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觀后感作文范文
認真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后,相信大家增長不少見聞吧,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觀后感了。觀后感你想好怎么寫了嗎?小編在這里給大家帶來末代皇帝觀后感作文,希望大家喜歡!
末代皇帝觀后感作文1
他的身份是皇帝,可他沒有他的祖先那樣英勇,也沒有像同時期的其他國家的君主一樣去四處謀求國家的擴張與發展。他只能守著他那小小的紫禁城、那群代表封建禁錮的太監和老臣老妃和羈絆他的女人們。他曾試圖反抗但沒有用他甚至連他自己都改變不了。他始終是那么孤獨。
這是在說一個悲劇的朝代的沒落,一個悲劇的人物,一樁悲劇的婚姻 ,一個歷時幾百年的朝代在最后的年頭已是滿目瘡痍,被腐蝕得千瘡百孔。他在外頭天翻地覆的年代里,在紅色的'高墻內苦苦支撐,自我欺騙,自我沉醉。溥儀對這一群人他們的欺騙,在趕走了他的心愛他之前,對他們的情緒并不太抵觸。可但那群人一再的去煩他去傷害他,使他無法忍受,他開始反抗,想去掀掉那一切,所以他對外國洋師傅很感興趣。他知道列寧,他會對富蘭克林感興趣。但他是亡國之君,他無能為力,他希望改變他那小小的宮廷,可當他失去那小小的宮廷時他開始墮落,最后淪為傀儡。
影片在視聽語言的方面可謂是十分精彩。其影片的的主色調隨著劇情的發展開始變化,房子是紅的連整個畫面都是篇紅的,而到了后面莊士敦來后溥儀也長大了畫面開始出現一些諸如綠色、藍色,畫面也沒有開始那么顯得偏紅。無論是皇宮和人物都不是如開始那樣大紅大紫的。著裝連作為皇上的溥儀都是一身藍色的素裝出境,那些個老妃也是身著黑衣,只有在那極具中國特色的選妃儀式上才又用上了大紅作為組色調,而后在太監們放了大火燒了庫房后,就沒有很艷麗的的顏色了。而灰色負責劃分現實與回憶,但最主要的是劃分的是溥儀人生中不同的各個階段。其中最為明顯的是在甘粕告訴他他的妻子外甘粕遇后·當起身時窗外的夕陽慢慢的黑了下去,這是對人物內心的一種外化,他內心世界對外界的最后的一絲殘陽也熄滅了,劇情下面他做出的事都顯得合理,這是人物內心的真實寫照。
在人物刻畫上影片也是運用得很好。在溥儀受審時進門椅子上有一支粉筆主審,那位極為臉譜化的人物叫他把他的名字寫出來,那么溥儀就不得不彎下腰在地上如同臣服一般,本來還板著的臉馬上顯露出了一種小人得志的笑容,加上他那極為可笑的臺詞“我們不強迫你坦白,我們對你的事一清二楚’’.這句讓人感到可笑的臺詞將當時的人們內心的問題敗露出來。一是 : “我們對你的事一清二楚” 既然一清二楚又何必來坦白?第二點又是在這一句的人稱上一句我們將當時黨內人治色彩極為濃厚的特點敗露出來一句話可以解讀出那么多信息導演也是煞費苦心。而后在溥儀割掉辮子后將其拋在地下,皇后和貴妃將其拾起,貴妃驚呼好重,這其中所蘊含著不僅僅只是辮子的重量,還蘊含這沉重的封建禮教和老舊的迂腐的封建思想,溥儀通過割辮子的這一動作來完成與之的決裂。
該片在回憶與現實的轉場方面運用了鏡頭語言的相似性來轉場有語言的相似性,例如開場的溥儀自殺時敲門聲勾起了他的回憶畫面就切到了1905年這是通過相似動作來轉場。還有一種是通過臺詞來轉場如在在他第一次受審是他說;想改變所有的事。鏡頭緊接著切到他要斷發的那場戲。而其中有一段也是僅有的一段轉場不是以溥儀來轉場,而是以典獄長讀書來實現轉場的。
皇帝這個稱謂是一種身份,這種身份代表一種榮耀,也是一種地位。一旦被確定也就意味著被限制,有無數的條條框框去告訴他應該怎樣、不應該怎樣,還有你以后應該或者必須成為什么樣的人,他從一出生就要擔負起許多人的責任來甚至都不能做一個正常的人,因為你本身就要和其他人不一樣。可能一開始的身不由己就是許多繼承人的悲哀 。
末代皇帝觀后感作文2
溥儀無疑是最傳奇的皇帝,他三次做皇帝,又三次被人從龍椅上拉下來。在貝托魯奇的鏡頭下,溥儀更像是一個無助的孩子,被歷史的潮流卷來卷去。從他第一次進紫禁城開始,他的命運似乎就已經注定。第一次踏入紫禁城時,慈禧垂死前宣告了他皇帝的身份。他就在小的甚至不懂得什么是告別的年齡就擔起來皇帝的使命。在沒有被教導過任何義務的情況下,他最先接觸到的是權利。
經典的歷史哲學告訴我們,人類的每一場熱情表演的幕后都隱匿著一位操縱者,他是歷史的化身。在這個不太恰當的比如中,這位操縱者不可撼動的絕對統治地位使他能以舉手之勞解除人類表演中任何不識大體的舉止,并拒絕一切為之做出的解釋的舉動。表演后,有些人走在所謂正確的軌道上,就功成名就;但并非所有人都會因此而感到釋然于懷,尤其是那些被現實的歷史進程所拋棄的那個人。溥儀就是一個這樣充滿悲劇色彩的人物。正當他毫無準備的走上歷史大道時,懵懵懂懂所看到的,只是歷史末班車卷起的一片塵土。
馬克思曾說:“他們不能表述自己,他們只能被別人表述。”可憐的溥儀生存在他者的世界中,被其他旁觀者不斷建構與結構著。在每一個政權時期溥儀總在處于更大的權利之下被監管。他的第一位監管人是那些滿清遺老和病怏怏的太監。而溥儀的第二個重要的監管人是英國紳士莊士頓。他以救世者的形象出現,似乎將溥儀帶出了這片狹小的陰森囚禁地,但實際上,他只介紹了西方教育與改革思想,然而卻只字未提更加具有轟動效應的革命政治現實。當溥儀問他1919年5月4日那天宮外所發生的一切,莊士頓十分隨意的輕輕帶過了。他激發起的只是溥儀對于表面革新的熱情,如西裝,網球等西方時尚,而并沒有幫助他沖出高墻,在真實的世界中解答解答疑問和困惑。在從師莊士頓數年之后,溥儀被國民革命軍逐出紫禁城,但是他對政治革命不可避免的到來及他小朝廷的滅亡這一事實仍麻木無絕。就這樣他離開了第一所監獄而直徑走向了另一所監獄。日本人使溥儀相信他們將幫他復辟,從而成為溥儀的第三位監管人。當溥儀日益意識到日本人對自己的操縱,但出于對皇帝權利的無法抗拒的偏好,生生將這些“事實”壓在心里,用無數個假象來代替它。最后,溥儀的帝王夢破滅了,他被送進了又一所監獄—撫順戰犯管理所。在這里,管理所所長成為了溥儀最后一任監管人。是他讓溥儀真正學會用自己的眼睛來觀察自己。當溥儀從戰犯管理所獲得大赦,在北京找到一份園丁的工作時,“文化革命”不期而至。而那位讓溥儀看清自己的所長被人陷害,如今卻被當作“牛鬼神蛇”批斗,受盡紅衛兵的欺壓。溥儀上前想去為所長辯解,卻被紅衛兵推倒在路旁,再次成為歷史的旁觀者。
1967年,遲暮的溥儀用一角錢買了一張故宮的門票—會自己家的門票!這時多么大的諷刺呀,時間給他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他進自己家,居然還要買一張門票。
當年屬于皇帝的御用道路如今已經掛上禁止入內的牌子,他狡猾的在雕龍的御道上蹣跚了幾步,又小心翼翼的迅速折回,生怕別人看見。他再次來到太和殿,坐在皇位上,拿出了藏在后面年幼時玩藏的蛐蛐。物是人非啊。歷史改變了太多太多,但藏在童年記憶里的蛐蛐還是和從前一樣,深深的刻在生命里。這種藝術表現讓我感懷良久,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影片以脆弱生靈的倔強存活來觀照歷史的跌宕與輪回。
故宮的夕陽下,溥儀露出了微笑。宮墻上的月亮和昏鴉,正是千年來的中國的傳統意象:“月明星稀,烏鵲南飛。”影片的主旋律一再響起,似乎有一種滄桑的悲涼。
末代皇帝觀后感作文3
前段時間,我看了一部由意大利導演貝納爾多·貝托魯奇導演的電影《末代皇帝》。電影講述了中國末代宣統皇帝愛新覺羅·溥儀自三歲登基后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從唯我獨尊的萬世皇到一個鬢微霜的園丁的傳奇經歷。這是唯一一部在故宮拍攝的電影,得到了中國政府的重視和大力支持。據說拍攝期間英國女王訪華卻因為這部電影的拍攝而無法參觀故宮。這部電影在上映后獲得了九個奧斯卡獎項。影片在中國宮廷式的背景、莊重蕭殺的配樂以及黑與暗紅相結合的色調下緩緩拉開帷幕,溥儀的一生娓娓道來……
慈禧太后咽下最后一口氣時,蓋在她慘白枯槁面容上的那塊紗也封住了溥儀的自由。三歲的溥儀從此成了最缺少管教的孩子,懵懂單純天真善良的他開始了傀儡生活。紫禁城里的生活,讓他形成了目空一切、唯我獨尊的專橫性格。后來,中華民國建立,宣統帝退位。再后來張勛復辟,溥儀又一次稱帝,但在幾年后又因向日本人投降而退位。當溥儀得知他家祖墳被盜挖后悲憤交加,為了洗雪孫殿英盜挖祖墳之恥,他決定與日本人合作,復辟滿清。于是,他在長春建立“滿洲國”并稱帝。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他淪為階下囚,在監獄里進行勞動改造,十年后獲特赦。之后年近六十的溥儀成了一名園丁,過著普通老百姓的平凡生活。
溥儀的人生,三起三落,他的目光也由最初的澄澈清明變得冷漠滄桑。
溥儀被軟禁在紫禁城內,無法走出這個富麗堂皇高大宏偉的建筑,每天在紫禁城這一方狹小的土地上看著藍天白云在頭頂上飄去,他的靈魂早已飛出城外。
他的額娘離開他、奶媽被人帶走、皇后悄然離開,他跟在后面追,在黃昏下他的身影是那樣渺小、微不足道又那樣倔強。然而,一扇門在他身前關上……“Open the door!”這句話被他一次又一次說出,從最初的吶喊到請求再到喃喃低語,從最初的憤怒不甘到無助再到絕望……這不正是他被封閉多年心底渴望自由的真實寫照嗎?
誰說溥儀是懦弱的?在中國古代,皇帝也許是最危險的職業,隨時隨地都有可能被謀殺。可是站在這個位置上的他卻從不恐懼。沒落的君主自然是想復辟的,奈何他陷入了敵人的陰謀被日本人利用。
誰說溥儀是無情的?他對胞弟溥杰一直念念不忘,始終關心著他;母親死后他推著自行車竭盡全力想出城;奶媽被帶走后他跟侍女說:“她不只是我的奶媽。”他對老師莊士頓先生敞開心扉,莊士頓先生離開時他戴上了眼鏡目送著老師的身影一點點變小直至消失……
誰說溥儀沒有主見?他希望改革,他想改變他身邊的一切,為此他親手把自己的辮子割了。他也試圖利用日本人,但失敗了。他想改變,但歷史的波濤阻礙了他,他終究不能改變什么,只能茫然行走。
而皇后婉容因內心的孤寂漸漸染上了毒癮,凄慘結局也令人唏噓不已。也許就像貝托魯奇接受采訪時所說:“他們也是命運之神的玩物,任何人都不過是歷史的犧牲品。”那樣的年代決定了他們的命運,而歷史只有結果沒有對錯。
到了影片的結局,溥儀度過了最動蕩不安、暴亂頻繁的時期,最終過上了平凡卻自由的生活。輕風拂面,春意融融,他在花園里緩緩修剪枝條,嘴角微微上揚。也許,這算是一個美好的結局吧。
末代皇帝觀后感作文4
電影的第一幕,是溥儀在候車站割腕的情景。
畫面切到晚清時期,慈禧太后臨近駕崩時,年幼的溥儀被從家中帶至皇宮。至此,他便被封為皇帝,萬歷皇帝。他走到父親身邊:“阿瑪,回家吧。”可他父親只是對他重重地磕了個頭。
登基儀式上,紫禁城內滿是大臣、太監和宮女。一叩首、再叩首、三叩首。而他只聽到了蟈蟈的叫聲,他穿越人群,循聲來到一個太監面前。太監滿臉諂媚,遞過裝了蟈蟈的罐子:“若皇上喜歡,這就是皇上的了。”這時,他三歲,眼中只有一只蟈蟈,江山在他心中只是一個不明所以的名詞。
六歲,與皇弟練字時,皇弟不小心說出口:“你已經不是皇帝了。”在溥儀的追問下,皇弟帶他爬上皇城的屋頂,只見一群衛兵護送著辛亥革命成功后的民國大總統登上城階。“我還是皇上嗎?我不明白,我一點兒也不明白。”少年,聽到城外學生因割讓土地而起義的呼聲。學生們很氣憤,他也很氣憤,可他不被允許踏出城墻外一步,即使是他親生母親過世也不能過去。
青年,立志于改革朝廷,沒想到第二天就被太監燒了賬本。
之后,他以為自己是大清江山的主人,卻做了日本人的傀儡。
解放后,他坐上了從俄國回來的火車,猜測自己難逃一死,便躲在狹小的衛生間里割脈自殺。可笑的是,他沒有死在火車上,還有更多的屈辱等待著他。
所有他愛的人他都追不上,所有的門都對他緊閉。
兒時的乳娘被送走,他苦苦追趕,未果,只得落寞:“她不是我的乳娘,她是我的蝴蝶。”母親去世,他騎自行車想出城探望卻被哨兵攔在城門。他氣憤,卻又無可奈何。婉容皇后離開,他起身追去,卻只看得轎車的背影漸漸遠去,大門慢慢閉上。不論友情、親情或是愛情,剛嘗到擁有的滋味,便很快被剝奪。他寂寞,他實在是太寂寞了。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幕,是電影結尾時,故宮管理員的孩子問:“你是誰?”“我是中國的皇帝。”孩子無邪:“如何證明?”年近花甲的他慢慢地越過欄桿,從皇座下摸索出一個竹罐,像孩子一樣笑著遞給了小童。小童詫異,打開破舊的竹罐,竟有蟈蟈從里頭爬出,唱著當年一般的歡快的歌。回頭溥儀早已不見人影。
魔幻現實的手法,把時間拉回他三歲時,從太監手中接過竹罐的那一刻。可這之間,不知已經過了多少韶光,好像這一切都如一場幻夢。那是他與那個王朝的小秘密,人生短短十幾年,也不過如螻蟻。
他就是這竹罐里的蟈蟈,從他登基那一刻起,就永久地被囚禁在了這皇宮之內。最后蟈蟈爬出,獲得自由的那一刻,也是他生命終結的那一刻。
縱然貴如天子,他也只得像浮萍一般順著歷史的江流而游,在命運面前顯得那么無力:他什么也不能改變。看完這部電影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一個回家都需要買門票的人,如何不讓人感慨。
末代皇帝觀后感作文5
早聽說了這個電影,但一直沒有看。其實是一直存在著偏見,一個外國導演能有多了解中國歷史,就算有所了解又能有多深刻。昨晚帶著一點好奇和一點質疑開始看此片。僅看了十幾分鐘就被電影獨特的拍攝視角震撼住了。
電影并沒有太多反映那個時代的社會面貌的畫面,沒有明顯的歷史立場,敘事平和而從容。電影將重點放在了溥儀的人生經歷,將整個時代的悲哀濃縮在了溥儀身上。
溥儀的一生可以說相當的傳奇,甚至是匪夷所思的。從古代九五之尊的皇帝到近代政治傀儡再到現代共和戰犯。我想沒有哪個皇帝會經歷如此戲劇性的人生。
溥儀還是一個不諧世事的三歲小孩時就被選作皇帝。他完全不懂作為皇帝的至高無上和尊貴奢華,當然也不懂作為一個飄搖欲墜的末代皇朝的皇帝將面臨的波折命運。有的只是作為孩童的天真不邪。一開始,我便對他懷著同情心。
慈禧臨死的那段讓我感到恐怖。整個宮殿顯得陰森詭異,衰老蒼白的慈禧躺在高高的床上,喝著“神龜湯”。那鍋湯讓我感到惡心。神龜是長壽的象征,但正如同行將就木的慈禧,清王朝即將滅亡,那鍋湯實則諷刺。面對森嚴的宮廷和高高在上的慈禧,三歲的溥儀沒有一絲恐懼,而是用兒童好奇的眼光打量著周圍的一切。慈禧口含黑珍珠死去,溥儀被宣告成為皇帝,那一刻我感到一點點痛惜,一個如此天真爛漫的小孩就此被推向歷史的浪潮。溥儀登基那天,身著短小華麗的龍袍,他完全不知道那天的意義,不知道皇帝的意義,更不知道那套龍袍的意義。龍袍象征著至高無上的權力和無人可比的尊貴,但穿在只要三歲的溥儀身上,我也只覺得那是一套可愛的童裝,本質上他僅是兒童,面對文武百官的跪拜和萬歲萬歲萬萬歲的呼告,他眼里只有那只蟋蟀。
即使是三歲的小孩,也會在制度和環境中慢慢明白權力的意義。剛登上王位的時他經常問身邊的太監是不是自己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得到肯定的答案后變得狂妄。但他的狂妄也只能是對身邊的太監宮女的恣肆妄為。他的童年有著最充裕的物質享受,但也是最蒼白最孤獨的。沒有家庭沒有玩伴。紫禁城是只華麗的牢籠。雖然身邊是一群唯唯諾諾的大臣、太監、宮女,但他終究是一個傀儡。對國家對時代,他做不了任何決定和改變,反而被歷史操縱著。
少年的溥儀和他弟弟趴在圍墻上看到袁世凱登基的場面才意識到紫禁城竟成了歷史的一個廢棄的舞臺,沒有了觀眾,演員卻還在繼續演戲。十三歲的溥儀深感喪母之痛,想要走出皇宮看母親最后一面。被侍衛攔住時大喊道:“Open the door!”這句話在電影中出現了兩次,第二次是在滿洲國的總督府里,當染上毒癮的婉容在黯然被日本人送出總督府的時候,溥儀絕望地看著那扇門,那句憤怒悲痛的`吶喊“Open the door!”如同第一次那樣無情地拒絕。溥儀的一生都被一道門禁錮著,既想掙脫又充滿了依賴。那些牢籠既是束縛他的圍城也是給他保護的外殼。正如他透過宮門看到紫禁城外面的老百姓的真實生活情景,貧民、乞丐、雜亂、骯臟,他自知無法適應那種生活,但又想擺脫被那種被囚禁的生活。溥儀自從當上了皇帝就不再自由,甚至是成了傀儡囚犯,后來住進監獄里只是讓他看起來更像是囚犯而已。他的精神世界早就被一點一點的侵蝕著,從無知到狂妄,再從狂妄再到無知。正如他的老師莊斯頓說的:圍繞皇帝而設的這種高度失真的生活一定會有害于他的健康、體魄、智能和精神世界。對于溥儀,我是懷著極大的同情心的,一個從童年開始便走向孤獨、囚禁的生活的人,即使有坐擁金山銀山,又有何真正的快樂和幸福呢?
當得知慈禧的陵墓被流氓軍閥孫殿英所盜,慈禧太后的尸首被肢解成幾塊,身上戴的黑珍珠項鏈成了蔣介石的結婚禮物時,溥儀滿懷憤恨。帶著復仇的心愿和對君王生活的貪戀,溥儀在日本的扶持下在東北建立“滿洲國”,企圖分裂中國。他說:中國背叛了我。但他不曾識破日本的狼子野心,他終究還是一個傀儡,一直被日本人玩弄于鼓掌之中,充當日本侵華的工具,連出“帝”宮等權力都沒有,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掌握在監視他的日本中將吉岡安直的掌控之中。如果說之前的帝皇生活是一種被動,但這次是他自己選擇的道路,可以說是罪大惡極。
最后的戰犯生活,可以說是溥儀的覺悟期。從一個高高在上的皇帝變成了受人棒喝的囚犯,不僅對生理對心理也是一個極大的挑戰。囚犯生活也算是徹底改造了他。最后他成為一名花匠,過著平靜的生活。褪去君王的虛幻浮華,重獲精神之自由,扯斷木偶線,做回真自我。真是人生的美好收關。當看到溥儀侍弄花草的畫面時,我極感動,那正我向往的生活,閑適自由,與世無爭。
末代皇帝觀后感作文6
《末代皇帝》是于1988年拍攝的電影,我看這部電影是在2017年,但我覺得這部電影的畫質、質量不亞于當今的任何一部大作,我在想,中國八十年代就能拍出這么優秀的電影著實不易,可當我看到從編劇到導演都是英文字母組成的名字時,我陷入了沉思。
看完這部電影我是悲哀的,我的悲哀不是表現在我對溥儀的憐憫,而是我對中國電影的憐憫。我悲哀的原因不是因為這部電影多么糟糕,而是因為它拍的實在是太好了。一部人物傳記類的電影,肯定要了解這個人的一生,要想了解這個人的一生就要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按理來說中國的歷史劇土生土長的中國人應該拍的很好,但卻讓老外占盡了風頭,這就好比中國人去英國編排戲劇《莎士比亞》贏得了巨大成功一樣,這對于英國人來說肯定是恥辱的,同樣,外國人編排的《末代皇帝》取得成功同樣也需要每個中國人的深思。
在看近幾年中國人拍攝的歷史劇,每部劇商業價值氣息濃厚,完全違背了真正的歷史,更可悲的是,越是歪曲歷史,越是滑稽慌謬的歷史劇越受中國觀眾的喜愛,大家看電影完全沒有帶著學習的思想,而只帶著娛樂的心情。這無異于對民族文化的侮辱和民族歷史的踐踏。
我只能期盼中國有一天能真正拍出屬于自己的,揚名海外的歷史題材電影,以張揚我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和源遠流長的歷史。
末代皇帝觀后感作文7
溥儀這個人,我相信很多人都有爭議,有些人覺得他很無能,有些人覺得他很可憐,也有些人很羨慕他能做皇帝,每個人對他的看法都不一樣。前幾天看了一部有關溥儀的一部電影《末代皇帝》,讓我對中國封建社會的制度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也讓我對他的人生有了新的看法。
這部電影是外國人所拍攝,當我開始看的時候,就很佩服導演能對中國的文化如此的了解。這部電影講述了溥儀的一生,讓我們看見了一個人的大起大落和他的絕望與無奈。溥儀從三歲的時候就當選為皇帝,當時的他根本不知道皇帝這一次意味著什么,也不懂一個末代皇帝將要面臨的曲折,只有他那份天真和對世間事物的好奇,這讓我一開始就對他懷有同情心。
雖然溥儀做了皇帝,有了充裕的物質享受,但是也是最孤獨的,他沒有家庭沒有朋友,有點只是紫禁城那華麗的牢籠,對外面的世界一無所知,對于國家和天下他也做不了任何決定。當他弟弟和他說外面還有個皇帝的時候;當他母親去世的時候,他想跑出去卻被攔下的時候;當他看到紫禁城外面傳來陣陣的呼叫聲的時候,他明白了自己只是一個被軟禁的皇帝。電影中溥儀幾次絕望的看著城門,大聲叫著:“Open the door!“卻被無情的攔下,。溥儀的一生都被一道門禁錮著,既想掙脫又充滿了依賴。那些牢籠既是束縛他的圍城也是給他保護的外殼,正如他透過宮門看到紫禁城外面的老百姓的真實生活情景,貧民、乞丐、學生,他自知無法適應那種生活,但又想擺脫被那種被囚禁的生活。讓人覺得實在可悲。
溥儀青年的時候給他的老師說過,他想改變這一切,改變這里的規矩,但是他卻無能為力,成年后的他,另一個牢籠關住了他,那就是滿洲國。他被日本人所利用著,他也明知自己被利用著,他卻想反利用他們,重新建立自己的國家,但是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老年的時候,他被監獄所關押著,關押了10年,直到最后他才被放出來,但是監獄的生活也可以說是他的覺醒期。從一個高高在上的皇帝島一個被人唾罵的囚犯,讓他經歷大起大落,囚犯的生活徹底改變了他,最后他成為了一名花匠,過著平靜的生活。
電影的結尾是他一個人去了自已以前生活的地方,還告訴了門衛的兒子,自己是中國的皇帝,并且從龍椅下拿出他一直藏著的蟈蟈,看到電影的最后,讓人會有種莫名的悲傷,溥儀就像這蟈蟈,本來屬于大自然的,卻被關在籠子里,蟈蟈是人的玩物,溥儀卻成為歷史的玩物。
末代皇帝觀后感作文8
聽嘰里咕嚕的英語述說泛黃的中國故事,有種古怪的感覺。看完末代皇帝,心生凄涼。當然,游魚沒有資格去憐憫末代皇帝。游魚只是從一個皇帝的身上聽到歷史的長嘆,看到命運的惡作劇。
有些評論說為什么中國拍不出這樣史詩影片?游魚認為,在講究政治意識形態的中國,所有的導演都是不敢拍末代皇帝的。即使拍出來,也成為政治的解讀,而不是人性的解剖。
欣賞電影,我們不難發現,導演對溥儀充滿同情,導演的同情是藝術化的,是基于對人性的深刻了解,導演曾經說:“這些人物雖是可憎的,但他們也是世界的一部分。我并不諒解他,可他們也是命運之神的玩物。所以,任何人都不過是歷史的犧牲品。”
溥儀充滿悲劇感的,僅僅末代一詞足以讓人唏噓不止。面對歷史的車輪,即使是皇帝也無法抵制其前進,無法把握歷史奔跑的方向。皇帝貌似威儀天下,手握天下人的生死大權,卻掌控不了自己的命運。他和我們一樣,只不過是歷史馬車上的一名可憐乘客。
童年時候,溥儀想做個快樂的孩子,人們卻強迫他坐在皇位上。少年時候,他想做個真正的皇帝,卻被告知自己只是一個符號象征。青年時候,他想創立一個國家,卻成為民族的罪人。中年之后,他以為自己是個罪犯,卻被賦予平民的身份。一次又一次,他被命運戲弄,由不得自己。
命運是不公平的,生旦凈丑,每個人扮演的角色不同。命運又是絕對公平的,每個人扮演角色時候都是被動的。
后人評價溥儀時候,用得最多的一詞就是“傀儡”。不過,游魚覺得,溥儀更象是個“囚徒”!他是最尊貴的囚徒。
溥儀曾經講過一句話,我這一生啊就是高墻,在宮內,一生下來是王府,三歲就進宮當皇帝,一眼看到的就是高墻,紫禁城的高墻。
但是紫禁城的高墻,僅僅束縛了溥儀的身體自由,可是腐朽的不合時宜的皇權意識卻筑起圍困他一生的高墻。正是這種自我圍困,使得溥儀答應日本人去做滿洲國的傀儡皇帝,成為民族罪人。這樣的自我圍困,不僅沒有滿足溥儀做皇帝的意淫,更摧毀了溥儀作為普通人的幸福生活。溥儀的一生,是自我囚徒的一生。
電影最后,溥儀獨自登上太和殿,告訴在故宮門衛的兒子說:“我是中國的皇帝”。為了證明這一點,他從寶座的座墊下掏出了50年前從陳寶琛那里取來的蟈蟈籠子。在紅紅的夕照下,一只蟈蟈從籠子里爬了出來。
游魚看到這里,突然覺得,溥儀就是那只蟈蟈,本該在原野里,卻被圈養在籠子里。蟈蟈是人的玩物,而溥儀是歷史的玩物。
在電影中,溥儀不是好人,也不是壞人,他是難以詮釋的符號,提醒我們——每個人都是命運的傀儡,歷史的玩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