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貓傳》觀后感
由觀而引出感,這開頭部分就好比一條醒目的標語或引子一樣,先交待清楚看了什么影片,有什么感想。一般來說,觀后感要求簡明扼要、開門見山,千萬不要繞圈子、賣關子、遮遮掩掩,而是要用肯定的語氣概括地說出感受。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妖貓傳》觀后感 ,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幫助。
《妖貓傳》觀后感1
這不是部看了就忘的爆米花片,看時覺得很難代入,大部分時間都非常出戲,但全部看完,回味完整情節卻發現非常有意思,一切都理順了,居然是個完成度非常高而且非常美好的故事,次片有太多細節,在解讀后,我對此片故事內核和立意的喜愛居然超過了畫面。
故事開始時,安史之亂已有三十年,此時的唐朝精氣神已然不在,故事前半段的唐朝,君王無威,臣子無骨,繁華中伴隨濃濃詭譎之氣,毫無煌煌大氣,盛唐似乎已成為另一個世界的傳說甚至美麗的幻覺。在這種大環境下,主角白樂天登場,他是個盛唐精神的仰慕者,為了追隨和歌頌盛唐創作長恨歌他愿意付出一切,頂風冒雪苦求一字,屈才當一個書記官,只為能描繪他心目中的盛唐。什么是盛唐?白樂天是個詩人,他心目中盛唐象征是一段真摯的愛情-李隆基與楊玉環的千古奇戀,他深信李隆基和楊玉環的愛情是真摯的,也深信詩仙李白對盛唐對楊玉環的贊美是真實的,在不斷臆想中他也成為了楊玉環的仰慕者。他的半生為了這段愛情而活,但他內心其實一直是擔憂而困惑的,他擔心那段愛情并不真摯,畢竟楊玉環之死是個死結。白樂天的設定是一個非常單純的純粹詩人,他很唯心的把盛唐和那段愛情畫上了等號,如果這愛情是假的,那盛唐就也只是幻覺,這對他意味著整個世界觀和信念的崩塌,他的人格不允許他歌頌虛假的美好,他會選擇直接燒毀耗費半生的長恨歌。尋找盛唐就是本片貫穿始終的第一條主線,被歌頌被傳唱的盛唐是否如傳說般美好值得仰慕?
妖貓是一個線索,他指引白樂天和空海尋找這一切的真相,妖貓借阿部仲麻呂這個倭人展現了他看到的盛唐以及楊玉環和李隆基。表面看,盛唐之包容大度,古今未有,李隆基樂于與天下人分享楊玉環之美,阿部這樣的倭人也能中進士為官,極樂之宴之奇幻瑰麗匪夷所思妙之巔峰。然而這一切其實虛假如幻術,包容之極其實乃為超然蔑視,正如片里旁白所言,李隆基自視為宇宙之子,一切都是他的私有物乃至玩物,自己才是宇宙中心,盛唐的一切都是他造就的,所謂包容都是他的施舍。
極樂之宴展現了盛唐風采后就是發掘楊玉環死亡之謎了,這時我才發現了本片的第二個拷問,世間有無真摯的愛情?楊玉環死亡真相是非常可怖的,幾乎摧毀了白樂天的信仰-順境之時愿意為楊玉環獻上帝國
的李隆基在逆境下背叛了楊玉環,背叛了他們的愛情,用最殘忍的方式終結了楊玉環的生命。失去真摯愛情守護的楊玉環是那樣的脆弱,像美麗的泡沫一般。難道世間沒有永恒真摯的愛情,沒有真正堅定真誠的信仰嗎?楊玉環如此,盛唐精神難道也是一樣?這應該是白樂天得知真相時的泣血哀鳴。
不過,萬幸的是,世間居然有白龍這樣的奇男子存在,他因為楊玉環幾句話的善意就將自己的一切奉獻給了她。斷腿,背師,斷友,為了守護楊玉環的遺體不惜被千蠱所咬甚至化身為妖貓。痛恨李隆基的背叛而折磨其幾十載,甚至追責金吾衛首領的三代子孫。得知白樂天著長恨歌后不忿楊玉環之遭遇又引領白樂天知道這段愛情的真相。
李隆基之愛是視其為私有物,但自己才是最重要的,白龍之愛則是橫跨無盡歲月歷經萬難守真如一的守護。最后,本片的結尾,白樂天欣然決定長恨歌一字不改,因為世間有白龍對楊玉環這樣的真情在,值得千古傳頌,曾經有這樣的守真如一存在,那盛唐就自然真實存在,值得萬古敬仰。
我熱愛這個故事,作為一個非常軸,哪怕三十歲還喜歡分清對錯黑白的人,我喜歡這個執著求真的故事,我希望這世間如同這個故事一樣,即使有再多烏云詭譎,但終有真誠存在,美好存在,盛唐真的存在。
《妖貓傳》觀后感2
昨天偶然刷到關于《妖貓傳》的解讀博文,重新引起我對這部電影的興趣。記得第一次看《妖貓傳》的時候,只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那只黑貓,居然有種驚悚片的感覺,以至于看到黑色的貓咪,都會心生恐懼。再次看《妖貓傳》,貓還是那只略帶恐怖的貓,內容主題卻有了不同的體會、感悟。
看完第一個感嘆的人物就是高力士,在歷史書以及人物傳記、老師的口中,高力士留給我的印象都是奸詐、勢利的小人,在電影中他居然有點可愛。第一處當李白威逼他脫靴子,原話是這樣子的:娘娘說過:極樂之宴無有尊卑上下之分,我找個官大的一試,果然就試出是假的了。高力士,你欺負皇上和娘娘啊!李白說完,高力士只能認慫地、含羞地、乖乖地幫脫靴子。第二處就是皇帝李隆基也寫了一首祝壽詩給楊玉環,對比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肯定相距千丈,給李白的獎賞就是逐出長安,以前一直認為這是高力士為了報復脫靴子一事而為的,高力士在背鍋啊!第三處,高力士原來背的還是高壓鍋,那就是楊玉環的死,當看到那么大的棍子抽打高力士,多少為他感到冤啊。
肯定也有人馬上反駁,不認同對高力士的解讀,因為大量的史書和故事都證明高力士是丑角,不急,文中有一句很有意思的臺詞,大概意思就是歷史可能是假的,史書可能被人改寫亂編的。這就產生我們對古人、對歷史的許多有趣的想象空間,我們無法穿越到古時候,一一還原歷史的真相。正所謂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的解讀都不一樣,由此也產生了數不勝數的古代影視、小說、動漫等作品,單單是李隆基和楊玉環的愛情故事,就有幾百部作品,如果加上學生們用于題材的寫作,成萬上億絕對不夸張。
所以特別欣賞和佩服陳凱歌導演的匠心獨運,獨在于以黑貓的線索帶動全電影的情節,以日本和尚空海和白居易一步步探尋,呈現了楊玉環與李隆基的愛情故事和馬嵬驛的真相,獨還在于呈現給觀眾,不一樣的可愛的高力士,不一樣的絕情自私的李隆基,還有比李白還要無法無天的白居易。匠在于陳凱歌導演審美哲學、堅持恒心,用六年時間,不惜血本按1:1的比例還原了那座流光溢彩長安城,可以用事無巨細來形容。
夢回大唐一度成為熱搜詞,也成為許多人心中的遐想,盛唐到底有多繁華?無疑的是它是我們中國歷史上一段璀璨奪目的歷史,一段令人心神向往的歷史。套用劇中的原話:白鶴少年早就不在了,貴妃,卻是永遠的貴妃。
《妖貓傳》觀后感3
回家的這幾天,每天都抱著百度網盤,看小說看電影,可算是把我之前欠缺的那些,都給補回來了。
其實,我并不是很喜歡,心里有什么就直接全部說出來的.,因為我害怕這個時候的自己,還是出于內心激動的狀態,說出來的話不經過大腦的思考,容易讓別人產生歧義,也容易讓別人誤會。
可是,看完這部電影《妖貓傳》之后的感覺就不一樣了。
我仿佛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突然從中發現了一些不一樣的東西,只不過這些對于現在的我們來說,還是不太成熟的。或者對于我自己來說。
我記得,當年他們也耗盡了力氣,但是卻不是想著,看透這些東西,全部都只是為了看穿人性,看透那些我們根本就不怎么了解的社會現實。可是,我想我們的終極目的,從來都不應該之浮于這樣表面的現象,我們應該發現問題,然后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只想看熱鬧一般的,不懂得最終的意義。
我知道,在《妖貓傳》的最后,楊貴妃的死去,包括這一個死亡騙局,楊貴妃自始至終都是知道的。你聽到了,李隆基說,要和她白頭偕老,可是卻還是和那個幻術大師一起謀劃,該怎么樣才能夠不用他們自己背負殺人的罪名,卻又可以完好無損地保全自己。
雖然我們都知道,《妖貓傳》也是編著玩的,娛樂大眾而已,可是同樣,他所傳達的道理卻是真的,包括哪些歷史,真的就那么容易被相信嗎?那些流傳下來的歷史,到底有多少才是真的。
我想,我們不知道,但是,我們應該心里有數。
《妖貓傳》觀后感4
這樣的人讓我惋惜
伴隨著民眾的歡呼和那幾近瘋狂的人山人海,她——一襲白衣,衣袂飄飄。就像神仙般散發著耀眼的光芒,蕩著秋千,從天而降。人群沸騰了,眾星捧月般地注視著她……
天生麗質難自棄
我不了解歷史上的她是什么樣子,我只知道電影中那個如泡沫般悲哀的她……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扶檻露華濃”是李白所做的《清平調》中所寫的詩句,本不是為她而寫,只是李白酒后一時詩興大發,用此詩來批判當朝沉迷女色,不理朝政的皇帝罷了。
看見了她,是在極樂之宴上。當時,李白被她的美攝住了,原來那句詩簡直是為她量身而作。她的氣質,美麗非常人所能想象。不正應了那句“天生麗質難自棄”嗎?她說,她很喜歡這首詩。可是,她的眸子里卻藏著一抹輕愁……
自古紅顏最薄命
是的,她很美,美得令人抓心,憑誰見了她都會被她吸引。就連那個倭國人阿布仲麻呂都成了她的忠實粉絲。可是美又怎樣?最終卻背上了禍亂朝綱的罪名。
安祿山起兵造反,與一個弱女子有何關?沉迷于酒色歌舞中的唐玄宗難到就沒有責任嗎?說什么紅顏禍水,說什么禍國殃民,人們將所有的錯都歸咎于她。她只是沉默,長嘆……
最是無情帝王家
馬嵬坡上,香消玉殞。
我知道歷史上的她是被唐玄宗一條白綾賜死,卻沒想到電影中她死的是如此讓人憤憤難平。她愛她的陛下,陛下卻騙了她。他讓她義無反顧選擇大義,用她的死來平息兵變。死就死吧,還要虛偽地騙她說會醒過來,會無恙,因為她是他的最愛!
她心里最是清楚,她知道皇上這是在騙她。但她還是喝下了那杯毒蠱。那樣欣然,那樣從容。仿佛她不是去赴死,而是去完成一個使命。
然而,縱是死,也不讓她痛快。先是喝下毒蠱酒,然后再被金針扎睡,雖然過不了多久自己會醒來,可是棺材卻被釘死。可憐的她在棺材里被毒蠱折磨醒來,用手使勁撓棺材,十指撓的鮮血淋淋,最后活活被憋死。
最是無情帝王家,說什么愛她,其實更愛江山。
看完影片的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靜。無論是歷史中的楊玉環,還是《妖貓傳》中的楊玉環,都讓我為之惋惜。
她生在極盛之時,卻凋零在唐朝衰亡之際……
《妖貓傳》觀后感5
“云想衣裳花想容”這是電影里妖貓引領白居易和日本高僧空海去尋找李白詩歌里歌詠的楊貴妃。當這句詩句出現在電影里時,你就不得不為這句詩著迷。云朵也想身披七彩霓裳羽衣,更何況是窗外嬌嫩的花朵呢。而身處深宮的楊貴妃又該是怎樣美艷。云朵、花朵都比不上她的天姿國色。
這部電影改編自日本一本魔幻系列小說《沙門空海之大唐鬼宴》。故事對白居易、李白、楊貴妃這三位有名的歷史人物進行了根據部分史實的故事延伸重構。將大唐盛世和大約三十年后白居易所處的歷史時代進行了聯接。李白寫《清平調》贊美楊貴妃,白居易寫《長恨歌》歌詠永恒的愛情。雖然《妖貓傳》是表現出了幻術師對楊貴妃的一往情深,而不是唐玄宗對楊貴妃的一片真情。或許《長恨歌》寫的也只是平常人之間的永恒的愛情,不摻假,平實而又安逸。
借用《長恨歌》最后兩句“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祝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