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鋼琴師觀后感150字
寫觀后感可以幫助觀眾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寫作能力和表達能力,從而更好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海上鋼琴師觀后感150字怎么寫才規范?下面給大家分享海上鋼琴師觀后感150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海上鋼琴師觀后感150字篇1
這是一個虛幻的奇跡,一個傷感的故事,也是一個關于他的傳奇。大海、輪船、鋼琴、陸地、孤獨、友情與天才交織的故事。一部蕩氣回腸的詩意旅程電影——《海上鋼琴師》。那無處不在的鋼琴聲將觀眾帶入1900的心靈深處。
和眾多歐片一樣,這部片子也充滿了暗示。主角1900是最大的暗示,這名出生在輪船上的孤兒,是天生的鋼琴大師,他一生從來沒有下過船,能夠在別人因暈船而吐得一踏糊涂的時候閑庭信步。他生世凄涼卻用鋼琴征服所有人,他經歷兩次世界大戰卻不以為意,他能選取與船共亡卻不能為了深愛的女人登上一次陸地。托納托雷想透過他暗示什么呢?“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看到的是選取。人的一生實際上每時每刻都在面臨選取,每一個細小或者重大的選取決定了各自的人生走向。1900選取了留在船上,他無法邁出走下甲板的那一小步,哪怕是為了一生中唯一的一次戀愛。所有人似乎都恨不得把他推下船,但1900毅然回頭。他說:“陸地沒有盡頭。”這種沒有盡頭的感覺讓他害怕,鋼琴的琴鍵是有盡頭的,這讓他覺得安穩。
那個吹康牌樂器的胖子,上船掙錢的時候僅有一把小號,到影片最終還是靠別人施舍才繼續擁有這把小號,人生,在很多時候都是在循環,周而復始的循環,我們都在循環中消耗生命的時光。每一艘船上都有第一個發現自由女神的人,他們縱聲高呼,為了一個不明白結果的目標而激動,從而開始了新一輪的奔波。還有爵士樂本身似乎也暗示著那種自以為是的人,“什么都不是,那就是爵士了。”
恕我肉眼凡胎,只能以自我的目光來理解大師。但光有暗示是不足以吸引觀眾的,《海上鋼琴師》的情節如同碧海潮生,高潮一浪之后一浪。在狂風暴雨中一邊任鋼琴自由滑動一邊彈奏,小孩子無師自通的演奏震驚滿船的人,這些只可是是大師的鋪墊罷了。自稱“爵士樂祖師”的謝利上船與1900比賽鋼琴,激動人心的程度簡直能夠和最激烈的槍戰相媲美。美國的西部片中,快槍手一對一的較量很是惹眼,但歐洲人能夠用鋼琴當武器。讓人喘可是氣來的鋼琴比賽才結束,1900第一眼就愛上的女人出此刻了舷窗外,他彈出了快心之作“柔情似水”,窗外,美人如水,窗內,柔情似水。這一幕,必將成為電影史上的浪漫經典,這一曲,也必將成為傳世之音。
他是音樂演繹的天才,輕巧的手指流水般的滑過琴鍵,在他的指尖下所流淌著的就不僅僅僅是音符,而是對生活的真誠。深情飄逸的曲風,唯美、優雅的飛揚,他的音樂時而精巧,時而大氣,時而細膩,時而磅礴,時而留意,時而大膽,時而活力,時而委婉。他以音樂來體現人物,用音樂來表達情感,用音樂來講述人生,他用音符來代替語言來觸及人們的心靈,聽著他的音樂,就像是聽著人生的經歷,聽著人生總總,他的手在鍵上,可是心如癡迷的樂者一樣隨著自我的音樂一齊翱翔。我第一次強烈地感覺到音樂的世界是這么廣闊,原先音樂講述的世界是這么的迷人,這種音樂與人生的立體結合真的是讓人大開眼界,對于音樂也有了另一番的認識。
其實與俗世的生活來對照,影片中1900的言行似乎有不真實的地方。比如,他從未接觸過鋼琴和音樂,但當他的手第一次放在琴鍵上的時候,那些動人的旋律竟能天然一般流瀉而出;他從未受過正統的教育,卻能說出那么詩意而蘊涵豐富的語言;甚至最終,當朋友邁克斯在那條殘破不堪的,顯然已廢棄很久的游船上找到他時,1900哪來的食物維持生命?
還有的就是影片最終的結局—1900和麥克斯的談話!我喜歡這個情節的原因不是因為1900怎樣選取他的生活,怎樣選取他的死!相反我很不贊同他不下船的解釋!因為這是一種不負職責,對生活不用心的看法!可是最終1900跟麥克斯開的玩笑才真正讓我明白1900為什么這樣選取,因為他死后到天堂還是想彈鋼琴,彈只屬于自我的曲子,因為沒人能用兩只右手彈琴!如果1900下船估計他會和杰里一樣,不再會為自我喜歡而彈琴,而是為了別人或錢而彈琴,那是1900不想看到的,甚至1900如果下船再也沒有靈感彈出屬于他自我的曲子了!簡單說1900為音樂而生,為音樂而死!不簡單啊!
影片采用最極端的浪漫主義風格,引起兩極反應:有人視之為杰作,而西方很多人把它看成“最好看的爛片”。影片的缺憾在于人物刻畫,主角太過神秘,讓人無法洞察他的內心世界,因而就很難真正同情他。如果能把心態調離憤青階段,該片則有打動人心的浪漫魔力。
我想,也只能以一顆詩意而浪漫的心去理解這部影片和1900。影片有意撇開物質的喧嚷,而突出了1900靈魂與音樂的交融,同時引導觀眾與片中或精彩絕倫,或妙趣橫生的音樂到達共鳴。
我們都有自我的世界,都想劃定自我安全的范圍,都想過自我所謂的“生活”。可是,那真的是我們能夠掌握和控制的嗎,會不會因為太貪心而不歡樂。1900把自我的生活縮小到鋼琴這頭到那頭的距離,又放大到88顆琴鍵上能夠演奏出的音符排列組合的矩陣里,他用自我的尺度取舍,懂得人生的自由是無限的,而自我能享受到的又何其有限。于是他總是歡樂的,嘴角微微上翹,于是他總是思索的,觀察著人們眉梢眼角一絲細紋的變換,于是他是注定不能留給這個世界任何痕跡的,過于純凈的生命是沒有抵抗力的。他說,至少我能夠決定結束自我的生命,語氣是心甘情愿的放下。
海上鋼琴師觀后感150字篇2
記得有人說,這是一個悲劇。而我卻以為,沒有比這更好的結局了。
如果1900下了船,不外乎兩種結局。一是徹底地被這個骯臟的世界同化;二是迷失了摯愛的方面、郁郁而終。而無論是哪一種,遠沒有死去幸福。
惟有海洋這般廣大的胸懷方可容得下他驚世絕艷的'才華。即使陸地上有大把大把的金錢,有形形色色的美人,有燈紅酒綠的生活,1900卻不屬于那里。不屬于一個地方的人硬是待在那里,這才是個悲劇。很簡單的一個道理,沒有人可以說水里和地上哪個更好,魚屬于水,人屬于地,只是適合不適合的問題。
與MAX道別的時候,1900說:“原諒我,我的朋友,我不下船了”,不是不想下,而是他不知下了船該如何活下去。記得他決定下船的那一幕:1900在舷梯上站了很久,最后把帽子扔進大海,人卻很堅定地走回了船。他不是沒嘗試過,終不能戰勝他的內心,只因那里太純凈。他說他看到無數條街道,卻不知道路該往哪里走。
我看到這里,應無人再指責他的懦弱了。所謂“不懦弱”的人們會在這個骯臟的世界上很圓滑地活著,他們或是有錢,或是有權,或是兩者兼而有之。然而他們終究無法純粹地活,因為愛而活。1900的“懦弱”令他保全了一顆完整而干凈的心,令他的音樂永遠流淌著純凈的氣息。
影片的末尾,1900對MAX說:“兩條右臂能彈出什么音樂,希望天堂有鋼琴。”我想,1900終是不屬于人間,即使在這里,他獲得過無數掌聲。然而,他需要的不是這些。如果可以的話,他寧愿一個人,一架鋼琴,就這樣一直彈下去。
天使不應在人間。正如1900最終選擇與船一起炸毀,如此,海上會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曾經有個天才的鋼琴師,他的音樂令所有人為之折服,他始終沒有離開過大海,然而他的心卻已到達了世界的每個角落。
海上鋼琴師觀后感150字篇3
好幾天不上線,昨日一來就看到朋友推薦我一部好片子《海上鋼琴師》。實話說,我平時不大看電影,外國的更是不輕易碰觸,因為感覺他們總喜歡把諸如災難,暴力,詭異這些東西在視聽上大肆渲染罷了,沒什么看頭,相較之下,我還是更容易接受一些輕柔和緩,溫情浪漫的東西,無論是藝術還是生活。
只因《海上鋼琴師》是她推薦的,隨即尋找打開,直接進入畫面,二十分鐘后,我在心里笑著說:這家伙,你怎么知道我會喜歡,居然不早告訴!是啊,展現在面前的,絕不僅僅是一部電影,它分明就是一部浪漫而悠長的史詩,它不是看完之后的唏噓嘆息或捧腹大笑,它是直擊靈魂的......
影片全部的情節是在一艘弗吉尼亞號的海船上一一展開的,主人公是一個非常特別的角色,嬰兒的他被船上的鏟煤工在高等艙的餐廳里發現,被取了個長長的名字,因為當時是新世紀的第一天,所以1900就被鏟煤工順理成章地加在了他的名字里,于是,他就叫1900了。從此后,1900在船上度過了他的一生,一輩子都沒有下過弗吉尼亞號。
八歲時,船上的人們無意間聽到一段奇妙的音樂,一個天才鋼琴家誕生了,他就是1900。他的曲子從來沒有章法,就如他的內心世界一樣,根本不存在什么規則,標準之類的東西,他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媽媽”,不知道除海上以外的任何市井之事,但他知道音樂,他演奏的簡直是仙樂。別人無法進入他的世界,而他卻可以“看”到遙遠的城市,看到那里的大霧,松濤,甚至行走著的人們的表情,他用自己獨有的內心世界感知一切,他以音樂的形式傳遞,抒發。他的樂曲是天籟,一如他的靈魂樣純潔,干凈。別人也曾勸他下船,甚至也有愛情的火花在他心中微燃,但終究沒有與這些相融。因為他的音樂他的生命是在船上,在大海上。
三十多年來,他以自己的方式感知和傳遞著他內心的安靜,清明和潔凈,這是一個何等的境界,這是一個何等的向往。當時無論是下等的工人,黑人,還是貴族白人都向往自由,向往美好的生活,而影片中多次以幻覺的形式出現的美國自由女神,和1900的音樂也正契合了這樣一種向往和追求,我把它解讀為一種靈魂的訴求。
塵世間的人們,每每被俗務俗事所困所纏,常常逃不出自己編織的種種藩籬,然而,這些東西與一個博大的胸懷,與天地之寬廣比起來算的了什么。許多的人,許多的我們身邊我們周圍普普通通的人,他們往往有著特別的人格魅力,他們在用最原始最本初的內心書寫者人生,他們樸素恬淡,但他們,富有。就像1900一樣,戰爭也好,誘惑也罷,似乎與他都沒有任何關系,他只要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的世界神奇浪漫。他的世界恬淡安寧,這就夠了。
海上鋼琴師觀后感150字篇4
今日看了一個電影,是講的關于一個海上出生的人,他從出生到死亡都在船山。可是他是天才,在他能摸到鋼琴的時候,開始就會彈鋼琴的,也許這就是天才。他鋼琴彈的很好,連當時最厲害的爵士樂創造者都敗在了他的手下,讓當場的人們都驚呆了。
可是這個人的結局很悲慘,他因為不能走出自我的小圈子,最終和他出生的船,也是他生命結束的船,一齊沉入了大海。他不能走下旋梯。他害怕這個世界。不明白世界是什么樣的。不明白怎樣去找老婆,不明白怎樣去尋找一棟房子,一塊他的土地。最終他選擇了離開這個大船,這個不會談的鋼琴——世界。最終伴隨他離開的是6。5噸炸藥,他帶走了一個偉大的音樂家。
他以往經歷了一段短暫的感情也許如果這段感情能夠改變他的一生,可是他沒有能把握住,讓人很遺憾。這是一個很悲涼的結局。
海上鋼琴師觀后感150字篇5
兩個鐘頭陪主人公1900度過了一生,又是一部經典。
主人公1900從船上一出生便被拋棄成為孤兒,由好心的燒煤工丹尼收養。童年時一次意外丹尼喪生,1900再次成為孤兒。不經意的接觸鋼琴,讓人驚訝的發現原先他竟是無師自通的天才,此后他便開始了一生的鋼琴生涯。
美國電影海上鋼琴師中1900;沒有出生證明因為他沒有在醫院出生,沒有國籍因為公海海洋不屬于任何國家1900TD檸檬從一出生就和鋼琴結下了一生之緣;鋼琴上撿來的,曠世的鋼琴造詣、不一樣尋常的人生經歷、一個生活在人類社會,卻又不去遵守人類通用的生存規律的人,少年時的td1900和其他小孩一樣擁有一顆叛逆的心他的叛逆是可愛的無害的。當他穿過禁止通行往高級區的門;第一次聽到鋼琴的聲音,就是那個夜晚他來到那臺鋼琴前;隨心而動撥弄著鋼琴發出優美的旋律,驚東一船乘客、當船長告訴他私自來高級區并且彈琴是違規的,他的回答是fucktheregulation法律法規是用來約束那些因為自私自利而違規的人的,對于一個純情的人來說他需要最大的自由,因為他就是那樣的人
這樣一個偌大的世界很多人是生活在忙忙碌碌中、虛偽的表情下、可還是感到彷徨和不安;一個純情的人什么能很好地生活在這樣的世界楊雨說;納蘭性德是一個純情的人他根本就不應當生活在這樣的人世間多情的人純情的人在這個世間的存在,往往是一個美麗的錯誤;用一般人的眼光來看他們是沒有好下場的,納蘭性德是這樣的南唐后主是這樣的魏晉時期的嵇康是這樣的,1900也是這樣的。
他懂得如何用音樂去表達生活,見到過心動的女孩,他會用音樂抒發情感,他用最笨拙的方式表達愛意獲得女孩的芳心,他的出身是孤單的,他終究還是孤單的。
1900他用他一身的經歷告訴我們其實人能夠一生的單純能夠一生的純潔,每個小孩子都是那樣的天真純潔,但不是每個成年人都是那樣,社會給予的東西太多我們都無法選擇,完美的音樂是自由的音樂、是自然的音樂、完美的音樂就像1990一生,順其自然隨心而動。
當1900聽說大海的聲音;那是一種給人力量讓人震撼的音樂,他不懂,因為他就生活在沒有離開過海的船上,當他聽說要聽見大海的聲音需要離開大海來到陸地上生活幾年,他想聽,他想去聽大海呼呼的聲音,他收拾好行裝準備來到這個復雜的世界,剛剛走到船頭看見漫天的高樓他止住了腳步,一個純情的人渴望生活到一個充滿誘惑的世界,但他無法控制漫無邊際的琴鍵,世界太大了就沒有自由,完美的音樂需要自由,需要自然,需要純情;失去自由、自然、純情的音樂不是他想要到音樂。
1900想和人交流他發現了一部能夠撥通通向外面世界的電話,翻著號碼他的目的就是純粹地想跟人交流,可是人海中有多少人是閑著的,人們忙著生活、忙著工作、從一出生就注定一輩子跟別人比個高低,小的時候孩子們比聰明,長大了比財富、比地位、比漂亮、比才華,一輩子生活在抱怨和不足之中、死亡也在之中,世界就變得安靜了;可之后又重復著一樣的命運,自然說不上兩句話,就會收到比較難聽的拒絕……你白癡啊,你有神經病……
他根本就沒不懂什么去跟人攀比,當爵士樂的創始人杰利聽說海上有那么一艘船上有那么一個人有很高的鋼琴造詣、鋼琴比自我彈得好,杰利為了比個高下搭上這艘船,在比賽的第一回1990彈了一首優美的圣誕曲;在現代社會中稱得上的鋼琴師是不會用那樣的曲子來比賽的,第二回中1990聽到杰利動人的爵士樂感動地流下了淚;忘了自我是在比賽在第三輪中吉利說了一句帶有侮辱的語言;讓你屁滾尿流,純情的人是有自尊的,就是那一段在1990亂舞的雙手下詮釋了,辱人者自取其辱。
能夠這樣說1900是一個孤單但不孤獨,沒有愛可是有請的人.他的生活環境中、從一出生下來就被父母拋棄沒有七大姑沒有八大爺僅有一個船上的添煤工是他的養父1900還是很小的時候添煤工死去,說他孤單但不孤獨是因為他生來就是孤單的無親無靠,可是音樂陪伴他的一生在音樂的世界他能找到自我意識,養父教會了1900認字,養父死去的時候他流了有情的淚,從哪個時候在他生活的環境中在也沒有至親的人。
1900就像是一個看破紅塵出家的道人、沒有名利他是平凡的沒有財富沒有家人;沒有還是沒有;他擁有的就音樂般情懷,《紅樓夢》里一首歌說;世人都曉神仙好僅有名利忘不了、世人都曉神仙好僅有嬌妻忘不了、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是忘不了、忘不掉的太多太多,1990他從沒有這些從來就沒有,所以他過著神仙一樣的生活,生活在他的精神世界,
現代社會喜歡用不一樣的眼光來審視不一樣于一般人的人,像1900那樣的人;人們無日無夜的追逐著榮華富貴,遇到困難了就用抱怨來發泄發泄,年輕時候抱怨社會的不公社會的腐敗,當權者的無能,然后一代一代的總是要過去的,當年輕的一代老了有了地位有了權力,他們卻忘了年少時候的夢想,反而被殘酷現實的社會所改變世界就是這樣一代一代反復循環,淋漓盡致地表現了人類可伶人性,做一個純情的人多好,可是純情的人在這樣一個誘惑的世界多苦
1900始終沒有離開過他的小世界,他的一生就像音樂一樣,能夠用音樂完完整整地表達出來,剛開始的時候音樂緩慢而優美音樂的中間時時刻刻都出現了感人的音符音樂的結尾平淡而凄慘,這種平淡的凄慘能夠讓人流淚,1900最終隨著船的炸毀結束了自我的生命在。死亡的時候他一次抬起自我的雙手演奏那無聲的音樂,他能夠聽見。
海上鋼琴師觀后感150字篇6
他,生于船,死于船,1900是他獨有的名字,鋼琴是他終生的伴侶,大海是他靈感的源泉,寬廣的大海賦予了他活力、生命,以及如同海一般透徹的心靈,他的手隨著波濤的搖曳盡情演奏,心卻神游大地,無所不往,他便是這樣一位特殊而又神秘的海上鋼琴師。1997年導演朱塞佩·多納托雷將這位賦予傳奇色彩的鋼琴師的一生搬上了電影熒幕,也造就了一段電影史上的經典,傳奇的海上鋼琴師有太多的別于常人的地方,這也讓觀者能夠無限的思索、探尋,以至于反思人生應該如何生活。
人生應該如何棲居?人應該如何存在呢?亦或是人是怎樣的一種存在?影片《海上鋼琴師》沒有給我們最終的答案,盡管如此,它卻指引我們去思考這一切。1900的人生是一場喜劇,也是一場悲劇,上帝賜予了他天才的靈感以及一雙無可媲美的靈巧雙手,大海與他融為一體,使得他足以在有限的琴鍵上馳騁,演奏出無限的樂曲,你會認為他是上天的寵兒,但他卻是一名社會的棄兒,從小成長與船上,養父丹尼因他沒有任何出生證明文件,害怕被人搶走,以至于不允許他離開船半步,他沒有做為社會存在的證明,船上的旅客只是他人生的匆匆過客,1900僅是他們記憶中的一瞬,隨著他們的遠行而淡忘,1900僅有一位朋友小號手麥可斯,在船上同甘共苦的歲月使得他們互相依存,但這微薄的依存是無法證明1900的存在的,以至于與世界隔閡,這正是他的可悲之。,他曾試圖下船,卻又退卻了,理由很簡單,卻很真實,因為那無限蔓延的城市讓他看不到盡頭,下船之后他不知該走向何方,這種茫然的恐懼圍繞著他,終究釀成與弗吉尼亞號共赴大海的慘劇。
1900的樂曲不應在凡世,應該留于天堂,他的音樂才華不僅使他的名字流傳于弗吉尼亞號上,也驚動了當時物欲橫流的世界,爵士樂的始祖慕名向他挑戰,在波濤洶涌的郵輪上,一場較量無可避免,這不僅是名利之心與純凈心靈的較量,還是凡世樂音向天堂之聲的沖擊,事實證明,純潔的心靈才能譜寫動人音符,挑戰者在嘲諷聲中狼狽地逃離,1900的音樂也因此為世人所追捧,名利、金錢的誘惑也隨之而來,然而正如1900能在樂隊演出中喊出的:“Fucktheregulations!”,將規定拋之于腦后,面對社會的誘惑,他只回應了一句:“音樂是不能和演奏者分離的”,將已將錄制好的樂曲奪走,選擇了孤獨的音樂,放棄了名利的世界,在我看來,這不僅是一句簡單的回答,他鞭笞了當時的拜金主義思想和對權勢的狂熱,引出了埋藏于人內心深處的吶喊,純凈的心靈容不得玷污!
麥克斯曾試圖用財富以及名利勸說1900下船,而1900做了真實的回答:“陸上的人喜歡尋根究底,虛度很多的光陰。冬天憂慮夏天的遲來,夏天擔心冬天的將至。所以你們不停到處去追求一個遙不可及、四季如夏的地方—我并不羨慕”。這是何等淡然的心態,以至于不由得拷問自己,當我面臨如此抉擇之時,是否能這樣取舍,存在于社會聯系之中的我們有多少不愿為而又不得不為之的東西,驅使著這一切的終究是我們內心的觀念,坦然承認,我們無法做到像1900那般的豁達,因為我們始終被社會這個大鏈子所牽引著,這是無法回避的,盡管我們無法拋棄一切的世俗觀念,但我們還是能做到守住內心的那一份凈土的,我認同理解1900的人生觀、價值觀,但這一切并不是屬于我的,因為我們在生活之中有著太多的不同點,追求名利而不狂熱,向往財富而不癡迷,永遠也不要做權勢的奴仆,我想這樣才會是一個比較現實的觀念吧。
我與1900不同,我自小不具備音樂才華,唯有對繪畫情有獨鐘,對藝術的認同感或許是我們的共通之處。我憧憬過用藝術改變我的人生,我知道1900不會如此,盡管他的才華足以讓他的人生轉變,在他眼中的人生不過是走一條路,住一棟房子,一塊地,選擇一道風景欣賞,選擇一種方法死去,然而對我而言,這種觀念過于消極,人生是有所選擇的,也是絢麗多彩的,每一片家園,每一處風景都值得我們寄予感情,有所流連,人生有其理想,盡管來去匆匆,但充滿意義,以至于在我們離開人世時,也能看到那一道道真摯的淚痕。
1900是社會的棄兒,但他也有過家,弗吉尼亞號就是他溫暖的家,而大海,則代表了他的生命的歸屬,他沒有家庭,但不足以讓他失去愛情,丟掉愛的資格,世界不曾證明他來過人世,但這又何妨呢?他只要能活在麥克斯的記憶之中就足夠了,因為友誼是能夠跨越生死的鴻溝的。在火光之中,弗吉尼亞號沉沒于大海,伴隨著1900內心深處的琴弦聲,天堂不知道會是什么樣子?應該會有琴聲吧。沒關系的,只要有鋼琴就好,一場生離死別,不屬于社會的天堂之聲終究魂歸天堂。
一切都已經結束,但一切又都沒開始過,因為1900不曾屬于這個世界,琴聲停止響動,他走得不留痕跡,但“天堂之音”卻曾響徹過。
【海上鋼琴師的觀后感】相關文章:
海上鋼琴師觀后感150字篇7
陸地上的人喜歡尋根問底,虛度了大好光陰。冬天憂慮夏天的遲到,夏天則擔心冬天的將至。所以他們不停地四處游走,追求一個遙不可及、四季如夏的地方——面對這一切,那個叫1900的鋼琴師會淡淡地說:“我不羨慕。”
電影《海上鋼琴師》,講了一個人的故事。男主人公名叫1900,他是一個被人遺棄在蒸汽船上的孤兒,被船上一位好心的燒爐工收養,然而燒爐工在男主角8歲的時候意外死亡。過人的天賦使1900無師自通,成了一名鋼琴大師,但宿命也令他天然地對紅塵俗世深懷戒意。縱使后來遇上了一位一見鐘情的少女,他思量再三后,還是放棄了上岸尋找初戀情人的沖動。他永遠地留在了船上,即使到了最后,唯一的好朋友馬克斯警告他廢船將要被炸毀,他也不愿離開,于是從出生開始就沒有離開過維吉尼亞號的1900最終與船葬于海底。
1900,這個既沒有出生紀錄,也沒有身份證明的人,沒有留下一點痕跡就在人間蒸發,就如流逝了的音符一樣,渺無蹤影了——讓我們常常思念他,但再也找不到他。
如果他放棄那無謂的堅持,那他的人生不是會有另一番風景嗎?
是的,一個真正會生活的人,一個真正熱愛生活的人,就應該與命運抗爭,離開井底,去往更開闊的天空,而不是逃避世界,放棄生命,對世間絕望。1900本有那么難得的天賦,有那么美滿的愛情,有那么光明的未來。那次,馬克斯都已成功勸說他下船了,甚至他都要走下船了,但當他看著紐約這座城市時,感到非常陌生和恐懼,便又放棄下船了。他最終還是與世界失之交臂。
1900曾說:“我那時穿著大衣,感覺也很棒,覺得自己前途無量,然后我就要下船去。放心!完全沒問題!可是,阻止了我的腳步的,并不是我所看見的東西,而是我所無法看見的那些東西。你明白么?我看不見的那些。在那個無限蔓延的城市里,什么東西都有,可唯獨沒有盡頭。根本就沒有盡頭。我看不見的是這一切的盡頭,世界的盡頭。”是啊,世界的盡頭,人生的盡頭,那里應有回憶,沒有盡頭,是因為他沒有真正活過。外面的世界,他連經歷都沒有經歷過,卻已絕望了。原本,他的過人天賦,他的美滿愛情應該都是他面對世界的動力。他卻拋棄這些,寧愿放棄自己的生命來逃避這個他恐懼的世界。他認為“陸地”對于他來講是一艘太大的船,一個太漂亮的女人,一段太長的旅行,一瓶太刺鼻的香水,一種他不會創作的音樂。他已喪失了生命的意識了。
他想結束生命來尋找自己的盡頭,逃避世界的盡頭。的確,世界沒有盡頭,真正的盡頭在自己的心里,只要你經歷過,活過,就一定能看到真正的盡頭——你生命的價值。而他渴望在有限的空間,找到自己的堅持和熟悉。當無限的世界邀請他加入時,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死亡。那他死得其所了嗎?他看到天賦對于他的意義了嗎?他聽到世界對他的召喚了嗎?他感到愛情的真諦了嗎?沒有。
蔚藍的大海總是載滿了回憶的,無論它是快樂的,充滿希望或不堪回首的……可惜1900沒有看到真正的海,或許現實世界真的太讓人感到陌生、恐懼和殘忍吧。但我們這些未來的演奏者,就應該積極入世,經歷世事,認知世界。雖然我們改變不了世界,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擁有強大的內心,去包容世界,去追求未來,奏響自己的命運交響曲。
我想——海上,其實應該是鋼琴師起步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