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150字
馬修的寬容、善良和慈愛的教育方式仿佛是一根芒刺,讓校長無法忍受,因為從馬修這面鏡子校長反照出自己的丑陋與失敗,這部電影的名字叫做《放牛班的春天》,它主要講述了發生在池塘畔底輔育院的一群孩子們和一位音樂老師的故事。你是否在找正準備撰寫“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150字”,下面小編收集了相關的素材,供大家寫文參考!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150字1
《放牛班的春天》講述了主人公馬修到一家學校擔任學監,這個學校被稱為池塘之底,這個學校由調皮的孩子,殘忍的校長,冷酷的教師,嚴厲的制度構成。馬修懷著一顆仁愛之心看待這些孩子,對學校殘忍的“行動—反應”制度深惡痛絕。他熱愛音樂創作,他用愛心關懷孩子,在他的執著下,費盡心思組成了一個合唱團,為他們譜曲,用音樂引導凈化他們的心靈,對他們的人生帶來了巨大的影響。看完后也讓我陷入了沉思:
每個孩子都是能教育好的,沒有所謂的壞學生。池塘之底的孩子被以前所在學校辭退,被認為是問題學生,被現在學校老師用殘暴的方式壓制,被貼上“極壞”的標簽,這些學生真的差嗎?不是。馬修老師不這樣認為,并在他的教育下改變了他們,成就了他們。(我們也埋怨過孩子調皮,不聽話,但我們是否思考過我們的方法是否有問題?是否靜靜思考過他們身上的閃光點?沒有壞學生,每個孩子都是可愛的都有自己的長處,需要你去發現。遇到問題多找方法,用不求人人最好,但求每個孩子都不斷進步的心態去對待每一個孩子,教育孩子,做到無愧于心。
用老師的愛去對待每一個孩子。池塘之底的校長用暴力壓制孩子,孩子看似聽話了,但很明顯作用是極短的,并且是表層的,孩子內心不服,內心出現了叛逆,出現了反抗現象。相反馬修老師用他的愛心耐心教育愛護孩子,最終換得了孩子的認可與尊敬,改變了孩子的一生。孩子們是單純的是最懂愛的人,誰對他們好他們是能感覺到的,愿我們用自己真誠的愛去對待每一個孩子,讓孩子都能健康快樂成長。
希望自己也能想馬修老師那樣去對待孩子。做像他那樣的老師。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150字2
剛聽到這影片的題目,有些不解,何為“放牛班”在觀看影片后,才明白這個“放牛班”與真正的“放牛”一點關系也沒有,所謂“放牛班”指的是一群放任自流的孩子,“春天”就是影片中這群孩子碰到了一個善良幽默的教師,他帶領孩子們走出了一片新天地,給他們帶來了春天的期望。一部法國影片,中國博大精深的五個字翻譯后,一種隱喻恰到好處的展示了影片所想表述的含義。
同時,這部溫情的電影給了我最直接的啟示:感動,震撼,反思。
一群被認為應當拋棄、放任自流的孩童,從新拾起了期望,從唱歌中找到自我的興趣,讓我感動;那些寫著孩子們離別祝福的紙飛機就在萬分恰當的時候出現,讓我感動;那個一開始就在門口等爸爸的佩皮諾最終在星期六找到了“爸爸”,讓我感動……當馬修孤獨離開時,那一只只從窗口伸出的手,還有飄落的字條,讓我一下子落淚了。感動,更是因為平凡的馬修那顆博大的愛心。
馬修他或許稱不上是一個優秀的音樂家,但他絕對是個好教師。他用不一般的愛心、信任、理解和真誠改寫了孩子們灰色的記憶,留下了歡聲笑語!使我震撼!他用音樂給予了孩子期望,引導他們走回正途,看到了自我的“春天“,使我震撼!藝術的力量如此巨大,讓多少冥頑的靈魂得到救贖。使我震撼!
從事教育工作也已經三年多了,這樣的孩子我也會遇到,尤其是班級里平常調皮搗蛋的孩子,真的是讓人頭疼。有的時候,我的第一反應,也是狠狠的教訓他們,讓他們下次不敢犯錯誤。說實話,這確實有效果,但我卻發現,這些孩子已經失去了他們做為孩子所應有的活力。我們跳過了在教育過程中的情感環節,直奔目標。我們強調了太多的是管理,教育反而從主角變成了配角。
蒼鷹能在天空中翱翔,因為它有豐滿的羽毛;蝴蝶能在花從中起舞,因為它有七彩的飛翼;海鷗能在大海上徘徊,因為它有矯健的翅膀;幼兒時,那雙雙好動的眼睛對這世界的一切一切充滿了好奇,想象著未來是如何的--是有著花仙子的芬芳國度,是有著藍精靈的歡樂天堂,是有著阿童木的機械世界,還是有著小丸子的搞怪笑園每個孩子在他降臨到這個世界的時候都是天使,給我們帶來歡樂,帶來期望。(就如《三字經》中說的:人之初,性本性。)
但長大了又是如何呢為什么天使會變成魔鬼呢
原先,魔鬼是感覺被遺棄的天使為了獲得關注的一種反叛,那并非他的本性。影片中的皮耶爾--擁有天使的面孔,魔鬼的心靈,是一個十分反叛的孩子,可是馬修卻看到了另一面:他在唱歌方面的潛力。然而馬修卻用自我愛心、信任、寬容、真誠將“魔鬼”拯救,慢慢的變回“天使”。可能那時孩子們的心靈,真的是在天堂了,因為被認可,被肯定,被贊揚,或許他們真的是第一次找到了自我。再來想想我們的孩子,當他們因為犯錯而戰戰兢兢的走到我面前的時候,批評、懲罰或許有效,但想想這并不是最好的辦法。我們應當看到:孩子們都有自我的優缺點,關鍵要看我們怎樣去發現,怎樣去挖掘,怎樣去引導。我們作為教師應當用發現的眼睛,去尋覓學生身上的閃光點。或許我們教師每一次真誠的表揚,每一次的寬容,都會給他們一份自尊和自信。
作為教師寬容和真誠真的很重要,“放羊班”的孩子找到“春天”跟馬修教師的真誠和寬容是分不開的。寬容是一種境界,是一種教育的智慧。學生之為學生,就是因為他們還是孩子,有缺
點,不懂事,甚至會犯錯誤。教師之為教師,就在于我們年長于學生,涵養勝于學生。寬容能使我們看到歡樂的曙光,享受教育的過程,感悟人生的成長。僅有寬容,才有真正的理解;僅有理解,才有會心的溝通;僅有溝通,才有真誠的信任。其實,無論這個世界多么不樂觀,多么灰暗,其實一些也只是偽裝的,其實人人心中都有愛,人人心中都明白感恩,人人都可體會別人對他們的仁慈與付出。真誠的愛在世上是稀有的,但也是人間最寶貴的。每個人心中都渴望理解愛。馬修教師,一個懷才不遇的作曲家,一個在世間不被重視的窮教師。他所付出的心血沒有白費,至少重燃起一些孩子們心中的期望,看到了自我的“春天”。一位教師能夠讓一個孩子得到對自我的肯定,對人生的期待,真的很偉大!但并不是每一個教師都是偉大的。每一位孩子都渴望著在自我的人生路上能遇見一位好教師,能夠遇上便是一種幸福。而做這種教師又何嘗不是一種幸福呢像馬修,雖然被校長開除了,但那一雙雙從窗口伸出的小手,那一個個寫滿了孩子最真摯祝福的紙飛機已足以讓他感動,讓他幸福!
再仔細想想我作為一名教師我的價值又再哪我何嘗不學學馬修也用自我尊重、寬容、愛心、真誠去感動孩子們,去接納每個孩子,讓他們在自我的世界里找到自我的“春天”,讓他們在自我的藍天中自由的翱翔,越飛越高!作為教師我也渴望自我也能象馬修一樣收到孩子們的紙飛機,寫滿了祝福與期盼的紙飛機!更期望在自我的教育事業中真正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150字3
今日,我們觀看了一部電影《放牛班的春天》。這部電影經過特殊的日記形式,向我們展示了1949年俄國發生的事情。這部影片講述了世界著名指揮家皮埃爾重回法國家鄉出席母親的葬禮,他的舊友送給他一本陳舊的日記,看著這本當年音樂啟蒙教師克萊門特留下的日記,皮埃爾慢慢回味著教師當年的心境,一幕幕童年的回憶也浮出自我的記憶中……。
克萊門特是一個才華橫溢的音樂家,可是在1949年的法國鄉村他沒有發展自我才華的機會,最終成為了一所男子寄宿學校的代課教師,那里的學生大部分都是犯過罪的、難纏的問題兒童。到那后,克萊門特發現校長以殘暴的手段管治這般問題少年,體罰在那里司空見慣,克萊門特嘗試用自我的方法改變這種狀況,他明白學校沒有音樂課,決定用音樂的方法來打開學生們封閉的心靈。他利用晚上睡覺的時間創作一些合唱曲,開始教學生們如何唱歌,組織合唱團,但事情進展得并不順利,最大的麻煩就是皮埃爾,皮埃爾擁有動聽歌喉,卻有令人頭疼的調皮性格,在克萊門特慢慢教導下,皮埃爾的音樂天賦發掘出來,合唱團越辦越好。而他卻被校長踢出了學校。不讓與孩子們再見。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讓人因為喜悅而淚流滿面的電影。
它不僅僅告訴我們不管是犯過罪的還是問題少年,只要打開他們封閉的心靈,他們也必須能改好。作為我更要努力學習,做一個有用的人。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150字4
早就聽說《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十分不錯的教育影片,這個暑假,我最終拔空認真觀看了兩遍。影片以馬修教師和哈善院長不一樣教育理念的鮮明比較為主線,圍繞著幾個典型少年的教育問題,以倒敘的手段再現了在那所年青少年行為偏差輔育院——“池塘畔底”輔育院中以往發生的一些感人肺腑的故事。看完這部電影,不禁被影片中那一首首聽來激動人心的音樂所感染,也被影片中一個個平常又細小的情節所感動——
感動一:給學生一個適宜的臺階,他們才有可能順階而下。
那個打傷了麥神父的蓋賀克,他是幸運的,在他犯下大錯的時候正好馬修教師來到了這所學院,使這個孩子的命運發生了重大的變化:聰明的馬修教師沒有聽從院長的指示將他關禁閉,在他得知了是他打傷麥神父的同時,馬修教師在哈院長面前要求保留孩子的姓名。之后馬修教師改用另一種懲罰的方式,讓蓋賀克去照顧受傷的神父。不知內情的神父夸蓋賀克是個好孩子,能主動要求去照顧他,不斷地感激他。這樣的方式讓他深深地感到自責,孩子從心底里認識到了自我的錯誤,我想,這遠遠比粗野的關禁閉懲罰更能震憾一個人的心。試想,如果馬修教師沒有采取這樣的方式,而是將他關禁閉,結果會是怎樣的呢,就像那位之后被收容的問題學生孟丹一樣,在院長極端地對待下,被冤枉的他最終用同樣極端的方式來回贈給了這所學院,而毀損的不止是校舍,還有那個孩子早已殘缺的心靈,這便是以暴制暴的結果。由此不難看出轉變就是從下一個錯誤的臺階開始,馬修教師為犯錯的蓋賀克鋪設了認錯的臺階,蓋賀克在教師的幫忙下正視了自身的錯誤,最終得到了轉變,同時也再次說明了寬容與愛永遠是教育的主旋律。
感動二:你只看到在那里邪惡的一面。
馬修教師說的對,如果看到的只是邪惡的一面,那一切完美的東西也只能被掩蓋。我們是教育者,承擔的職責永遠是培育一個人,轉變一個人,我們不是法官,不是一個宣判者。哈善院長那一套粗暴的教育方式:行為——反應,犯錯——懲罰,為學院里的每一個問題學生寫下了不可救藥的判決書,他所做的一切只能是毀滅一個人。就像他判定孩子如果能學會唱歌那他就是王八那樣,在他說那句話的時候孩子們已經學會唱一些簡單的歌曲了。就像我們有時會給人戴一頂高帽子來鼓勵人向上一樣,同時,如果在任何一件事開始前就將人一棍子打死,那么就等于注定了失敗的結局。在影片中我們能夠看到,馬修教師總能不斷的發掘出孩子身上的閃光點。事實上,在我們的教育教學中,應當看到:學生都有自我的優缺點,關鍵要看怎樣去挖掘,怎樣去教育,充分挖掘孩子的優點天賦潛能和愛心,孩子才能很好地成長起來。正如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的那句話:“漫天撒下愛心種,佇看他日結果時”。
感動三:尋找教育的契機,引領孩子健康成長。
影片中,馬修教師總是用幽默、詼諧的語言,將學生的錯誤一筆帶過。那位之后成為指揮家的莫翰奇,當他對著馬修教師表示反抗,不愿意唱歌的時候,馬修教師只是輕描淡寫地說了句:粗野無禮不貼合你的個性,不是每個人都能夠當莫翰奇。他用對這些孩子的愛喚醒了孩子們心底最完美的一面,同時他能抓住適當的契機去引領孩子:當孩子們編了一首諷刺教師的歌,無意中被教師聽到,機智的馬修非但沒有生氣,而是從中發掘了孩子想唱的心理,這對于一個過氣的作曲家來說,仿佛看到了春天的氣息,他重新開始作曲,那些孩子也不斷地給予他靈感,最終孩子們唱出了生命中的春天,也讓馬修教師體會到了從來沒有過的成功,心靈上的滿足,這應當就是教學相長的妙處。
從這部影片中能夠看出一位教師能夠讓一個孩子得到對自我的肯定,對人生的期待,真的很偉大!每一位孩子都渴望著在自我的人生路上能遇見這樣一位教師,我想,我們都應當不斷地努力,做孩子成長道路上的伯樂,引領孩子健康成長!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150字5
周五的下午,陳老師帶我們去看了一場電影。看完《放牛班的春天》這部影片,我的心靈受到了強烈的震撼。
四十八年前,主人公馬修到一家學校擔任代課老師,這個學校被成為池塘畔底,這個學校由調皮的孩子,殘忍的校長,冷酷的教師,嚴厲的制度構成。馬修懷著一顆仁愛之心看待這些孩子,對學校殘忍的“行動—反應”制度深惡痛絕。他熱愛音樂創作,他用愛心關懷孩子,在他的執著下,費盡心思組成了一個合唱團,為他們譜曲,用音樂引導他們的心靈。當然,最后的結果是音樂凈化了孩子的心靈,也對他們的人生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這部影片采用了倒敘的方式,當年合唱團中的領唱莫杭治后來成了指揮家(當然,他的成就是因為當年馬修發現了他在音樂方面的天賦),因為母親病逝回家的時候,當年合唱團的伙伴佩爾諾來找他,給了他一本馬修的日記。馬修在日記中記載了這感人的一切。貝比若當時是個孤兒,總在周六的時候等在大門口,希望父親會來接他。后來馬修被學校解雇了,當他要登上汽車的時候,貝比若一路奔跑趕來,要馬修帶他走,馬修先是拒絕,后來又不忍心,回來把貝比若帶走了。貝比若的執著是有道理的,那天正好是星期六。看了這部影片,感動之余,我也得到了深刻的啟示:在我們的教育教學中,應該看到:學生都有自己的優缺點,關鍵要看怎么去挖掘,怎么去教育,充分挖掘孩子的優點天賦潛能和愛心,孩子才能很好地成長起來。因此這部影片值得我們觀看。
放牛班的春天觀看感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