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經典影片觀后感
《放牛班的春天》講述的是一位懷才不遇的音樂老師馬修來到輔育院,面對的不是普通學生,而是一群被大人放棄的野男孩,馬修改變了孩子以及他自己的命運的故事。今天的小編給大家分享了放牛班的春天經典影片觀后感五篇,希望能幫到你。
放牛班的春天影片觀后感 篇1
這個假期中,我看了一部非常有意義的電影——《放牛班的春天》。
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世界著名指揮家皮埃爾·莫昂克與他的舊友佩皮諾一起看著當年音樂啟蒙老師克萊蒙·馬修遺下的日記的故事。
我想:在他們慢慢細味著老師當年心境的同時,一幕幕童年的回憶也會浮出自己記憶的深潭吧……
在一所名為“池塘底教養院”的男子寄宿學院中,聚集了來自各個小學的問題少年。校長以殘暴高壓的手段管制這群問題少年,這位音樂老師的到來,改變了孩子的一生,他決定用音樂的方式來打開孩子們封閉的心靈。
在這部電影中,我喜歡調皮可愛的小男孩佩皮諾和擁有“天使的臉蛋,魔鬼的心腸”的皮埃爾·莫昂克。佩皮諾十分可愛,因為他的不用功,所以每次一有測試,他就一副癡癡的面孔,睜著一雙迷茫的眼睛,更加顯示出他的天真。佩皮諾雖然有時有些調皮,但他很有正義感。有一次,一位同學把墨水澆到了音樂老師頭上,他還與那位同學打了起來。
皮埃爾·莫昂克雖然有著“天使的臉蛋,魔鬼的心腸”,但我相信他骨子里并不壞。只是由于環境的壓迫與氛圍,是他漸漸習慣以一種粗魯、殘暴的方式對待他人。他有著天籟之音。一開口,那歌聲就動人心弦。淳淳善誘的音樂老師發現了這一點,于是他決定要好好培養皮埃爾。在合唱中,都有他獨唱的部分呢!
我還特別尊敬他們的這位音樂老師。在他第一次與孩子們接觸時,就用善良謊言寬容這些孩子們。克萊因曾經說過——音樂能激發或撫慰情懷。我想這位因為老師也是想通過音樂通過合唱來感化這些孩子吧!
是呀,愛的力量是偉大的。這位偉大的音樂老師用他的愛和音樂,打開了孩子們封閉的心靈,讓孩子們心靈的世界天真可愛、春暖花開,讓孩子們去尋找他們心靈的愛的真諦,去發現自己內心深處的天地。
愛的力量創造奇跡——讓改變了這些孩子們的一生!
愛的力量創造奇跡——它讓這些孩子們的內心變得善良、質樸、純潔!
愛的力量創造奇跡——有了愛,世界將變得不再陌生,將變得如此美好,春天永恒!有了愛,就有了驚喜,讓那些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
讓我們永遠沐浴在溫暖的陽光中,被愛包圍著,去創造那些奇跡!
放牛班的春天影片觀后感 篇2
《放牛班的春天》所講述的是著名的指揮家,因為母親的葬禮,回到了闊別多年的故鄉,遇到了童年的同學,一本異常的日記,打開了一段塵封了五十年的記憶,追憶了一位偉大教育者的過去。
透過日記泛黃的扉頁,依稀能夠看見1949年1月15日的字樣,那是克雷芒馬修先生來到“池塘畔底”寄宿學校當教師的日子。
讓我印象最深的是:當樂格科設置的陷阱將馬桑大叔的眼睛刺傷后,馬修并沒有讓他去關禁閉,而是讓他每一天去照顧馬桑大叔,直到他康復為止;當莫康志因為辱罵院長而被關禁閉,釋放出來后罰做清潔工作,聽見馬修訓練他的同學們合唱,每一天放學后獨自一人偷偷在教室里練習唱歌,馬修發現后并沒有責怪他,而是給他“開小灶”……馬修用它寬廣的胸懷包容著這些可憐的孩子們。
在為公爵夫人演唱時,無論是合唱部分整齊甜蜜的歌聲,還是領唱莫康志那清亮的天籟之聲,都給人一種美的享受。
最終,雖然馬修被迫辭職,可是馬桑大叔,孩子們以及另一個教師聯合起來,告發了院長濫用懲罰,院長被驅逐了。
看完這部電影,我十分敬佩馬修那博大的胸懷。他不但因為他的孩子們編寫歌曲來罵他,便厭惡他們。他是從中發現出孩子們與眾不一樣的特點,來組建合唱團。
他還進取與那喜歡懲罰學生的院長做斗爭,讓院長無地自容,只好按照馬修的話來行事。
經過這部影片,我們明白,其實人人心中都有愛,人人心中都有一顆熾熱的心。馬修,就是點燃這顆熾熱的心的人!
放牛班的春天影片觀后感 篇3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我一直覺得,老師應該是個有情懷的職業,它離不開道義也離不開愛的傳遞。正如《放牛班的春天》中的馬修一樣,在一個看不到光明,到處都是問題學生的池塘之底仍選擇用真心面對孩子,用真誠感化他們。
每一個孩子都是天使,也許問題小孩只是沒有遇到愛和陽光的普照,沒有遇到一個可以理解他們的人。在馬修眼里,每個小孩都有他們的優勢,唱歌跑調的小男孩可以當指揮家,不會唱歌的小皮皮諾可以做指揮官助理看大家唱歌,連“無藥可救”的蒙丹都是他眼中唯一的男中音。他給予每個人肯定,不給家長告狀,教會小朋友合作,成為他們的朋友,用音樂點燃了孩子們的希望。
同為教育者,校長放棄音樂夢想卻依舊嘲諷踐踏別人的音樂夢想,把自己的人生不滿發泄到孩子身上,一直覺得在這里的小孩都是有問題的。對于“慣犯”蒙丹,給他強加偷錢的罪名。對于名利場無比追逐,面對失火的學校,他不是慶幸孩子安然無恙,而是在意自己的獎金和勛章打了水漂。
也許我們處在池塘之底,也許我們是問題小孩,也許我們并不完美,也許我們五音不全,也許我們成績很爛,功課差勁。但是,只要我們愿意相信,堅持熱愛,一直等待,就會有希望出現。
“黑暗中的方向,黑暗中的方向,希望之光,生命中的熱枕,榮耀之巷。童年的歡樂,童年的歡樂,轉瞬消逝被遺忘,一道絢爛金光,在小道盡頭閃亮。”
放牛班的春天影片觀后感 篇4
剛看了電影《放牛班的春天》,很老套的劇情,看到開始就猜到結局了,不過導演很成功,他用了一些小細節讓整部影片都充盈著一種溫馨感動的氣氛。
馬修是個好老師,不重名利,對學生有愛心、有耐心,感化了那群無惡不作的混世魔王,用音樂讓他們找到了生命的曙光。
這部片子的定義是文藝片,之前我一直沒有清晰的定位過文藝片到底是什么,不過看了這部片子以后好像有那么點感覺了。
最感動的應該是馬修被校長開除后離開的那場戲吧。沒有孩子來送他,他在心里想:孩子們的懂事在我看來更像冷漠。可是當他走到教學樓下時,看到地上成片的紙飛機,撿起來看,每一片上都是孩子們稚嫩的筆跡,每一片上都是他的學生對他的祝福。孩子們反鎖上教室門為他唱歌送行,在窗口伸出小手向他告別。這一切的一切都讓馬修感動不已。
最最讓我欣慰的是最后一個情節的設計——那個最小最可愛的貝比諾被馬修帶走了,而那天剛好是星期六。在二戰中失去父母的貝比諾一直不肯接受這個事實,幼小的他堅信自己的父親會在星期六來接走他,可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最后被善良有愛心的馬修老師帶走,會是最好的結果吧。
影片始終充滿著人性的光輝,最后還貫徹了那個壞人終將不會有好下場的定理,勢利狡猾的校長被舉報被下崗了,讓人不得不感到痛快。
總之,是一部很好的片子啦,中文譯名也很文藝很契合主題。
放牛班的春天影片觀后感 篇5
在一所充斥著混亂暴躁的學校——被稱為“池塘之底”的問題學生收容所里,有著許多“問題”學生、一名校長和極少數的老師。
“池塘之底”,顧名思義就是被家長和社會遺棄、遺忘在最底層。在那所學校里,老師們冷酷無情、校長自私自利,他們的臉上都是淡漠刻板的神情;在那所學校里,謾罵和體罰是師生之間唯一的交流。直到有一天一名叫做馬修的老師來到了這所學校,他發現這些所謂的“問題”學生具有很強的音樂天賦,便組織了一個合唱團,借此來開發他們對于音樂的潛力,并在教育的過程中讓師生都學會了寬容、理解和愛。馬修老師在這些孩子的人生中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同時也在自己的人生中立下了一塊里程碑。
剛開始看到劇名的時候我有些疑惑,為什么要叫《放牛班的春天》呢?這個春天有什么含義?后來我懂了。這個春天就好比在黑暗和絕望之中從外面透進來的光明,是秋風的蕭瑟與寒風的刺骨之后所迎來的溫暖春天。春洗去了冬的冷傲和秋的惆悵,在早晨點的時候,暖陽高掛空中,溫暖便在心中靜靜流淌。在孩子們的世界里,有歌聲,微笑便裝滿胸膛。就像一場春雨后的彩虹,那樣自然,又很可貴。
說起來,馬修老師為了孩子們真的付出了很多。他先是運用自己擅長的音樂來激起孩子們的興趣,再一步一步地讓每一個人都能有巨大的突破。于是,孩子們由最初的五音不全、不成調,到最后的自信與默契,這一切的變化都是精通音樂的馬修老師意料之中的事。因為他知道,這些孩子們只是受到了社會的排擠、歧視,并不是什么所謂的“問題”學生。正如我們不必過分擔憂花苞是否綻放,權可以靜待花香四溢,因為總有一天它會綻放出自己的光彩。
《放牛班的春天》這部影片讓我們在百靈般的童聲之中不知不覺便掉下了眼淚,淚濕衣襟。全心全意為孩子們思考的'馬修老師用他寬闊的胸襟和婉轉動聽的音律撫慰著孩子們飽受摧殘的心靈,讓一群被社會遺棄的孩子變成想唱就唱的天使,度過了二戰剛剛結束那段艱難的歲月。正是有了馬修老師這樣一個可以改變你一生的好老師,孩子們的心扉打開了,溫暖充滿了他們的心房,他們仿佛可以看見未來的希望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