅持了,他喜歡簡,便不再顧及簡的身世地位,不再在乎簡是不是同等地喜歡她,他們都是幸運的,自己喜歡的人同樣喜歡自己,只是這樣的喜歡都比較含蓄。
伊麗莎白和達西的戀情是電影的主要部分,也許深層次的原因在于伊麗莎白對婚姻的看法。那是一種超越時代的新觀點,因此也成就了伊麗莎白的幸福,成就了《傲慢與偏見》這部書。她對達西說你是高貴的紳士,你可以任意選擇你想要結婚的對象,可我即使是平民,即使貧窮,我依然有拒絕與不拒絕的權力。在那樣一個只把嫁一個有錢有身份的人的時代這是一段驚世駭俗的言語。似乎從一開始,我也希望達西能夠早日俘獲伊麗莎白的心,早日在一起。似乎他們倆的結合是天經地義的,也許我的腦袋中天生地就認為有學識的人就應該跟有學識的人配對,有思想的人要跟有思想的人在一起。因此當冷酷英俊的達西先生走進伊麗莎白的世界中時,我就覺得他才是唯一能與伊麗莎白相配的人。可是我忘了,有的時候純粹的愛情是跟所有的東西都無關的。其實,從這部影片中我沒有看到伊麗莎白喜歡達西的地方,從一開始她就認為達西先生是一個傲慢無禮的人,也許這是一種偏見,可從心底生出的厭惡總是排除不了的。即或是后來她得知達西先生真正的性情,并為她暗地里做了很多事,之于伊麗莎白,那種感情應該只能是感情,稱不得是愛。所以當最后伊麗莎白對她父親說的那番話除了表情神態比較到位之外,在言辭上完全沒有說服力,除了那句ilovehim,verymuch。
也許我只是個愛情之外的人,也許感激之情也能轉化為愛情,也許伊麗莎白早在厭惡達西先生之時就喜歡上他,只是自己未曾發現,也許我并不適合談論愛情。說沒有實踐就沒有發言權,大概我是不適合發言的。
我總想若是伊麗莎白的小妹私奔的對象是一個非常喜歡她,并且是個好人的話,這樣的戀情是不是也值得稱頌。又或者只要那位先生是真正愛她的,不管他是什么樣都能賺得大家的喜愛?不是都說愛情里面只要是真愛就可以了嗎?既然要平等,要純粹,那么世俗的一切都是浮云,唯有那切身的感覺才是真。都是塵世間的人,如果真的什么都不在乎了,就請不要給達西先生萬貫家財。若是兩全才算做幸福,那都只能算夢幻,不是現實。
觀后感傲慢與偏見篇4
壹
《傲慢與偏見》(PrideandPrejudice)是英國女小說家簡奧斯汀的創作的長篇小說。
自1938年開始被改編成電影,直到2005年。一共改編了九個版本,最經典的有兩個版本,最貼近原著的九五版和畫面精美的05版。個人最喜歡的是05版,在忠于原著的基礎上,唯美的場景配上浪漫的愛情更加讓人印象深刻。
在影片上映前,05版自改編開拍前便受人矚目,引人熱議。畢竟珠玉在前,影片免不了與前版作比較。
喬懷特導演依照自己的方式跳脫出原有的版本束縛,為新版的《傲慢與偏見》注入了年輕的新鮮活力。使影片大獲成功,在全球熱映。而導演喬、懷特也憑借著他的這部處女作,在眾多年輕導演中脫穎而出。
影片中充滿著文藝的氣息,是經典的英國電影風格。有人說,這或許不是最好的一版,但卻是最美的一版。
電影剛開始,鏡頭首先對準天空,鳥聲環繞,伴隨著悠揚的鋼琴聲,太陽緩慢升起。女主伊麗莎白拿著書走進鏡頭,一個美妙的愛情故事即將上演。
貳
我們深諳世故,我們早就習慣以面具護身,唯獨擋不住的是自己的眼睛。有時的怦然心動,需要的只是一個眼神。
伊麗莎白與達西第一次相遇是在派對上,當所有人的目光在賓格來身上時,她注意到了傍邊的達西,而后者在看到她時竟有些驚慌失措。引的伊麗莎白暗自嘲笑他。
但本該是一個美妙的夜晚卻被傲慢而冷漠的達西一句話而搞砸。他聲稱沒有合適的舞伴而不和任何人跳舞。一句不合時宜的話傷害了伊麗莎白敏感的心,失去了想要靠近他的熱情,并對他有了反感。
伊麗莎白的直率伶俐使得達西對她漸漸有了好感。但一向高貴驕傲的貴族公子可不會這么容易就放下自尊追求平民女孩。但雖然嘴上不說喜歡,卻用行動表現了出來。
在伊麗莎白上馬車時,達西扶起了她的手。如此紳士的達西令她十分意外。達西快速轉身離開,可掩蓋不了扶過她后那顫抖的手。
喜歡這種東西,就算你捂住嘴巴,也會從眼角里跑出來。《怦然心動》里說過有的人金玉其外,有的人敗絮其中。總有一天你會遇到一個像彩虹般絢爛的人,然后,你會覺得其他人都是浮云。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
兩人早已心生愛慕,但內心的自尊卻無法讓他們說出口,傲慢讓別人無法來愛我,偏見讓我無法去愛別人。出身的不同,學識的不同讓他們之間注定需要漫長的磨合。
叁
伊麗莎白能夠用審視的目光看待其他人,能夠高傲的與達西說出自己不同的觀點。她不在乎高貴的地位,她以犀利的語言抨擊別人對她的質疑,她渴望人與人之間平等。
這正是她的與眾不同,而她的直率犀利卻也是她的缺點。她單純的相信別人的一面之詞,誤會達西,而對達西心生偏見。
人的偏見,就是心底的一座大山。我們總是目不見睫,對他人的偏見心存鄙夷,反而對自身的偏見漫不經心。
有人問:一個女孩有紋身說明什么?
說明你對她有偏見。
我們太容易基于片面信息、基于偏見,去評判一個人的品行,被自己的固有印象支配,可是這個世界真的不是我們想的那樣。放下情緒,卸掉偏見,或許可以看到一個更寬廣、更真實的世界。
達西身為貴族公子,骨子里的高貴使他總是以驕傲自居,起初,他看不起伊麗莎白家族的出身,對他們社交的攀附不屑。
后來在大雨中向伊麗莎白表白時才發現伊麗莎白對她誤會頗深。他們用激烈的語言訴說著內心的不滿,一番激烈的爭吵過后達西失望的離開了。
萬幸的是,達西足夠愛、一直愛著伊麗莎白。他慢慢改變,放下成見,放下傲慢,默默的付出。不顧親戚的反對依然選擇伊麗莎白。最終伊麗莎白看到了達西善良的一面,明白是自己誤會了他。
故事的最后,達西從清晨的大霧中慢慢走來,來到了伊麗莎白身邊。達西深情地告訴她:我的心愿和情感依然如舊。并哽咽的說出我愛你。伊麗莎白走向他,親吻達西冰涼的手。此時朝陽升起,迎著晨輝,達西與伊麗莎白抵著額頭深情相望。
當你真正愛一個人,你會去試著理解她的感受,在乎她的想法。你會為她放下傲慢,放下偏見。因為愛的人,去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
愛是放下防備后對同一個人永遠熱忱,愛是摒棄傲慢與偏見之后的曙光。
希望我們都能遇見自己的達西先生。勇敢去愛,不負深情。
觀后感傲慢與偏見篇5
《傲慢與偏見》是我很喜歡的一部作品。看過兩個版本的影視作品,一個是95年版本(詹妮弗·艾莉、科林·弗斯主演),一個是05年版本(凱拉·奈特利、馬修·麥克費登主演)。可能是因為第一印象吧,還是喜歡95年版本的。
一個是傲慢,一個是偏見,兩種不同的態度,卻在愛情的發酵下,發生了變化。不得不承認,這就是愛情的魔力,它能讓一切矛盾的事物看起來很和諧,也很常規。
以前對于伊麗莎白不理解,覺得為什么不懂得珍惜?但是,現在再看看,自己的身上不是有太多伊麗莎白的影子了嗎?一樣的有著偏見。
我承認我以前是具有偏見的,尤其在遇到一些特定的人以及這些人的事的時候,武斷地對對方進行了評價,而且覺得自己的評價是有一定的道理和很大的根據的,所以,有時候錯過了一些“好”的人。我以“我以為”這樣太強烈的主觀意識去將一些觀察所得披在了別人的身上,以至于我犯了錯誤。
但我又是一個勇敢的人,我敢于接受正確的、客觀的批評。人不就是這樣在一步步成長嗎?既然知道自己的缺點在哪里,就在哪里進行改正吧。將話語權多給他人,將評判少予以人,去傾聽他的內心世界,去關注他的現實生活。
所以,年齡增長并不都是帶來的壞處,晚一點的遇見也不見的就是將就,只是“我剛好溫柔,你剛好成熟”而已。
不過還有一點,我不想含糊,也不會含糊,那就是我的期望值不會降低。
觀后感傲慢與偏見篇6
看完這部電影后,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班納特先生送走伊麗莎白時的表情。他是如此的開心他的女兒找到了幸福,滿面的的不舍,眼里卻充滿著高興的淚水。他說他是不會輕易的把自己的女兒嫁出去的!即使面對班納特夫人那令人發指的“哀嚎”聲,還有柯林斯將收回他們家產的威脅。面對往后將有可能一貧如洗,連住的吃的地方都會沒有時他是如此的從容與淡定。在大女兒吉英的訂婚他又擔心女兒將來是否過得好?會不會吃不習慣?住不習慣?面對這些個問題在床上一遍又一遍地想著,與此同時班納特夫人卻一直笑著說女兒生活一定過得很好然后在那里沒心沒肺的笑著。女兒曼麗在達西先生家聚會彈奏鋼琴引發一陣陣笑聲后果斷的阻止了女兒,并在事后給予了莫大的安慰。女兒麗蒂雅在與偽君子韋翰結婚的深刻分析。生活當中總有一些事情讓你做這樣那樣的事情,但總有一些事情無法改變。班納特先生其實并不完美!但這一切都體現了一位父親的偉大與睿智。我非常喜歡這個老人。
第二個我喜歡的人是班納特夫人,她雖然有點俗不可耐,但卻和藹可親。我開頭的時候不喜歡這個人,因為她為了自己的往后生活而不惜把自己的的女兒硬許配給柯林斯。但是后來她的一些事情卻觸動了我。當她得知小女兒麗蒂雅已結婚,以后的生活也不會有太多的問題時,她倏地從床上躍起來要換一套新的衣服還要馬上去告訴某個人還要看那個人的臉色,那時我真覺得她好笑,因為她前一分鐘還說她不知道小女兒的去向了,我全身都在抽搐啊!面部表情還是十分痛苦狀!大女兒最終和彬格萊在一起后無比的激動,整個人就是在那里手舞足蹈……伊麗莎白說他有必要么?她說當你生了五個女兒并知道他們嫁出去會很幸福時你就會理解我這個樣子了。她說的很對!生五個女兒的確不容易尤其看到他們幸福地出嫁是一件多么高興的事情。現實有時候真的很殘酷,并非我們想象認為的那么美好!但是只要多一點理解你就會明白很多!
觀后感傲慢與偏見篇7
我個人非常喜歡這部電影。看慣了好萊塢的大片,習慣了那種情節急劇變化的電影,再看這部由名著改編的電影時是一種視覺與心靈的雙重享受。
影片中我喜歡的地方:
漂亮的景色:英國鄉村的綠地、小河、家禽……所有的一切都讓人感覺清新與自然,很舒服。當伊麗莎白和舅舅、舅媽等人一起去外地游玩時,他們到了達西先生老家的莊園。巨大的人工湖,像宮殿一樣的建筑,各式各樣的人體雕塑,富麗堂皇的室內設計……不僅讓伊麗莎白眼前一亮,我自己心中也產生了無盡的向往。不禁感嘆:英國貴族實在是懂得享受,生活非常有品位。
優雅的鋼琴曲:影片中有很多的鋼琴曲彈奏:舞會時的伴奏,伊麗莎白在達西姑媽的要求下彈奏的曲子以及達西先生的妹妹彈奏的曲子都烘托出了一種閑適的生活態度。
浪漫的愛情:達西與伊麗莎白的愛情是一個完美的結局。雖然經歷了很多的誤解,但是在一個黎明,他們最終解除了誤會,兩位戀人相擁在一起。雖然伊麗莎白的出身和財富遠遠不及達西先生,但是她依然不卑不亢,從來不覺得和達西先生在人格上有絲毫的差距。倒是達西先生,其間考慮到他的財富與伊麗莎白的差距以及開始時對班納特一家不得體行為的不滿,這是讓我不太喜歡的地方。還有就是達西先生在幫助伊麗莎白的小妹妹解除私奔丑聞的時候,他說:我這么做全是為了你(指的是伊麗莎白)。我覺得這樣的愛情未免有一些狹隘和自私了。不過,總的來說,我還是很羨慕達西和伊麗莎白的愛情的。
另外就是彬格萊·查爾斯和簡的愛情,雖然影片中并沒有把他們的故事當成是重點,但是,簡毅然去倫敦找彬格萊·查爾斯。彬格萊·查爾斯勇敢的第二次走進班納特家。我想他們的愛情也是值得我們稱頌的。
幽默詼諧的劇情:克里斯向伊麗莎白求婚時說的臺詞,讓人忍俊不禁;克里斯和夫人去達西姑媽家做客時顯示的窘態,讓人開始對他產生一種蔑視;伊麗莎白與達西在舞會上跳舞時,兩個人面無表情的樣子以及影片中的旁白讓我覺得特別的有趣。
我覺得影片最精彩的地方應該是伊麗莎白和達西先生在雨中爭吵的時候,本來達西先生是想表白的,并且向伊麗莎白說出了愛的誓言,但是伊麗莎白當時對達西先生有很深的誤解,她理所當然的狠狠地拒絕了他。他們兩人之間激烈的對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達西先生并沒有氣餒,而是寫了一封信給伊麗莎白來澄清誤會,我想這份勇氣是最需要我們學習的吧。
另外,看似迂腐的老班納特先生在關鍵時刻顯示出了一家之長的睿智,在伊麗莎白拒絕克里斯的求婚之后,他能夠說出支持伊麗莎白的話,真的是讓人感動。
觀后感傲慢與偏見篇8
其實我沒怎么看過這本書,但就在前段時間追過這個電視劇,我從中感觸多多。
故事里也講了愛情觀。當一個人在一段愛情里卑微到塵埃,那么離結束也不遠了。故事里唐楠楠為了心愛的男友將學費讓給他讀書,自己賺錢養他,最后男友跟富二代在一起,對唐楠楠只說愧疚。在這里,真是心疼她120次,在一段愛情里做到這樣真真正我是服了的。
在一段感情里,付出多的那個人最容易受傷,全身心付出,回報也許就是負數。在愛情的腳步中,兩個人要步調一致,一個人走太快,另一個人甩太遠,很危險。
所以后來與朱侯面臨是否分開一年的時候,她選擇了悄悄離開,她懂得了不能讓愛情成為實現夢想的絆腳石,希望兩個人一起進步。
其實故事的結尾還挺讓人意外的,我滿以為兩人在一起了皆大歡喜,這個故事就可以圓滿結束了。沒想到后面還有這樣一段,算是與前面被拋棄的感情有個交代。經歷之后,才會成長。
這部影視告訴我們做人不能夠恃強凌弱,要與人和睦相處,自己遭到怠慢也要心平氣和的對待。在愛情的道路上,不要動不動就傾其所有,很多時候,與其卑微到如塵埃一般讓人不屑一顧,不如留一些驕傲和疼愛給 自己,放下自己所有的傲嬌與偏見,好好的享受當下的生活,轟轟烈烈的愛一回,給自己一個機會,也給對方一個機會!那句“以愛一個人的名義放棄自己的夢想,會失去自己的自尊”!這句臺詞很有殺傷力!
這個電影給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個畫面。現實世界,誰沒有遭遇過這樣那樣的“被偏見”,而有時你無力辯駁。偏見與偏見之間高高壘起的那堵傲嬌。偏見即矛盾,矛盾即摩擦,摩擦即火花,火花崩開的笑料。真愛無關金錢,無關社會地位,甚至無關星座合不合,沒有固定的公式,大部分都只是偶然發生。
誰的青春沒有遇見過幾個渣男?誰的過往不曾有過灰頭土臉?那些年的年少輕狂,沉淀成現在的成熟老練。夢想、愛情、尊嚴,年少時熱血滿腔,如今再回憶,更似是中二附體,饒是成熟的心態,依然無法招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