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第一課的反思觀后感
寫觀后感的過程是一種對電影深層內容的分析和解讀,可以幫助你更深入地思考電影背后所傳遞的信息和思想。開學第一課的反思觀后感要怎么寫?接下來給大家帶來開學第一課的反思觀后感,方便大家學習。
開學第一課的反思觀后感篇1
觀看開學第一課的的觀后感
我今天看了《開學第一課》,我深受感動。
聆聽宇航員劉洋阿姨解說宇宙的奧秘、美麗,感受她們迫不急待想回到祖國的懷抱和在太空受到的困難。
聆聽游泳冠軍們訴說練習時的煎熬和奪冠時的驕傲與自豪。
看大山里最美女教師忍受著大山里交通不便,在給大山里的學生們上著大山里孩子們聞所未聞的課程,學生們給老師送花,唱自己編的歌,希望老師能留下來。
大成哥哥能自己制作各種奇怪的樂器,吹奏神奇的曲子,其實這些都是我們身邊的一些小物品做成的,太歷害了。
徐莉佳姐姐有一次訓練時不小被大浪卷入海底,因此有一些護送人員就會在深海處做保護。
吳斌叔叔雖是一名普通司機,但卻能做出不普通的壯舉,為了24個人的生命而犧牲自己年輕的生命。
體操隊員們為我們展示了團結的力量。
于丹教師為我們講授了什么是小美,什么是大美,教會我們從身邊發現美,并養成小美的好習慣,將來匯聚成大美。
其時,我們身邊也有許多“美麗”的人和事,美無處不在。每天清晨,大街上都會有一些清掃垃圾的環衛工人,使大街上干干凈凈的。我身邊的同學們互相幫助,誰的筆忘帶了,馬上就會有人拿出自己的筆給她用。誰要是生病了,就會有人陪她去看醫生。有的同學題不會做了,就會有人為她講解。我們的老師每天都非常辛苦地為我們傳授知識,教育我們如何做一個心靈美的少年。我們的老師、同學、甚至素不相識的人,瞪大你的眼睛,善于發現美的同時,也要好好學習,做一個美的、有用的人,把我們的美也傳遞下去。
探索美、創造美、傳遞美、和諧美,這些美都在我們身邊。你,發現了嗎?
開學第一課的反思觀后感篇2
開學第一課小學生觀后感800字
在這次得開學第一課中,有很多的感人的事情,和細心的老師。有幽默的時候,有感人的時候。還有很多明星、巨星、專家的致詞。
一開始,首先提到了一個了不起的小男孩,他雖然才十歲,而且眼睛有殘疾,看不見東西。但是他鋼琴彈得很好,他因為自信,所以奪得了鋼琴比賽總決賽第3名的好成績。他叫劉浩。他的母親自學就帶他離家出走,帶著電子琴去了北京。租一間小小的房子住。劉浩媽媽到處找鋼琴老師,但是鋼琴老師們都不收劉浩,因為他是盲童。小小的劉浩并沒有放棄,他每天都在家里練鋼琴。漸漸的,鋼琴的八十幾個按鍵他全都背熟了位置,彈得很出色。后來,北京慈善福利會供劉浩去了盲童學校,他在那里盡情地學鋼琴,最后憑著自己的自信拿了獎。
接著,又提到了一位很好的老師,他叫張中華。張老師在重慶山區教貧困孩子知識,他待人很好,有時候,他會騎摩托車搭學生去學校,甚至他還會買包子給學生吃。他下載了邁克爾·杰克遜的舞蹈,接受了體育老師的舞蹈培訓后,他親自教學生跳杰克遜的舞蹈。同學們都非常喜歡這個老師。張老師還拍了許多照片作留念。
然后,國際巨星成龍也致詞了,他跟大家講了一個故事:他有一個朋友很有錢,但是他的兩個女兒好吃懶做,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他為此是煞費苦心。有一天他一回家,就對家人說:“我破產了,銀行的人很快就會來討債,我們趕快搬家。”于是他們就從1000平方米的別墅搬到了50平方米的舊房子。等到他的孩子們都事業有成后,他就告訴他們:“其實當年自己破產是騙你們的。”這讓我們明白了一個道理:幸福要靠自己賺得。
后來又講述了很多的故事,還有很多明星致詞,比如說于丹啊,郎朗啊,楊利偉啊......
還講了最“美”女孩和最“美”媽媽的故事。
最后,由一首關于幸福的歌結束了開學第一課。
開學第一課的反思觀后感篇3
你們還記得現在的新冠疫情嗎?你們還記得那群抗疫戰士嗎?你們還記得那個在列車上昏睡的身影嗎?當《開學第一課》開始之時,每個人的努力都會展現在舞臺之上。
這次的《開學第一課》比較特殊,在舞臺上我們可以看到,一個身患漸凍癥而依舊堅持在崗位上的人,一群不懈努力,日益辛勞的醫者,還有我們熟知的鐘南山爺爺。在那之前回憶一下,當病毒爆發時,那九萬人的感染人數,現在又剩下幾個呢?不過區區600人,連零頭都沒有打到。在這一切的背后,你可知是多少人的辛苦付出。這些醫者平易近人,一個身染病毒卻正在備戰高考的女孩兒在他們努力下沒有耽誤一分一秒。大年初一這么無法與家人團圓,而是坐上了去往武漢的車。縱使前方九死一生,他們也不會退縮。救死扶傷是他們的信仰,戰勝病毒是他們的責任。我們不會再帶上冰冷的口罩,是他們夜以繼日的努力。我們安心上學,為我們擋在面前的是他們的身影。當他們付出時,我們無以為報,只能為他們送上禮物,用自己的歌聲鼎力相助。當萬眾一心之時,那便是所向無敵之日。在那一個個疫苗的背后是無數的傷痕。團結凝聚起希望,熱愛祖國,同心協力,團結奮進,頑強拼搏,共同建設我們的美好家園。這是《開學第一課》,也是那些抗疫英雄教給我們道理。
在醫者的前線保護下,北斗衛星成功發射,當我們仰望天穹之時,不要忘了那群在地上的醫者的努力。
開學第一課的反思觀后感篇4
校園是我們每天生活、學習的地方,每天大約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在學校里度過的,因此校園的安全直接關系到我們的生命安全。作為小學生的我們,安全意識都比較淡薄,是整個社會中的弱勢群體。因此,在學校里,老師們經常圍繞“校園安全”這個話題對我們嘮嘮叨叨,學校也采取多種有效形式,強化管理措施,充分利用班會、升旗儀式、專題講座、墻報板報、校園廣播、網絡等方式對我們開展宣傳教育。但很多同學都只是聽聽,在行動上沒有充分重視,這樣就引發了很多不必要的意外事故。
我曾經歷這樣一件悲慘的事件,那是我上四年級時,一天下午放學,我興高采烈地背著書包和同學一起朝校門口走去,這時放在書包側邊口袋的不銹鋼水杯丟落在了地上,我正想俯下身去撿,誰知我身后突地躥出一個身影,他立刻撿起了水杯往樓上跑去,我定睛一看,是我們班的調皮鬼林宜杰。我急忙去追他,邊追邊喊到:“快把水杯還給我,”他一邊跑一邊朝我笑著說:“不給不給,有本事你來拿呀!”我生氣極了,一邊追一邊沖他吼到:“你再不給我,我就告老師了,”這時的他已經跑到了三樓樓梯口了,而我還在二樓,他一聽說我要告老師,就笑嘻嘻地對我喊:“你接住吧,我扔下去給你。”當時的我要杯心切,根本沒有意識到高空拋物危險的存在,立刻伸出雙手去接水杯,誰想到水杯沒有接住,還砸在了我的臉上上,疼得我死去活來,號啕大哭,聞聲而來的老師立刻送我去了醫院。醫生告訴我們,真是萬幸,僅僅只差一公分的距離就砸中我的右眼了,如果砸在眼睛上后果真的不堪設想。現在每當我想起這件慘痛的經歷,我還心有余悸。
生活中沒有偶然的“事故”,只有可預防的傷害。如果我們可以為了前途好好讀書,為什么不能為了生命主動學習一些自救技巧,培養安全意識呢?只要我們平時多一份細心,多一份警覺,多一些安全防范意識,發現生活中的安全隱患,我們的生活就能多一份平安,多一份美好。讓我們一起,用智慧打造平安的校園,用青春譜寫生命的樂章!
開學第一課的反思觀后感篇5
20_《開學第一課》再一次將我的思緒拉回了20_春節期間,疫情突如其來。武漢告急!湖北告急!確診數不斷攀升、床位緊張、醫護人員緊缺、物資難以為繼……但這沒有嚇倒英雄的中國人民。在疫情防控最緊張、最艱難的時刻,黨中央果斷實施“一省包一市”對口援助等策略,拉開了馳援武漢、馳援湖北的大幕。
星夜馳援,車輪滾滾。各地醫護骨干緊急集結奔赴武漢等疫情嚴重地區,抗疫醫護物資緊急輸送到最前線,火神山醫院、雷神山醫院和16所方艙醫院以驚人的速度高標準建成投入使用。白衣戰士“連軸轉”,施工人員“三班倒”,車間工人“白加黑”,定格成震撼心靈的生動畫面。這就是抗疫精神的磅礴力量。
弘揚抗疫精神,就是要凝聚各方力量,共同推動發展。疫情雖然給我們造成了嚴重的損失,增加了發展的困難,但同時也激發了全市人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精神動力。要以此為契機,進一步強化全局意識、大局意識,圍繞發展這個中心,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團結各方力量,形成推動發展的強大合力。
弘揚抗疫精神,就要在推進廣元發展新跨越的道路上團結奮斗,互相幫助,互相支持,共同前進。在我們前進的道路上,各方面都可能會遇到很多難關和挑戰,要像抗疫搶險那樣,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攜手戰勝困難,并肩應對挑戰。
弘揚抗疫精神,就是要戰勝一個又一個困難,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發展沒有現成的路可走,發展的過程就是攻堅破難的過程,要把廣大干部群眾在抗疫救災斗爭中激發出來的巨大熱情和高昂斗志化為強大的動力,不畏艱險,排難而進,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開學第一課的反思觀后感篇6
此時的森林防火一切還是那么的寧靜,那么的和諧!但突然,山頂上的一道火光打破了平靜……小喜鵲急忙跑到一棵老榕樹前,停了下來,說:“大家快跑!有一個火!直到那時,鳥兒們才明白發生了什么事。于是他們都逃走了。很快,火吞噬了半個山,火從山頂到山腳看起來像一條龍棲息在山上!是的!這樣的火災在我們國家發生過無數次。每年至少有五起火災。面對這樣的災難,人類不僅不能預防災難,而且經常制造災難。例如,當人們去掃墓的時候,或者當人們去野餐的時候……這些是災難的原因。有句諺語說得好:“萬人不亂開槍,一人不小心釀成大禍”,這完全沒有錯。
有時,一個小煙頭扔的人可以燒毀一座山。如果我們繼續這樣下去,我們國家的樹木和森林將會越來越少,空氣將會越來越少,我們的日常必需品:紙,以及木制的桌子、椅子、凳子、筷子……它會隨著我們生命中的樹木一起消失。人類也將生活在一個沒有氧氣的世界。森林防火關系到千家萬戶。森林是人們在林區生存的物質基礎。森林火災給林區人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困難。1987年,大興安嶺森林大火不僅造成200多人死亡,而且使5萬多人無家可歸。這個消息讓我們知道森林火災對人類、房屋和動物的危害。
因此,我們必須加強森林火災的預防,使森林火災遠離我們,使世界成為一個綠色家園!
開學第一課的反思觀后感篇7
九月一日的朝霞照拂著同學們的身影,伴著我們走進久違的校園。對于開學,有的同學會期待,有的同學也會覺得惆悵,還仍然懷念假期歡樂的時光。但是九月一日開學日的到來也帶來了一檔電視節目,那就是《開學第一課》。
說起《開學第一課》,這是一檔有著很多年歷史的電視專題節目,《開學第一課》會邀請來熱點事件的當事嘉賓來介紹親身經歷的故事,這些嘉賓都是對祖國的發展。對社會的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人物。在他們身上,我們可以感受到偉大事業的成就絕對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而是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的堅毅前行而得來的。
轉眼間就來到了晚上八點,《開學第一課》如期在中央電視臺播出,我與千萬學生朋友們一道,在直播畫面前上這堂專屬學生朋友們的《開學第一課》。今年的《開學第一課》的主題是奮斗成就夢想。請來了幾位嘉賓講述他們的故事,在嘉賓們生動的講解之中,我們也與熱點事件拉近了距離,對祖國,社會的發展有了更加深切的了解。在嘉賓們的故事中,我感受到了新時代的偉大成就得來的不易,有一句話說得好:“哪有什么歲月靜好,只是有人在替你負重前行”。正是有這些為祖國發展默默付出的人們,我們才能享受如今的美好生活。
《開學第一課》每年都在播出,每年都會帶給同學們不同的感受,這是一堂生動精彩的愛國主義教育課,也是我們開拓眼界,增長見識的一道窗戶。
開學第一課的反思觀后感篇8
開學第一課2021觀后感
20__年《開學第一課》9月1日再次“開講”,并首次將“父母”的角色引入孩子們的開學課堂。“童話大王”鄭淵潔、青年歌手容祖兒、黑豹樂隊塬主唱秦勇…
開學第一課20__600字
家有父母老人,是子女的最大幸福。堂前敬孝,是最大的善事。
孝順不能等!孝順,是稍縱即逝的骨肉親情;孝順,是無法彌補的至親至愛。在父母健在時,經常抓起手邊的電話想打就打,問候他們是否安好,并報自己一聲平安。或常回家看看,幫父母刷刷碗,陪父母聊聊天,在他們膝下承歡,共享天倫之樂。你陪一天,就少一天了,老人就多一天的幸福,你就少給自己留一份遺憾!
父母的愛伴隨我們一生,似指路明燈引導我們前進,他們的愛是無私奉獻、不求回報的。而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有一份的心,感恩父母含辛茹苦把我們教育成人,給我們最好的物質條件和教育資源。當歲月碾過父母的青春留下皺紋和白發,我們捫心自問,是否做到了及時孝順父母。孝順未必一定是物質上的,更多的是給父母貼心的關懷,經常性的一個電話一句問候,都能給他們帶去貼心的滋潤和甜美的撫慰。
工作閑暇之余,打個電話回家,和父母拉拉家常;逛街的時候,別忘了給父母買點貼心的禮物,不管你買什么,他們都會喜在心頭;節假日盡量抽出時間陪陪父母,常回家看看。
朋友們,如果你們的父母仍然健在,那么我很想對你說,不要讓父母總是翹首以盼,等你們回去,孝順是如此的簡單,我們每個人都做得到,那么讓我們從今天開始立即行動,把我們的孝心毫無保留的送給父母,不要讓自己后悔沒有盡孝道。
父母恩勝萬金,春暉寸草心,推衾送暖舐犢情深,盡孝守本份……一首《父母恩》唱出了子女的回報父母的感恩之心,讓我們學會感恩父母,用一顆感恩的心去對待父母,用一顆真誠的心去與父母交流,讓我們的孝心和父母時刻相伴。
孝不能等,常回家看看,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待。
開學第一課20__觀后感500字
鐘子明已經三十而立了,回想起父母對自己最有益的影響,鐘子明說他始終對一句話念念不忘,他的父親從他很小的時候就經常告訴他:“男人任何事情都可以不知足,但感情要學會知足。”
在很多事情上他都記著這句話,雖然他在事業上非常“不知足”,是個工作狂,經常為了業務在德國和重慶兩頭奔波,但是他對很多人都心存感激。
尤其是自己的妻子,帶著兩個三歲的孩子在家操勞,哪兒也去不了,“我很愛我的老婆,真的很感激她。”鐘子明由衷地覺得,一個女人能為了自己,甘愿獨自在家處理這些瑣碎的事情,真的不是理所當然的。
所以每次出差,鐘子明都會帶一個小禮物回家,有時候太匆忙,哪怕在機場買一本小書也要帶回去給妻子看,在家不多的日子里,鐘子明還會給老婆打洗腳水。
鐘子明家是龍鳳胎,雖然孩子現在很小,但是鐘子明已經開始在教他們如何報警,如何分享,還教兒子學會玩沙和爬樹,覺得小孩子應該多親近自然,懂得一些常識,“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接地氣。”鐘子明笑著說。
鐘子明對孩子并沒有過多的要求,只想他們最起碼能成為合法的納稅人就滿足了,最重要的是,他和自己的父親一樣,也希望孩子從小就懂得感恩。
一次,鐘子明的妻子告訴他,有天發現家里相冊的全家福不見了兩張,卻在整理兩個孩子的書包時在他們的文具盒里發現了。
問他們怎么回事,兩個小家伙嘰嘰喳喳地解釋說,是因為覺得爸爸媽媽對他們很好,還為他們做風箏玩,所以就想隨時把爸爸媽媽掛在心上,這才把照片放在文具盒里。
雖然是一件很小的事,但作為父親,鐘子明聽了心里覺得很感動,覺得孩子開始懂事了。
開學第一課20__觀后感300字
彭虹的母親是家庭婦女,父親是鋼鐵廠的工人,雖然都沒有什么文化,可從小父母告訴她最多的一件事情就是讀書和學習很重要。“他們讓我盡量多學東西,不是只是成績好。”彭虹說。
彭虹的女兒李采依今年11歲了。夫婦倆平常除了看重孩子書本上的學習之外,更想讓女兒全面發展一點,“我平常就是經常說她,不要學得很痛苦那種,要學會去從各種各樣的事物中發現樂趣。”彭虹說。
她覺得女兒班上的有些同學就很痛苦,被家長逼著報了好幾種興趣班,孩子吃不消,把興趣也消磨沒了,于是也沒有對女兒有過多的強求,給她自己去發現和學習的機會。
這個暑假,夫妻倆抽空帶女兒去北京的舅舅家玩了兩個星期,回來之后,讓他們感到驚喜的是,李采依突然很堅定地告訴她自己很想要學鋼琴,愿意犧牲雙休日中的一天去學鋼琴。
原來是他們在北京一家西餐廳吃飯的時候,李采依被餐廳角落里的鋼琴聲給迷住了,就很自發地想要去學。
“以后她對什么感興趣,只要在不過多影響課業的情況下,我都支持她去學。”彭虹笑著說。
開學第一課20__觀后感300字
彭一鳴今年30歲,在一家投資公司上班,妻子在一家私企當文秘,兒子正在讀小學一年級。
彭一鳴打小就生活在重慶,作為知識分子的父母從小對他要求嚴格。彭一鳴家里有著明確的家規,諸如出去玩回家第一件事情是要洗手,吃飯的時候手指頭不能翹著,要等到父母一起吃等等。
他記憶最深的是有一次,和小伙伴出去耍得很晚才回家,他爸爸到處去找沒找到,回到家被他父親用藤條狠狠揍了一頓,那一次讓他學會了人要有原則,彭一鳴記得他父親的口頭禪就是“無規矩不成方圓”。
彭一鳴的兒子現在珊瑚實驗小學讀一年級,在彭一鳴眼中,自己的兒子是個很有靈氣,有個性的小孩。“現在時代變了,教孩子也不能像以前那樣不聽話就又罵又打,即使有時候他犯了錯,也是好好和他說。”
彭一鳴回憶,有一次兒子過生日,本來說了要給兒子買最喜歡的玩具,一下班忘了,不過兒子不依了,“爸爸說話不算話,答應了我的事就要做到。”彭一鳴沒辦法只好出去給兒子買了玩具。
事后彭一鳴對兒子說:“你看,爸爸答應你的事情做到了,那你以后也要說話算話,不能撒謊。”
“大人要做小孩子的榜樣,如果我不給他買玩具,那他可能就覺得爸爸都說話不算話,自己也要跟著爸爸學,那這樣就教壞孩子了。”彭一鳴說,教孩子要以身作則,不能因為自己是大人就能對孩子敷衍了事,成了孩子壞的學習對象。
開學第一課20__觀后感400字
34歲的馬佑年是從大山里走出來的,他小時候和父母住在萬盛白果村,那時候家里比較窮,他在一邊打豬草一邊寫作業的艱苦條件下完成了高中學業,高中畢業以后馬佑年比較迷茫,準備在家幫著父母種莊稼、喂牲口。
不過父母支持他去外面打工,馬佑年還記得當初父母給他說的,要他去外面闖闖,呆在家只能一輩子種莊稼。
馬佑年經過十幾年的拼搏,有了家庭,工作也很穩定,“我父母雖然沒什么文化,但是卻教會了我最重要的生存之道,那就是積極上進,敢于拼搏。”馬佑年感激父母教會他的生存之道。
馬佑年的兒子在鵝嶺小學讀五年級,妻子辭職在家專心照顧兒子,不過兒子在學校成績一般,但他并不擔心兒子的學習成績。
在一次家長會上,老師給馬佑年說:“你娃兒還是很乖,不過他的成績實在馬馬虎虎,你在家要多看著他,多輔導他完成作業。”
在馬佑年看來,現在兒子學習成績不理想,也不能逼得太緊,他就給兒子說,要努力學習,只要努力學了,真的沒天分也不怪你,以后去職業學校學一門手藝,出來好好干照樣不比那些讀大學的差。
馬佑年表示,他雖然學歷也不高,但是社會這門課是學校教不了而他能教的,他覺得只要兒子能學會積極上進,踏實肯干,以后就不用擔心了。所謂三十六行,行行出狀元,這就是馬佑年對兒子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