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狂人日記觀后感
寫觀后感是一種情感釋放方式,可以幫助我們宣泄自己的情感和感受,讓我們更加平靜地面對生活。寫好關于狂人日記觀后感是有技巧的,接下來給大家分享關于狂人日記觀后感,方便大家學習。
關于狂人日記觀后感篇1
《狂人日記》這一篇主要講了魯迅在出稿一段時間后周圍的人看他的眼神就像要吃掉他一樣,魯迅還說自己當時回想了以前一些關于吃人的傳聞,如:吃殺人狂的肉可以壯膽,用饅頭沾烈士鮮血可以止咳,父母生病兒子要割下自己的一塊肉給父母吃才能好等等。
關于這篇文章我覺得是在諷刺一些人——那些用異樣眼光看著魯迅的人。
眾所周知,魯迅棄醫從文之后諷刺過一些吃饅頭沾烈士鮮血的人,說過他們病態之類的話,這類話當然是諷刺的同時得罪了很多封建迷信的人,魯迅的話與他們所謂的“正確的思想”產生了沖突,得罪了那么多人自然是會的。自然歸自然,就不代表他們是對的。不然為什么一堆人會支持魯迅呢,魯迅是對的,毫無問題。
對此,我對于出生在21世紀感到幸運,不會受到所有19,20世紀的束縛,不會有那么多盯著人看的奇怪的人,不會有那么封建殘忍血腥冷酷無情悲觀的想法,沒有人會變態到拿饅頭沾烈士鮮血,也沒有人會吃人。而往后望去,魯迅全部經歷過這些,是多么慎人,多么恐怖,也沒有人管。那魯迅是多么可憐,從年輕時就立志救中國人,苦學幾年,到頭發現,要救的不是人,是在人軀中等待救贖的靈魂,人生的幾年就這樣白費了,只好學寫文章來救人了,辛辛苦苦寫了那么多,招來了麻煩,招來了鄙視,負面的評論遠超于正面的評論,而魯迅仍然作為一個不倒的勇士。
是什么讓他如此堅持,明顯不是錢,是愛國的精神,身為國家不多的讀書人,魯迅認為帶領國家算是讀書人的責任,出國留學,辛辛苦苦,雄心壯志,是灰霾,還是成功。也許當時并不怎么樣,但也感謝了變法使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讀書,宣傳讀書,提倡讀書,為了讀書。
所以,在此要致敬魯迅先生!
關于狂人日記觀后感篇2
讀魯迅先生的文章,對于我這個文化水平不高的人來說,真的是晦澀難懂,如同嚼蠟。可名作就是如此,不然何以區分大家與大眾之分。
所以于我,魯迅先生的文章必讀兩遍以上,方可略知其意。如若再不懂,那只能是自己的智商拙急,不能深領其意了。而《狂人日記》就是這樣一篇晦澀難懂的文章。
至于寫下這篇筆記,也是再讀了很多遍的前提下,再參考著文章,才用拙劣的文筆寫下的一絲小理解。
文末的注釋寫到《狂人日記》是我國現代文學史第一篇猛烈抨擊“吃人”的封建禮教的小說。那么魯迅先生便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誰都知道當時的中國社會還處于動蕩不安的年代,寫此文必定會受到不安全因素的影響。
那么魯迅先生既敢寫出此文去抨擊社會禮教,就證明了魯迅先生已經深刻認識到當時的社會已經腐朽沒落到無可救藥的地步,也缺少敢于對抗的思想。
所以魯迅先生通過《狂人日記》這篇小說,塑造了一個被外界認為是“瘋子”的我。而我之所以被認定為“瘋子”,就是我覺得身邊的所有人都是會“吃人”的人,而且都要吃掉我。甚至連那狗都想要分一杯羹。
可最后的我,竟然發現我那死去的妹妹,可能也被我的哥哥做成了肉,予每個人都吃了。而我可能也是那吃了自己妹妹肉的人,也成了那“吃人”的人。
于是文末感嘆到: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救救孩子。甚是悲涼凄慘。
所以以我低能的智商理解這篇文章,魯迅先生許就是通過那真真假假的“吃人”手法,來批判當時社會的昏暗腐朽,來批判那封建禮數。
通過吃人,來反應那落后的封建思想,反應被那封建思想吃掉的真正的“吃人”者。使社會沉淪,使思想沉淪。
所以魯迅先生才會棄醫從文,不光是因為封建禮數的“吃人”,還有中國人自己吃自己的慘痛經歷。
魯迅先生當時在日本求學時看到了一群身體強健的中國人冷漠的旁觀一個要被殺害的中國人,竟然麻木到不能反抗,任人宰割。于是魯迅先生寫下了這樣一段話。
“我便覺得醫學并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
造就當時國情的一切根本毒瘤。就是封建思想的麻木,沉淪。它腐蝕了人的思想,讓人逆來順受。
你順從,則永生;你若反抗,則必死無疑。
所以當時社會才會淪為最大的殖民地,淪為人不人鬼不鬼的人間地獄。才會有許多的仁人志士拋頭顱灑熱血,去換取人間正道。
讀罷,竟也覺得悲戚,想到當時若是沒有像魯迅先生這樣的愛國文學家去做文章,做新文學。來對抗舊時思想,那么還有有多少人都殘忍的“吃”掉呀!
關于狂人日記觀后感篇3
一直以來就很佩服魯迅先生,但對于他的文章沒有怎么多的接觸過,除了在以前課文中學到的。這周開始讀魯迅先生的小說,開篇的《狂人日記》就給自己深深地震撼。
《狂人日記》中所謂狂人,就是一個精神錯亂的人物,語無倫次,意識好象也有些不清,魯迅用了非常顛倒的次序,借狂人之口,敘述了中國從前的本真:人吃人。雖說文章是虛構的,可也微微泛出點點恐怖的味道。整篇文章讀上去會感到壓抑,流露出十分暗淡的調子,可你只要細細”品嘗“如此深奧的小說,興許也會感到憂愁:高遠的夜空,朦朧的月光,以及”吃人“人的神情……魯迅以神一般的描寫,敘述了舊中國兒女的凄楚和絕望,又以神奇的筆觸,有道出幾千年無人敢道出的詠嘆。
《狂人日記》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真正的現代白話小說,具有特殊的意義。”狂人發病棗旁人側目棗家人延醫救治棗狂人復原。“這一層的意思很容易解讀出來。因為小說的 ” 序 “ 中清楚地交待了:”某君昆仲今隱其名, 皆余昔日在中學時良友, 分隔多年, 消息漸闕 。 日前偶聞其一大病 。 適歸故鄉 。 迂道往訪, 則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勞君遠道而來視,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補矣。“我們所看到的 ” 狂人日記 “ 就是這樣一個醫學上的病例的記載。由于魯迅曾經學習過醫學,并且護理過患精神病的家人。因此這份 ” 狂人日記 “ 模擬得十分真切,詳盡。 大多數人都可以很輕易地透過病例的遐想,看到魯迅以象征的形式對封建傳統所進行的批判。我們也就開始了解狂人眼中的世界真相:狂人忽然醒悟 ” 傳統 “ 殺人。 在不同的時代中,不同的讀者將會有不同的理解出現。
魯迅明寫的是狂人的狂態,實際上筆筆觸動的都是讀者思考時代、社會、人生真諦的心弦。狂人并不是一般的典型性格,他是象征性的,是整個五四時代先驅者憤激思潮的藝術象征,我們從狂人的日記中,感受到的是充滿著批判和追求、深思和戰取的一首氣魄宏大、熱情奔放的時代思潮。在那樣的時代,這不得不讓我們敬佩。
關于狂人日記觀后感篇4
看到《狂人日記》的題目時,感覺這篇文章好像是一個不正常的人寫的,整篇文章可能寫的很瘋狂,也可能寫的一塌糊涂。這樣想著,不由自主的看下去。
“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我不見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見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發昏;然而須十分小心。不然,那趙家的狗,何以看我兩眼呢?我怕得有理。”我從這段話中的“我不見他,已是三十多年。”想到主人公三十年前可能就見過這個人。既然是趙家的狗,那么這個“他”肯定也姓趙。讀這段話的時候,我覺得魯迅的文章和現在我們寫的文章大不相同,他的寫作不用好詞好句來描述,也能使我們忍不住接著讀下去,就像我親眼看見了故事中的情景。
整篇日記都在說吃人的事,“不要亂想,靜靜的養!養肥了,他們是自然可以多吃;我有什么好處,怎么會好了““?他們這群人,又想吃人,又是鬼鬼祟祟,想法遮掩,不敢直截下手,真要令我笑死。”“有的是仍舊青面獠牙,抿著嘴笑。我認識他們是一伙,都是吃人的人。大哥也忽然顯出兇相,高聲喝道,”都出去!瘋子有什么好看!這時候,我又懂得一件他們的巧妙了。“在正常人眼里,他們為主人公做的事情是正常的。但在狂人眼里這些話會引起他的胡思亂想,懷疑他們的舉動都是要吃它,狂人有些驚慌失措”還有七八個人,交頭接耳的議論我,張著嘴,對我笑了一笑;我便從頭直冷到腳根。我直跳起來,張開眼,這人便不見了。全身出了一大片汗。文章中描述狂人疑神疑鬼、緊張兮兮的樣子,我覺得他真是可笑。
我上網查閱了一下,狂人日記的正確解釋是揭露當時舊社會的黑暗的事,魯迅把自己當成患有精神疾病的人來看這個黑暗的世界,可以看到這個世界的虛偽和本性。我又拿起書看了一遍,其中有一段狂人的話我想了半天”吃人的是我的哥哥,我自己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有些轉不過彎來,我猜想著這句話的所表達意思。
魯迅的文章太深奧了,像我們這樣的小學生很少能讀懂其中的含義,我也是在網上查閱資料才得到結果,但是我還是喜歡讀魯迅的文章。
關于狂人日記觀后感篇5
最近看完了魯迅先生所著的《狂人日記》,他的作品很耐人尋味,卻有些地方很難讀懂,原諒我30歲時才讀完它,當一個人成年后看它,才更能體會作品中的深邃。
因為一本書看的時間太久,往往還沒看到結尾,開頭都忘光了,這并不能代表什么,也許我的大腦就像一個過濾器,只有那些“雜質”才能保存下來,其他的都是一概而過,無論它好它壞,只在當時。
讀一本書,我喜歡用鉛筆畫一些自認為漂亮或是有趣的句子,然后記錄下來,感受文字的奇妙,比如這本書中,也有些句子摘錄下來,留給我更多的思考。
獅子似的兇心,兔子的怯弱,狐貍的狡猾,前途很遠,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的面前才有路。——有島武郎《與幼者》
這本書中劃線的句子并不多,但是讀過這一篇篇的短文后不難發現,文章中多是帶有一些批判色彩,若讓學生們讀它,定會覺得無比枯燥,而且十分沉重,也許要經歷一些事,沉淀一些人生閱歷,才會覺得還不錯吧。
關于狂人日記觀后感篇6
狂人日記——魯迅寫于1918年4月,是中國現代文學史第一篇真正的現代白話小說。他具體的反映了”封建制度“的殘酷,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弊害“,魯迅以其長期對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的深刻觀察發出了震聾發聵的吶喊:封建主義吃人。是一座里程碑,開創了中國新文學的革命現實主義傳統。
從整片的文章來看,我們首先看到的是狂人臆想的世界,他對別人充滿了猜疑和害怕,總認為別人會害他。在他被治愈后看到了世界的真相并且醒悟到”傳統“殺人,人們無法容納他的清醒而對他再一次的加以迫害,致使他重新屈服在惡勢力權下,與他們同流合污。當時的社會對人的迫害是如此的深,魯迅作為新文化運動的主將,他意識到了封建制度的可怕,不但使人發狂,也可以把人吃掉,已經沒有了真正的仁義道德。人與人之間只是猜疑,提防,殘殺,成為一種難以扼制的惡性循環。因此魯迅在絕望中以狂人的口吻吶喊,呻吟,”救救孩子……“的絕望之音,讓人去關注社會。
那么在今日的社會中存在怎樣的問題呢?現在是科學發達的社會,受全球化的影響,人們越來越傾向個人主義和消費主義,人與人之間缺乏溝通與理解。特別在中國,由于一胎化,使孩子成為家里的皇帝和皇后,同時他們也受社會的暴力現象影響,讓他們在社會環境中感到壓抑的心理,心態扭曲,缺乏道德意識,自控力差,遇到不順心的事就會以暴力傷人,甚至以殘忍的手段殺人。可怕的是他們沒有認識到這后果的嚴重性,不知道他們所作的是犯罪的行為。在這樣的環境中我們也要像魯迅那樣發出”救救孩子“的呼聲。
一方面要盡量減少未成年人接觸暴力媒介的機會,避免他們去學習模仿;另一方面,幫助他們認識真正的仁義之德,關注他們心靈的充實和健康,使他們成熟和成長起來,增強對不良文化和環境的抵抗力。這樣他們才不會成為現代的狂人,去與社會同流合污,吃人或被吃。
關于狂人日記觀后感篇7
在斯看來就是“吃人的實錄”,在這篇文章中,斯感到前所未有的壓抑感和苦難,這樣的社會,是如此的可怕,“非人性”的觀念,是當今一直存在的,只是我們這一代所未曾用第六感所感應到的,也許,是被電腦慣出了幾許病殤,所以第六感受到了嚴重迫害,就像哈爾濱的那座大橋一樣,其實隱患一直都有著,只是,“時機”不夠成熟罷了!當某些事物變成了一種“靈異”般詭異的時候,斯曾可想,而不知再不知,興許,在現在《狂人日記》里,寫的有些沉重壓過五指山,但是與現在而言,對于斯的啟示便是一層又一層的灰煙瘴氣,這樣的瘴氣,已經讓我們原本過上百的壽命卻變得只有還不到70歲。
可悲么!不怎么可悲,你的思想很深刻又能怎樣,你把問題看的清澈見底又能怎樣,你奈何不了什么?就像文中最后,寫的那樣,救救那些沒有吃小孩的小孩子們。可是他能救濟么?所以吶喊,儼然變成了“孤魂野鬼”的哀怨呼叫轉移的家底兒資本。
魯迅先生在文中把自己深入“吃人”的人際關系其中,原來他也一直再“吃人肉”,似乎他恍然的有點“愚魯”,但是呢?斯人不知,的確很不知,在文中,看到一句話,一直重復不斷——:“便對么”,他在反問什么,他在吶喊什么,“吃人的人”仍將延續他們的篇章,而先生呢?一直重復:“便對么”,這就讓斯想起少林寺的主持一樣,誠信誦佛,但是,從一個跑偏的想法來說,當道德和生存存在了嚴重的矛盾,試問一下,這解困之法該當何罪呢?
回過頭來想想:時刻驚醒自己,一個無窮無盡的使命,斯能做的就是全力而為之,但是不犯拙,是不太可能的了,相似的事情很多很多。
這篇文章讓斯聯想起一句話:“說高尚,誰在高尚!說低俗,誰又在低俗!”,這是何等暢快淋漓的一句話哉!!!斯也在最后有一疑問,便是上句話了。
關于狂人日記觀后感篇8
魯迅的第一篇白話文《狂人日記》令我印象深刻。里面的“狂人”在現在人看來就是”瘋子“,但我細細品味,卻有了自身的見解。
書中狂人說:“我三十年未見過明月,......趙家的狗惡狠狠地看我幾眼,似乎馬上就要吃了我了......”當然這都是假的,一個人怎么可能三十年沒見過月亮呢?狗怎么會見誰吃誰呢?所以,這都是“狂人”瘋癲的想象。如果真把這當做想象的話,那就真的是在看瘋子的日記。
在我看來狂人口中的吃人是在批判封建禮教制度的毒害下,人們心理扭曲,卻還要對下一代灌輸封建理念,將下一代埋葬在這吃人的封建禮教之中。而在這樣幾乎人人都被封建禮教“吃掉”的社會中,被封建禮教毒害得太深的人們又要把未被污染的人們拉進“吃人”的圈子。民眾的愚昧更是在對孝子應割肉煮了請生病的爺娘吃上體現出來。可以說實際上主人公發狂的階段是他短暫的從封建禮教中醒悟過來的時期。然而很可惜,主人公的醒悟之語,在當時只被人誤解為是發瘋是所說的瘋言瘋語。事實上,在世人取笑狂人時,他心里正苦澀的吟著“世人笑我太癡狂,我笑世人看不清。”
也許是預料到自己在短暫的醒悟后,終于還是要被吃人的封建禮教所吞沒,于是他在自己被吞沒前的最后一篇日記中發出了“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救救孩子……”的呼喚。作者借狂人的日記,借其狂的狀態呼喚著被封建禮教所毒害的人們的人性的回歸。那些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正是還未被封建禮教毒害的赤子。他們是這個國家和民族的未來。
在這樣現實與想象相交融的日記里,魯迅先生表達了自己對中國歷史的深刻理解和獨特發現。這樣的理解我或許達不到,我僅能借助先生的視角去看那我所不熟悉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