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放牛班的春天有感集錦
《放牛班的春天》感動了我,因為這是電影藝術的魅力,好電影就是能讓人感動,接下來小編在這里給大家帶來觀放牛班的春天有感2020,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觀放牛班的春天有感1
我的記憶深處從此烙下了一個不可磨滅的情節:當馬修神情黯然地離開學校大門時,收到了曾經是頑劣甚至邪惡的學生在卡片上寫滿了的思念與祝福,那一雙雙揮舞著的手訴說著留戀與不舍,這一刻,馬修露出了幸福的笑臉;那一刻,我流下了感動的淚水。
孩子是祖國的未來,孩子的茁壯成長直接影響我國未來的人力資源的強大與否,黨的十七大報告強調指出"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我們教師是培育下一代的園丁,是站在我國教育大業的前線,身負重擔。看完《放牛班的春天》感動之余,我想到片中的馬修在各方面條件極其惡劣的情況下依然培養出來的充滿了愛心的孩子,同樣的,我們的條件好很多,我們要如何完成黨交給我們的重任呢?
我覺得首先我們要心中有責任,責任是對孩子、對家庭、對國家的,對孩子,我們要象馬修一樣用愛去關懷,傾聽孩子的心聲,引導、發現孩子的閃光點, "愛是教育的靈魂,只有融入了愛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對于家庭,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家庭中的希望,愛護每一個孩子就是點亮了每個家庭的明燈。胡錦濤同志的報告,把教育當作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提出要優先發展教育。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感到非常振奮,對于國家給予我的使命我要牢記于心,也覺得責任重大。話題再回到《放牛班的春天》吧,片中撒落一地的寫滿歪斜字跡的紙飛機和窗口伸出的十幾雙快速揮動的小手久久在我腦海中徘徊,還有那首飽含深情的離別之曲則是對于像馬修這樣的好老師的深深謝意。感謝我生命中遇到的象馬修一樣的幾位好老師,也向所有的"馬修"老師致敬!
觀放牛班的春天有感2
今天,梁老師給我們看了一部電影——《放牛班的春天》。 看了《放牛班的春天》我被其深深的感動了
這部電影主要講了一位名叫馬修的老師來到一所專門收問題兒童的學校。這所學習哦的校長十分殘忍,只要孩子一犯錯,就把他關到禁閉室里,并對他進行體罰。馬修卻不這樣,她不讓校長干涉他。自己建了一個合唱團,發掘孩子們的音樂天賦,讓他們唱自己寫的歌,
這部電影有血多令我感動的地方,但讓我印象最深的片段是孩子們給馬修紙飛機。當時,馬修帶孩子們出去玩捉迷藏,孟丹因不想讓校長拿到獎章,燒掉了學校。校長為此開除了馬修,孩子們知道了,都對馬修十分的不舍。便把自己相對馬修說的話寫在紙上,疊成紙飛機,從屋里飛給站在下面的馬修。
這些孩子是問題兒童,按理來說,他們是只會給老師添麻煩的搗蛋鬼,是成天自由散漫,長大后一事無成、對社會沒有貢獻的失敗者;是不知道任何做人的道理、也做不到人擁有的品格的敗類。但經過馬修的教育,他們的心靈得到了一次又一次洗禮,現在,已經懂得了感恩。這些,都要歸功于馬修,是他每天不辭辛苦的教育他們,讓他們成為了對社會有貢獻的棟梁之才。
《放牛班的春天》中馬修是最讓我佩服的,他有著一顆善良的心,及時有著重重困難,但為了孩子們他無怨無悔!! 我建議大家可以推薦家里人去看《放牛班的春天》
觀放牛班的春天有感3
看完《放牛班的春天》這部影片后我的心靈受到了強烈的震撼。這是一部讓人感動的影片。
四十八年前,主人公馬修到一家學校擔任學監,這所學校被稱為池塘之底,這個學校由調皮的孩子,殘忍的校長,冷酷的教師,嚴厲的制度構成。馬修剛來到這個學校時,就看到一個孤兒——貝比諾。貝比諾是一個孤兒,他的父母很早就去世了,但他堅信他的父母在星期六一定會來接他。
馬修用自己執著的心,建立了合唱團,還發現了一個擁有非凡的嗓音的人——莫朗奇。他的嗓音與眾不同,這也讓他獲得了馬修的信任,馬修也讓他在合唱團中獨唱。經過了長時間的努力,馬修贏得了學生們的愛戴,可最后被解雇了,但在他走出校門的那一刻,曾今無惡不作、行為極差的那些學生,向他扔紙飛機,飛機上寫了學生對他的看法和告別,看到這里,我潸然淚下。
在這部電影中,校長受這所學校的制度和學生的行為所影響,常常虐待學生,但在后來,在馬修的勸說下,他還嘗試著折紙飛機;還有一次,他被學生們用球擊中了頭,不但沒有去責罵學生們,反而和他們一起踢球,校長也逐漸變得善良了,但他還是太注重于名利,最后被上級開除了。
馬修老師雖然僅僅是一個學監,而且他做的事也沒有什么驚天動地,也沒有創造什么完整的教育理論,但他卻是一個偉大的老師。在學生的心目中,不管什么時候,馬修老師都是尊重、相信、理解、寬容他們的。的確,馬修老師真正站在了孩子的角度上,所以,孩子們犯的一切錯誤都是可以容忍的,都應該相信他們,給他們證明自己的機會。
看了這部影片,感動之余,我也得到了啟示:在我們的教學當中,應該看到學生自己的優點和缺點,關鍵要看怎么去教育,怎么去挖掘孩子的天賦和愛心,孩子才能很好的成長起來。
觀放牛班的春天有感4
鬢發蒼蒼的莫翰奇望著手中沉重的日記,重新憶起那個幾乎被自己遺忘了姓名的男人。微微泛黃的紙頁上,輔育院森嚴的鐵門……在1949年的冬天。
一個通過應試的代課教師踏上冰冷的雪地,望著眼前同樣冰冷的鐵門。作為一個音樂家,他對自己淪為這所教育“問題學生”的輔育院的小小教師,不禁感到絕望。人生跌入谷底,就連“池塘畔底”這個名字,在他看來都是一種巨大的諷刺。
他叫克萊蒙·馬修,一個“過氣”的音樂家,發誓永遠不再進行創作。對這個輔育院的情況一無所知的他,對這兒的一切感到驚愕——雜亂的陳設,苛刻的院長,還有幾乎不能讓人省心片刻的學生。他看起來完全是一個落魄的中年人,笨拙地想要從學生手中搶回名冊,慌亂地尋找自己的樂譜,在別人詢問時卻總為學生開脫。
馬修老師是善良的。他沒有把葛賀克送去院長辦公室,而是達成私下協定,并在麥神父病情惡化時溫柔地寬慰了他;他為了貝比諾呵斥孟丹;他替郭和頒隱瞞了偷錢的真相……是的,他就像父親一樣愛著這些孩子,卻并不驕縱他們。我記得他和莫翰奇母親的對話:“您沒有孩子?”“倒不如說我有60個。”
然而,這部電影之所以能成功,并不僅僅因為影片中的“師生情”題材和打動人心的純美音樂。一部好電影勢必能留給觀眾一個認真思考的空間,不論是人物,抑或是情節。
片中,莫翰奇似乎是馬修老師教育的最好佐證。他在馬修老師的幫助下進入了里昂音樂學院進行進修,成為了有名的指揮家。可是,陽光背后總存在陰影,比如孟丹。這個少年似乎一直都是被排斥的存在,有人認為他離開時的回頭一笑是在暗示他將歸來,同時為之后的縱火事件做鋪墊。但我卻并不這么認為。
顯而易見的是,導演意圖將馬修老師與校長進行對比。的確,院長似乎從未相信過孩子們,認為他們無法改變,盡管他也曾受到他們一定程度的影響。他不相信孟丹,所以為了孟丹子虛烏有的偷盜痛揍他。孟丹似乎也從未被馬修老師感化,否則他不會在輔育院放火進行報復。真的是這樣嗎?
影片中,在遠處漸漸彌漫的煙霧旁,一小團香煙的霧同時彌漫開來。少年注視著被燒著的輔育院,眼神復雜。他吹熄了手中的煙,轉身背對山坡上燃燒的院落,消逝在鏡頭里。校長的升遷因為這次事件化為泡影,而60個孩子因為與馬修老師一同出游幸免于難。
孟丹一直是個毫無感情的惡人而已嗎?
“但是,我警告你,不準和貝比諾說話,不準靠近他,我甚至禁止你看他,我說得夠清楚嗎?”夾雜著怒火的警告,赤裸裸的威脅。孟丹沒有回答。他默默垂下眼瞼。
這個鏡頭從此住進了我的心里。我想,那時,他應該理解了馬修老師對學生的愛。
觀放牛班的春天有感5
一個其貌不揚的老師來到一群野性難馴的孩子中間,接下去會發生什么故事?基本上可以猜到十之八九。
在我看來,馬修是一個才華橫溢的音樂家,不過在1949年的法國鄉村,他沒有發展自己才華的機會,最終成為了一間男子寄宿學校的助理教師,這所學校有一個外號叫”水池底部”,因為這里的學生大部分都是難纏的問題兒童。馬修的懷才不遇和落拓,他的悲憫和眼底溫柔,乃至他暗戀學生的母親,滑稽幽默的言行舉止和非常顯眼的禿頭,都使他像個善良而和藹可親的父親。他不是完美的,卻立體生動,可親可信的老師形象。
至為關鍵的,是馬修真正懂得開啟孩子的心靈。在他到來之前,“池塘之底”是一個典型的專制殘暴的寄宿學校和教育制度的縮影。哈珊校長及他以下的教工,推行的是“行動——反應”的懲罰方式,暴戾而簡單片面,一概地只看到孩子們叛逆、偷竊、抽煙、打架的一面,也習慣了用嚴厲的懲罰方式如禁閉、毒打虐待學生;而學生在皮球效應下也反彈得更為厲害,總是想方設法地報復整蠱老師,導致師生間日益緊張的關系氛圍。從純粹意義來說,“池塘之底”不像個學校,而是師生間,成人與孩子間冷漠對峙的戰場。
馬修來了之后也只不過是一個新學監,他無力全面地改變現狀,卻可以對犯錯的學生寬容地放一馬,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挽回孩子的尊嚴,取得他們的信任。懂得尊重每一個孩子,認為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才能和天賦。他組建合唱團,分析每一個孩子的音色,給他們安排合適的角色,用老話來講,是懂得因材施教,人盡其才,其實也是在暗示、激發每一個孩子,讓他們認識到自己有他人所不可替代的價值,每一個人都可以在人生社會中找尋到自己的位置。從講述生命的意義這點來說,馬修可謂是孩子們真正的啟蒙導師,所以馬修能夠漸漸贏得孩子們的信任,獲得他們的真誠依托。
影片最感人的是馬修離開“池塘之底”時帶走了佩皮諾,那一天剛好周六,終于圓了佩皮諾在周六可以等到“父親”的愿望。佩皮諾跟馬修的離去,是對馬修所施行的教育方式的最好回報。而莫杭志后來成為著名的音樂家,更是馬修教育理念頗有成效的明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