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中國的觀后感
寫觀后感并與人分享是一種有益的交流方式,可以幫助我們不斷拓展視野和思路,獲得更多的啟示和收獲。那要怎么寫感動中國的觀后感呢?這里提供一些感動中國的觀后感,希望對大家能有所幫助。
感動中國的觀后感篇1
2020年,我們度過極不平凡的一年。年初的病毒肆虐,武漢抗疫,全國動員,譜寫了一曲曲生命的贊歌。入汛以來,全國多支干流告急,在抗洪搶險一線筑起鋼鐵長城。這一年,是脫貧攻堅決勝年,無數基層干部沖鋒在一線,只為全面小康不落一人;這一年,航天航空大放異彩,嫦娥五號、天問一號、北斗三號,科學強國,萬眾矚目。
致敬英雄,無愧民族脊梁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自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中國的近代史從來不乏民族英雄,抵御外侮、捍衛尊嚴,千千萬萬的國人展示著自己的民族氣節。尤其是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中,更是用血肉之軀,爭取民族獨立和自由。
然而,隨著生活水平的改善,不良價值觀的傳入,許多人開始遺忘歷史,甚至出現褻瀆英雄的痛心舉動。我們驚奇地發現,中小學生不談革命先烈,只識游戲人物;不說祖國大事,只知明星八卦。如何幫助青少年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絕不是光靠學校教育和父母引導就行的,必須讓全社會參與其中。
我們欣喜地看到,民族情懷,英雄崇拜正在培養。共和國的底色是紅色,我們是決不能淡化這個顏色的。理想之光不滅,信念之光不滅,崇尚英雄、緬懷先烈,才能激揚英雄精神,砥礪家國情懷。要想屹立世界民族之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對英雄人物、愛國主義的崇敬,就是最基本的民族認知。
中華民族是英雄輩出的民族,和平年代同樣需要英雄情懷。保家衛國、舍生取義,英雄就是民族最閃亮的坐標。兩彈一星程開甲、核潛艇之父黃旭華、導彈之父錢學森,航天英雄楊利偉、醫者仁心屠呦呦、抗疫斗士鐘南山,今年的感動中國人物中,人民英雄張定宇、戰斗英雄王海、抗洪搶險陳陸、北斗之星謝軍、當代愚公毛相林,他們的身上流淌著英雄的血脈。
平凡如斯,豈止大道至簡
偉大出自平凡,英雄來自人民,在我們的身邊,也有著普普通通的感動。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人有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之心。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對親人的關愛是我們最應該用心的。仁者愛人,人恒愛之,推己及人,大愛無疆,當我們把更多事情放在心上,那就是另外一種境界。
在江西南昌的一條小巷里,每到飯點就人流涌動。他們不是來逛街的,而是為了給親屬熱飯和炒菜。一墻之隔的腫瘤醫院里,有他們難舍的心中牽掛。為了給千里求醫的人們家的溫暖,萬佐成、熊庚香夫妻倆,兩米多寬的小小天地,為遠方的陌生人,提供了家的庇佑。18年來不打烊,溫暖煙火人間。
“有的病治不好,但能讓病人吃好一些,遺憾也能少一些”。年近古稀的老人,舍棄了安穩的小本生意,選擇在陋巷堅守希望。每天早上4點,夫妻倆早早備好爐火,等待著病友們翻炒家的味道。一家人的早點鋪,變成了千百個家的廚房。迎來送往、春去秋來,也許沒有人記得他們的名字,但是愛心廚房成為家的守候。
同樣令人感動的,還有疫情期間溫暖醫護人員的快遞員汪勇。以凡人之力,書寫守護傳奇,醫護人員守護病人,平凡市民守護醫者。當看到醫護人員出行困難、防護不夠的時候,汪勇也開始行動起來。盡管上有老、下有小,但是男兒擔當讓他不能停歇。坦誠相見、持之以恒,他的志愿者隊伍是江城武漢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傳道受業,滿園桃李芬芳
用知識改變命運,要讓山區的孩子也能接受教育——這是云南省麗江市華坪女子高級中學校長張桂梅的承諾,也是她為之奮斗一生的努力。從2002年的四處奔波籌款,到2008年的學校正式招生,再到2011年起的高考連年優秀,張桂梅用女子柔弱,換來山區孩子明媚的春天。
每天早上5點,是她用喇叭喚醒孩子們的斗志昂揚;夜深人靜的時候,是她默默守候著孩子們的安然入睡。走出大山,走向更遠,折翼的天使才更要奮發。也許很少有人知道,今年63歲的張校長,沒有任何積蓄,她把所有都捐獻給了教育。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久病纏身的弱女子,站立成壓不垮、擊不倒的勇士。
把孩子送出大山,把希望播撒于社會,張校長也是張老師,張老師更是親愛的媽媽。與她一樣有著教育情懷的葉嘉瑩,是已經期頤之年的大學教授。出身于書香世家,畢業于名牌大學,學貫古今,聞名中外。她是臺灣大學教授、美國哈佛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是最美教師的學者。
究其一生,葉嘉瑩都在為中國傳統文化奔走。桃李天下,傳承一家,大師風范,震古爍今。我們總說文化自信,民族認同,真正學習并教育出更多傳承者,是葉教授矢志不渝的偉大事業。詩詞古韻,名家論稿,為不懂詩的人開一扇窗,你就是詩詞國度特別發亮的光點。為往圣繼絕學,為華夏啟民智,葉先生的風骨讓人佩服。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正是有千千萬萬的中國人,才能匯聚成一條奔騰不息的江流。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是靠著每一份堅守和感動來實現的。最后,讓我們再次把掌聲送給英雄,送給奮斗努力的你我。
感動中國的觀后感篇2
中國女排五連冠群體1981年至1986年,中國女子排球隊在世界杯、世界錦標賽和奧運會上5次蟬聯世界冠軍,成為世界排球史上第一支連續5次奪冠的隊伍。
中國女排堅定“為國爭光”的信念,刻苦訓練,頑強拼搏。她們隊訓練中所造成的苦痛從不叫苦叫累。憑著堅韌的毅力,她們練就了過硬的技術本領,形成了以快速多變為主體、兼備高打強攻的獨特風格。中國女排,不屈不撓,克服重重困難,完美地詮釋了頑強拼搏、團結奮斗、無私奉獻、為國爭光的中華體育精神。中國女排奪冠后,五星紅旗一次次升起、國歌一次次奏響的場景,讓中華兒女熱血沸騰。一時間,各行各業掀起了學習女排精神、發揚女排精神的'熱潮。“團結起來,振興中華”的口號響徹神州大地。女排精神成為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重要象征。中國女排五連冠群體為我國體育事業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女排精神至今仍然激勵著中華各族兒女不斷奮發向上,追求卓越。
感動中國的觀后感篇3
在昨日晚上教師讓我們在八點整在電視上看感動中國。一年一度的感動中國頒獎晚會在中央電視臺舉行。
昨日晚上我們就看了,我和我的家人一齊看的,頒獎的人各是1.鐘楊2.杜富國3.呂保民4.馬旭5.劉傳建6.其美多吉7.王繼才8.張渠偉9.張玉滾10.程開甲,其中讓我記最深的兩個人。第一個人是杜富國,他不顧危險,勇往直前。排雷的一個軍人,在一次排雷任務中,他擋在最前面,他對隊友們說“你退后,讓我來”聽到這番話,我心想他真的是太勇敢了,不幸的是,在他排雷時,突然間,嘣!的一聲雷爆炸了,隊友們趕緊打了120之后杜富國被送往了醫院,他才27歲,醫生說要把他的雙手截肢了,更令他悲痛的是沒了眼睛,可是他卻很樂觀,還安慰隊友們和家人們。不讓他們悲痛,20_年11月16日午時。已掃雷場的移交儀式上。杜富國的戰友們手牽著手,唱著軍歌,以此向老百姓表示腳下的每一寸地圖都是安全的,當戰友們告訴杜富國的時候,杜富國的心就放下了。他沒有了手沒有了眼,他并不悲痛,而是歡樂的過好每一天,他之后就不能排雷了。他站在講臺上時拿到了獎杯,主持人讓他的家人告訴他獎杯是什么形狀的,家人說“獎杯是愛心形狀的,”他代表感動中國,這就是我說的杜富國。
第二個人是張玉滾,南陽人張玉滾,他大學畢業后放棄在城市工作的機會,回到了家鄉。當了一名每月拿30元工資的教師,在學校守了18年,每次都為學生們用扁擔挑書,從市里挑回山溝里來他不怕辛苦,也不知從未摔過多少次,可他依然堅持著。之后他交出了22名大學生,有一次他的妻子做的三輪摩托車沒有了剎車,九個月的女兒被妻子抱著的,車沒有剎車,不細心開進了溝里,九個月大的女兒頭部磕到了石頭上,不幸死亡了。他之后很悲痛,也有點自責。他最終又回到了學校,為了學生們,他又回到了學校,還是為學生們挑書,教課他教的不是一門課,而是全部的課程,他是一位不怕辛苦的教師。值得我們學習的教師,這是我記憶最深的兩個人。
還有鐘楊是植物學家。呂保民以往也是一位軍人,不顧自我安全,保護他人安全。馬旭給家鄉投資了100萬。劉傳健是開飛機的,有一次快要失望的時候,他冷靜地開飛機,忍受著寒冷他的,機友們安慰著乘客,讓乘客們不害怕。其美多吉是開郵件車的,不怕艱苦,運送郵件。王繼才,王仕花他們是守島的,他們不離不棄的守島,王繼才在58歲時生病而死了,他的妻子也在不離不棄的守島,盡管丈夫離去,他也承諾著丈夫的愿望。張渠偉他是四川省的州市區,渠縣扶貧和移民工作局局長,他為貧困家庭買衣服,建房子。
這十位人的精神和品質都值得我們學習,也令我們佩服。他們站在講臺上的那一刻都十分勇敢,十分的厲害。可是有幾個人卻沒有站在講臺上。因為他們為了祖國付出了寶貴的生命。
有十分多的人為祖國付出了一切,我們也要像他人一樣保護祖國,保護他人。我們要從點點滴滴做起。
感動中國的觀后感篇4
看了感動中國后,總覺得那些評選出來的人物都讓人敬佩感動。在這個簡單的卻又內涵豐富的舞臺上,閃閃發光的不是那些耀眼的明星,而是我們生活中的普通人。在2014年的感動中國節目中,雖然感動我的人有十個,有隱姓埋名30年的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有為報答戰友深情,幾十年守護天山筑路士兵墓園的老兵陳俊貴;有努力改變鄉村面貌的基層好干部山西村官段愛平但是在這些人之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年屆90仍然堅持拾荒助學的山東老人——劉盛蘭。
劉盛蘭是位普通村民,年輕時在外打工,后來在一家企業作保管員。73歲的時候,老伴去世,他成了孤寡老人。為了讓自己老了無力行動時,身邊會有一個照顧他的人,他開始了助學。這是老人的初衷。但后來,他助學的規模遠遠的超出了自己的想像。1998年,劉盛蘭在報紙上看到了一則救助報道,從那時起,73歲的他就將自己微薄的工資捐出去。而受捐助的學生,也逐漸從周邊幾個地市"擴張"到全國各地。最多的時候,他同時資助著50多名學生。每天清早,劉盛蘭起來弄點簡單的飯菜,就騎著自行車走村串巷去了,直到撿回一大堆破爛。他17年幾乎未嘗肉味,沒添過一件新衣,"吝嗇"的連一個饅頭都舍不得買,可捐資助學總計7萬多元,資助了100多個學生。劉盛蘭一直沒進養老院,這樣能拿到每年4000元的生活補貼。這些錢他全部捐給了貧困學生。劉盛蘭唯一珍藏的是一個深藍色布袋,里面裝滿了匯款單和回信。這么多年過去了,老人也不記得匯出去多少錢、收了多少封信。2013年8月,因為腎病,劉盛蘭住進了醫院,但他仍然惦記著捐資助學,擔心匯款中斷和沒到位會斷了孩子們的希望。得知老人住院,很多受資助的孩子回來看望他,照顧他。還記得那撼動心靈的頒獎詞:殘年風燭,發出微弱的光,蒼老的手,在人間寫下大愛。病弱的身軀,高貴的心靈,他在九旬的高齡俯視生命。一疊疊匯款,是寄給我們的問卷,所有人都應該思考答案。 是他讓我感受到了崇仁厚德!看過《感動中國》之后,我的內心仿佛受到了神圣的洗禮,在感動與眼淚背后,我收獲的不僅僅是這些文字上的,更多的是內心中無法言喻的那份震撼與動容。生活中,許許多多的人用自己那一點一滴的小事感動著我們,也感動著他人。
生活中從來就不缺乏感動,只不過是在繁忙的學習生活之中,我們忘記了用發現美的眼睛去發現這些讓我們的內心能為之震撼的感動事跡。用心去看世界,去發現細節的感動吧!
感動中國的觀后感篇5
3月4日晚,感動中國2022年度人物頒獎盛典舉行,北京冬奧會冠軍徐夢桃獲得感動中國2022年度人物。徐夢桃在頒獎現場流下了淚水。
北京冬奧會上,31歲老將徐夢桃帶著鋼釘出場,憑借完美一跳奪冠,成就了個人職業生涯的全滿貫。此前,受傷病困擾的她曾萌生退意,但“狠心”的父親告訴她“不差這一步”,鼓勵她一定要堅持下去。最終,徐夢桃以女子決賽最高分108.61分奪冠,終于圓夢冬奧!108.61分,這是女子決賽的最高分,這一次徐夢桃是第一,她為自己和中國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女隊贏得了首枚冬奧金牌,終于破除“收銀員”魔咒,創造了歷史。
頒獎典禮后,徐夢桃激動地說:“我當選2022感動中國年度人物了!震驚欣喜感動,復雜又滿足的心情,只能凝結成四個字:謝謝大家!是你們一直以來的鼓勵,讓我完成了一次次的‘命運翻轉’,就像我在自傳中寫下的:三十而已,未來待續。我會用更飽滿的熱情,去迎接以后的每一天!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夢之芒芒、切切其真。”
看過頒獎禮的網友們紛紛表示,在北京冬奧會之后,又一次被徐夢桃的故事深深打動,“看哭了,只知道她拿了冠軍,沒想到經歷了這么多,運動員真的很偉大”“徐夢桃真是好樣兒的!她的奧運奪冠之路很艱難,可她走得無比堅定!”
感動中國的觀后感篇6
看了《感動中國人物》頒獎典禮后,我幾乎可以淚流滿面了,一個個感動人物,一件件感動的事都涌現在我的腦海中。
一個總為他人著想,又十分仔細細心、批改文件時總是一絲不茍,他對科學的熱愛,他就是——朱光亞。他2011年逝世。他對以前充滿遺憾,對未來充滿向往。當我看到朱光亞的一幕情景之后,眼淚像斷了線的珠子一直流著。
一個肝膽醫生,不畏手術的風險,執意的來策劃手術計劃。當一個女孩生命垂危時,眾多醫生都不敢為她醫治,而他卻不管如何都要試試,進行了9個小時的手術終于結束了,女孩已經好了起來;他還常常為別人著想,為病人們擺鞋怕病人晚上下地時找不到鞋……他就是吳孟超,把病人當做是自己的親人一般對待,而且他要求的手術費是十分便宜的。
劉偉對未來的向往,使他一次又一次的擊破了他面前所存在的困難。他這種向往使他有了自己的天空。最后用腳彈出了一首首優美動人的鋼琴曲。
這三個人物給我的印象十分深刻,他們是我最敬仰、最崇拜的感動人物。不論是殘疾人還是四肢完好的人,他們都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天空。為別人所著想、為他人創造美好的未來:這是吳孟超和朱光亞。而劉偉是為了自己的信念、自己的堅持不懈闖出了一個只屬于自己的夢想。
感動中國的觀后感篇7
這次的頒獎盛典共頒發了十位“感動中國”人物,他們分別是:做兒子的耳朵和向導:陶艷波,大漠獵鷹:木拉提?西日甫江,好心人炎黃:張紀清,移民第一責任人:趙久富,中國氫彈之父:于敏等。但是,人民教師朱敏才、孫麗娜頒獎前影片,無疑給了許多人震撼,為這種大愛震撼。
1965年,朱敏才從貴州大學英語系畢業,當時,他填的志愿是要去貴州當一名英語教師。但國家的分配讓他成為了一名外交官。那時,他的妻子孫麗娜已是一名小學教師,但因為丈夫常年駐守國外使館,所以她不得不放棄自己的工作,陪朱敏才一起駐守國外。
十年前,他們退休了,毅然決然的放棄在北京的優越的生活,清閑的日子,華貴的衣服。背上簡單的行囊,來到了偏僻的尖山苗寨支教,面對如此貧窮,不發達的村莊,他們并沒有退縮,全心全意的投入到教師工作當中,這一干,又是多少年······前不久朱敏才先生因突發腦溢血送進了醫院,急救病房中,因搶救而被切去聲帶,無法說話的朱敏才先生用微微顫抖的手向記者寫下了四個字:我想上課。這一幕,感動了在場的所有觀眾······
正是這種無私的愛,以及對職業的追求,支撐著他們在如此偏僻,艱苦的環境下生活下來,并且還向200多個苗寨的小學生傳授了許多大山之外的知識,讓他們接受良好的教育,這是多么偉大的精神啊!
通過這次“2015感動中國年度頒獎典禮”,讓我們感受到了大愛,感受到了溫暖,雖然我們不能像他們一樣有很大的貢獻,但我們可以從小事做起,只要人人獻出一點愛,世界將會變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