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記》的觀后感
寫觀后感需要總結和表達個人的觀點和感受,這可以幫助你提高寫作能力和表達能力。好的《狂人日記》的觀后感是怎樣的?這里給大家提供《狂人日記》的觀后感,供大家參考。
《狂人日記》的觀后感篇1
我高度贊揚魯迅,在很大程度上,我性格的形成與魯迅有著密切的關系。我啟蒙時期讀的書都是魯迅的,當然環境因素仍然是一個很大的因素。
可是我當時都是帶著魯迅的書去吃飯的,吃飯的時候,還是不看書好。我現在已經失去了當初的那一份快樂,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惆悵,一種自我解嘲、忘不了的惆悵。我該不該轉過身來責備魯迅寫的作品?當然不,我終究還是我,魯迅終究還是魯迅。
《狂人日記》是魯迅先生的第一部白話小說,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看過很多很多次了。在這個時候的我,真的很難說出自己的感受。
狂人真的狂嗎?當然沒有,但他不狂嗎?不狂的話又怎么說這些話?事實上,在很大程度上,魯迅扮演的就是這樣一個狂人的角色。狂人是清醒的,魯迅也是清醒的。但是,他們卻極度孤獨,從一開始的暗室理論,到后來難以抑制的吶喊。
魯迅走了很長的`路,不僅在他自己的思想中,還在中國文化的發展中。當然,我們還需要不斷提煉出一些深層次的文化核心。
其實,狂人形象產生的根源在于一種文化的內在升華,同時,大家所理解的是一種極其深刻的壓抑。
我們不需要詳細討論在那種情況下,一個狂人是什么樣子的,也許我們可以把它應用到現實中。如果一個人的思想落后于或超前于這個時代,其實都是痛苦的。
當然,痛苦是一方面的,另一方面會被時代當成狂人,但是,時間會證明一切。
《狂人日記》的觀后感篇2
雖然這篇文章是有關“吃人的”,但在文中并沒有血腥的畫面,而是從一個故事的形式中揭露封建主義社會的黑暗。
“我”只是踹了一腳“古久先生的陣年流水薄子”,也就是封建社會的歷史,就引來了大家對我的厭惡和想吃掉“我”的惡毒心靈。即使是“我”的哥哥,也與他們有勾結,想吃掉“我”,可以看出在自己的利益(只是一個可以壯膽的鬼話)面前,親情已不復存在,所有人都想有更多的好處,所以干出了一些令人心寒的事。歷史上的易牙為了使齊桓公的“從未吃過嬰兒肉,想嘗嘗鮮”這一愿望,竟可以把自己的兒子蒸了獻給君王吃,可以看見人性在利益之下已不復存在,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來。
文中提到的“徐錫林”先生,為了攻占軍械局,讓混亂的清末得到改變,被衛隊發現,心和肝被他們拿來炒食。都是中國人啊!本是同根生,為何還這么慘絕人寰!為了自己,小團體的利益,做出這么侮辱人類的事,是中國人的恥辱!封建社會竟還有這樣愚蠢,令人唾棄的事,是必須讓我們知道的!
“大哥”對別人說“都出去!瘋子有什么好看!”時是否想到“我”還是一直尊敬他的弟弟?!他們是覺得用一個莫須有的名目稱呼“我”,然后順理成章就可以吃人了嗎?還好,“我”站出來了,用激昂的聲音向所有的“想吃人的人”大聲呼喊,想讓他們覺醒。但是,在更早的封建統治中,有多少人被他人這種“欺負”所跪下?!有多少人為了自己讓自己的朋友甚至親人受害?!現在是該反抗了!當時為什么沒有人像“我”一樣不怕他們,大聲的呼喚,想改變他們的心靈呢?
但是……
“我未必無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兒片肉,現在也輪到我自己……”無意中,你受到的一點小恩小惠,但最后,你還是會被他人拿來當利益的。獲得不正當利益的人,終究會被人知道,收到應當的懲罰。
“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救救孩子……”現在的社會,看似沒有以前的封建統治,卻有更多令人心寒的事。為了中國的未來,放下手中的“屠刀”啊!救救孩子的肉體吧……
《狂人日記》的觀后感篇3
《狂人日記》這一篇主要講了魯迅在出稿一段時間后周圍的人看他的眼神就像要吃掉他一樣,魯迅還說自己當時回想了以前一些關于吃人的傳聞,如:吃殺人狂的肉可以壯膽,用饅頭沾烈士鮮血可以止咳,父母生病兒子要割下自己的一塊肉給父母吃才能好等等。
關于這篇文章我覺得是在諷刺一些人——那些用異樣眼光看著魯迅的人。
眾所周知,魯迅棄醫從文之后諷刺過一些吃饅頭沾烈士鮮血的人,說過他們病態之類的話,這類話當然是諷刺的同時得罪了很多封建迷信的人,魯迅的話與他們所謂的“正確的思想”產生了沖突,得罪了那么多人自然是會的。自然歸自然,就不代表他們是對的。不然為什么一堆人會支持魯迅呢,魯迅是對的,毫無問題。
對此,我對于出生在21世紀感到幸運,不會受到所有19,20世紀的束縛,不會有那么多盯著人看的奇怪的人,不會有那么封建殘忍血腥冷酷無情悲觀的想法,沒有人會變態到拿饅頭沾烈士鮮血,也沒有人會吃人。而往后望去,魯迅全部經歷過這些,是多么慎人,多么恐怖,也沒有人管。那魯迅是多么可憐,從年輕時就立志救中國人,苦學幾年,到頭發現,要救的不是人,是在人軀中等待救贖的靈魂,人生的幾年就這樣白費了,只好學寫文章來救人了,辛辛苦苦寫了那么多,招來了麻煩,招來了鄙視,負面的評論遠超于正面的評論,而魯迅仍然作為一個不倒的勇士。
是什么讓他如此堅持,明顯不是錢,是愛國的精神,身為國家不多的讀書人,魯迅認為帶領國家算是讀書人的責任,出國留學,辛辛苦苦,雄心壯志,是灰霾,還是成功。也許當時并不怎么樣,但也感謝了變法使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讀書,宣傳讀書,提倡讀書,為了讀書。
所以,在此要致敬魯迅先生!
《狂人日記》的觀后感篇4
最近看完了魯迅先生所著的《狂人日記》,他的作品很耐人尋味,卻有些地方很難讀懂,原諒我30歲時才讀完它,當一個人成年后看它,才更能體會作品中的深邃。
因為一本書看的時間太久,往往還沒看到結尾,開頭都忘光了,這并不能代表什么,也許我的大腦就像一個過濾器,只有那些“雜質”才能保存下來,其他的都是一概而過,無論它好它壞,只在當時。
讀一本書,我喜歡用鉛筆畫一些自認為漂亮或是有趣的句子,然后記錄下來,感受文字的奇妙,比如這本書中,也有些句子摘錄下來,留給我更多的思考。
獅子似的兇心,兔子的怯弱,狐貍的狡猾,前途很遠,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的面前才有路。——有島武郎《與幼者》
這本書中劃線的句子并不多,但是讀過這一篇篇的短文后不難發現,文章中多是帶有一些批判色彩,若讓學生們讀它,定會覺得無比枯燥,而且十分沉重,也許要經歷一些事,沉淀一些人生閱歷,才會覺得還不錯吧。
《狂人日記》的觀后感篇5
作品通過狂人的形象,尖銳地揭示了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吃人”本質,表現了作者對以家族制度和封建禮教為主體內涵的中國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現了作者深刻的懺悔意識。作者以徹底的“革命民-主主義”的立場對中國的文化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時對中國的甚至是人類的前途表達了深廣的憂憤。小說在藝術方面非常具有特色,就是魯迅所說的“格式的特別”。
這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借實行虛,以虛證實。小說選取狂人作為主角是個十分精心的安排。在黑暗勢力陳陳相因地壓在人們頭上的那個社會里,一切都已經習慣了,一切都視為當然。魯迅有意通過“迫-害狂”患者的感受,通過他在精神錯亂時寫下的譫語,從某些“人吃人”的具體事實,進一步揭示了精神領域內更加普遍存在的“人吃人”的本質,從而對封建是社會的歷史現象作出了驚心動魄的概括。
今天我讀了魯迅的《狂人日記》,魯迅是我國的大文豪,拿起他的散文真還擔心讀不懂,翻開第一頁,靜靜地讀了起來.......
文章不是很長很長,分為好幾篇,每一篇都是一天所寫,就像是日記一樣,從這個“狂人”的日記中,我們看出了一個人吃人的社會,所有人都想著如何去吃人,就連自己的親人都要吃自己,每天都是驚險的一天,都有人惦記著要吃你,描寫出了一個可怕無情的人吃人的社會,黑暗恐怖讓人害怕的一群人,讀來讓人膽戰心驚。
然而一個文本在它被創作完成之后,便脫離了作者成為獨立存在的事物,因此在不同的時代中,不同的讀者將會有不同的解讀出現。正如世紀末的今天,在我的眼中,《狂人日記》可以解讀出的第三層意義:這就是狂人“對人類的深層批判”。
依然是通過“狂人視角”關照周圍世界的真-相:敢于對世界和人生做抽象思考的狂人,發現了人與人之間提防、傾軋、殘殺,并且已經成為一種難以扼止的惡性循環: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別人吃了,都用著疑心極深的眼光,面面相覷。……于是狂人呼吁人類和睦相處:去了這心思,放心做事走路吃飯睡覺,何等舒服。這只是一條門檻,一個關頭。然而:他們可是父子兄弟夫婦朋友師生仇敵和各不相識的人,都結成一伙,互相勸勉,互相牽掣,死也不肯跨過這一步。絕望當中狂人吶喊、呻吟,發出“救救孩子……”的絕望之音。
從文章中我們可以看出,這些人,這個社會多么的無情和殘酷,不顧親情,什么都不顧,只是去想著如何去吃人。
聯系魯迅先生所處在的時代背景可見當時真是的社會就像書中所描繪的那樣,人吃人,殘酷黑暗,老百姓就像那要被吃的人一樣,毫無防抗之力,而那時的政府就像是吃人的人,殘酷無情。生活在這樣之中的人除了折磨就是站起反抗,可是國人的心早已沉睡,魯迅先生就是用這樣的文章來喚醒國人的心,使中華民族站起來,奮起發抗。
讀了魯迅先生的文章,我仿佛又回到了那就社會,了解了那時的社會,是我對魯迅先生這個人有了更深一層的了解。
《狂人日記》的觀后感篇6
在斯看來就是“吃人的實錄”,在這篇文章中,斯感到前所未有的壓抑感和苦難,這樣的社會,是如此的可怕,“非人性”的觀念,是當今一直存在的,只是我們這一代所未曾用第六感所感應到的,也許,是被電腦慣出了幾許病殤,所以第六感受到了嚴重迫害,就像哈爾濱的那座大橋一樣,其實隱患一直都有著,只是,“時機”不夠成熟罷了!當某些事物變成了一種“靈異”般詭異的時候,斯曾可想,而不知再不知,興許,在現在《狂人日記》里,寫的有些沉重壓過五指山,但是與現在而言,對于斯的啟示便是一層又一層的灰煙瘴氣,這樣的瘴氣,已經讓我們原本過上百的壽命卻變得只有還不到70歲。
可悲么!不怎么可悲,你的思想很深刻又能怎樣,你把問題看的清澈見底又能怎樣,你奈何不了什么?就像文中最后,寫的那樣,救救那些沒有吃小孩的小孩子們。可是他能救濟么?所以吶喊,儼然變成了“孤魂野鬼”的哀怨呼叫轉移的家底兒資本。
魯迅先生在文中把自己深入“吃人”的人際關系其中,原來他也一直再“吃人肉”,似乎他恍然的有點“愚魯”,但是呢?斯人不知,的確很不知,在文中,看到一句話,一直重復不斷——:“便對么”,他在反問什么,他在吶喊什么,“吃人的人”仍將延續他們的篇章,而先生呢?一直重復:“便對么”,這就讓斯想起少林寺的主持一樣,誠信誦佛,但是,從一個跑偏的想法來說,當道德和生存存在了嚴重的矛盾,試問一下,這解困之法該當何罪呢?
回過頭來想想:時刻驚醒自己,一個無窮無盡的使命,斯能做的就是全力而為之,但是不犯拙,是不太可能的了,相似的事情很多很多。
這篇文章讓斯聯想起一句話:“說高尚,誰在高尚!說低俗,誰又在低俗!”,這是何等暢快淋漓的一句話哉!!!斯也在最后有一疑問,便是上句話了。
《狂人日記》的觀后感篇7
魯迅的第一篇白話文《狂人日記》令我印象深刻。里面的“狂人”在現在人看來就是”瘋子“,但我細細品味,卻有了自身的見解。
書中狂人說:“我三十年未見過明月,......趙家的狗惡狠狠地看我幾眼,似乎馬上就要吃了我了......”當然這都是假的,一個人怎么可能三十年沒見過月亮呢?狗怎么會見誰吃誰呢?所以,這都是“狂人”瘋癲的想象。如果真把這當做想象的話,那就真的是在看瘋子的日記。
在我看來狂人口中的吃人是在批判封建禮教制度的毒害下,人們心理扭曲,卻還要對下一代灌輸封建理念,將下一代埋葬在這吃人的封建禮教之中。而在這樣幾乎人人都被封建禮教“吃掉”的社會中,被封建禮教毒害得太深的人們又要把未被污染的人們拉進“吃人”的圈子。民眾的愚昧更是在對孝子應割肉煮了請生病的爺娘吃上體現出來。可以說實際上主人公發狂的階段是他短暫的從封建禮教中醒悟過來的時期。然而很可惜,主人公的醒悟之語,在當時只被人誤解為是發瘋是所說的瘋言瘋語。事實上,在世人取笑狂人時,他心里正苦澀的吟著“世人笑我太癡狂,我笑世人看不清。”
也許是預料到自己在短暫的醒悟后,終于還是要被吃人的封建禮教所吞沒,于是他在自己被吞沒前的最后一篇日記中發出了“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救救孩子……”的呼喚。作者借狂人的日記,借其狂的狀態呼喚著被封建禮教所毒害的人們的人性的回歸。那些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正是還未被封建禮教毒害的赤子。他們是這個國家和民族的未來。
在這樣現實與想象相交融的日記里,魯迅先生表達了自己對中國歷史的深刻理解和獨特發現。這樣的理解我或許達不到,我僅能借助先生的視角去看那我所不熟悉的歷史。
《狂人日記》的觀后感篇8
關上書,我深吸了一口氣,眼前似乎還飄動著魯迅先生的《狂人日記》,那個黑暗、冷漠、血腥的年代。
本篇魯迅先生假借精神失常者的恐懼揭露社會的黑暗與冷漠。在狂人眼中看來,四周都是隨時張開血盆大口吞噬自己的人,趙家的狗、狗的主人——趙富貴、還有一些未經人事的小孩仿佛都是吃人者,最為傷心的是自己的哥哥也成了其中一員。在這兒,我將吃人的人理解為萬惡的舊社會。
狂人進于癲狂,不停地做著噩夢,在境象中充滿青面獠牙的家伙,黑暗陰森的笑,古怪的語句。卻借助著瘋,把帶著憤怒,驚恐的鞭子一下子打到了隱痛之處,充滿了內在的緊張。每個人都睜著眼睛說謊話,互相生疑,都想控制別人,卻又無力超越他人,因而斤斤計較著。狂人被道為瘋狂了,卻又在瘋的狀態中說出一堆真話。
文中第六節寫到: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趙家的狗又叫起來了。獅子似的兇心,兔子的怯弱,狐貍的狡猾……
看似簡單的幾句話,卻將一個黑暗的社會鮮活的呈現出來,獅子似的兇心當指社會統治者的狠毒,兔子的怯弱指的應當是軟弱無知的群眾,狐貍的狡猾我想猜的無誤應指圓滑世故,當屬墻頭蘆葦兩邊倒的商人們。于是這天便不知是日和夜了。
文章最后一句:“救救孩子……”這呼聲凄厲,甚而有絕望在內!綿綿不絕震撼這世人的內心。這正是魯迅先生對“哀其不幸,怒氣不掙”麻木民眾的大聲吶喊。
在今天,我們恰恰缺少這種疾呼,環境的污染,地球的沙漠化,水資源的匱乏,這一切所造成的危機已經凸顯出來。誰都無法欺騙自己的眼睛,汶川、玉樹頻發地震、青海的干旱都足以彰顯出可怕的懲罰。一只只孩童無望的手伸向天空,他們在離去的那一刻向世人呼救,而某些世人卻沉溺在狂人的美夢中,不愿醒來。
當年魯迅正是看到人們這種難以根除的惡劣性,因此才感到深深的絕望,如果認真閱讀,你會發現,在救救孩子的呼聲之后不是一個感嘆號而是省略號。這長長的省略號一直延續到現在,所幸先生走后,現在已有一些人血騰騰的勇士站出來,他們以筆為旗、吶喊呼吁!讓我們在這孱弱的聲音中聽到了一絲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