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影視《傲慢與偏見》觀后感
《傲慢與偏見》是根據簡·奧斯汀的同名小說改編,由焦點電影公司發行的一部愛情片,由喬·懷特執導,凱拉·奈特利、馬修·麥克費登、唐納德·薩瑟蘭等聯合主演。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經典影視《傲慢與偏見》觀后感5篇,衷心希望能為您提供幫助!
《傲慢與偏見》觀后感 篇1
看了電影《傲慢與偏見》后,感覺很好,非常喜歡活潑、聰明、不做作的“偏見”小姐伊麗莎白和外表冷漠但內心感情豐富的“傲慢”先生達西。
在《傲慢與偏見》中,我覺得每一個人物都有自己鮮明的特點,都有可愛的一面。然而在眾多的人物中,我最欣賞的還是主人公伊利莎白,她有頭腦、有主見,敢愛敢恨,不為金錢和地位所動,執著追求自己的愛情;但是她也有自己的缺點,有時候會憑借自己的感覺做出不準確的判斷,并執著于自己的偏見。
在我看來,《傲慢與偏見》構思精巧,措辭幽默,情節跌宕起伏,諷刺極有力度;作者用極細膩的筆法將伊利莎白的心理活動描寫得惟妙惟肖,并塑造了伊利莎白的獨特形象:她喜歡笑,會勇敢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她不卑不亢,有主見卻又任性;她聰慧過人,理智中又有豐富的情感。另外,這本書還時時刻刻提醒現代女性:婚姻必須有感情基礎。影片在兩小時內雖不能盡情地展現出伊利莎白的心理活動,但改編者適度地整和、夸大、改變了原著的幽默情節,又夸張了人物個性,使影片更加妙趣橫生。影片對威克漢姆的塑造不象我想的那樣有所丑化,而是十分尊重原著,讓一個帥氣,有風度,談吐典雅風趣的男人出現在我們面前,使對威克漢姆的罪惡很熟悉的我們更覺回味無窮。
電影很吸引人的另一方面在于因為它很好的還原了英國古典鄉村風貌,不論是場景、衣服還是道具都使人相信這是在十九世紀初的英國鄉村。還有兩場場面熱鬧龐大的鄉村舞會,眾多演員整齊的跳著那個時代的社交舞,使人們陷入到只有在閱讀小說時才能感受到喧鬧。
《傲慢與偏見》蘊藏著許多智慧,給了我很大的啟示:看待一個人,不僅要看其“表”,更加要看其“里”,不要執著于對其第一印象的偏見,否則就會產生誤解,不能很好的認識、了解這個人;一個人在其他人面前要適當的展現自我,不要表現過于冷漠或者傲慢,不然會使其他人不敢或者不愿接近;你所處的環境以及你周圍的人物,在別人對你的印象與評價中,會起到非常大的影響。
《傲慢與偏見》觀后感 篇2
奧斯汀的原作《傲慢與偏見》里的大部份情節,我已記不太清了。想來,那時,讀這本書時我的年齡倘小。當初可能也只是為了讀書而讀書,而對于文中的真諦,其實并沒充分領會。
隨著影片的第一個鏡頭的打開,同時滌蕩在耳旁的是悠揚的古典音樂,而緊跟著我們看到的就是一幅和諧優美的十九世紀英國鄉村畫面。
老實說,一部影片如果在最初的幾分鐘都還不足以吸引人的話,只會讓人興味索然,通常我會選擇放棄。而一開始,就能引人入勝的影片,不管它是否是名著改編而成,對于接下來的情節發展,都是很值得我們期待的了。
女主角伊麗莎白的表演把一個那個時代的英國鄉村少女的機智與傲氣表現得淋漓盡致,男主角達西在她的那種純真的笑容的映襯下,越發顯得自己的態度過于傲慢了些。而事實上,隨著影片的劇情不斷地推進,我們會發現達西真實的為人卻并不是這樣的,他慷慨大方且有一顆誠實正直的心。這一切,都只因為伊麗莎白最初對達西的偏見而被掩蓋住了。
好的演員當然要配上好的電影情節,本片中的舞會為一大亮點,小提琴音樂響起,伊麗莎白與達西逐漸沉浸在其中,兩人產生心電感應,周圍的人頓時消失了,舞廳中只余下兩人深情凝視,手拉著手翩翩起舞,沉醉于歡快的音樂旋律之中。但沒過多久,周圍嘈雜的人群一下又出現了,兩人倏地從幻覺中驚醒,互相對望,恍若隔世。
英格蘭的田園風光也很搶眼,一望無際的平原上獨立著一棵枝葉扶疏的大樹,一輛載著紳士淑女的古典雙輪馬車從樹旁疾馳而過,古典鋼琴音樂蕩漾在其中,美麗得就象是一場遙遠的夢境。
《傲慢與偏見》觀后感 篇3
對于《傲慢與偏見》,我只能確定我看過電影,又大概記得自己之前是讀過書的,但不管哪一種,都沒有什么具體印象,慚愧。這次是真的讀完了,記下一些想法,也告訴后來的自己。
主要講了一對年經人,因彼此的傲慢和偏見,互相不順眼;后經過一系列的事情,瓦解了傲慢,也糾正了偏見,產生了深深的尊敬和愛意,并最終走到一起。關于伊麗莎白的偏見和達西的傲慢,以及他們兩人思想的碰撞,soulmate,愛的火花,我不打算說太多,因為主人公在作品中是有得到最多的環境、心理描寫的特權的。但有一點,發現其中一些情節和戲劇矛盾,在其他很多后來的作品中有重現,但經典到底是經典,它會有一種沉甸甸的質感,不管被后世如何模仿借鑒,卻厚重如初,總不失色。
關于班納特夫婦的一些想法,卻讓我深深的感覺到:同樣的事物,人們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會有不同的認識和感悟。全書看來,班納特先生是女主伊麗莎白的知己,是一個有智慧、有涵養、知榮辱、懂進退的紳士;而班納特夫人,聒噪、愚蠢、無知、無禮。伊麗莎白說,自己是紳士的女兒,可見她以父親為傲;同時,她也不止一次的抱怨母親讓她們丟盡了面子。
這樣的描寫,開始不覺得有什么,但越往后,越讓我覺得難受。班納特先生是一個紳士,但他并不是一個好父親,他沒能無私的愛他的每個孩子,而且我敢說,他在女孩兒們的成長中是缺席的。當麗迪雅要去布利屯的時候,伊麗莎白勸說父親阻止麗迪雅,認為她去了會更加放肆,會失去所有的德行,讓全家人蒙羞;但父親毫無作為,說問題沒有那么嚴重,說自己無能為力。
當麗迪雅真的出事后,如果不是關乎他自己的顏面,如果不是他人的推動,我甚至相信,他會像科林斯信中建議的那樣,放棄麗迪雅,不認這個女兒。班納特先生的修養,是自私任性的,班納特夫人的悲劇之一是有一個這樣的丈夫。反觀班納特夫人,她著實讓人難以喜歡起來,但她仍然是一個偉大的母親。她愚蠢短見,但對女兒們,卻是用盡了所有的見識和能量去愛,她在她淺薄的世界里,殷切得希望每個孩子都可以得到她觀念里的幸福生活,她真誠的盼著她們好。她盡她最大的努力,去做一個好母親,這一點,她強過班納特先生千萬倍的!
如果能進一步思考,我們或許還會發覺,班納特夫人的荒誕無知其實離我們那么近,她持有的是我們很多人正默默踐行著的觀念,只是我們都不曾也不愿直面我們的真實想法。當這些觀念戲劇性的呈現到我們面前,我們甚至不認識它并為它的荒誕而哈哈大笑,再沒有比這更諷刺的了!有時間的再去看一下電影版,重溫那份感動。
《傲慢與偏見》觀后感 篇4
今年暑假,我有幸觀看到了一部精彩的影片——《傲慢與偏見》。對于一個喜歡看電影的人來說,能在看電影的同時了解到一些名著內容,提升自我文化素養,確實是一件好事。我鮮少去閱讀厚重的世界名著,僅僅會閱讀精簡版,了解大概內容。但是,在觀看完《傲慢與偏見》這部影片后,我便迫不及待地去翻看原著。大概,這就是這部影片的精彩程度,能讓我想不斷回味。
“凡是有錢的單身漢,總想娶位太太,這已經成了一條舉世公認的真理。這樣的單身漢……人們總是把他看作自己某一個女兒理所應得的一筆財產。”簡·奧斯汀在《傲慢與偏見》中描寫了幾對年輕人的愛情故事,小說沒有重大的歷史事件為背景,而是以幽默細膩的筆觸展現了18世紀末19世紀初英國鄉村中產階級生活的畫面,表明了作者對于愛情的態度。這是一場美好結局的愛情故事,對于我個人,是比較感興趣的。
女主角伊麗莎白從電影當中來看她是一個非常有主見、勇敢、不卑不亢、對自己愛情堅貞不渝的人。譬如說在第一次聚會時,達西對眾位班納特小姐的浪漫方式表現表示不屑時,伊麗莎白說跳舞就是一種表達浪漫的極好方式,之后便揚長而去了。在面對凱瑟琳夫人的種種咄咄逼人的問題時她從容不迫地解釋這一切,并且鄭重有力的維護了家庭的尊嚴。凱瑟琳夫人為了讓她出丑叫她彈奏鋼琴時,她極力辯解但最后還是硬著彈了,雖然彈得不好但卻沒有顯得絲毫的慌張。最后面對凱瑟琳夫人的質問時任然堅決的說“我不能答應與達西先生永不訂婚的事情,你今晚侮辱我的已經夠多了!我不想再說了,請你離開我的家!晚安!”多么勇敢堅定的女孩!
男主角達西是一位上流社會的貴族,如此鋒芒畢露的顯赫地位,怎會使他不在心中擰成一份傲氣?是的,他傲慢正是因為如此,才讓人們忽略了他身材魁梧,一表人才的形象。任憑他財產再多,人們也只會認為他自高自大,目中無人,不好逢迎。這是人們對達西先生的偏見。
而事實上,隨著影片的劇情不斷地推進,我們會發現達西真實的為人卻并不是這樣的,他慷慨大方且有一顆誠實正直的心。而女主角伊麗莎白一開始對他也有偏見,但所幸,他們最終還是打破了這層隔閡,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
這部影片給我的很深的印象,還是本片中的舞會片段。小提琴音樂響起,伊麗莎白與達西逐漸沉浸在其中,兩人產生心電感應,周圍的人頓時消失了,舞廳中只余下兩人深情凝視,手拉著手翩翩起舞,沉醉于歡快的音樂旋律之中。但沒過多久,周圍嘈雜的人群一下又出現了,兩人倏地從幻覺中驚醒,互相對望,恍若隔世。很唯美,很感人。同時也讓我學習到舊時英國上流社會的社交活動,了解到了不少英國文化。這也是我的收獲之一。
總而言之,這是一部我很喜歡的影片,它帶給了我很多感動,很多思考。
《傲慢與偏見》觀后感 篇5
這是我第二次看完電影過來寫影評的,因為第一次看這部電影時,我沒有看懂,覺得電影的節奏很快,自己跟不上,當看完第二遍我忽然發現和不禁感嘆,有些時候,經典就是經典,劇情內容發展的巧妙絕倫,惟妙惟肖。
看了這么多的電影,突然發現外國片其實更符合自己的口味,總覺得很新穎,而且也喜歡他們呈現出來的一些景象和場景,也可能這點與我的喜歡新鮮事物有關吧,在我沒有對象之前,我總是喜歡自己去探索新鮮事物的樂趣,自己去旅游,可以遵循自己的意愿想去哪就去哪,遇到一些事情,喜歡自己想辦法獨立解決。在有了對象后,我發現,和自己三觀一致的人在一起去旅游去玩是多么幸運的一件事。單身有單身是的自由和快樂,談戀愛有談戀愛的不一樣的感覺和快樂。
扯了那么多,都是因這部電影而觸發的一些感慨。
讓我們一起來談談這部電影吧,這部電影是一部愛情片。他們的愛情一波三折,一開始女主因男主的不善交際,不太能一見面就能融入大家,不知道怎么先邁出第一步,而誤會他,并誤認為他是一個不照顧別人感受的自私傲慢的人,接著又因為女主的姐姐婚事,誤會男主是對自己的姐姐自己和家人的偏見,是對窮人的偏見,然后還有加上女主因威克漢姆的一些假的言詞而又誤會男主是一個充滿自私,嫉妒的人,以上三件事是女主對男主表面得出的一些誤會,再加上表白時男主的一些不恰當的話語,導致了男主第一次向女主表白的失敗的結果。
所有最美好的愛情,都離不開美麗的誤會被交流和解釋來成全。
當男主寫信解釋清楚時,再加上男主在背后默默幫助女主的姐姐和妹妹的事,使女主對他有了新的看法,有了對他進一步的了解,知道了他是重視友情,很慷慨和大方的人,并愛上了他,他的第二次表白被女主接受了,經過睿智的父親的一番談話,最后兩個人幸福的在一起了。
從對他傲慢與偏見的看法,到托付終身給他,這期間經歷的一波三折,是通往幸福道路的考驗。所以在這依然祝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愿我們都能夠走在通往幸福的路上,并能走到終點。
這部電影不僅講述了愛情,而且還有親情和友情。有一種友情是達西(男主)與賓利的友情,賓利被女主的姐姐吸引而淪陷時,旁觀者達西(男主)能一心為朋友好,就勸賓利離開了女主姐姐。有一種父愛是貝特納對女兒的愛,當女兒(女主)告知父親,愛上了達西(男主),并說服了父親時,父親留下了眼淚,既表達出了對女兒的不舍之情,又為女兒感到高興,終于有人能夠配得上自己的女兒了,為女兒找到了她自己的幸福而高興。整部電影中,父親的聰明和教養給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而母親更多是呈現出來的一種迂腐,給人一種小市民的形象。而女主和女主姐姐的一些行為更是得益于父親的教育,而女主的三個妹妹卻是更多的隨了母親,素質自然沒有那么高,所以論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有一個好父親或者母親,或者有一個好的父母,對孩子來說真的是起著至關重要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