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飛越瘋人院的觀后感
寫觀后感時可以對電影的某個方面進行深入的分析,也可以引用其他人的評價和觀點來支持自己的看法。那要怎么寫觀看飛越瘋人院的觀后感呢?這里提供一些觀看飛越瘋人院的觀后感,希望對大家能有所幫助。
觀看飛越瘋人院的觀后感篇1
看《飛越瘋人院》這個片子是因為這個片子很有名,該片在當年的奧斯卡頒獎典禮上橫掃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女主角及最佳改編劇本五項大獎,這五個最最重要的大獎,幾乎能夠稱得上大滿貫了,奧斯卡多年歷史里一向喜歡重要獎項影帝、影后、最佳導演和最佳影片這四個最重的獎分流的,能夠同時榮獲這么多獎的片子極其少數,但是就1943年的《一夜風流》和1991年《沉默的羔羊》再加上這部,三部而已!
關于墨菲的手術,搜來的資料:這部電影對五六十年代的美國精神病院能夠算是很真實的描述,病人完全沒有人權,虐待時有發生,治療方式十分單一,最有力的工具就是電影里所有人都害怕的電擊治療。而對精神分裂癥的終極治療方式就是墨菲最后所理解的額葉切除手術(lobotomy)。大腦每個半球分為四個葉,額葉是其中最大的一個,大約占1/3體積,切除以后人會失去很多功能,包括很大一部分的性格(personality)。這在此刻看來絕對是極端不人道的手術,但是當年手術的創始人Moniz卻因此獲得了1949年的諾貝爾醫學獎。
在電影中瘋人院一向黑暗、暴力,和監獄一樣,是剝奪了自由的人,和監獄不同的是,監獄里的人有無辜、有實際真的有罪的人,而瘋人院關的那些病人,他們被認為是不是病人,并沒有什么很確實的證據,就是根據醫生的判定而已。片中在對墨菲是否有精神病的判定,有醫生說他是正常人,有醫生說他是有病,而護士長這個代表說墨菲有病得很,需要她的治療。就是因為墨菲不安于社會,反抗社會,就被定性為了精神病人。是否有精神病的判定的權利就在某些衛道士手上,不服從社會的人,她就認定你是精神病,要改造你。這個和現實的社會何其相似!
每個病人都是美國工業社會的病態象征,每人代表著一個特征,拉奇德護士長就是代表著權威和約束,鎮壓著每個人的一言一行,束縛著他們追求自由,每一天的交流會,她讓大家袒露內心,透過這樣她掌握了每個人人的弱點,不讓人有保密。據說片中的病人有人是演員,有幾個就是真的精神病人,所以才能夠將精神病人演的十分真,扮演者確實是真的。片中有個很諷刺的片斷,墨菲帶著那些病人出海的時候,船主問這些人都是什么人,墨菲說他們都是精神病院的高級醫生,病人們也一個個裝得很象,這些病人這時候看起來都很正常,船主也相信了他們確實是醫生,瘋人院和現實社會究竟哪里才是真的有病?
瘋人院里面到處是規矩,作息時間、吃藥、開會,都是規矩,墨菲無疑是外來者,透過種.種努力去打破這個牢籠。墨菲問拉奇德護士長可不能夠改變一下,奇德護士長回答,以前定下的,不能改變,還用種.種手段壓制了大家的意愿,尤其是墨菲的不同意見。用自身的行動去鼓勵大家的覺醒,他在護士長不讓看球賽的時候,用自己激情的現場解說來對抗護士長,病人們一齊喝彩。在他的激勵下,醫院的氣氛已經不一樣,病人的情緒也不同了。在墨菲能夠輕易逃出去的時候,為了比利能夠體驗生活,他讓女友陪他。這個行為有象征好處,在伊甸園,亞當和夏娃吃了禁果,才真正了解了人的真諦,而比利透過這樣的成人禮,找到了自信,在以前他說話結結巴巴的,第二天他能夠流利應對拉奇德,完全成長了,但是亞當和夏娃吃了禁果是受到了上帝的懲罰,而拉奇德也扮演著這樣的主角,她明白比利內心最大的弱點,用讓他媽媽明白來攻擊他,比利一下子崩潰了,最后自殺了。而墨菲因此瘋狂攻擊了護士長,導致了慘無人道的腦切除手術。
墨菲沒有逃走是表面是因為幫忙了比利,喝酒醉了,實際上是因為當一個人,去反抗、去應對整個世界,在體制面前的巨大力量,碰得頭破血流甚至失去了生命這樣的例子實在是太多了,有這樣的結局幾乎是必然的結果。酋長本來是裝作癡呆,因為父親因為力量被別人利用身亡,自己不想如此,才混跡其中。墨菲是代表者自由,而瘋人院是代表著束縛。墨菲用自己的行動、熱忱激發了酋長,墨菲這樣的人真的失去了人格,無疑是行尸走肉,如果他有選取還不如死了,作為已經準備一齊逃走的酋長,是了解他的意愿的,所以酋長在殺死墨菲的時候,是說要和他一齊逃出去,奔向自由。最后酋長舉起墨菲努力過而又沒有能夠成功的水槽,砸開窗戶,帶著墨菲的期望逃出了瘋人院。
瘋人院多么象現實社會,僵化的社會容不得異己,吃人和殺人的體制,片中的護士長相信每個人都能夠在自己的記憶中找到差不多的人,她就是衛道士的代表,不服從的人在她眼里就是精神病。向往自由的人,在這些人、這些體制下,反抗只會頭破血流,之后很多人或許就屈服了,成為象其他精神病人一樣的人,但是墨菲不是,他說他至少努力過了,只是整個社會的力量,一個人又怎樣對抗得了,最后只有付出生命為代價。片子里,墨菲雖死,還有酋長帶著墨菲的期望飛越了瘋人院,而現實里社會就是最大的瘋人院,你又能夠飛越到哪里?
《飛越瘋人院》——現實能夠飛越嗎?
觀看飛越瘋人院的觀后感篇2
看罷《飛越瘋人院》這部電影,我開始思考,在這個真實的世界的我們,究竟扮演著一個什么樣的角色。
我希望我是麥克墨菲,這個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有點過頭,卻可以想到什么就做什么,不用在乎各種條條框框規規矩矩的束縛的年輕人,雖然他表面上或者在一些行為上讓普通人無法接受,甚至是違法,但是我想他最多不過是一個不聽話的搗亂分子。而有時候我是酋長齊弗,想要像麥克一樣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卻因為各方的壓力只能壓抑自己,選擇保持沉默和放棄自己的真實追求。但是也有的時候我會變成那個滿臉嚴肅的護士長,處在一個高位用一些所謂的規矩管制其他的人,迫使他們放棄自己的想法,而聽從統一的規矩。或許更多的時候,我就像那群病人,盲目而麻木,從一開始就被一套約定俗成的規矩或者方法固定,按照統一的模式生活著,最后忘記了自己是誰。
影片表面上是在敘述一個精神病院中所發生的悲劇故事,實際上卻展現了那種為了個性解放而孤軍奮戰的英雄,由于找不到正確的解放道路而最后為社會所吞噬的悲慘命運,有著濃重的悲劇色彩。
《飛越瘋人院》是一部扣人心弦的作品。影片以瘋人院為舞臺,著重反映了一種在當時所謂現代化管理的社會中,人們被緊緊束縛而動彈不得的恐怖景象。這種景象深深地抓住了每一位觀眾的
觀看飛越瘋人院的觀后感篇3
影片時長133分鐘,因為年代久遠,清晰度大約是150度近視的樣子,故事講述的是一個我行我素的瘋子---麥克墨菲被送進瘋人院,一直想要逃離向往自由,經歷眾多之后,被醫院方切割了腦額葉,而另一位從頭至尾沉默裝傻的“酋長”最終殺死麥克墨菲并成功逃出瘋人院。分析來分析去,結果的不同和引發的思考源自于一個選擇:究竟是選擇大張旗鼓還是低頭走路。
和很多人一樣,在鳴人和佐助的偏好中,我喜歡前者,因為熱血活力,激情甚至是一根筋。很多熱血漫都喜歡塑造如此的主人翁,但是,大張旗鼓的說出自己要成為火影,然后事情朝希望的方向順利進行,或許那更應該稱之為幸運。《飛越》影片中酋長用枕頭悶死麥克墨菲時我的震撼,不亞于《肖申克》中安迪在雨中張開雙手那一幕。窒息感告訴你,很多時候并非悲觀也并非偏激,只是得認清事實,果實可口得先抱住樹干。并不是嚷嚷著要逃出精神病院就真的可以逃出去,并不是大叫著要統治地球萬物就會乖乖跪倒在你的腳下,并不是喊著“沒有買賣就沒有殺戮的口號”野生動物就會停止滅絕,并不是喊著未來無限美好就可以等著一切飛進手心。故事,之所以好聽,是因為與現實的'骨感對比之下的美好。有時候,單憑一腔熱情,真的還遠遠不夠,得低頭看看路。
雖然都是一無是處,但換個角度想,好在還擁有家人朋友,還好沒有掉牙只能吃稀飯,手還能動腳還能跑,盲目站在教室的桌子上吼叫是張揚青春不是牛逼閃閃。如果真的自命不凡,就現在開始做點什么,踩著泥土規劃一下藍圖暢想眼前的未來,時而做個“酋長“,拿好手中的窩窩頭吃飽了再打架,想好一些什么看準時機下手,才能夠真真”逃離“想逃離的那個瘋人院。
希望中的結果,是在酋長要悶死麥克墨菲時,麥克跳起來:上帝!你在干什么?!我他媽要自己自己逃離,我才是主角好么!
觀看飛越瘋人院的觀后感篇4
電影《飛越老人院》講述的是一位姓周的老人他得了一個病——膀胱癌晚期,他鼓勵大家去參加【超級變變變】其實是為了轉移自己的注意力,讓自己能夠高高興興的離開人世間。其實他還有一個愿望,他有一個女孩遠嫁到日本了,已經七八年沒聯系了,只要進入了決賽就能夠去日本。不過很可惜,他在初賽結束時,病發,身亡了。他的確是無牽無掛的離開了。
我覺得,這些老人真的很可憐。他們本應該在兒女的照顧之下暗度晚年的,可是他們去被送進了老人院。在養老院中每天都做著相同的事,親人們隔上好久才會來看他們一次。而且有些老人的兒女已經不在自己的身邊了。他們整天都只能呆在養老院中,而且被種.種條列束縛著:不讓喝酒,不讓做劇烈運動……他們想去天津參加【超級變變變】的初賽,盡他們的女兒不同意,覺得他們無法照顧自己,怕出什么危險,那可劃不來。有的老人便說了“自己是個老東西了,沒人會稀罕。”
在電影中有一部分,是老人們看到萬馬奔騰,歡呼了起來。我覺得他們仿佛就是那群奔馳的駿馬,自由自在的奔馳在那遼闊的大地上。
看完這部電影,我細細的想:我以后才不會讓自己的父母住進養老院。
真希望這個世界上沒有養老院啊,因為那是一個充滿悲傷的地方……
觀看飛越瘋人院的觀后感篇5
在電影院看完了期待已久的張楊新片《飛越老人院》后,擦擦濕潤的眼眶,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給遠方年邁的爺爺奶奶打個電話。電話鈴一響,聽出孫子的聲音后,電話那頭開心、燦爛的笑聲讓我心酸:對老人來說,需要的只是那么一點點關愛。
繼上一部作品《無人駕駛》關注都市男女情與欲的糾結關系之后,張楊在這部新片里直指中國社會目前能夠說是最嚴重的問題——那就是由人口老齡化帶來的老無所養、老無所依的問題,體現了導演出道以來一以貫之的敏銳視角和人文情懷。影片自始至終貫穿于一股溫情的力量,與《殺生》和《黃金大劫案》相比,文藝氣質更為濃烈;而在這種文藝氣質的背后,是對快要走到盡頭的生命的本能憐憫以及對老人們揮之不去的孤獨感的深切同情。影片的具體情節我就不一一細說了,談談自我印象最為深刻的幾個地方:
1.恰逢節假日,小朋友和企業家們來探望關山老人院的老人們。導演特意給了小朋友滿嘴的口紅和企業家送出的鮮紅色的鈔票兩個明顯的特寫,暗示出這種所謂的關愛只是一種社會化的例行公事,是社會體制的一部分;老人們真正需要的,不是這種每逢節假日作秀和運動式的探望,而是長久的陪伴和關愛。
2.當老葛兒子來給老葛退回20萬塊錢時,說了一句“這20多年你欠我們多少債”。此時,精神不太正常的老高立刻爆發,朝老葛兒子扔去瓶子,并大聲喊道:“僅有你們欠我的債,哪有我們欠你的債”。這句臺詞無非是證明,中國父母,至少老高這一代人,養兒育女的目的之一仍然是傳統的“養兒防老”,所以父子之間并不簡單是一種生命的延續關系,而是父輩對子輩有著養育之恩,這種恩情債要靠子女對年老的父親贍養來還清。短短一句話,中國傳統宗法制的倫理思想盡顯。
3.與美國那部著名的《飛越瘋人院》相比,這部電影對老人院的飛越表面上看起來同樣是對社會體制的反抗,但實際上,“瘋人院”一片強調的是個人的自由、獨立意志大于一切,而這部電影里的反抗最終的結果,卻仍然回到了傳統的社會運行秩序和社會倫理,因為老人們之所以要飛越,不是為了空洞的個人自由,只是為了能再見遠在日本的女兒一面,盡享天倫之樂。“瘋人院”里,幸福是建立在個體自由之上的;而“老人院”里,幸福則是寄望在他人身上。由此也可見中西方社會倫理和歷史變遷不一樣帶來的價值觀差異。
4.影片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老人們逃出老人院,行走在去天津的路上時,路邊出現的大片向日葵、奔騰的駿馬和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景象,在這樣一部嚴肅題材的電影里,出現這樣的場景,既是對老人們“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贊譽,也是張楊導演一向以來的浪漫主義情懷的最好表現。
5.在老人們開始表演節目時,響起的音樂是動畫片《西游記》里的插曲。用這樣的音樂作為背景伴奏,一來可能是暗示老人們生命快要走到盡頭,即將有可能駕鶴西游;另一方面,西游記里的西方是天堂,是極樂世界,這也代表了導演對這些可愛的老人們的良好祝愿。
6.老周在影片中的搭檔朱太太喪失了記憶,把老周當成自我的老伴,然而到了之后,兩人似乎有假戲真做的意思在里面。在老人院里面的同伴們談論時,有一位老人贊嘆道:“朱太太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把不該記得的都忘記了,把不該忘記的全記在心里”,這句話或許是老人們晚年生活的最高境界,因為如果老太太不失憶的話,或許她還沉浸在晚年喪偶的痛楚里,而無法跟老周享受晚年的歡樂。
7.老周的生命最終在海邊走到了盡頭。他走的那一刻,天邊升起了太陽,然而那太陽看起來,卻跟夕陽一般,這或許象征了生命的周而復始,個體的生命只是人類生命和歷史延續長河中的滄海一粟,無須悲觀,也無須傷感。
最終,我想用《禮記》里的一段話作為這篇觀后感的結尾:“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以此向本片導演張楊致敬,向在好萊塢吸金商業大片、嚴酷的電影審查制度和把電影視為娛樂品、消遣品而非藝術品的絕大多數中國觀眾的三重壓力面前,堅守藝術底線和人文情懷的中國導演們致敬。只要你們不倒下,中國電影必須能夠擁有完美的明天!
觀看飛越瘋人院的觀后感篇6
影片講述的是續弦的老伴去世后,老葛在非血緣關系的兒女家處境尷尬,而跟兒子的關系也始終沒有松動。無奈之下,老葛輾轉來到關山老人院,尋找當年同在一個單位的好友老周。老周熱情開朗,平日里組織這里的老人們參加各種各樣的文體活動。為了實現各自人生最后的價值,這群老伙伴們毅然決定排練節目去天津參加比賽。可是,衰老與疾病讓院長無法下定決心開綠燈,而意外的事故更促使她對老周他們的表演下了禁止令。即便如此,老人們也從未放棄。他們決定偷偷跑出老人院,尋找生命中純粹的快樂與意義。
《飛越老人院》用樸實的情感引起無數人的共鳴。面對第一代獨生子女逐步進入而立之年,其父母的養老問題也浮出水面。這是一部讓人不能不流淚的電影,導演用溫情風格揭示了我們再也不能回避的比死亡還要殘酷的人性問題。
北京大學影視戲劇研究中心組織專家學者研討首映影片《飛越老人院》,認為該片以當前社會老齡化問題為藝術焦點,傾訴了老人渴盼自由、渴盼理解的心靈之聲,具有強烈的現實精神和溫暖的人性情懷,為電影藝術的社會關懷和社會問題的藝術化表達提供了一個樣本。學者們從社會學角度對影片的思想內容進行了闡釋。指出關心老人的程度體現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當前我國正步入老齡化社會,但是社區的、家庭的養老服務因為很多現實困難不能盡如人意,需要全社會的支持。該片充滿真情的細節感人至深,很有針對性和社會責任感,能夠喚起全社會對這一問題的關注。
孩子長大成人,有了自己的朋友和愛人,曾經作為自己一片天的父母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成為了自己的負擔,打著為了他們好的名義,送他們去老人院,認為有吃有喝有人照顧,便可以心安理得的去過自己自由的人生。我們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以為自己給予父母的已是最好,殊不知,你心中的好,于老人而言,不過是枷鎖,不過是牢籠,不過是你自己的心安理得。 這部電影,更多的可能像是為我們編制的一個夢,遼闊的草原,奔騰的駿馬,寧靜的大海和一群在殘酷現實下追夢的老人。我們都會老去,但是,不管是年少還是蒼老,我都希望在這樣的夢里馳騁,自有肆意的過完人生的歲月。可是在那之前,請先為了自己父母,去實現他們的夢!年少輕狂的我們躊躇滿志的說出自己的夢想渴望父母的支持的時候,請不要忘記,問問父母,可有未曾實現的夢。不需要昂貴的禮物,一個電話,一個擁抱,問一問父母未曾實現的夢想,帶父母去看場他們愛看的老電影,趁著殘余的春色,帶著父母去感受大自然,亦或者,放下不必要的約會,安心為父母做一頓晚餐。我們能做的,其實還有很多,趁著還有機會。
觀看飛越瘋人院的觀后感篇7
飛躍瘋人院,講述了一群瘋人院的有心理問題的病人中的一部分較正常的人,異常是一個只是因為經常與人發生沖突的病人,給井井有條的瘋人院帶來了一系列的“麻煩”,想要看世界杯,棒球賽,還想出去downtown轉一轉等等,瘋人院給病人的治療方式,定時吃藥,定期心理分析,似乎在給病人治療,完全合乎醫學理論,從醫學上評論是優秀的醫生護士,在不停地給病人進行著持續的治療,病人好像也生活的有序,祥和。但,一旦涉及他們的心理本質問題,仍然是停滯不前,典型的,billy一提到他母親,似乎就開始口吃,甚至有自殺的傾向;但平時,很正常、很平靜。幾個典型的病人,醫生護士沒能將他們的內心激發起來,而是在mcmurphy的帶領下,心理問題得到了治療,但billy被所謂的優秀護士扼殺了,心靈還有生命;而另一個則成功了,那就是最終的自由者,chief,治療好他的不是優秀醫護人員,不是醫藥和心理治療,而是mcmurphy,另一個病人!
Billy,那個說話口吃的人,肯定小時候受到媽媽的高壓;到最終,本來他的心里問題已經有明顯的改善,卻在那個所謂的優秀護士的威嚇之下,自殺而亡!這是高壓父母種下的惡果。
Mcmurphy,一個沒精神病的搗亂分子,充滿了活力,能將精神病院的病人調動起來,給一些稍正常的,有某些方面心里疾病的人,帶來了期望,帶來了改變,最終被做了腦外科手術,他右額頭上的傷疤,和他的癡呆樣兒可知這點!他的失敗在于:融入社會,遵守規矩方面太特立獨行,太鋒芒畢露,遭到強權勢力的堅決打擊!但從他身上,看到了他的智慧力,領導力;每一件事情,有他的存在,總能帶來活力,帶來驚喜。偷逃出去,帶領其他所謂的crazy開著schoolbus到港口,開著漁船到近海fishing。
(但我搞不清為何他們又回瘋人院去了)瘋人院的夜晚狂歡,給很多壓抑的病人帶來了久違的歡樂。結果很悲慘,被chief,那個身體像一座大山的病人活活悶死了!但或許也是一種解脫,對chief來說,mcmurphy是他的期望,精神所在,但此刻的他,失去了活力,只是一具行尸走肉罷了,chief讓他得到了解脫!
電影的末了,chief搬起了大家都認為誰都搬不動的石臺子,砸開鐵絲網罩著的窗戶,奔向自由,而此時,有人為他歡呼,他們看來是適應了瘋人院的生活,就像野生動物不愿被放生一樣!
教育的本質,很多理論家、教育學者都講了許多。我,一個普通的父親,似乎沒資格獎。但我還是想說兩句,教育的目標,就是沒有你我這些父母的存在,孩子能生存,能學習、思考、決策,能和社會、他人和諧相處。愛,真正的愛,是一種我稱之為“分離的愛”,有你在和沒你在,孩子都能生活得健康、歡樂!這是所有父母的期望,內心深處潛意識的期望,只可是大部分人被周圍環境裹挾而行,往往沒意識到或者忘記了這點!
我一向在思考作為父親,應當把孩子朝哪個方向引導健康、獨立、歡樂!沒有人不期望如此,但往往被潮流卷著,忘記了自我的方向!
我也經常思考短期歡樂與長期歡樂的關系,所謂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先苦后甜云云,不是沒道理,往往在實踐過程中,太左了。把不該讓孩子吃的苦也讓他們吃,還打著愛的大旗。
觀看飛越瘋人院的觀后感篇8
一向以為飛越瘋人院是一部簡單帶有喜劇色彩的電影,而影片的結尾卻太出乎我的意料一個生機勃勃的生命就這樣變成了一具死尸,跟可笑的是這竟是一種獲得公眾認可的治療方法(腦白質切除術曾獲得諾貝爾醫學獎),影片的前部分也有許多精神病患者的令人發笑的舉動,麥克墨菲的到來帶來了跟多的生氣新的賭博形式,籃球賽,出海釣魚,還有最后的party,女孩和比利在一齊,他們快樂,盡情享受著常人的快樂,忘了自己是精神病患者,和他們一齊簡單地快樂著,而最后比利和麥克默菲的死令人悲哀不已。
麥克默菲剛到精神病院又蹦又跳以為自己跳脫了勞教的束縛,確實如果他自私一點完全能夠保全自己,明顯的有三次機會他能夠逃脫精神病院,第一次出海捕魚,借著齊弗有力的臂膀他簡單的翻出圍墻,本以為他會走上越獄的征途,但是他卻開車帶著病友們出海捕魚,給病友來了一次史無前例的“治療”,第二次在聚會的晚上,窗門大開,但麥克默菲為了幫忙比利而留了下來,如果說出海捕魚的時候麥克默菲并沒有真正條跑的意愿。
那么第二次的時候他已經受過電擊治療的痛苦,聽說了即使到了刑期結束他也不可能離開精神病院的事實,但是他還是留了下來,這體現了麥克默菲重感情,人性化的一面。
第三次是比利死時候,他有機會離開,但是他不能也不可能離開,直接和護士發生肢體上的沖突,麥克默菲最強有力對這個制度的挑戰,只一刻的憤怒也早已超越了病與不病的本身,就讓所有受著這種制度壓迫的人民的小宇宙一齊爆發吧。
影片結尾對于麥克默菲的死,如果他不管病友。只顧自己享受生活,完全能夠很安逸,抽病友的煙,贏病友的錢,開病友的玩笑,但他并沒有將他們視為精神病患,相反他卻想幫忙他們走出精神病,走出這個制度。這也觸犯游戲的規則,說大了也就是作者所要體現的社會制度對人壓迫,沒有什么比麥克默菲的毀滅更能有渲染力了。比利的死也就促使麥克默菲不能就這樣飛躍瘋人院。比利的死很大程度上是為了維護麥克默菲以及病友的利益,這也體現所謂病患人性的一面,和護士的冷酷無情構成鮮明比較。
印第安人齊弗成功的被麥克默菲感化,影片中他曾說麥克默菲和他父親一樣強壯,但是被人利用,還是逃脫不了杯具的命運,也預示了麥克默菲的命運。最后齊弗沒有在失去麥克默菲像失去父親那樣裝聾作啞,而是直面生活,勇敢的嘗試成功的prisondreak,黎明時分奔向叢林,也真預示著陽光即將普照大地,預示著這種殘酷毫無人性治療制度必將被改變。最后是由齊弗結束麥克默菲的呼吸這不讓感到一絲無奈,但是這就應也是擁有腦白質的麥克默菲的意愿吧。
比利最后說話流利了,但在護士長絲毫不在乎比利病情的好轉,幾句簡單威脅下,比利一下子不知所措,牢牢的被護士長所控制,也許這也就是護士長滿足個人控制欲望最邪惡的本質吧,影片開始護士長與病患開著座談會,病患之間一些牛頭不對馬嘴對話然人捧腹,甚至有種對護士長的崇敬的錯覺,但是一旦她失去對病患控制力,自己扭曲的滿足欲望不能滿足時,本性就展露無遺,從時間表,到扣留病患香煙,以至于最后比較利的威脅。比利就是護士長扭曲本性的最好作品,到你里的毀滅就是錯誤治療說法的最好例證。
麥克默菲的成功在于它并不將病患視為玩物,被控制對象,相反的而是人性化的一面,出海釣魚,球賽,party,在這些活動中每個人都像正常人那樣,這對原有的座談會制度是個極大的諷刺,這也是影片像帶來的社會好處吧。精神病治療的目的并不在于如何讓病患屈服于制度的控制,而是促使他們忘了自己是精神病,融入正常人的生活,這也要求我們要用正常人的目光去看待他們,幫忙他們。從某種好處上說影片中就兩種人一種所謂病患和所謂的醫生,兩種生活在自己世界里的明白人,而唯一不明白也就是麥克默菲了吧,他不明被為什么病患主動要求來理解治療,不明白比利,他想幫忙他們,影片中麥克默菲最后有個長時間的特寫鏡頭,面部表發生了去多次詭異的變化,演技精湛啊,估計麥克默菲自己也在審視整件事情,對于這些不知自己所作的病患的幫忙值不值得,幾次表情由明變暗,由暗變明,由明變暗,由暗變明,最后還是帶著欣慰的笑容看向窗外,向往完美的未來,令人感動啊。對于一個空的電視機現場解說也是精彩至極啊。
片中有很多細節能夠仔細回想,病患只吃藥不吃飯,沒有吃飯的戲份,哈哈,以上個人見解,準備去拜讀小說,就應會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