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羅生門個人觀后感
認真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后,能夠給我們不少啟示,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觀后感了。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電影羅生門個人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電影羅生門個人觀后感1
樵夫懷抱著棄嬰走出殘破、腐朽的羅生門,僧人的影子在門框中隱約閃現,影片嘎然而止。
一共看了黑澤明的兩部影片,第一部是他的《夢》。《羅生門》是他的代表作,不可錯過。
過程是帶有折磨、不安與壓抑的,堅持看下來,印象早已經填入心胸。純粹意義上的人性的探討,成功的作品恐怕都是壓抑的。就像是看一些先鋒小說和一些現代主義的小說,里面總是擁有看似乏味但是絕對功力深厚,震撼人心的白描。
愛略特說:人類承受不了太多真實。觀眾也承受不了太多的白描,《羅生門》最開始受到冷遇應該說很正常吧!真正的好東西不怕時間的洗禮,它還是得到了他應有的榮譽。
從黑澤民剛開始把鏡頭穩定地對準破舊門檐下大雨磅礴的鏡頭我就有種預感,帶有日本罪惡感氣氛的內容又開始了。以前看過的幾部日本片,無不是這樣的氣氛。但是《羅生門》徹底地把這種罪惡感、無助感推演到了極至,感覺呼吸也有些急促。這是從偵探、懸疑片出發,但是沒有懸疑片膚淺與無聊。
人物很少,一對夫婦、強盜、樵夫、和尚。衙門里的戲沒有判官的鏡頭,也許判官本身也是缺失的,那個年代,乃至整個人類的歷史,真正的裁判是缺失的,不要提什么法官,那是他的工作,統治階級的工具。
衙門成了一個舞臺,這幾個人表演的舞臺,他們賣力地展示自己的演技,述說自己的無助或是氣概,每個人編織的故事都很精彩,堪比一些童話。關于真相的揭開,落差讓我們產生了震撼。婦人在衙門的表演和她在現實中的表現要遜色很多,張牙舞爪與楚楚可憐區別太大了,人們難以接受。兩個男人事后編撰的英雄氣概與樵夫看到的動物似的委瑣打斗更是制造出了可笑的落差。但是,被人們所不恥的是現實。
樵夫與流浪漢的爭論太說教了,也許是導演故意作出的不甘。
整個影片的格調與影片的顏色一樣,是灰色的。
千萬不要把自己置身其外,很輕松地把《羅生門》的故事作為一種特定的意外來評價。樵夫不想牽扯到內,其實也參與了這出丑劇,依然躲不掉流浪漢的尖銳指責。我想我們大多數人都是樵夫的角色與心態,看似富于同情,其實一樣是自私而且不愿揭露自己。
正如卡夫卡說說"你如此討厭這個世界,卻發現自己也參與其中"
從人類的角度思考讓卡夫卡聲名雀起。《羅生門》獲得世界聲譽,也正因為它也是從人類自身的角度出發。
也許是不想讓世人太過絕望,或者是導演本身的對人性的最后期盼,他安排了樵夫懷抱棄嬰離開了羅生門--象征人性墮落腐朽的門戶。
而這到底是對人性的尋找,還是終結?
電影羅生門個人觀后感2
這是日本導演黑澤明的作品,1950年上映,黑白影像,關于世道人心的故事。
武士鬼魂附體的女巫、女人、強盜,在武士死后,公堂上,鬼魂和兩人都各執一詞。鬼魂說是自殺,女人說是可能無意中殺死了他,強盜說是自己殺死了武士。但又都在表達自己很無奈,為各自的自私自利辯護。究竟誰是兇手,觀眾從電影上映以來一直猜到今天,可能每一位看了這部電影的觀眾,都會疑問重重,同時也深感人性的可怕之處,自私自利,人與人沒有信任可言,以及人性的多變。
樵夫、和尚、乞丐三人到羅生門避雨,樵夫與和尚很沮喪,在看到前面鬼魂和女人與強盜在公堂上的供述以后,怎么也想不通人與人之間沒有信任。是樵夫發現了尸體,可前面的供述里有一件物證,鑲著貴重之物的短刀不見了。乞丐說是樵夫拿走了,樵夫為自己辯護,說武士是被長刀刺死的。羅生門傳來嬰兒的哭聲,他們三人發現了那個棄嬰。乞丐把嬰兒的被子衣服據為己有,樵夫說他沒有愛心,乞丐也為自己的自私自利辯護。乞丐走后,和尚抱著嬰兒很是難過,樵夫說自己已有六個孩子,不多這一個棄嬰,之后,抱著孩子走了。誰相信他真的能收養棄嬰,也許他會為了生活所需賣掉這個孩子。和尚很少言語,只是愁上加愁,感嘆世道人心,絕非人們所能想象。
這部電影有三個場景地點,羅生門、樹林、公堂。場景簡單,大部分是自述和對話,但人物內心的自私自利,雖然有自述時語言的掩蓋,但也已經顯露無疑。大膽的評價一句,他們為了達到自私自利的目的,甚至不惜承認自殺和殺人,但卻把罪責的原因歸于他人,自己實在是被迫無奈之舉,以達到為自己所有自私自利行為辯護的目的。對于自私自利的人性,殺人與自殺都是其次的行為了,如此的話,還有誰會被相信呢?這難道不就是人性的可怕之處嗎?
人物刻畫彰顯了演員的演技,武士鬼魂附體的女巫、女人、強盜、樵夫、和尚、乞丐、嬰兒,共七人,除嬰兒外,每個人都能稱得上是主角,形象各異。能如此清晰看出有幾個人物,又把人物形象塑造的幾近完美,缺一不可,應該是很經典了。由人物串連出一個沒有結局的故事,又牽連出另一個接近主題的結局。由故事中的人物各執一詞與電影結局,表達了人性自私自利的深刻內容。
這部電影的主旨,就是影片中的.人物所言:世道人心,人性愚懦,對自己都不能完全坦白。當每個人都不被信任,就是地獄了。
電影羅生門個人觀后感3
黑澤明根據芥川龍之介小說改編的電影《羅生門》廣為人知,作為對人性的思考,一向人文主義的黑澤明在大雨中對淹沒人間的洪水意象做了環境的詮釋。在芥川龍之介小說中,羅生門根據佛教故事改編,羅生門是一個死亡之門,是一種死亡的象征。在日本有許許多多這樣的鬼故事,基本上可以是一種大眾情結,日本的鬼故事極為流傳,可以說是一種傳統了。然《羅生門》電影表達的重點并不在于鬼故事,而是對于人性的發掘。
故事以一個樵夫發現一具尸體展開,攝像機對準到堂的每一個證人以及嫌疑犯,接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說法,真相當然只有一個,然而,一直到最后,黑澤明都沒有告訴我們,真相是什么。直到劇情的結尾處,孩子的哭聲驚醒了在場的每一個人,第一個沖上去的有點像《羅生門》小說里面描寫的那個強盜,他覺得世道既然如此不堪了,也不在乎再破壞,所以剝下包裹著孩子的衣服,樵夫上去阻止他,并且說他是惡鬼。這時,很經典的一句話:“這是個人狗不如的世界,誰要不自顧自就活不成啊。”每個人都描繪了對自己最為有利的版本,誰都是自私的,都希望事情往自己的意愿去發展,然后得到最大的利益。
孩子的哭聲沖破了這個迷蒙的人世間,連老子都說要回歸兒童最為純真的所在。孩子是最為純潔不染世俗的,那種啼哭刺破了黎明前最為冷寂的黑暗,猶如一杯清泉沁人心脾。那個和尚懷有對人世間美好的向往,希望人性能慢慢變好,希望仁慈能深入人的心間,幾乎,他就是黑澤明人性關懷的寫照,但是他也迷惘,也存懷疑,也畏首畏尾。令人感動的是和尚抱著孩子和樵夫站在屋檐下沉默那一段,我想沉默,正是人思索最為靜謐的所在,有徘徊,有掙扎,有懺悔,有煎熬,有嘆息,有恍惚,當然,也有對前途的點點希望。直到樵夫來抱孩子的時候,他還以為樵夫要剝孩子最后一層衣服,豈能想到他是想撫養這個孩子。
樵夫說,我自己都摸不清自己的心眼。我想多少人迷失在這里,有人說能戰勝自己的人才是最偉大的人,我不想說戰勝征服之類的字眼,這些總讓人想起該死的戰爭,我想用歸順這樣的字眼,找到自己豈是容易的,往往人們容易在別人的眼神中,在別人的言語中淹沒了自己,自己的形象越來越模糊,直到消失在茫茫大海之中。
結局似乎是朝著善的方向發展,黑澤明給了我們一個很大的伏筆,就是這個孩子以后是怎么發展的,他以后會成為怎么樣的一個人,是被趨于同類,還是作為仁慈而善良而道德高尚之人?我想,這是一個很大的疑問,當然,我們終歸想讓他成為一個善良而仁慈之人。就像這個世界,希望,越來越好。
電影羅生門個人觀后感4
今天終于看了這部久違的黑色電影,果然很有意思。
羅生門揭露了人性最大的弱點 ——自私和虛偽,在危難的時候,面臨生死的考驗的時候,即使是平時恩愛的.夫妻,也可以反目成仇,互相傷害。事情過后,雙方又各有一套說辭來為自己辯護,犯錯的永遠是別人,自己是多么無辜啊。
但從這部片子我們還可以看出,男人永遠都比女人更自私、更虛偽。男人可以自私到為了保全自己唾棄自己的結發之妻,也可以虛偽到死到臨頭還要說謊來美化自己。你可能會說,片中的妻子也自私,她挑撥自己的丈夫和強盜決斗;她也說了謊,謊稱自己暈倒了不知道丈夫是怎么死的。但她的自私,她的虛偽,是在當時那種絕境之下多么無奈的一種選擇。她在和強盜搏斗未果被玷污后,不想死,也不想和強盜走,想讓自己的丈夫和強盜決斗來保護自己,這實在不能說是非常過分的要求。她的謊言就更容易理解了,顯然,她是為了自保,為了博得大家的同情,為了讓自己更好的活下去。她總不能跳出來說,是我挑撥他們兩個決斗的。在這個時候,還原事情的真相沒有任何意義,她懦弱的丈夫寧可說自己是自殺也不愿意承認是被強盜殺死的,死不足惜。
當然,這部片子放大了人性中陰暗的一面,普通人可能永遠也不會面臨那么極端的情況,大多數人還是在不傷害別人的前提下更多的考慮自己的利益,然后談起的時候有選擇性的忽略那些不光彩的細節,同時夸大那些對自己有利的細節。如果說自私是人動物性的本能,那虛偽就是人社會性的本能,是普遍和客觀存在的。
最重要的,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不是黑白分明的,沒有絕對的是非對錯,善惡美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弱點和陰暗面,我們與其失望和批判,不如多一點寬容和理解。
電影羅生門個人觀后感5
《羅生門》1950年黑澤明執導的電影,羅生門是日本京都的正南門。滂沱的大雨,破碎的牌匾。黑白影片樸素的畫面更顯沉重。云游和尚、砍柴人和乞丐在城門底下避雨,三人閑聊一起案件:一個武士和他妻子路過荒山,遭遇了不測。妻子被侮辱,而武士慘遭殺害。慘案如何釀成?兇手、妻子、借武士亡魂來做證的女巫,都各有說法。
兇手、妻子、借武士亡魂來做證的女巫,他們敘述案件的事實的過程中,都把人性中惡的成分都省略或者美化了。使案件的真相變得撲朔迷離。而目擊證人因為他一時的貪念,偷偷拿走了那柄價值不菲的短刀因利益牽扯其中,也沒有道出其中真相。
這是一起兇殺案件,真相因各自所需要掩飾的軟弱被自私、虛偽所掩蓋了。但是把案件中有關的人的說法全部綜合起來,它已經向事實的真相靠近了。這就好像是盲人摸象一樣,個人的觀點與看法是碎片,是事物的部分,因而免不了片面,只有把大家的觀點看法綜合起來,那才能拼成完整的大象。
同時,要再現事實真相,只能是局外人,沒有利益牽扯其中的人才能更客觀地敘述某一件事實。同時,每個人又受到各自的學識、閱歷等影響,對事物的觀點看法肯定是深淺不一的。即使最客觀的人,他們也免不了自己的主觀情感和意識,其筆觸不可避免地帶有褒貶意識。我們的歷史,更多的是一種個體記憶,當這種個體記憶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時候,我們就有理由去它是不是歷史的本來面貌?我們能相信的只能是這是著一歷史事件的一個方面,并不能完整的在現原來的面貌。
要能真實而全面再現歷史,它需要的是集體的記憶
這是我們所缺失的。現在是網絡時代,人人都是記者,對某一事情發表各自的觀點。即便是有人想刻意隱瞞惡的、軟弱的事實,現在也已經很困難了。已經有了集體記憶存在的客觀條件。因此,在這個時代我們可以有條件去更全面、客觀地了解事實與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