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贖優秀電影觀后感
《肖申克的救贖》,講述了一個被冤枉的的囚犯靠著一把石錘挖了二十年的隧道,最終收獲自由的故事。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肖申克的救贖優秀電影觀后感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肖申克的救贖電影觀后感1
《肖申克的救贖》主要講述的是兩位主人公安迪和瑞德在監獄里發生的一系列事情以及安迪如何一步步救贖自己和監獄里的人。這部電影最令人感動的是安迪對待自由和希望的堅持與向往,無論在什么樣的情況下他都沒有放棄對希望的信念。
安迪對自由和希望的追求是最令人贊賞的,對他來說即便只是片刻的心靈上的自由也是很珍貴的,為此他讓獄友們喝上了本不可能喝到的冰啤酒;他堅持刻石頭,即便進獄也沒有拋棄自己的興趣;為了重溫音樂的美好,他不惜違反監獄的規則而被獨自監禁2個星期;為了建立圖書館堅持每2個星期寫一封信,6年不間斷;為越獄,19年靠一根小小的鐵錘挖除了一條地道。這一切,無一部體現了他對自由的追求。安迪也是一個極為聰明的人,他懂得利用一切資源來達到自己的目的,他用他的智慧改變了監獄里的一切,同時也是很多人得到了心靈的救贖。瑞德是此部電影另一重要人物,而電影正是以他的角度來講述安迪的一切的。如果沒有安迪的出現,也許瑞德會步上老布的后塵。然安迪不僅解救了自己,更是解救了瑞德以及監獄里的很多人。而瑞德的存在也是安迪最終越獄成功的重要媒介之一。瑞德和老布的例子也讓我們認識到體制化的可怕,人一旦體制化了,那么一旦他離開了這個體制就會活不下去。
出一些給你印象較為深刻的內容。用簡單的語言概括一下,然后就寫你對于這個內容的感受,你所受到的啟發。你想到的都可以。最后寫一些大體的感受。如果要求寫的讀后感的內容較多,就是篇幅較大的話,你可以多寫一些給你感受深刻的片段,略過最后的總體感受,這是一般的流程。
肖申克的救贖電影觀后感2
一個蒙冤的人,一顆不屈的心,一個通向自由的洞,一片海闊天空。
在94年的奧斯卡頒獎禮上《肖申克的救贖》敗給了《阿甘正傳》,但偉大電影所傳遞的精神是永不可磨滅的,如果說《阿甘》代表著一個群體的國家夢,那么《救贖》則是一條曲折的自由之路。
電影主人公安迪因莫須有的謀殺罪而被判無期,他在獄中結識了數次假釋都未獲成功的瑞德,心懷希望的安迪一邊幫忙改善監獄里沉悶麻木的氛圍,一邊用小鶴嘴鋤挖洞,二十年如一日終得自由,和獲釋的老友瑞德重逢在墨西哥陽光明媚的海濱。人生多變幻,命途多坎坷,在影片中監獄里的灰暗色調和殘酷規章制度中透出的希望之光則更能直射人心,正如安迪在留給瑞德的紙條上所寫的一樣:希望是件美麗的東西,也許是最好的東西,而美好的東西是永不消逝的。
一個人不論在處境多么糟糕的時候,也要提醒自己別丟掉了希望,哪怕心靈承受著重壓,也要讓希望在胸口搏動,希望不滅,未來仍然可見。安迪的獄室里有一本藏鶴嘴鋤的《圣經》和三張用來遮住洞的女星海報,書的第一頁上寫著“得救之道,就在其中”,這代表著安迪心中對自由的向往;而海報上瑪麗蓮·夢露的微笑背后,則是一條耗時二十年成就的自由之路,諸多小細節都展現了一個永恒的主題“希望”。心懷希望的人常有偉大力量,能拋開歲月傷痛,拋開鄙夷眼光,不卑不亢、一往無前地直達心中彼岸。希望是種種美好事物的開端,試想安迪若不試著用小鋤觸及那面墻,他便不會發現連散落在地上的碎泥里,都滿是自由的味道,也更不會擁有一片寬廣的碧海藍天。
“堅強的人救贖自己,偉大的人拯救他人”當安迪在獄中放起歌劇唱片,那些被命令禁錮著的人們抬頭注視著老舊的廣播喇叭,一顆顆沉淪已久的心靈,在這一刻都掙脫枷鎖飛向深邃天空。要讓每個人的內心都充滿希望的確并非易事,但看看當下,我們正活在一個榜樣層出不窮的年代,周圍總有美好事物在感染你我,就如同在黑暗中舉起火把總能照亮身邊人們的臉龐,希望就像火光,照亮的是一群人,溫暖許多顆心,只要愿意,我們隨時都能選擇做一個以希望為人生信條的精神傳遞者去溫暖更多的人。
當電影鏡頭定格在海洋與沙灘的交接處,眼里一片蔚藍,心也隨著波濤自由蕩漾。不怕此時此刻的一無所有,只要心中常懷希望,失去的會在將來重逢,更美好的都在不遠處默默守候。
肖申克的救贖電影觀后感3
除了安迪,從監獄里其他角色的身上我也感觸良多。
監獄圖書館管理員老布,是一個使我印象深刻的角色。他從少年時代就進入了監獄,在監獄中度過了50年,他已經習慣了監獄的生活,為了呆在監獄,甚至想通過傷害獄友的方式。
在獲得身體上的自由之后,他發現對于這個世界,他已經無法適應了,他甚至多次想回到監獄之中,最后在掙扎中自縊了。他的經歷令人唏噓不已,但是卻給了我們很多的人生思考。監獄這個地方,不僅在生理上對人的人身自由進行限制,而且在精神上對人進行束縛。而形成這把無形枷鎖的要素就是長期的隔離和體制化束縛。馬克思說過“人是社會關系中的人”。
我們每個人都不單單是獨立的個體,而是與他人形成不同的社會關系,不同的環境,不同的社會關系造就了不同的人。而監獄這個地方,體制化的束縛使得一大眾犯人,尤其是無期徒刑的犯人與外界長期失去了聯系,失去了與外界的溝通,久而久之,監獄就變成了歸宿,因為他已經習慣了這里,更重要的是他對自由的那種渴望已經隨著時間的流逝被消磨殆盡了,正如瑞德說的“如果你也在監獄里舉辦了入獄40周年慶,也許你也會有和老布一樣的想法”。
在瑞德出獄之后,他也深深體會到老布當年的那種心情,如果不是因為還有答應安迪的事情未完成,估計也會走上老布的道路。其實在我們的現實也有類似的事情發生,有些犯人出獄后短期內重新作案,原因很簡單,他們已經不適應外面的世界,而是想要回到監獄去,其實這是一個社會問題,值得我們思考。老布在臨死前寫下遺書,說“當局已經不再在意我了”,這其實也說明了對于那些長期關在監獄服刑的犯人,他們為他們的過錯已經付出了代價,等到他們出獄之后,他們也許沒有了親人,朋友,甚至被唾棄,得不到認可,過著更加悲慘的生活,而監獄反而使得他們有歸屬感,人一旦沒有了歸屬,沒有了他人的認可,那么他就會走上另一個極端。
肖申克的救贖電影觀后感4
奧斯卡獲獎影片《肖申克的救贖》中,肖申克明明是監獄,主角明明叫安迪·杜方,那為什么不叫《安迪的救贖》?
因為安迪救贖的不僅是他自己,而是肖申克監獄中的大部分人和大部分環境:安迪改變了監獄的圖書館,幫助許多囚犯考上了高校;安迪為囚犯播放了德國女高音的天籟之音,令他們感受到片刻的自由與希望;安迪走后,他在監獄中的傳奇以及他的逃獄成為了朋友們茶余飯后最喜愛說的奇聞。除此以外,安迪改變最大的是瑞德,瑞德從開始說“希望很危險,許多人會為之瘋狂。”到片末“希望真是一件好東西。”安迪,在為自己的自由救贖的同時也救贖了瑞德的那顆凋敝的心,所以影片最后,好友倆在湛藍的大海邊相擁,讓人感到熱淚盈眶,因為比想象中多了一份救贖,因為比完滿更完美。在救贖自己的同時,其他人真的沒有一點影響嗎?安迪和瑞德說:“No!”救贖自己,何嘗又不是救贖別人。
希望是指南針,它帶安迪到達了美麗的圣娜達盧:安迪用20年的時間挖出了瑞德所說的“用600年也挖不出的隧道”,爬過了瑞德無法想象的奇臭無比的下水道;希望是船,它帶安迪和瑞德兩位老友一同到達了美麗的圣娜達盧,瑞德那顆凋敝的心綻放出了光明與快樂。從一開始,安迪就找到了自己的圣娜達盧,所以他選擇騙過所有人,裝作喜歡石頭和國際象棋,其實是為了扔掉挖出的石頭;裝作與獄警為伍幫忙洗__,其實是為了保護自己,為了尋找機會;買手槌為了雕刻國際象棋,其實是為了日后的自由。所以,找到了人生的圣娜達盧,下定決心為之努力,全世界都會為你讓步。
有比在黑暗與孤獨中堵上生命去挖一條“600年都挖不出”的隧道更可怕的嗎?有比在恐懼中爬過一條500碼——相當于5個足球場距離的下水道更難忍受的嗎?可是只有在經歷了黑暗與污穢,你才能到達一個干凈、光明的世界。
找的人生的指南針,到達心中的圣娜達盧!
肖申克的救贖電影觀后感5
上周五王老師布置了看《肖申克的救贖》并寫觀后感的作業。由于周末安排也比較緊張,我只能在周五的晚上看這部電影。幸而我很快便找到了并開始觀看,此時差不多晚上七點半。我打算看看這部電影到底要看多久,一看,兩個半小時差不多。這時候我決定倍速播放,否則那可真叫一個漫長。恰巧倪立杭也在,他先前是看過兩三遍的,他不肯讓我這么做,于是我只好和他一起完完整整看了那么久。
我是一個很討厭看到我不喜歡情節的人,大概是因為對于主角的代入感比較深,我在看到主角入獄和跟監獄里同性戀犯人打斗的環節時一點也不想看,很想要跳過去;但我在看越獄的那一段卻開心得很,恨不得回放十幾遍。
這里我就要講到我和倪立杭的習慣了:我們兩人總是這樣,因為某些原因看了一本書或者一部電影,非常喜歡,于是就翻來覆去地看,特別是“爽”的部分,是會瘋狂地看的;有時也不是因為喜歡,比如《了不起的狐貍爸爸》是當時電腦里唯一的動畫片,我們只能反復看著這個。這樣的翻來覆去,總是會厭倦的。于是不看了,再去換一部新的重復如上操作,如此反復反復。
翻來覆去看的習慣造成了我們這樣的本能:一部書或電影,先快速看一遍劇情,看看是不是自己喜歡的;如若喜歡,便細細地看它幾遍。這樣先倍速,后細看的方法,我自認為還是很有用的:不至于在不喜歡的東西上浪費時間,也不至于放過一些好的細節。
所以我們的生活,是否也是這樣,有倍速和普通之區別呢?我想是有的。就如高鐵和綠皮車的區別,我們的生活和從前的生活已經大不一樣了,節奏越來越快,越來越快。這是一個信息的時代,信息的交流速度已經是從前的幾十倍,上百倍。在這樣的時代中,倍速與否,是我們必須要做出的抉擇。
現在,科技的發達,社會的進步使得我們在有限的時間,有限的一生中能做出更多的事情,但是與此同時,我們也失去了更多思考的時間。我們無法停下來思考,這是最傷心的事情。試想,我們的生活是不是就是從一個車站,奔赴另一個車站,而現在車開得越來越快,來得也越來越快。古人可以在站臺上思考他們更喜歡哪一班車,哪一班車途徑的風景更美麗;而我們沒有任何時間思考,下一班車便來了。在這樣的生活中,我們常常會哀嘆自己的選擇錯誤——但是又有誰會肯比別人落下一班車呢?人生的節點之間間隔實在太小了,太小了,我們對它一無所知便只能作出選擇。因此,像看電影一樣生活,我認為是很有益的:倍速是需要的,因為這個社會一直在快速地飛奔著;而放下腳步也是必要的,因為我們需要時間去思考我們之后的選擇以及一些更深層面的問題:我究竟要去哪里?我為了什么?這樣你便有可能不會將你短暫生命的一部分浪費在忙忙碌碌卻一無所獲上面。對自己有限的人生作出規劃,這是思考的意義,也是在這個倍速時代中,可選項變成了必選項的原因。
《蘇菲的世界》中說:“但我們生命中的意義必須由我們自己來創造,存在的意義就是要創造自己的生命。”停下來思考,在這個倍速的時代。思考如何做更多有意義的事,這就是這一刻你所創造的價值,你所創造的,完完全全屬于你自己的生命。
肖申克的救贖電影觀后感6
“人,不是忙著活,就是忙著死”主人公安迪的這句話給我啟發很大,一個人只有心中有希望,而且用實際行動解救自己,才能獲得真實的自在。
故事講的是安迪因被冤枉背上了殺死妻子和妻子情夫的罪名而被判了無期徒刑。經過他19年的盡力,挖墻逃獄了。安迪之所以能獲取自在,有很大的一部分緣由是他有非凡的聰慧與天賦,還有他那剛強的毅力。安迪向幾乎能弄到所有器材的瑞德買來一把小錘子,并把他藏在圣經中。瑞德開玩笑的說,要有六百年才能逃生,而安迪只用19年,他用海報貼住了那個挖的黑洞。安迪19年來抱著心中的希望,與對自在的渴望,去挖掘可以救贖他的通道。這便是他追求自在的過程。安迪因為心中有信心,便沒有被體制化。像老瑞德說的順應了監獄的生活就離不開監獄,而他不被外界所影響。而安迪最初通過雷聲砸破了下水道管,忍著惡臭爬了500米。到最初的那一刻混著雷雨聲,沖刷著安迪的全身沖著安迪20年在監獄的污穢……那一刻,他自在了!是啊!是安迪心中不變的信心是他對夢想。對自在的追求,他真正把自己救贖了!
我對《肖申克的救贖》的感受是:寄義深刻復雜,雖然不克不及全部讀懂,但也理解了之前從未想過的,心中充滿希望與對抱負中的自己的追求。鯊堡這個可怕的監獄就像我們人生中必定遭受的極大的挫折。像老布,他就被“體質化”打倒了,最初選擇了永遠的和平——自殺,可能會一點一點的打倒你,改變你,最初讓你絕望。而海利和監獄長就像人活路上有權威的人,他們命令你,熬煎你,為所欲為。老布被這一切打倒了。而安迪沒有,他選擇相信自己,不放棄盡力與希望,耐心等待著性命中屬于他的輝煌。他釋放了。救贖了他自己。這也是一種人生價值觀。老瑞德就是安迪的心,安迪寄托他去她自己與妻子快樂的地方,完成對妻子的贖罪。最初瑞德與安迪相擁,給電影了一個圓滿的結局,真叫人心花怒放啊!安迪在解救自己的同時也解救了瑞德,讓他也為希望而活。最初一刻,我與作者產生了共鳴,那就是——心中充滿希望。
看完了這部影片,就仿佛自己也得到了心靈的凈化,對人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相信自己,不放棄希望與盡力……
肖申克的救贖優秀電影觀后感相關文章:
★ 觀后感格式范文
★ 觀后感格式范文
★ 觀后感格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