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的觀后感
認真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這時候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觀后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末代皇帝的觀后感,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幫助。
末代皇帝的觀后感1
我想說,看完這部電影后,最大的感覺就是恍如隔世,我仿佛就像溥儀那樣經歷了60余載的人生,從清末登基,到偽滿登基,再到建國后的思想改造,60年仿佛白駒過隙,回顧起來歷歷在目,然而,都像是一場夢。
終其前半生,溥儀都在皇權籠罩下不得逃脫。小時候被困在紫禁城,長大后被困在新京長春,皇帝這個名號就像是一條麻繩,把他捆綁得緊緊的。
我又想起溥儀小時候,周圍的太監都是這么教育他的:你是皇帝,你想要什么就有什么。那是一個皇權達到頂峰的時代,整個紫禁城都被一片昏黃的封建氣息所禁錮。在這種近乎變態的教育下,小皇帝自然就會生出一副極度自尊自大的性格。然而,他做了大半輩子的皇帝,卻幾乎沒有掌握到什么實權,終究只是個傀儡,先替清朝背黑鍋,再替日本人背黑鍋。他做著那個主宰者的夢想,卻終究無法企及。
電影中的那個蟈蟈是個喻示,在一開始的時候,它滿身青綠。在電影的最后,溥儀拿出了他曾經藏在龍椅下面的小籠子,小紅領巾打開籠子,蟈蟈爬了出來,早已變成了一身枯黃。蟈蟈被關在籠子里一生,得不到自由,當它重見天日的時候,那位曾經做了大半生皇帝夢的人,早已化身成蟈蟈了。
末代皇帝的觀后感2
歷史長河里波瀾不驚的一朵水花,在風雨欲來的昏暗天光里,搖曳出一片巨浪。
愛新覺羅·溥儀的一生,恍若南柯一夢,夢里時空交匯,撕扯著他的靈魂游離在一個被牛鬼蛇神占據著的光怪陸離的世界。
從無到有,從有到無。
看過太多的觀后感,都是在分析《末代皇帝》這部傳記電影和歷史映射出來的社會背景的關系,
我本身不是一個深通歷史的人,所以我僅僅想說一說溥儀本身的故事。
看完影片后我最感嘆的,莫過于溥儀豐富而充沛的一生。
是的,我愿意將這兩個向上的形容詞,用在他的身上。
我知道很多人在為溥儀悲哀的一生而感嘆,大概是用了“悲哀”這個詞吧,我忘記了,總歸是略顯悲劇的一生,一生都在拼命逃離,一生都在被迫接受,一生都在求而不得的境遇里徘徊游蕩,最終歸于平寂。這樣看來,也確實難以逃得過“悲哀”二字吧。
我從悲哀中,重新賦予了他兩個詞。
豐富。充沛。
就像我之前看到過的一句評論:“他的人生光是憑我貧瘠的想象都可以預見的跌宕起伏”。誰也不能否認,時光和歷史賦予他的印記,是我們所有人都無法通過親身經歷而獲得的。
從封建時代,殖民時代,到日本侵略,最后到新中國覺醒的社會主義時代,時代在變遷,而他所處的地位,決定了他的一生注定要隨著時代的變遷而充滿豐富的.變化,當然這種豐富變化的好壞自是另當別論了。
在時代變革的操控下,不管是為了成為真正的皇帝,亦或是能夠獲得心靈的自由,他都在人們看得見或者看不見的角落里,默默盤算著,像一只困獸般,將蓄謀已久的充沛精力,都用在時時為了沖破牢籠而躍躍欲試上面。
從最初懵懂無知的孩童,到最后遲暮白發的花農,從被迫接受到試圖改變,在我讀過太多的人物傳記里,沒有比他更豐富的人生經歷了。
懵懂無知時成為時代的掌權者,禁錮在紫禁城中成為那個時代中看似權力最大但是卻被束縛最緊的人,接受西方新式教育后想要獲得自由想要變革卻無力沖破紫禁城的渺小無力,偽滿洲國時內心放大的野心推動著他最終成為傀儡皇帝,在接受改造的時候選擇在廁所自殺時內心的惶恐和不適,--時期看到幫助過自己的監獄長被批而惶恐不安,最終買了一張票,回了自己家的平靜。
他所有的精力和力量,都化作時代的潤滑劑,時代推著他踽踽前行,而他也在不斷掙扎中,推著時代向前發展。
或許仍然是悲哀的一生,但是始終是普通人難以企及的豐富和充沛,吸引著無數人為他的經歷而感嘆,這大概就是末代皇帝最后的榮耀吧。
我用小四的一段話來結束這篇雜亂的小記。
“我們活在浩瀚的宇宙里,漫天漂浮的宇宙塵埃和星河光塵,我們是比這些還要渺小的存在。
你并不知道生活在什么時候突然改變方向,陷入墨水一般濃稠的黑暗里去。你被失望拖進深淵,你被疾病拉近墳墓,你被挫折踐踏的體無完膚,你被嘲笑、被諷刺、被討厭、被怨恨、被放棄。
但是我們卻總在內心里保留著希望保留著不甘心放棄跳動的心。
我們依然在大大的絕望里小小的努力著。
這種不想放棄的心情,它們變成無邊黑暗的小小星辰。
我們都是小小的星辰。”
看過很久的一部電影,一直都執著于一句話。
哪怕人生是一場悲劇,也要活得熱烈而豐富。
于是有了溥儀悲哀而又豐富充沛的一生。
也有幾分“好風光不如夢一場”的意思吧。
末代皇帝的觀后感3
溥儀這個人,我相信很多人都有爭議,有些人覺得他很無能,有些人覺得他很可憐,也有些人很羨慕他能做皇帝,每個人對他的看法都不一樣。前幾天看了一部有關溥儀的一部電影《末代皇帝》,讓我對中國封建社會的制度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也讓我對他的人生有了新的看法。
這部電影是外國人所拍攝,當我開始看的時候,就很佩服導演能對中國的文化如此的了解。這部電影講述了溥儀的一生,讓我們看見了一個人的大起大落和他的絕望與無奈。溥儀從三歲的時候就當選為皇帝,當時的他根本不知道皇帝這一次意味著什么,也不懂一個末代皇帝將要面臨的曲折,只有他那份天真和對世間事物的好奇,這讓我一開始就對他懷有同情心。
雖然溥儀做了皇帝,有了充裕的物質享受,但是也是最孤獨的,他沒有家庭沒有朋友,有點只是紫禁城那華麗的牢籠,對外面的世界一無所知,對于國家和天下他也做不了任何決定。當他弟弟和他說外面還有個皇帝的時候;當他母親去世的時候,他想跑出去卻被攔下的時候;當他看到紫禁城外面傳來陣陣的呼叫聲的時候,他明白了自己只是一個被軟禁的皇帝。電影中溥儀幾次絕望的看著城門,大聲叫著:“Open the door!“卻被無情的攔下,。溥儀的一生都被一道門禁錮著,既想掙脫又充滿了依賴。那些牢籠既是束縛他的圍城也是給他保護的外殼,正如他透過宮門看到紫禁城外面的老百姓的真實生活情景,貧民、乞丐、學生,他自知無法適應那種生活,但又想擺脫被那種被囚禁的生活。讓人覺得實在可悲。
溥儀青年的時候給他的老師說過,他想改變這一切,改變這里的規矩,但是他卻無能為力,成年后的他,另一個牢籠關住了他,那就是滿洲國。他被日本人所利用著,他也明知自己被利用著,他卻想反利用他們,重新建立自己的國家,但是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老年的時候,他被監獄所關押著,關押了10年,直到最后他才被放出來,但是監獄的生活也可以說是他的覺醒期。從一個高高在上的皇帝島一個被人唾罵的囚犯,讓他經歷大起大落,囚犯的生活徹底改變了他,最后他成為了一名花匠,過著平靜的生活。
電影的結尾是他一個人去了自已以前生活的地方,還告訴了門衛的兒子,自己是中國的皇帝,并且從龍椅下拿出他一直藏著的蟈蟈,看到電影的最后,讓人會有種莫名的悲傷,溥儀就像這蟈蟈,本來屬于大自然的,卻被關在籠子里,蟈蟈是人的玩物,溥儀卻成為歷史的玩物。
末代皇帝的觀后感4
周在北京故宮參觀的時候,腦海里不斷回放起電影《末代皇帝》中的經典畫面——年少的溥儀在一眼望不到頭的長廊內飛奔,長廊兩邊則是高達數米的紅墻。他在不停地奔跑,只為了追上被強行送走的阿嬤(奶媽)。最后,他來到了偌大的太和殿廣場上,廣場上空無一人,只剩下斜陽投下的影子,以及幾聲烏鴉的啼叫。
終其一生,末代皇帝溥儀的命運都像這場追逐戲一樣,無奈且徒勞。他不但無力追逐自己想要的東西,更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同時也無法保護自己想要保護的人。當他年少時,他以為作為皇帝,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讓其它人做什么,其它人就會做什么。但是,當阿嬤被送走時,他無法與她見上最后一面;當他的生母去世時,他被禁止離開紫禁城前去吊唁;當他想要清算紫禁城內太監官僚的貪污情況時,他們則聯合起來把庫房付之一炬;他三歲登基之后的第一次離開紫禁城,也是在軍閥的槍炮逼迫下成行的;他以為日本人會幫助他建立一個獨立平等的滿洲國,沒想到自己成為了日本侵華的傀儡與工具;當他反日的皇后(妻子)被日本人強行送走時,他能做的也只是不停地奔跑,然后面對緊閉的宮門與守衛的士兵。在奔跑的時候,他一定會想起幾十年前,他正是像這樣想要追上被送走的阿嬤;當面對緊閉的宮門時,他也一定會想起幾十年前,他正是像這樣被攔在紫禁城的宮門內,無法前去吊唁剛剛離世的母親。
我非常喜歡像《末代皇帝》這種史詩般的電影,類似的電影還有《阿甘正傳》《霸王別姬》《活著》等。在我看來,《末代皇帝》的結尾讓人有一種時空交錯的魔幻感,這讓電影主題得到了升華。尤其是電影的最后,年老的溥儀在刑滿釋放后,自己購買門票進入紫禁城。他在太和殿中自己曾經坐過的龍椅后面,找到了一個舊時的小盒子。當盒子打開時,一只在他年幼登基時玩弄過的蛐蛐鉆了出來。在我看來,這只蛐蛐正是溥儀的象征——他從登基時候開始,便被禁錮在「盒子」內;直到老年經過解放和改造之后,他才完成作為個人的「解放」。
最后,拋去故事劇情不談,作為最后一部、也是最知名的一部在故宮內取景(包括內景與外景)的電影,《末代皇帝》也非常值得向對故宮建筑、對清宮文化感興趣的朋友推薦。
末代皇帝的觀后感5
前段時間,我看了一部由意大利導演貝納爾多·貝托魯奇導演的電影《末代皇帝》。電影講述了中國末代宣統皇帝愛新覺羅·溥儀自三歲登基后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從唯我獨尊的萬世皇到一個鬢微霜的園丁的傳奇經歷。這是唯一一部在故宮拍攝的電影,得到了中國政府的重視和大力支持。據說拍攝期間英國女王訪華卻因為這部電影的拍攝而無法參觀故宮。這部電影在上映后獲得了九個奧斯卡獎項。影片在中國宮廷式的背景、莊重蕭殺的配樂以及黑與暗紅相結合的色調下緩緩拉開帷幕,溥儀的一生娓娓道來……
慈禧太后咽下最后一口氣時,蓋在她慘白枯槁面容上的那塊紗也封住了溥儀的自由。三歲的溥儀從此成了最缺少管教的孩子,懵懂單純天真善良的他開始了傀儡生活。紫禁城里的生活,讓他形成了目空一切、唯我獨尊的專橫性格。后來,中華民國建立,宣統帝退位。再后來張勛復辟,溥儀又一次稱帝,但在幾年后又因向日本人投降而退位。當溥儀得知他家祖墳被盜挖后悲憤交加,為了洗雪孫殿英盜挖祖墳之恥,他決定與日本人合作,復辟滿清。于是,他在長春建立“滿洲國”并稱帝。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他淪為階下囚,在監獄里進行勞動改造,十年后獲特赦。之后年近六十的溥儀成了一名園丁,過著普通老百姓的平凡生活。
溥儀的人生,三起三落,他的目光也由最初的澄澈清明變得冷漠滄桑。
溥儀被軟禁在紫禁城內,無法走出這個富麗堂皇高大宏偉的建筑,每天在紫禁城這一方狹小的土地上看著藍天白云在頭頂上飄去,他的靈魂早已飛出城外。
他的額娘離開他、奶媽被人帶走、皇后悄然離開,他跟在后面追,在黃昏下他的身影是那樣渺小、微不足道又那樣倔強。然而,一扇門在他身前關上……“Open the door!”這句話被他一次又一次說出,從最初的吶喊到請求再到喃喃低語,從最初的憤怒不甘到無助再到絕望……這不正是他被封閉多年心底渴望自由的真實寫照嗎?
誰說溥儀是懦弱的?在中國古代,皇帝也許是最危險的職業,隨時隨地都有可能被謀殺。可是站在這個位置上的他卻從不恐懼。沒落的君主自然是想復辟的,奈何他陷入了敵人的陰謀被日本人利用。
誰說溥儀是無情的?他對胞弟溥杰一直念念不忘,始終關心著他;母親死后他推著自行車竭盡全力想出城;奶媽被帶走后他跟侍女說:“她不只是我的奶媽。”他對老師莊士頓先生敞開心扉,莊士頓先生離開時他戴上了眼鏡目送著老師的身影一點點變小直至消失……
誰說溥儀沒有主見?他希望改革,他想改變他身邊的一切,為此他親手把自己的辮子割了。他也試圖利用日本人,但失敗了。他想改變,但歷史的波濤阻礙了他,他終究不能改變什么,只能茫然行走。
而皇后婉容因內心的孤寂漸漸染上了毒癮,監獄長在--期間被打成右派的凄慘結局也令人唏噓不已。也許就像貝托魯奇接受采訪時所說:“他們也是命運之神的玩物,任何人都不過是歷史的犧牲品。”那樣的年代決定了他們的命運,而歷史只有結果沒有對錯。
到了影片的結局,溥儀度過了清末到--這段歷史教科書中最動蕩不安、暴亂頻繁的時期,最終過上了平凡卻自由的生活。輕風拂面,春意融融,他在花園里緩緩修剪枝條,嘴角微微上揚。也許,這算是一個美好的結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