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羅生門》的觀后感
看完一部經(jīng)典作品以后,這次觀看讓你有什么領(lǐng)悟呢?是時候?qū)懸黄^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電影《羅生門》的觀后感范文,一起來看看吧,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電影《羅生門》的觀后感1
這是日本導(dǎo)演黑澤明的作品,1950年上映,黑白影像,關(guān)于世道人心的故事。
武士鬼魂附體的女巫、女人、強盜,在武士死后,公堂上,鬼魂和兩人都各執(zhí)一詞。鬼魂說是自殺,女人說是可能無意中殺死了他,強盜說是自己殺死了武士。但又都在表達自己很無奈,為各自的自私自利辯護。究竟誰是兇手,觀眾從電影上映以來一直猜到今天,可能每一位看了這部電影的觀眾,都會疑問重重,同時也深感人性的可怕之處,自私自利,人與人沒有信任可言,以及人性的多變。
樵夫、和尚、乞丐三人到羅生門避雨,樵夫與和尚很沮喪,在看到前面鬼魂和女人與強盜在公堂上的'供述以后,怎么也想不通人與人之間沒有信任。是樵夫發(fā)現(xiàn)了尸體,可前面的供述里有一件物證,鑲著貴重之物的短刀不見了。乞丐說是樵夫拿走了,樵夫為自己辯護,說武士是被長刀刺死的。羅生門傳來嬰兒的哭聲,他們?nèi)税l(fā)現(xiàn)了那個棄嬰。乞丐把嬰兒的被子衣服據(jù)為己有,樵夫說他沒有愛心,乞丐也為自己的自私自利辯護。乞丐走后,和尚抱著嬰兒很是難過,樵夫說自己已有六個孩子,不多這一個棄嬰,之后,抱著孩子走了。誰相信他真的能收養(yǎng)棄嬰,也許他會為了生活所需賣掉這個孩子。和尚很少言語,只是愁上加愁,感嘆世道人心,絕非人們所能想象。
這部電影有三個場景地點,羅生門、樹林、公堂。場景簡單,大部分是自述和對話,但人物內(nèi)心的自私自利,雖然有自述時語言的掩蓋,但也已經(jīng)顯露無疑。大膽的評價一句,他們?yōu)榱诉_到自私自利的目的,甚至不惜承認自殺和殺人,但卻把罪責的原因歸于他人,自己實在是被迫無奈之舉,以達到為自己所有自私自利行為辯護的目的。對于自私自利的人性,殺人與自殺都是其次的行為了,如此的話,還有誰會被相信呢?這難道不就是人性的可怕之處嗎?
人物刻畫彰顯了演員的演技,武士鬼魂附體的女巫、女人、強盜、樵夫、和尚、乞丐、嬰兒,共七人,除嬰兒外,每個人都能稱得上是主角,形象各異。能如此清晰看出有幾個人物,又把人物形象塑造的幾近完美,缺一不可,應(yīng)該是很經(jīng)典了。由人物串連出一個沒有結(jié)局的故事,又牽連出另一個接近主題的結(jié)局。由故事中的人物各執(zhí)一詞與電影結(jié)局,表達了人性自私自利的深刻內(nèi)容。
這部電影的主旨,就是影片中的人物所言:世道人心,人性愚懦,對自己都不能完全坦白。當每個人都不被信任,就是地獄了。
電影《羅生門》的觀后感2
黑澤明的片子之前僅看過《影子武士》和部分的《七武士》,可是當初不習慣他的風格,并沒有留下深刻的印象。前幾日,朋友推薦《羅生門》,看完之后,遠超過我的期望。
《羅生門》介紹的是一個殺人犯的案子,由當事者和見證人分別講述,但每一段敘述都各有出路。這都是由于人性的劣根性,為了自己利益一方,強行把真相隱藏,篡改,使得事實變得更曲折和模糊。尤其當看到真砂請求污辱了她的強盜殺了自己的丈夫道出的理由使我很吃驚,首先無法理解她的道德標準,她的荒謬的道德標準站在了傷害過她的劫匪一邊,她既不尊重自己的合法丈夫,更沒有起碼的自尊心;其次,怎么能做出如此殘忍的決定,她到底將丈夫置于何種位置,將劫匪尤其是自己置于何種位置?或者講每個人都是卑踐的,每個人在他人眼里都是卑踐的,人與人之間奇怪的偶然的聯(lián)系在一起,然而轉(zhuǎn)瞬又恢復(fù)了冷酷、仇視的本來面貌,所以,在片首,兩個局外人總是反復(fù)道“這太可怕了,太可怕了”。黑澤明的這部成功的描述人性的片子得益于芥川龍之芥的好手筆,但是這部電影在拍攝技巧上也頗為成功。
它不拘于傳統(tǒng),四個人在衙門接受調(diào)查,并不存在審訊人及相關(guān)的府吏等等,只一個敞開的院子,四個人輪流跪在地上自問自答似的串連起一個故事,它省去許多似乎看起來很重要的布景,然而,在黑澤明的電影里明顯的可以看到,他主旨不在于怎樣的一個故事,而是人本身,是每一個人的人性本身,極近的鏡頭放大一個人的奇怪的內(nèi)心世界。所以,它非傳統(tǒng)的敘事,而更類似于在自言自語一些關(guān)于哲學的問題。
總是來講,《羅生門》是一部比較完美的電影,最欣賞的一點,毫無廢話,也沒有多余的細節(jié),但是故事過于簡單,觀點也太明顯,但是遠不像《影子武士》和《七武士》看起來那么壓抑。
另外,我有點奇怪的是,真砂怎么沒有眉毛?還是那個時代女人流行把眉毛剃光?
電影《羅生門》的觀后感3
在這之前,我也曾略讀過一些芥川龍之介的書,孫老師也給我們講過一些他的書,其中,就包括他的這部《羅生門》。在孫老師的課上,也讓我們討論過這部小說,當時也是略略談了一些。記得很清楚,當時我也談到了人性的問題,但被老師扼殺了,他說范圍太廣,太大,再詳細一點。也是,人性這個問題,歷來多少騷人墨客都談?wù)撨^,結(jié)果也是不了了之,沒有談出來個所以然來。想想也是,文人墨客都沒有談?wù)摮鰜淼膯栴},有豈是汝等小輩所談的。
今天看了這部電影之后,張老師也讓我們寫影評,雖然影片和小說稍微有點不同,但基本意思還是差不多的。我就在人性以利己主義為中心略談一下這個問題吧,希望大家能夠涼解!
在當今社會主義下,雖然不完全是物欲橫流的,但利己主義則是遍地開花,到處都可以找到它生長的土壤。影片《羅生門》中的人物,無論是柴夫,獵人,武士,婦人,和尚。其中的三人在描述一起兇殺案的時候都在說慌,而他們的目的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影片中似乎給我們呈現(xiàn)的都是比較自私自利的人,讓我們感到人性的丑惡,墮落的一面。但到最后作者給我們描述了一個避雨人的舉動,他說了一句話:“我家中已經(jīng)有五個孩子了,再多這一個也不多。”則給我們帶來了一絲希望,還有善良的人存在,還有拯救這個渾濁世界的人存在。
也許,這正是芥川龍之介的用意所在。雖然,利己主義的人是有的,但那畢竟是少數(shù)的,只是世界的一小部分。
電影《羅生門》的觀后感4
在老師介紹《羅生門》這部電影之前,說實話,我只聽過羅志祥的那張同名專輯《羅生門》,當時大致知道"羅生門"就是每個人都有可能在說謊的意思。今天在課上觀看了這部電影之后,對于"羅生門"的理解更深刻了。
黑澤明的《羅生門》,1950年的片子。黑白,粗糙,淳樸。赤裸裸地將人性中的軟弱和謊言展示在人們面前。
強盜、武士、女人、樵夫因為各自出發(fā)點的不同,將本來簡單的一個事件解釋的十分復(fù)雜。對于四個人在同一件事情上作出的各自不同的表述我就不多加贅述了,影片結(jié)束后我就一直在思考:導(dǎo)致四個人各執(zhí)一詞的原因是什么?他們?yōu)槭裁炊家鲋e?
"人們太脆弱了所以才撒謊……在大多數(shù)時間里我們甚至不能對自己誠實"路人和行僧說的話句句在理。各執(zhí)一詞的真正原因,就是那句"有軟弱的地方就有謊言。"
強盜想要表現(xiàn)自己即使殺人也要有的磊落氣概,女人企圖掩飾自己并不貞烈的事實和挑唆兩個男人決斗致使自己丈夫死于非命的真相,武士即使是借巫婆的口也意圖掩蓋自己的懦弱和無能,而樵夫遲遲不愿說出真相,只是想隱瞞自己偷偷拿走了短刀。人性就是這樣陰暗而赤裸地呈現(xiàn)出來,各執(zhí)一詞不如說是各取所"需"——各自所需要掩飾的軟弱。
回過頭來,有軟弱的地方就有欺騙固然是對。然而,軟弱從何而來?再追溯回去,強盜在第一次講述他所編排的說詞時,便說了這樣一句話:"僅僅是一陣微風。如果沒有那陣微風,也許那個男人就不會死".是的,就是那陣風。撩起了馬背上女人的面紗,吹起了她輕柔的裙擺。隨即他看見了她潔白的腳踝,她面紗下純美的容顏。于是一切發(fā)生。僅僅是一陣微風,吹起了他內(nèi)心最根本最原始的欲望。
武士有貪欲。如果不是有貪欲,即使強盜騙稱有很多有價值的劍和鏡子,武士也應(yīng)該不為所動才對,但是他沒有,因為貪,他被設(shè)計綁起來。而后面對被奸污的妻子,他自覺沒有臉面繼續(xù)活下去,從而選擇自殺。這在日本傳統(tǒng)文化當中也是可以理解的,這就是所謂的"士可殺,不可辱".而強盜被抓后完全交代了他殺死武士的過程,沒有一點懺悔,幾乎是出于一種炫耀的神情,這是征服所帶來的快感。本應(yīng)該是局外人的樵夫,更有其完全的私欲。他完整看到了事件的經(jīng)過,但是他報官時的說法與作證時的說法完全偏離了事件的本來面目,這是為什么呢,還是因為私欲,因為他拿了那把鑲著珍珠的匕首,為了讓自己逃脫譴責,他選擇了說謊。于是就有了在狂風暴雨的破敗的羅生門下,行僧感嘆這種不信任和謊言,比疾病、饑餓、戰(zhàn)爭等更為可怕,以至于讓他幾乎喪失了對人類的希望。行僧是宗教的代表,宗教應(yīng)該教人相善,如果說連宗教都無力維護人性善惡,那這個世界會有多么可怕?路人說人性本來就是惡的,這讓行僧和樵夫不能接受,但是在他們對往事的追敘中,似乎隱約印證了這個觀點。
純?nèi)皇怯炀土嗣總€人內(nèi)心的軟弱,并且構(gòu)筑了每個人利用謊言企圖展現(xiàn)的幻像。人心最深的地方,埋藏了多少陰暗而不可告人的秘密。幽暗破舊的羅生門下,鬼魂都覺得害怕的地方,卻在柔和的陽光下真相大白。
故事的結(jié)尾,羅生門下被遺棄的小孩,哭聲慘烈。路人搶奪了孩子的包裹,完全表現(xiàn)了惡的一面,樵夫出于善心予以制止,卻被路人惡言相責,在路人說出匕首被樵夫偷拿的猜想后,樵夫完全呆了,不敢再出面制止,這就是私欲造成的軟弱。不過影片的結(jié)尾還是值得我們高興的,最終樵夫還是良心發(fā)現(xiàn),決定收養(yǎng)棄嬰,此刻雨停了,太陽出來了,這說明在經(jīng)歷掙扎后,世界還是出現(xiàn)了美好的一面,是非善惡一線之隔,人性還是有可能棄惡從善的,這是一種新生,一種希望。
電影《羅生門》的觀后感5
《羅生門》應(yīng)該是黑澤明最廣為人熟知的一部電影吧,《羅生門》觀后感。與其以往氣勢磅礴的戰(zhàn)爭場面不同的是,這部只是圍繞一個很小的一個故事的幾段敘述而已,這部電影之所以受到如此關(guān)注在于,她比其他作品更加直面揭露人性的黑暗。
故事透過四個人的嘴巴,呈現(xiàn)四種不同的狀態(tài)。故事的主角只有三人:強盜、武士、女人,他們都為了掩飾自己的齷齪與軟弱而粉飾自己而說謊。武士和強盜一樣,都是為了給世人表現(xiàn)自己的"男子漢"氣概而把自己說成是"俠士"或"勇士",其實都是一樣懦弱,自私,更加可笑的是死去的人也要說謊。女人陰險和惡毒,本身不止淫x而且還在武士與強盜之間挑撥,要讓他們自相殘殺。她這樣做是為了不讓自己的壞名聲得以流傳。最后透過了樵夫的講述呈現(xiàn)了故事的真相。
故事雖然簡單,但其中透露出來許多人寰的悲劇,人性的齷齪。人性的黑暗比魔鬼還可怕!女人可以為了自己的名聲而教唆人殺害自己的丈夫;武士可以為了保命而出賣自己的妻子;強盜可以為了自己的獸x而去玷污別人的妻子,這樣組成了一個因果的環(huán),人們在這個環(huán)里唯一做的事就是出賣別人。但這個故事其實并不是最重要的,她只是為了表現(xiàn)社會的一個狀態(tài)。
讓我們回到羅生門前,如果說上面的故事只是一個故事,就讓我們真正見識現(xiàn)實中的"惡"。乞丐最后奪去嬰兒的外衣,為了自己能買幾個錢。幾間衣服能抵幾個錢?!就可以這樣殘害一個生命?!(包括棄嬰的父母)整個影片呈現(xiàn)出的是一個瘋狂而自私的世界,人們都為了自己而編織各種謊言,都是虛偽地隱藏自身的險惡,以至于每個人都不信任別人。
可能每個人都是"自私"的,但自私不一定都為"惡",世上也有善意的謊言。樵夫同樣說了謊,同樣偷了別人的東西,但他并沒有給別人帶來傷害,而且他是為了撫養(yǎng)家里的6個孩子。最后他收養(yǎng)了羅生門下的棄嬰,這個嬰兒象征著新生命,也是新希望。黑澤明對于這個瘋狂的世界并沒有完全放棄,他還是"抱有希望"并借由樵夫的手來表現(xiàn)。暴雨過后,樵夫身后重回了陽光。不過社會再黑暗都要堅信有善和光明存在,永遠都不要放棄希望。因為如果放棄了希望就會墮入黑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