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電影觀后感
認(rèn)真品味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這時候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觀后感了!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末代皇帝》電影觀后感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末代皇帝》電影觀后感1
不知道為什么對這部經(jīng)典感興趣,但卻是很精彩震撼,像是一部自傳,把一個傳奇的人生娓娓道來。最喜歡溥儀接受改造后,買票回故宮看的時候,那份安靜平和。以及他面對紅衛(wèi)兵小將,也愿意勇敢站出來說句公道話,已經(jīng)很不易。
不可能都能經(jīng)歷這樣起伏的人生,但是希望能有更多的光照進生活中,在平穩(wěn)的色調(diào)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影片幾乎全部采用自然光,大量運用廣角拍攝。任何一個想學(xué)習(xí)攝影或者攝像的人,都應(yīng)該好好看看這部電影,看看如何運用光線表達人物的心情。貝托魯奇說:在紫禁城,溥儀從未獲得過陽光的直照,他總是處在陰影中。在這段生活中,他在思想上始終同外界隔絕的,稍后,當(dāng)他從老師莊斯敦那兒學(xué)到的東西愈多,我們就愈來愈多地感到陽光照著他了。光與影的博斗也就逐漸展開了,就像意識和無意識在你身上展開了搏斗一樣。在滿洲國那部分故事中,當(dāng)他被日本人充當(dāng)傀儡皇帝,而他自己也夢想著重返自己的帝國時,陰影幾乎又籠罩了整個畫面,就像又回到了他童年時代一樣,后來,在監(jiān)獄中,他回想自己的一生。愈是他懂得許多事情時,光和影也愈來愈趨向平衡,他應(yīng)該在光和影完美無缺的平衡中,在平穩(wěn)的色調(diào)中了結(jié)你的一生。我只希望能夠?qū)崿F(xiàn)這一設(shè)想。在這里,光象征著開放、歡樂,而影象征著封閉、憂郁。
《末代皇帝》電影觀后感2
《末代皇帝》是于1988年拍攝的電影,我看這部電影是在2017年,但我覺得這部電影的畫質(zhì)、質(zhì)量不亞于當(dāng)今的任何一部大作,我在想,中國八十年代就能拍出這么優(yōu)秀的電影著實不易,可當(dāng)我看到從編劇到導(dǎo)演都是英文字母組成的名字時,我陷入了沉思。
看完這部電影我是悲哀的,我的悲哀不是表現(xiàn)在我對溥儀的憐憫,而是我對中國電影的憐憫。我悲哀的原因不是因為這部電影多么糟糕,而是因為它拍的實在是太好了。一部人物傳記類的電影,肯定要了解這個人的一生,要想了解這個人的一生就要了解當(dāng)時的時代背景,按理來說中國的歷史劇土生土長的中國人應(yīng)該拍的很好,但卻讓老外占盡了風(fēng)頭,這就好比中國人去英國編排戲劇《莎士比亞》贏得了巨大成功一樣,這對于英國人來說肯定是恥辱的,同樣,外國人編排的《末代皇帝》取得成功同樣也需要每個中國人的深思。
在看近幾年中國人拍攝的歷史劇,每部劇商業(yè)價值氣息濃厚,完全違背了真正的歷史,更可悲的是,越是歪曲歷史,越是滑稽慌謬的歷史劇越受中國觀眾的喜愛,大家看電影完全沒有帶著學(xué)習(xí)的思想,而只帶著娛樂的心情。這無異于對民族文化的侮辱和民族歷史的踐踏。
我只能期盼中國有一天能真正拍出屬于自己的,揚名海外的歷史題材電影,以張揚我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和源遠(yuǎn)流長的歷史。
《末代皇帝》電影觀后感3
我想說,看完這部電影后,最大的感覺就是恍如隔世,我仿佛就像溥儀那樣經(jīng)歷了60余載的人生,從清末登基,到偽滿登基,再到建國后的思想改造,60年仿佛白駒過隙,回顧起來歷歷在目,然而,都像是一場夢。
終其前半生,溥儀都在皇權(quán)籠罩下不得逃脫。小時候被困在紫禁城,長大后被困在新京長春,皇帝這個名號就像是一條麻繩,把他捆綁得緊緊的。
我又想起溥儀小時候,周圍的太監(jiān)都是這么教育他的:你是皇帝,你想要什么就有什么。那是一個皇權(quán)達到頂峰的時代,整個紫禁城都被一片昏黃的封建氣息所禁錮。在這種近乎變態(tài)的教育下,小皇帝自然就會生出一副極度自尊自大的性格。然而,他做了大半輩子的皇帝,卻幾乎沒有掌握到什么實權(quán),終究只是個傀儡,先替清朝背黑鍋,再替日本人背黑鍋。他做著那個主宰者的夢想,卻終究無法企及。
電影中的那個蟈蟈是個喻示,在一開始的時候,它滿身青綠。在電影的最后,溥儀拿出了他曾經(jīng)藏在龍椅下面的小籠子,小紅領(lǐng)巾打開籠子,蟈蟈爬了出來,早已變成了一身枯黃。蟈蟈被關(guān)在籠子里一生,得不到自由,當(dāng)它重見天日的時候,那位曾經(jīng)做了大半生皇帝夢的人,早已化身成蟈蟈了。
《末代皇帝》電影觀后感4
溥儀這個人,我相信很多人都有爭議,有些人覺得他很無能,有些人覺得他很可憐,也有些人很羨慕他能做皇帝,每個人對他的看法都不一樣。前幾天看了一部有關(guān)溥儀的一部電影《末代皇帝》,讓我對中國封建社會的制度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也讓我對他的人生有了新的看法。
這部電影是外國人所拍攝,當(dāng)我開始看的時候,就很佩服導(dǎo)演能對中國的文化如此的了解。這部電影講述了溥儀的一生,讓我們看見了一個人的大起大落和他的絕望與無奈。溥儀從三歲的時候就當(dāng)選為皇帝,當(dāng)時的他根本不知道皇帝這一次意味著什么,也不懂一個末代皇帝將要面臨的曲折,只有他那份天真和對世間事物的好奇,這讓我一開始就對他懷有同情心。
雖然溥儀做了皇帝,有了充裕的物質(zhì)享受,但是也是最孤獨的,他沒有家庭沒有朋友,有點只是紫禁城那華麗的牢籠,對外面的世界一無所知,對于國家和天下他也做不了任何決定。當(dāng)他弟弟和他說外面還有個皇帝的時候;當(dāng)他母親去世的時候,他想跑出去卻被攔下的時候;當(dāng)他看到紫禁城外面?zhèn)鱽黻囮嚨暮艚新暤臅r候,他明白了自己只是一個被軟禁的皇帝。電影中溥儀幾次絕望的看著城門,大聲叫著:“Open the door!“卻被無情的攔下,。溥儀的一生都被一道門禁錮著,既想掙脫又充滿了依賴。那些牢籠既是束縛他的圍城也是給他保護的外殼,正如他透過宮門看到紫禁城外面的老百姓的真實生活情景,貧民、乞丐、學(xué)生,他自知無法適應(yīng)那種生活,但又想擺脫被那種被囚禁的生活。讓人覺得實在可悲。
溥儀青年的時候給他的老師說過,他想改變這一切,改變這里的規(guī)矩,但是他卻無能為力,成年后的他,另一個牢籠關(guān)住了他,那就是滿洲國。他被日本人所利用著,他也明知自己被利用著,他卻想反利用他們,重新建立自己的國家,但是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老年的時候,他被監(jiān)獄所關(guān)押著,關(guān)押了10年,直到最后他才被放出來,但是監(jiān)獄的生活也可以說是他的覺醒期。從一個高高在上的皇帝島一個被人唾罵的囚犯,讓他經(jīng)歷大起大落,囚犯的生活徹底改變了他,最后他成為了一名花匠,過著平靜的生活。
電影的結(jié)尾是他一個人去了自已以前生活的地方,還告訴了門衛(wèi)的兒子,自己是中國的皇帝,并且從龍椅下拿出他一直藏著的蟈蟈,看到電影的最后,讓人會有種莫名的悲傷,溥儀就像這蟈蟈,本來屬于大自然的,卻被關(guān)在籠子里,蟈蟈是人的玩物,溥儀卻成為歷史的玩物。
《末代皇帝》電影觀后感5
周在北京故宮參觀的時候,腦海里不斷回放起電影《末代皇帝》中的經(jīng)典畫面——年少的溥儀在一眼望不到頭的長廊內(nèi)飛奔,長廊兩邊則是高達數(shù)米的紅墻。他在不停地奔跑,只為了追上被強行送走的阿嬤(奶媽)。最后,他來到了偌大的太和殿廣場上,廣場上空無一人,只剩下斜陽投下的影子,以及幾聲烏鴉的啼叫。
終其一生,末代皇帝溥儀的命運都像這場追逐戲一樣,無奈且徒勞。他不但無力追逐自己想要的東西,更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同時也無法保護自己想要保護的人。當(dāng)他年少時,他以為作為皇帝,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讓其它人做什么,其它人就會做什么。但是,當(dāng)阿嬤被送走時,他無法與她見上最后一面;當(dāng)他的生母去世時,他被禁止離開紫禁城前去吊唁;當(dāng)他想要清算紫禁城內(nèi)太監(jiān)官僚的貪污情況時,他們則聯(lián)合起來把庫房付之一炬;他三歲登基之后的第一次離開紫禁城,也是在軍閥的槍炮逼迫下成行的;他以為日本人會幫助他建立一個獨立平等的滿洲國,沒想到自己成為了日本侵華的傀儡與工具;當(dāng)他反日的皇后(妻子)被日本人強行送走時,他能做的也只是不停地奔跑,然后面對緊閉的宮門與守衛(wèi)的士兵。在奔跑的時候,他一定會想起幾十年前,他正是像這樣想要追上被送走的阿嬤;當(dāng)面對緊閉的宮門時,他也一定會想起幾十年前,他正是像這樣被攔在紫禁城的宮門內(nèi),無法前去吊唁剛剛離世的母親。
我非常喜歡像《末代皇帝》這種史詩般的電影,類似的電影還有《阿甘正傳》《霸王別姬》《活著》等。在我看來,《末代皇帝》的結(jié)尾讓人有一種時空交錯的魔幻感,這讓電影主題得到了升華。尤其是電影的最后,年老的溥儀在刑滿釋放后,自己購買門票進入紫禁城。他在太和殿中自己曾經(jīng)坐過的龍椅后面,找到了一個舊時的小盒子。當(dāng)盒子打開時,一只在他年幼登基時玩弄過的蛐蛐鉆了出來。在我看來,這只蛐蛐正是溥儀的象征——他從登基時候開始,便被禁錮在「盒子」內(nèi);直到老年經(jīng)過解放和改造之后,他才完成作為個人的「解放」。
最后,拋去故事劇情不談,作為最后一部、也是最知名的一部在故宮內(nèi)取景(包括內(nèi)景與外景)的電影,《末代皇帝》也非常值得向?qū)蕦m建筑、對清宮文化感興趣的朋友推薦。
《末代皇帝》電影觀后感6
電影《末代皇帝》,史詩影片,獲得1987年奧斯卡金獎。
聽嘰里咕嚕的英語述說泛黃的中國故事,有種古怪的感覺。看完末代皇帝,心生凄涼。當(dāng)然,游魚沒有資格去憐憫末代皇帝。游魚只是從一個皇帝的身上聽到歷史的長嘆,看到命運的惡作劇。
有些評論說為什么中國拍不出這樣史詩影片?有人認(rèn)為,在講究政治意識形態(tài)的中國,所有的導(dǎo)演都是不敢拍末代皇帝的。即使拍出來,也成為政治的解讀,而不是人性的解剖。
欣賞電影,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導(dǎo)演對溥儀充滿同情,導(dǎo)演的同情是藝術(shù)化的,是基于對人性的深刻了解,導(dǎo)演曾經(jīng)說:“這些人物雖是可憎的,但他們也是世界的一部分。我并不諒解他,可他們也是命運之神的玩物。所以,任何人都不過是歷史的犧牲品。”
溥儀充滿悲劇感的,僅僅末代一詞足以讓人唏噓不止。面對歷史的車輪,即使是皇帝也無法抵制其前進,無法把握歷史奔跑的方向。皇帝貌似威儀天下,手握天下人的生死大權(quán),卻掌控不了自己的命運。他和我們一樣,只不過是歷史馬車上的一名可憐乘客。
童年時候,溥儀想做個快樂的孩子,人們卻強迫他坐在皇位上。少年時候,他想做個真正的皇帝,卻被告知自己只是一個符號象征。青年時候,他想創(chuàng)立一個國家,卻成為民族的罪人。中年之后,他以為自己是個罪犯,卻被賦予平民的身份。一次又一次,他被命運戲弄,由不得自己。
命運是不公平的,生旦凈丑,每個人扮演的角色不同。命運又是絕對公平的,每個人扮演角色時候都是被動的。
后人評價溥儀時候,用得最多的一詞就是“傀儡”。不過,游魚覺得,溥儀更象是個“囚徒”!他是最尊貴的囚徒。
溥儀曾經(jīng)講過一句話,我這一生啊就是高墻,在宮內(nèi),一生下來是王府,三歲就進宮當(dāng)皇帝,一眼看到的就是高墻,紫禁城的高墻。
但是紫禁城的高墻,僅僅束縛了溥儀的身體自由,可是腐朽的不合時宜的皇權(quán)意識卻筑起圍困他一生的高墻。正是這種自我圍困,使得溥儀答應(yīng)日本人去做滿洲國的傀儡皇帝,成為民族罪人。這樣的自我圍困,不僅沒有滿足溥儀做皇帝的意淫,更摧毀了溥儀作為普通人的幸福生活。溥儀的一生,是自我囚徒的一生。
電影最后,溥儀獨自登上太和殿,告訴在故宮門衛(wèi)的兒子說:“我是中國的皇帝”。為了證明這一點,他從寶座的座墊下掏出了50年前從陳寶琛那里取來的蟈蟈籠子。在紅紅的夕照下,一只蟈蟈從籠子里爬了出來。
游魚看到這里,突然覺得,溥儀就是那只蟈蟈,本該在原野里,卻被圈養(yǎng)在籠子里。蟈蟈是人的玩物,而溥儀是歷史的玩物。
在電影中,溥儀不是好人,也不是壞人,他是難以詮釋的符號,提醒我們——每個人都是命運的傀儡,歷史的玩物
《末代皇帝》電影觀后感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 觀后感格式范文
★ 觀后感格式范文
★ 觀后感格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