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皮書》經典影片觀后感
《綠皮書》有責任去提醒觀眾,關于美國這個國家的種族關系問題,影片真正想傳達的信息,則是如何忍受這種不公平的待遇。今天的小編給大家分享了《綠皮書》經典影片觀后感(7篇),希望能幫到你。
《綠皮書》經典影片觀后感篇1
如果有兩種人生讓你選擇:
一種是擁有高雅的氣質,優雅的談吐,天生的音樂才華,衣食無憂的生活,出口成詩的情思。但卻也有著被歧視的膚色和孤獨的內心。白天坐擁澎湃的掌聲,享受他人的肯定,夜晚卻回到空無一人的大房子里獨自喝酒。
一種是有著簡單的思維,發達的肌肉,無所畏懼的灑脫,粗枝大葉的快樂,難捱于胸的正義。但卻也有著沖動帶來的懲罰和生活的拮據。因為沖動打了人,丟了一份工作,回到家還是有妻子溫暖的懷抱和孩子們的咿呀快樂。
你怎么選?
很多人說,這兩種人生我都不喜歡。我喜歡將它們二者中和一下,那就是我的完美人生。可是,人生,真的很難完美啊。
電影《綠皮書》講的就是這兩種人生的故事。過第一種生活的是個黑人音樂家唐雪莉博士,有才華,有錢,但是沒有朋友,充滿了孤獨。過第二種生活的是托尼,沒有錢,沒有地位,卻有家人,有歡樂。
我們大多數人過的都是托尼的生活,雖然我們沒有住城堡,有時還為了房租而出賣體力;我們也沒有光鮮亮麗的身份,走在大街上,沒人敬仰。可是,我們也沒有那么多的條條框框,活得簡單而快樂。
一開始,我是向往唐博士的那種生活的,有自律,有尊嚴。可是,看到他在大雨中崩潰的瞬間,我發現,他并不快樂,他活得太拘束,太苛刻。有時,我們自以為擁有越多的頭銜,我們越能快樂,殊不知,有時,一種身份也代表著一個枷鎖。有時,正是因為一無所有,可能才更輕松,更灑脫。
放下我執,也許才能看到更廣袤的世界。如果不是給唐博士當司機,托尼不可能知道挑剔的音樂家也有背后的孤獨,唐博士也不會了解一個世俗享樂主義者的快樂。
存在即合理,我們認定的不一定是最正確的,試著去改變,去接納,去包容,可能才能體驗更多,享受更多。真的有些明白了造物主的偉大,它給了玫瑰花的芬芳,也給了玫瑰花扎人的刺。
卞之琳說,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還有句更俏皮的話,所謂的人生,就是笑笑別人,被別人笑笑。
也許就是這么一回事吧,這是部很溫暖的電影,大家可以去看看哦!
《綠皮書》經典影片觀后感篇2
奧斯卡獲獎電影《綠皮書》,開頭不夠吸引人,當看到托尼和人比賽吃熱狗,以26個獲勝時才有了看下去的興趣。之后,才進入托尼與唐·雪利一同去巡演的故事。兩個階層不一樣的人在旅途中從雇傭關系到朋友關系,體現了友誼的進化。
種族歧視沒有經歷,階層歧視也不想探討,只是電影給人印象最深刻的還是友誼。
產生友誼的基礎在于近距離接觸。托尼與唐同乘一車,大部分白天時間都在一起,再不同的膚色與階級也不能阻止友誼的產生。“道不同不相為謀”,道相同情誼與日俱增。他們有共同的行程,又主要在狹小的空間里,交流頻率多了,友情也就產生了。像學生們,總是從離的近的開始交朋友。上大學以前,座位的左鄰右舍是最親近的;上大學以后,室友是最親的。
友情的交流從吃喝開始。《綠皮書》里,托尼逼著唐一起吃炸雞,分享美食也是在傳遞自己的善意。生活本就是平淡的,大風大雨需要一起扛的時候比較少,大家在一起吃吃喝喝的時候才是最多的。就像大學里的哥們,想表達下友情,總是以吃飯為媒介的,有時候還需要些酒助興。在吃吃喝喝間拉近了彼此的友情。開學了要一起吃飯,放假前要一起吃飯,過節了要一起吃飯……
《綠皮書》里的托尼與唐,一起走過一段路,吃過一樣的美食,友情自然產生了;我們也是,在人生的路上遇到各色各樣的人,只有同食同行的人才是對的人。
《綠皮書》經典影片觀后感篇3
《綠皮書》確實是部很不錯的治愈系電影,去的時候幾乎包場,今天正好剛上映,我正好有時間。
雖然三座奧斯卡獎項里有一個最佳男配,但在我心中托尼和唐都是主演。不得不說這部電影在人物塑造方面很成功:一個白人,世俗粗魯朋友多;一個黑人,優雅理性卻孤獨。最終兩個人的轉變也是如此相似,托尼,一個大忽悠托尼,一個不折不扣的種族歧視者,最終消除了偏見。唐,舉止優雅,談吐不凡,一開始高高在上,后來手抓雞排,敞開心扉,直到劇末拿酒去托尼家慶祝,這一切都是如此鮮明的對比,也不禁讓我想到那部經典的法國電影《觸不可及》。
說到有色人種,確實是種族大問題,黑人求生指南綠皮書的元素貫穿始終,托尼和唐的對比,唐和底層黑人的對比,有色人種在白人世界里竟是如此低下,高貴的唐也只是在臺上被人尊重而已。我也表表圣母心,愿世界和平!!!拜托全球同胞!!!不過最后一場演奏放鴿子確實解氣。
托尼和唐的生活方式也是很鮮明的對比,一個活在當下,今朝有酒今朝醉;一個看重尊嚴,不惜舍棄榮華,為消除國家種族歧視勇敢地邁出了第一步。唐就像托尼說的高高在上,但又無比孤獨,擁有著一切又如同一無所有一般。這讓我想起了以前看到的的一句話:人生是分層次的,層次越高的人越孤獨。
曲不終人散,天不遂人愿,圣誕節卻下起大雪,還好結局團聚圓滿。受到啟發的點太多,不一一說了,腦殼疼,可以去看看,絕對不會失望,五星強推。認認真真欣賞了一部電影,很滿足,小小拙見。
《綠皮書》經典影片觀后感篇4
《綠皮書》能得奧斯卡最佳影片,說實話我是有一份意外與驚喜的,當然沒人會懷疑這是一部敘事流暢,情感細膩,緩緩道來卻又充滿力量與感動的佳作,然而這部影片在討論的問題還是一個老生常談的種族主題。然而是不是就是因為這個問題在美國一直沒有得到一個普遍意義上的共識,所以才一直被討論呢?
《綠皮書》里的人物設定是我認為是這個劇本成功的關鍵與基礎,主人公托尼是一個意大利移民后裔,雖然也是白色人種,但是卻也遭到同為白種人的歧視,這為他建立起對另一位角色唐的同情起到了決定性因素。而唐則被塑造成了一個極具戲劇沖突的人物,身為社會身份最底層的黑人,卻從事著鋼琴演奏家這么一個出入上流社會的職業。當他在紐約的時候,身居豪宅,然而卻也沒有完全得到社會的認可,一個細節就是,當托尼在被雇傭的時候,起初并沒有被告知雇主是個黑人。當到了南方,這種歧視完全就放在臺面上了:黑人只能居住在指定的旅館里,演出的餐廳卻不給他用餐。當唐被邀請到一個莊園里表演,受到了上賓的禮待,然而廁所卻只能使用室外的。兩個個性鮮明且邏輯成立的角色在一個真實的歷史背景之中,在編劇和導演的細心編排之下,度過了一段難忘的旅程,最終改變了他們自己。
片中我印象最深刻的鏡頭,是托尼第一次看到唐的演奏的那一段,這也是整個電影里面托尼思想的轉折點。在劇本的創作上,編劇并沒有用事件而是選擇了用藝術的感染力來起到這個轉變作用,這種手法在音樂劇中會比較常見,在電影里則有點冒險,因為電影是畫面的敘事,但凡演員的演技或者導演的分鏡上略有瑕疵,這種藝術的感染力便無法體現,這種轉變則會無法被觀眾接受,整個影片會毀于一旦。但幸好,他們做到了,他們把藝術的感染力深刻地刻在了這部影片之中,造就了一部獨一無二地《綠皮書》。
要我用一句話來歸納影片的話,就是我這篇讀后感的標題:“藝術讓人找到了人性中真正的光輝”,但是在現實生活中,這更像是一個夢想。我們都渴望和平年代,渴望每個人都幸福地生活著,但近年國際社會持續動蕩不安,歐洲移民問題,各國貿易摩擦,美國排外政策,包括這次香港的動亂,好像都在揭示一個答案:當經濟下滑,生活質量甚至生存產生問題時,所有人都只會為自己而去活著。在這種時期,《綠皮書》可能會給一些人們帶來感動與思考,但是并不能改變什么,就像影片中最后的結局,最終被改變的也只有他們自己。但是我希望“藝術讓人找到了人性中真正的光輝”這不只是一個空想,因為當越來越多的人被藝術感動,找到新一層生命的意義時,世界就會被改變。
《綠皮書》經典影片觀后感篇5
電影中優雅的鋼琴家和粗俗的白人司機,一個感覺高高在上,一個太接地氣,一個收入豐厚,一個為生計忙碌,一個經常是手捧一本書,一個經常是手抓一雞塊,一個處事得體,一個簡單直接。
太多差異的兩個人走在了一起,都對自己的工作非常敬業,都穿著非常得體,一路走來,互相影響、互相幫助,電影傳遞了友情的暖,還是輕松的笑,討論了很多關于人性,孤獨,偏見的話題,但沒有說教,而是用趣味傳達溫情,暖化了人的內心。
電影讓人領略了美國不同洲的風景和酒店,也讓人感觸深刻,有內涵,相對國內大部分肥皂劇來說,質量確實較高,有中心、有主線,有清晰的傳遞路線。
家庭的紐帶:家庭很重要,為了家庭男主人公愿意通過各樣的方式賺錢,養活家人,家庭是第一位的,為了賺錢愿意離開家兩個月,電影傳遞了離開家這么久是多少不好的事,家庭聚會很重要,再怎么樣也要在平安夜前回到家里,否則就沒有他的床了。讓人不得不思考人活著是為了什么?生活的中心是什么?
傳情的紙信:為了省長途電話費,托尼一路給家里的妻子寫了好多信,從一開始的流水帳到后面的詩情畫意,從開始的照寫到后面的自成一套,寫得已經讓音樂大師都覺得滿意了,妻子看得感動不已,也加深了夫妻的感情,說明交流很重要,表達很重要。
然而在現在這個互聯網時代,誰還會寫信呢?我們或許已經失去了這個方式。
快樂是什么:是點燃一個煙,是喝一杯酒,是看一會書,是寫一封信,是吃一份三明治或雞塊,是在大眾的酒吧里彈一曲音樂,是一次家庭的聚餐,是朋友間一次簡單的聊天,是在無垠的公路行駛。、快樂其實很簡單,只要是自然隨性、簡單純粹的一個小舉動。
而我們如今的快樂已經變得越來越難,忙著追求物質和一些不可及的東西,或許我們已經忘記了我們生活的初心。
包容是什么:包容舉止的隨意粗俗,包括有點難看的吃相,包括性取向的不同,包容撿塊石頭那樣的小便宜,從扔掉別人喝過的杯子到同桌吃飯、共睡一間。
而生活中的我們或許太計較一些事情,太計較自己個人的得失。
要有改變的勇氣,要學著嘗試。
要聽爸爸的話工作就工作、笑就笑、吃飯的時候要象最后一頓。
孤獨是什么?不要總是一個人呆著,要和家人、朋友一起。
忍耐是什么?拳頭有時候解決不了什么,有時也能解決點問題,面對別人的不尊重和理解,要有自己的態度和方式。
你還想知道些什么?請你去電影院看這部《綠皮書》吧,從你的視角你還能收獲很多。
《綠皮書》經典影片觀后感篇6
剛剛拿下奧斯卡最佳影片大獎的《綠皮書》的故事,很容易讓人聯想奧利維那卡什和艾力克托蘭達聯合執導《觸不可及》,因為膚色和階級帶來的沖突與交融,讓尖銳的人性泛起柔光。黑白膚色加司機的主仆情,更像是摩根弗里曼與杰西卡坦迪主演喜劇《為戴西小姐開車》,用一道黑色的純善,去打開驕傲的白色壁壘。
然而在我看來,《綠皮書》就是它自己。它有《觸不可及》和《為黛西小姐開車》的交互與融通,但兩部前作更多是個體命運的柔軟,而《綠皮書》不僅有膚色、階級、文化修養的沖突,還有對上層白人偽善的觸碰,以及各種穿越時空的種族和社會問題的醒思。
影片如果有幸引進,必然是要吃片名的虧,然而綠皮書三字,卻是這個故事的魂。1962年,白人至上和黑人民權運動空前高漲,黑人郵政職員維克多雨果格林為黑人出行編寫了一個類如旅行指南的小冊子,注明哪些旅館與餐廳可供黑人入駐和用餐,這就是史上被稱作黑人出行指南的綠皮書。
電影《綠皮書》的故事背景與小冊子問世同年,同樣有真人真事的依托,講述意大利裔美籍白人托尼受雇為黑人鋼琴家唐開車護航的故事。一個是白人江湖里善于處理疑難雜癥的底層老炮,一個是黑人世界高處不勝寒的天才演奏家,兩個不兼容的異世界人類組成黑白無常組合,以公路電影和巡演模式從紐約一路南下,上演了一出兩月時長的跨越種族、跨階級的戰斗情誼。
之所以強調戰斗情誼,而非《觸不可及》和《為黛西小姐開車》的友誼,是因為1962年的美國南部種族主義的大氣候,就我們華北平原冬季的霧霾,同一片天空下難有幸免者。兩人按照綠皮書指南出行,已經夠小心翼翼了,但各種危機和壁壘依舊如雨后的沼澤。
事實證明,不按照綠皮書手冊出行,是寸步難行的。唐兩次出離綠皮書指南軌道,一次去白人酒吧喝悶酒,一次去浴室尋歡,結果都挨了揍,險些不得脫身并斷送巡演。托尼一次開車走錯路,也陷入了白人警方黑人不得夜出的魔障,這一次是托尼對警察出手惹禍,唐為了脫身動用了總統弟弟的關系。
就算是在巡演規劃的路徑上,歧視也是無處不在。有錢人給他的演出報以熱烈的掌聲,但卻不讓唐用他家客用衛生間,而讓他去外面的簡易窩棚;伯明翰的接待經理表面友善禮節,唐的休息室卻是個逼仄的雜物間,且不讓他在演出的餐廳用餐。唐已經是多次在白宮演奏的大家了,卻曾因為演奏白人曲目當場被打。
影片采取雙男主的敘事,其實是個歧視者和被歧視者的雙重視角。借著托尼之眼,我們看到了一個帶著有色眼鏡的美國南部世界,歧視涉及衣食住行吃喝拉撒全方位,而借著唐之眼,我們還看到了以托尼為代表的美國白人階級社會的落差。唐尼不僅因為是白人世界的異類高處不勝寒,還因為與黑人世界的階層落差而孤獨。托尼其實歧視也是有色眼鏡的代表者,要不是一份高薪工作的誘因,他可能一輩子沒有機會走進黑人的內心世界,領略并接受他們的才華。而通過與唐的接觸,托尼的內心世界漸次打開,精神世界更上層樓。
按照唐三重奏搭檔的說法,唐的南巡也是自找苦吃之旅,他完全可以在北部輕松賺三倍的報酬。唐執意南巡的意圖影片沒有明說,但不明而喻。上世紀五十到七十年代,正是美國黑人民權運動時期,影片所在的1962年,民權運動的火力正集中在反對長途汽車上的種族隔離和爭取南部黑人的選舉權上。作為黑人精英藝術家的唐,不會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時值維克多雨果格林的綠皮書指南問世,南巡演出的可行性就差一位保駕護航的托尼。
《綠皮書》故事的次年,華盛頓林肯廣場二十五萬人聚集,同聲反對種族隔離,美國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發表了他著名的演說《我有一個夢》,將民權運動推向高潮。聯系歷史,我們再回看唐一路的隱忍,便可見他內心那團看不見的火種。在托尼的影響下,他終于向歧視并拒絕他用餐的餐廳說不,并用拒絕演出的方式給了偽善的白人一擊。
這個跨越半個多世紀的故事之所以讓我們看得如此鮮活,是因為,不論是在美國,還是在世界范圍內,種族歧視依舊無處不在,我們無時不刻深陷歧視者和被歧視者的雙重鏡像,種族融合的使命尚任重道遠。
《綠皮書》經典影片觀后感篇7
最新的奧斯卡最佳影片,老題材,老類型,老套路,卻能把一個嚴肅的歷史問題,激奮的真實故事,用輕喜劇的形式展現出來。沒有緊張刺激的劇情,沒有燃爆屏幕的科幻打斗,卻讓人一分鐘都不愿錯過,無論是背景的色彩,還是一段段的音樂,更是整個旅途兩個男人,不同膚色,不同修養,不同地位(各有高低)彼此相吸,相惜的溫暖。
關于美國那段歷史,種族歧視,在美國南部,甚至至今還有遺毒,而且涉及亞裔。至于里面白人司機與黑人音樂家,彼此接受,改變,容納對方,類似于那部《觸不可及》并不是電影的光芒。倒是雨中白人司機與黑人音樂家彼此的爆發式傾訴,更感人:他是白人,沒有被種族歧視的顧慮,但卻生活在社會的底層,在夜店見慣了社會種種的陰霾,他覺自己更像個黑人;他是黑人頂級音樂家,孤獨的住在城堡里,看似高貴,并不了解黑人同胞的底層生活,卻只是一個為上流社會的白人提供娛樂和展現自身修養的道具,可以被奉為貴賓,也同時承受著連上廁所,試衣服,住宿都受限制的歧視和侮辱,他只是不那么黑的黑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的境遇,不必羨慕或傲視,該懂得同情,包容和公平。如果有能力去改變周圍,國家,社會,世界,那當然更值得敬佩。最后引用劇中臺詞:改變這個世界,不僅需要天賦,還需要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