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子彈飛600字觀后感
寫觀后感需要對作品或場所進行客觀評價和分析,這可以培養我們的審美和批判能力,提高我們的鑒賞水平。怎樣才能寫好讓子彈飛600字觀后感?這里給大家提供讓子彈飛600字觀后感,方便大家學習。
讓子彈飛600字觀后感篇1
影片的故事發生在1920年,“南部中國,北洋時代”。紛繁北洋亂世,各地軍閥林立,混戰不已。賣官鬻爵,殺人越貨,官匪猖獗,生靈涂炭??鮑魚之肆,屢見不鮮。
影片里的鵝城,即是人民任人魚肉的城市。
為官者壓榨于民。葛優演的馬縣長,在剛進鵝城不久就說:“不好,我們來晚了,前任縣長已經把稅預征到90年后了,都到2010年了”。從中我們可得出3個結論:1、前任縣長不是個好官,欺壓百姓,惡意征稅,竟將百年稅收幾年內收齊,那百姓除了交納稅收何來盈余以作家用呢?可見當地百姓生活的苦不堪言。2、馬邦德本人買的縣長一職 ,目的也是斂收百姓財務,剝削于民。并且他說過“鄉紳土豪帶頭捐款,民眾才會捐。得到的錢他們的如數返還,剩下的三七分賬。”在他的觀念里,像黃四郎這樣地頭蛇似的人物不可得罪,只能拉攏,并且與之合作撈取百姓手里的銀錢。3、馬邦德認為張麻子偽裝成馬縣長也是為了從百姓手里摳出銀子。可以說他代表著當時大部分為官者的想法,國家已經混亂不堪了,不如趁著還在位時能得便奪得些錢財。官商互助,便是百姓水深火熱。足以見得在張麻子入城之前鵝城里的百姓毫無公道可言。
有權有錢者為虎作倀,官商勾結。不說馬縣長說的鄉紳土豪需要拉攏。以片頭因被滾動的大鼓在身后追而四處逃散的百姓為例,他因為逃命而惹上了黃四郎門下的武舉人,被打的鮮血噴涌只因為讓武舉人灑了酒壞了雅興。并且到了堂上,他不敢給自己喊冤,卻要為對方喊冤。這足以看出素來他們是怎樣被所謂的權勢欺負。本不是他的錯,卻因對方一時的心情被打,不敢索要賠償不說,就連縣長為他洗盡冤屈,他也不敢認。這昭示了百姓已被權勢壓迫欺凌得麻木了,或者說
他們不得不接受一切的欺壓。因為歷來官商勾結,百姓遭殃,他們不敢信任任何人,只能是盡量躲避,不敢言其冤說其恨。 生命之于權貴甚是輕微。黃四郎因武舉人的事被張麻子下了面子,所以一直想給他使絆子。他一手安排了陷害老六的事情。以老六吃了兩碗涼粉只付了一碗,逼迫老六剖腹以證清白。就為了他的下馬威,肆無忌憚地,以如此微小的事情逼死了年輕善良而單純的老六,并且沒有任何的可惜后悔之意。可見人命在他眼里實在是不值什么,賤如草芥。而他設宴款待張麻子時令屬下自殘,他也是眼都不眨。只為和縣長合作,收刮百姓錢財,對于剛到的師爺都知道的鵝城百姓無油水可撈的情況視而不見。在他眼里,屬下、平民的性命都算不得什么。就像他找的替身,使命便是代替他去死,絲毫不會覺得這是一條生命而為之可惜。
影片里人們三番幾次不敢撿銀子卻半夜偷偷撿,不敢撿槍也是半夜偷偷撿。這影射了鵝城百姓實際上是渴望美好生活的,他們渴望盤踞在城里的勢力的瓦解,能夠站起來活著。可以說這是他們在畏懼權勢之下內心最深處的想法。到最后人民發現黃四郎死了群起而攻之,人人臉上帶著的笑容便是他們擺脫舊勢力壓迫的喜悅,是他們能夠自己當家作主把歌唱的興奮,是對美好未來的憧憬。
所以這部影片便反映了中國在1920年左右真實的社會環境背景,人民生活困苦,受各方勢力欺壓,毫無人權公平可言。那段歷史是人民的血淚史,是應當永遠不被遺忘的時代。
讓子彈飛600字觀后感篇2
鵝,在有些地方就是“呆瓜”的別名,電影把故事發生的地方起名叫“鵝城”是有其深意的,“人傻錢多速來”的典故估計出自“鵝城”,哈。
電影中角色的身份表象和實質是倒置的,縣長,那就是長官領導,代表的是本來應該是公平和正義,其實卻是花錢買的官真正的目的是撈錢根本無所謂什么公平正義;鄉紳,本來應該是被縣長管理的公民,其實卻是真正管理縣長兼管理全城老百姓的惡霸;土匪,應該是惡的代表了吧,卻原來是個俠盜,只為義不要錢。可見在某些特殊時期,身份的傳統意義上的表象和其內在實質原來可以竟然大相徑庭的,某些特殊時期指的比如電影說的北洋時期,那時是亂世,而現在是太平盛世這樣的反差當然是不會有的。所以現在呢,領導就是領導,公仆就是公仆,顯貴就是顯貴,犯罪分子就是犯罪分子,官不用買,錢不用撈,盜沒有俠,天下很公平到處是正義。
在鵝城這個地方,因為全城基本上人人是鵝,又恰逢亂世,所以呢,縣長是惡的,鄉紳是惡的,老百姓是懦弱的任人宰割的,縣長和鄉紳合法地打著正義的旗幟從老百姓那里撈錢,剿匪慈善幫助受災地區群眾,等等,所謂的監督還是落在縣長和鄉紳的手里,老百姓如果不支持呢,就說你是落后群眾,如果出言質疑呢,就說你是散布謠言謀圖顛覆,抓起來判你個十年八年,外城給個獎也不能去領,外城批評一下呢就說是鵝城自己的內政,所以你說鵝城里真的全是鵝還是全都被嚇成了鵝?
誰都知道什么是正義什么叫公平,光知道又有什么用呢?鵝們不會為了別的鵝的正義和公平去犧牲自己,所以等到自己的公平和正義被侵害的時候也不要指望有別的鵝會挺身而出,這是事實,這個事實也成了惡縣長和惡鄉紳們做惡的動力,當縣長們鄉紳們勾結起來的時候,單個的鵝就是弱小的個體,尤其當鵝們“自掃門前雪”形成習慣的時候,縣長們鄉紳們再怎么做惡都可以是沒有顧忌的。除非,除非出來一個張牧之。張牧之當然是了不起的,是俠盜,更是英雄,那些鵝、那些本來不是鵝卻被嚇成了鵝的鵝需要的一個張牧之這樣的人,需要打響第一槍的人。
讓張牧之為之行動的根源是他的理想主義,公平和正義就是理想主義,公平和正義正因為少所以才成為了理想,做一個理想主義者當然是很崇高的,不為錢不為名不為女人,說不定哪天死了還會被陰謀者潑上污水永無真相,張牧之最后是勝利了,但他的兄弟們也全散了,喜歡的女人也跟自己的兄弟跑了,他贏得了正義卻失去了全部,很殘酷,但這確實是理想主義者經常的下場。何況,他離開了鵝城,那么下一個來鵝城的縣長和城里剩下來的鄉紳比之前的那個又能好上多少呢?張牧之這個英雄的命運,比之普通的鵝,盡管被人欺凌,但有飯吃,有衣穿,晚上可以抱著老婆睡覺,哪個究竟更幸福一點呢?
這個故事再一次告訴我們一個真理:對惡噤聲無異于是對惡的默許,對惡的默許無異于是惡的幫兇。鵝城里的每一只鵝如果都不做惡的幫兇,惡怎么可能生存呢?惡無法生存了鵝城怎么還會需要張牧之這樣的孤獨英雄呢?更何況就算出了張牧之這個英雄鵝城就真的永久性地解決了惡的問題了嗎?
鵝怕被惡報復所以才會噤聲,那每只鵝怎么才能做到不對惡噤聲呢?如果縣長是每只鵝投票選出來的呢?選票就是鵝的發言,罷免權彈劾權就是鵝們另外一種發言。這樣的發言不用害怕被報復。看官你好好想想,是不是這樣?所有的鵝都不噤聲了,天下還會有惡嗎?
姜文是我第一欣賞的中國大陸的電影導演,本人口味重沒有辦法,這部《讓子彈飛》我等了大概有三年,前戲三年,昨天給了我120分鐘的高潮,總體上還算滿意。音樂用的全部是《太陽照樣升起》里的音樂,這說明這兩部電影有暗中的聯系。我很喜歡《太陽照樣升起》,中國電影史上姜文的《鬼子來了》《太陽照樣升起》會有非常崇高的地位,教父級的。
電影是好東西,它有效地傳播了思想,《讓子彈飛》用非常娛樂非常雄性的方式告訴了我們這個如何得到公平正義徹底戰勝惡勢力的法門。
那就是:不要靠英雄,要靠自己。
讓子彈飛600字觀后感篇3
《讓子彈飛》是20__年姜文導演的一部非常出色的電影作品,它改編自四川作家馬識途的長篇小說《夜譚十記》中的《盜官記》這節。他的票房非常之高,高達7億,這有成為了中國電影歷史上的一個票房高峰。為何觀眾們如此看好這部電影,自然是有一定的原因的,或許每個觀眾都或多或少的從里面明白了些什么。
初看這個名字,就十分吸引我,甚至讓我不解,“讓子彈飛”這講的會是一個怎樣的故事,懷著滿心的好奇,我到電影院看了一次,這次在課堂上老師又放了一遍,這兩次給我帶來的感受是不同的。
幾年前,第一次看《讓子彈飛》,首先吸引我的是那聲槍響之后,卻沒有任何反應,“沒打中?”“不,讓子彈飛一會兒!”點題之比,讓我明白這個電影題目來源于此。這一幕雖然一晃而過,但卻在我腦海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不是因為它的詼諧幽默,而是我覺得這段簡潔明了的對話是能來推敲的。在我看來,之所以會有人問出“沒打中?”,歸根在于他等不了,心性中難免有些許急躁。放之我們自己身上,又何嘗不是呢?急躁、不淡定、急于求成可能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暴露的缺陷,都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很多時候并不是你沒有做到,只是還欠火候,需要你耐心的等,萬事具備,只欠東風,時機成熟了,事情就順其自然的完成了。這是我第一次的感想。
而第二次在課堂上又一次看《讓子彈飛》讓我有了更深的體會,第一次的感想只是通過一些電影情節比較表面的東西得出的,而第二次在我已經熟悉了整個電影故事情節的基礎上,感受到了一些整體性的東西。
首先,我來說說姜文這個人。姜文的電影多受好評,因為他在藝術方面有獨特的品味和風格,但是,拋開他是一名杰出的電影家的包裝,內里他是一個有血性的人,他總是用十分細致敏銳的視角捕捉到他覺得可以拿出來供大家談資的東西,《讓子彈飛》便是如此。這部電影最核心的主題其實是人性。
再者,我們來探討一下劇中的人物。不由多說,劇中最重要最核心的角色是葛優飾演的湯師爺、姜文飾演的張牧之、周潤發飾演的黃四郎。黃四郎是一個地方上的土豪惡霸,壓榨當地老百姓,沒有一點同情心,更加沒有道德的底線,嚴重沒有什么是比金錢更重要的了。他絲毫不管手下在自己眼皮底下做一些見不得光的勾當,百姓在他眼里輕如鴻毛,就根本沒有對每個人人權基本的尊重。
湯師爺,被黃四郎收買的時候,幫著黃四郎做盡惡事,但是他熱的人性和良知并沒有被完全埋沒,在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他還是愿意保留一些人情和人性的,有一些同情心,看到百姓在水深活人之中仍然有一些憐憫之心,“墻頭草”這一詞在他身上展現的淋漓盡致。張牧之,在其他兩人的對比下,顯然是一個十分善良的角色,因為正逢軍閥混戰,無奈之下做了麻匪,便不再用“張牧之”這個名字,沒有人會相信,一個麻匪會用如此文雅的名字。電影中包含了對這些所謂的人們的諷刺意味,他們僅僅看到了張牧之麻匪的外套,卻不知他有一個火熱的愛民之心。
張牧之去碉樓找黃四郎的時候,身后跟了一群鵝,先開始我以為這個畫面純屬笑點,但后來一想,所謂鵝城,鵝其實值得就是城中的百姓。這個畫面其實在諷刺鵝城中的百姓都沒有自己的主見,盲目從眾,不能明辨是非,當地的土豪地霸說什么就是什么,沒有自己思考的過程,這便呼應了電影的主題——人性。這些“鵝”根本就不懂得什么是人性,就更不用說有沒有人性了。
在我眼里,姜文通過這部影片《讓子彈飛》最想讓大家懂得的就是,用讓子彈飛一會兒的時間讓大家應該停下來,等一等,好好想想,什么才是人性,如何培養人性,如何保持人心,保持本心。
讓子彈飛600字觀后感篇4
第一幕出現的是馮小剛葛優劉嘉玲,我看到更多的是他們本人的概貌而不是片子里的角色,他們沒有把我帶入影片。我心想:可別都打著大腕的頭銜在片子里自娛自樂把玩觀眾埃
張麻子的子彈緊湊地隨著馬蹄聲和配樂一飛出來,感覺立馬就變了,我覺得自己非得入戲不可了,但葛優從水里鉆出來之后,又把我拉回來一點,不過他隨著張麻子上路之后,我的心也乖乖跟著影片上路了,一直到鵝城,師爺扮上了,葛優消失了,我也完全入戲了。很喜歡婦女們打鼓那一幕,想起上小學的時候無聊的老師總是讓我們在一段文章里找過渡句,強調它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化的妝精彩,個個表演都不帶摻雜,所看到的都是鵝城純正的婦女。
六子切腹這場戲觸目驚心,這第一根導火索本來應該很是亮點,觀眾記住的不應該僅僅是血肉模糊的身體,更應該是這個血肉剛強的純真少年。但張默的表演生硬了一些,我腦子里就只有血肉模糊,沒怎么見過暴-力的東西,今天早上起來還覺得惡心。
陳坤的那個角色死了好幾回,他這個配角的戲份其實是不少的,但看完片子之后我基本忘記有他的參演了。跟六子對峙直到六子剖腹的這一段完全是交給他發揮的戲,但他的表現一點都不讓我覺得可恨,這很不對頭。
看集結號我淚流滿面,完全忘記了時間;誤打誤撞陪人家去看神探狄仁杰完全是打發時間,吃了一會零食之后就開始打瞌睡,一直睡到影片結束;讓子彈飛2個多小時,‘嗖’一下就過去了。干脆利落。誰問我都說好看。
三年以后,我們又等來了姜文。
上部《太陽照常升起》夠出彩,但只有兩種受眾,要么絕對天真,要么絕對深刻。這回姜文修煉的更加聰明,他讓各種水平的觀眾都能看到足夠好的東西。這一次姜文把自己的野心藏在了表面的喜劇包袱之下。《讓子彈飛》是一部商業片,卻比國內絕大多數藝術片更藝術。錢掙了,還站著。而且藏得深了,反而站得更直。
姜文年少時向往英雄,成年后用英雄要求自己。在他的電影里,英雄能夠做出常人所不能做出的事兒,英雄一定被濃墨重彩所渲染。在姜文的世界觀里,英雄是第一位的。英雄改變社會,英雄創造歷史。最大的悲哀就是沒有英雄。但姜文宣揚英雄主義的時候,他又很清楚英雄主義的弱點,所以夏雨在砸過人磚頭以后,需要為大規模群架負責;六子剖腹取涼粉,要以生命為代價。只有當你清楚一件事物的弱點時,你才可以說你真正愛它。
在葛優扮演的師爺死后,劇情突然離開了勉強算安分守己的商業片節奏,進入了一種癲狂之中,講了一個有關革命的寓言。當張麻子在街上振臂一呼號召大家去進攻黃四郎時,卻沒人響應,他們等著看誰能贏。直到張麻子殺了假黃四郎回來,他們又一擁而上,跑到黃府搶東西,順民變成暴民。武舉人平日里幫著黃四郎欺壓百姓,這個時候他卻沖的最猛。整治黃四郎,他也最狠。革命是盲目與投機并行的產物。就像鬼子來了,很多人說是在批判國民劣根性,可是我看完的時候,卻是幾為我的民族落淚。
本片的首尾幾乎是完美的對應。翱翔的鷹,長亭外古道邊的歌聲,鐵道,馬拉火車,有節奏感而激動人心的音樂。 然而,開始的時候,是一群土匪要劫車,恣意江湖,斗志昂揚。結尾卻是物是人非。仇雖然已經報了,但人死無法復生;目標雖然實現了,但是理想卻依然遙不可及。張麻子開始受師爺勸告沒有當場殺掉胡萬給六子報仇,后來是在碉樓主動讓弟兄們撤,姜文在里面扮演的人物變得越來越克制。這其實也就是姜文在學著克制自己。也許可以理解為姜文在“太陽”失敗以后的一種反思和內剩可是成熟了以后,也就無法再那么快意恩仇。影片結尾處,姜文騎著馬的背影,是悵然的。弟兄們都走了,還帶著自己深愛的人。張麻子此刻卻只剩鐵軌、青山、夕陽和背影,本片表面看是個喜劇,但其實卻是悲劇。
影片中多處表現出姜文的日本情結:送六子留洋,先說的是東洋;黃四郎要跟張麻子玩自裁;黛玉和晴雯本是紅樓人物,卻組成日本名。其實作為一個具有民族主義思想,并很看重男性氣概和尊嚴的人,欣賞日本文化是正常的。我懷疑姜文參觀靖國神社其實并不是因為對記者的那些冠冕堂皇的回答,而是出于姜文對于武士道精神的認同。
這次主要角色中有6個人出彩,葛優,廖凡,姜武,劉嘉玲,周韻,還有不知道演員名字的老五。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中有很多群眾演員的表演也很出彩,比如那個最后管張麻子拿椅子的胖子。兩次看時我都特別觀察了群眾起義時中間各個人的表情,基本都到位了,前邊的幾個特別出色。群眾表演沒有看出假來,這很不容易。
讓子彈飛600字觀后感篇5
《讓子彈飛》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情懷十足的“土匪”(姜文扮演)劫持了精明娘氣的“師爺”(葛優扮演),一心想偽裝成大權在握的縣長,好去劫富濟貧,沒想到碰上了堪稱“潮人類”的地方一霸(周潤發扮演)這位對手——華語電影三大王牌男星在片中紛紛出奇招討好觀眾。身為導演的姜文讓發哥飆英文、說粗話,讓葛優形象變得女氣、頑皮,讓英俊小生陳坤破相……影片的黑色幽默也不少,例如飾演土匪師爺的葛優,陰柔起來笑死人不償命。有一幕戲,姜文看出師爺和縣長夫人關系不一般,借著醉意試探,葛優開始以撒嬌來對付,說:“你是要睡我呢,還是要殺我呢”土匪一驚,聲稱要先睡后殺,師爺葛優一甩齊耳頭發:“那你還是殺了我吧。”
很多段子重味細節
片中,姜文以很多密集臺詞挑戰觀眾理解信息的極限,將很多段子和重口味細節塞在兩個小時的片子里痛快釋放。插入為了一碗涼粉開膛破肚、刀斬首級等限制級畫面。試映之前,有工作人員特意提醒,該片節奏跟一般影片“很不一樣”。又多又快的臺詞,加上較多的劇情轉折,“土匪”姜文和“惡霸”發哥互相頻頻出招,笑中剛帶悲,黑色幽默即涌來。臺詞最密集、信息量最大的莫過于發哥、葛優、姜文同場飆戲的那一幕:片中土匪姜文攜師爺葛優赴鴻門宴,三人各懷心事,葛優裝傻充愣,姜文劍有所指,發哥發狠之中捉摸不透,對話中機鋒畢露。
戲骨飆戲看得過癮
最令人難忘的,是發哥奉獻出近年來他最“陰險”的表演:公開場合一副悲天憫人的樣貌,底下卻大耍手段,害死了不少人。他的嘴皮子里總能冒出各種理論,忽悠手下為他賣命。這次跟姜、葛同臺,發哥揚言:“在公在私,我都應對著他們干!”片中,發哥還一人飾演兩角,一個惡形惡相,聲音嚇得死人,一個猥瑣膽怯,傻乎乎得幾近白癡,兩人性格反差很大。這幾場戲表現出來的黑色幽默,讓觀眾重溫了他在上世紀80年代鼎盛時期以及他近年在《姨媽的后現代生活》《七龍珠》等片中的喜劇表現。
讓子彈飛600字觀后感篇6
《讓子彈飛》是一部以謀求商業利益為目的的電影,而其商業上的成功是難以復制的,就如同姜文本身就是華語電影導演中最不可模仿和復制的一個一樣,對于中國的商業電影來說,這種完全靠卡司氣勢和導演個人趣味來征服觀眾的做法,總覺得有點撈偏門的感覺,這樣人力和物力支持,大多數導演僅有羨慕嫉妒恨的份兒。《讓子彈飛》影評也在首映后呈現井噴之勢,并且好評如潮。
其實葛優和周潤發,每個演員拿出來拍個戲票房都能奔著坐一望二(億)而去的,《讓子彈飛》中即使是打醬油的主角都不是白給的,無論人物大小,影片也確實給了主角充分的個性特征和詮釋空間,再加上姜文本身所具有的話題性和人格魅力,有人喊出了四億票房的預期,算一下加法的話,三位爺一人一億,群星伙起來一億,也不是沒可能。
對于無條件喜愛姜文的觀眾來說,《讓子彈飛》是一部無論怎樣想象其精彩都可是分的電影,如果你偏愛《鬼子來了》那個路數的話,驚喜會更大些。算上這部姜文16年也只拍過四部電影,平均下來跟奧運會和世界杯的頻率同步,而《鬼子來了》和《讓子彈飛》則更多地體現出姜文以個人趣味為主導的創作方向。《鬼子來了》是有獨立藝術品格的電影,其蘊含的沉重主題和表現上的諧趣性所構成的反差,是能夠很好地包容姜文的個性化風格的,并賦予其中所體現出來的黑色幽默成分以極大的回味空間。而《讓子彈飛》是部商業片,凸顯的是單線條的故事和符號化的人物,姜文在改編時剔除了馬識途原作《夜譚十記》中的階級對抗成分,于是《讓子彈飛》變成了一個類似于黑幫電影的故事格局,主題也被模糊化了,能升華一點的也就是葛優扮演的湯師爺臨死前對命運無常的哀嘆——剛剛還吃著火鍋唱著歌兒呢,誰明白一轉眼就到了這步田地。在這樣的表意系統下,姜文自戀式的趣味展示略顯冗余,不僅僅信息傳達效率不高,也影響到了影片整體推進的節奏。
看《讓子彈飛》是個很嗨的過程,并且從影片開始的段落響起久石讓為《太陽照常升起》所做的主題音樂時,我就已經情不自禁地嗨起來了。有影評人說這電影140分鐘有140個高潮,我反而覺得問題就出在那里。影片中姜文扮演的張麻子和周潤發扮演的黃四郎之間的拉鋸戰看似很過癮,實際上可是是小孩過家家的感覺,一個土匪,一個惡霸,大家對彼此的身份早該心知肚明,貓鼠游戲不是這么玩的,這些交手僅有一個目的,就是做一個明星秀場,把這些姜文喜歡的段子和金句串聯起來。影片最精彩的是頭尾,開局很有氣勢,而結尾段落對群氓意識的刻畫盡管有點反現實邏輯,但寓言化的創作意識是好的,問題出在影片中間部分的橋段在情節和主題的指向性上都不明確,雖然單看每個場面不乏精彩之處,但連綴起來并不貫通,并且略顯冗長,一度讓我感到疲倦。
中國的賀歲檔電影蠻奇怪的,總是以死亡為賣點。去年有一部幾乎死光光的《十月圍城》,今年的《趙氏孤兒》中的幾大主演也死亡殆盡,而《讓子彈飛》從開篇打醬油的馮小剛開始,就一向沒斷了死人,好在那里的生與死都很歡樂,還不乏荒誕,只是至關重要的張默扮演的老六之死口味太重,估計有些觀眾會理解不了,不明白會不會影響到全國的涼粉銷量。其實真正讓我感到不適的是葛優之死,半截子人了還說那么多話,想想都覺得脊背發涼。
在我看來,《讓子彈飛》遠不是最好的姜文電影,但卻是最霸氣也最娛樂的姜文電影,并且在觀影過程中不乏發現的樂趣。雖然有些失控,但我仍然從心里喜歡這部電影,畢竟姜文僅有一個,他的每次出手都是不乏驚喜的,這種華麗麗的野性和自負,是僅有在姜文的電影中才能看到的。可是這畢竟只是一部電影,并且還是一部中國電影,它能夠造一個夢想,但其本身還是成為不了夢想的。
讓子彈飛600字觀后感篇7
一個好的導演應該牽著觀眾的鼻子遨游,而不是單純的哄他們開心,或者裝姿態耍腔調,這也正是姜文超過馮小剛、陳凱歌等人的地方。第五代導演曾被稱作最叛逆的一代,今日卻都已經循規蹈矩泯然眾人,唯有第六代的姜文舍得一身剮,敢于扯開大旗登高一呼:老子要鬧革命,統統向我開炮。
結果這一回姜文賭贏了,不但能把錢掙回來,也沒辱沒自己的尊嚴,換句話說就是“站著掙錢”。《讓子彈飛》外置了多種商業片的利器,包括明星扎堆、影帝飚戲、爆裂槍戰、葷腥幽默,這些都不見得能為電影直接加分,卻無疑是最好的外加包裝。電影的內核部分則是典型的姜文風格:充斥無邊的黑色幽默,對人性的深度透析,對時代的反諷批判都裹在里面,倘若說其他導演的作品是家常小菜,是速食快餐,那么姜文的電影就好比是山珍,不但富有嚼勁而且能惡補,直至補地讓你鼻孔流血。
姜文是個不折不扣的形式主義者,他的電影總習慣性地勾勒出一個封閉的區域,再由外入者打破這種微妙的平衡。在《讓子彈飛》中,鵝城就是這么一個區域,惡霸盤踞、百姓受欺而麻木不堪,“鵝”在這里極富象征意義,它直接性地隱射了當地百姓:愚昧、無知、懼怕、軟弱和笨拙,而鵝在英文中亦是愚笨的代名詞。張牧之的出現驚醒了這群鵝,但他們的態度也僅止于自保和觀望,并沒有什么實際的行動,直到張牧之砍下了傀儡黃四郎的人頭,這些人才蜂擁而入碉堡——這種行動絕不是為了反抗,而是為了掠奪,姜文就是這么幽默地凝視著人的卑微與貪婪,與《鬼子來了》中的諷刺一脈相承。
黃四郎這個形象的出現,也意味著鵝城危機四伏,根本是個窮山惡水,鵝城的境遇讓人想到《光榮的憤怒》中的黑井村,不過黃四郎更像是個非典型的惡霸,他喜歡撇幾句英文、玩日本長刀,更喜歡背地里玩兩面三刀,替身的出現應和了這種明暗變化,也讓人物變得更加立體和復雜。樹立了這個既得利益者,張牧之的出現就與他形成了鮮明的對立,兩人的一見面就顯得劍拔弩張,并從此延續著這種一觸即發的張力,事實上兩人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于是馬邦德的存在就顯得極為必要,他是個充滿了彈性的人,既能與惡霸聯姻又能與土匪合伙,便順理成章地成為了二者之間的攪棍,有著四兩撥千斤之效果。姜文對馬邦德這個角色的塑造應該說極為精彩,除了讓他展示層層騙人的假面之外,還讓他最終死在堆積的白銀之中,暗合了“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的道理。
正是這樣緊張的人物關系促成了故事張力,不管是何等地爾虞我詐、偷梁換柱,都只能讓氣氛再繃緊一些。三人飚戲是中國電影史上難得的段落,姜文的篤定、葛優的圓滑、周潤發的狠辣相形宜章,鴻門宴自然是名副其實。在國內國內大導演紛紛選擇“冷靜”、“克制”的表演模式的時候,姜文毅然反其道而行,采取了過火夸張化的表現,這種別出心裁的操作配合著荒誕化的場景,又顯得異常和諧。舞臺劇的痕跡充斥在電影的`很多角落,譬如陳坤帶著團練夜襲縣府,人物在二樓上來去開槍,忽又集體消失,只剩一個空鏡頭,不但像劇場中的“過幕”,又像一種寫意化的留白,和那句“讓子彈飛一會兒”異曲同工。
很多人會指責電影中布景簡陋、不合史實、表演過火、焦距不準之類,其實我們應該換個角度來思量,《讓子彈飛》是置身于一個荒誕情景里的故事,從開始馬拉火車奔馳開始就注定是個肆意揮霍的空間,而鵝城的布景空曠而整齊,徒留一群蹣跚的鵝,便是為應和這種異質化的感官。很明顯姜文要的并不是寫實,而是虛化的空間,寫實過多反而會打破這種夢幻的色調,令劇情發展變得突兀。焦距模糊、色調的飽和正是為了虛化環境,格局封閉正是為了淡化歷史,只有架空了鉗制故事的一切,電影才能在姜文的掌控下做到自如暢游,姜文永遠比觀眾聰明的多,只是有些人看不到。
《讓子彈飛》擁有很多我們熟悉的東西,包括半個世紀前賽爾喬·萊昂內慣用的,如今已被丟棄的面部大特寫,遺憾的是這反過來被人作為攻擊“表演過火”的例證,那只能證明某些人未曾看過或喜歡那個年代神奇的西部片。片中的張牧之兄弟七人橫刀立馬,絕對是來源于對《七武士》的借鑒;剿匪之前幾個大佬踱步登臺,響起的赫然是《桂河橋》中的口哨版《波基上校協奏曲》;久石讓在《太陽》中的配樂于影片首尾再度出現,似乎比在前作中更和諧,當真屬于節省資源的有效利用。當然電影也有些不盡如人意之處,主要表現在中段人物對白過多,言語太多葷腥的惡趣味,讓人有些分不清是姜文的幽默還是馮小剛的幽默,不過幸好姜文及時鳴槍自省,將故事又拉回了正規。
每個人都會做自己的白日夢,雖然它根本不真實,卻讓你留戀萬分。《讓子彈飛》就是這么一場夢境,它將我們奢求精氣神近乎飽和地注入其中,風馳電掣,狂行飛奔,既讓人愜意又令人著迷。張牧之無疑是個很完美的形象,他干練、剛強、正義、沉靜,霸氣十足卻也粗中有細,面對層層險局和窮山惡水,他精于謀劃并最終翻云覆雨,自然是相當令人解氣的故事。不過姜文不會停留在這樣的意淫,他接著筆鋒一轉,榮耀又化作虛空,英雄也變得落寞,進而使兄弟和女人離去,只剩了一個形單影只的孤家寡人,白日夢瞬間變成了黑色童話。我亦不懷疑姜文是有私心的,因為他把那個最單純美好,近似白色野合花的角色留給了自己的妻子,而周韻也樂得接受這份禮物,很好地詮釋了這個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