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畫電影《天氣之子》觀后感
《天氣之子》講述了少年帆高與擁有操控天氣超能力的少女陽菜之間的奇幻愛情故事。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動畫電影《天氣之子》觀后感(7篇),衷心希望能為您提供幫助!
電影《天氣之子》觀后感篇1
相信大家看《天氣之子》,很多都是奔著“新海誠”這個招牌去的。不過,新海誠表示這一次的《天氣之子》不會是想要和《你的名字》一樣,成為一種標桿,所以反而是“反其道而行之”的。這就對這部電影的一些評價產生了影響。
雖然看得人挺多,但是評價卻是較為兩極分化。目前各大網站的平均評分基本上是中等偏上的級別,既不是非常不好,也不是非常優秀的感覺,一些低評價的觀眾給出的理由是對這部電影的價值觀產生問題,并且觀影結果并沒有達到預期,有些失望。
其實,新海誠應該突破《你的名字》中的一些刻板印象,這就像是一個演員需要演繹出不同的角色一樣,若是只能記住一個經典,那他是一個好演員,但是這樣恰恰是這個演員自身無法接受的后果,新海誠應該也是如此吧。
《天氣之子》這部作品,或許從一開始就并不是一部要超越《你的名字》的作品,而是一部有意的遠離《你的名字》的作品。或者說,就像新海誠在訪談中所說的那樣,一部“充滿了任性”的作品。確實,在世界與少女的抉擇中毫不猶豫的選擇陽菜的帆高,這種“直球”出現在一部如此體量的片子中確實讓人感受到一種任性。
但是,讓我最疑惑不解的是,在人們異口同聲地提到他們無需為天氣的驟變感到愧疚,無需為世界的改變承擔責任之時,在最后的場景中,目睹朝著淹沒的城市獻上祈愿的陽菜,帆高卻堅決地否定了人們的看法,用最肯定的口吻說出:“不是這樣的,世界并非從一開始就是瘋狂的。是我們改變的。是在那個夏天,那片天空的穹頂上,我選擇的。比起青空,更重要的是陽菜,比起眾多的幸福,更重要的是陽菜的生命。于是我們也祈愿了,無論世界的形態變成什么樣子,我們都會單純地活下去。”
但是與這堅定的口吻所不相符,帆高的臉頰卻流下了莫名的淚水。面對陽菜的“沒問題嗎”的疑問,帆高整理了自己的心情,又找回了堅定的口吻,發出了整個作品中最強有力的的臺詞,最有信息量的結尾。
如何看待這個結尾,我還沒有能夠將心中的這股感受整理完畢。不過,或許這也是理所當然的,在小說版的后記中,新海誠提到,這個結尾在制作過程中一直沒有最終決定下來。他一直沒有能夠準確捕捉到兩人在此時的情感。最終讓他做出決定的,是洋次郎一開始提出,但是卻一直找不到合適的用處的曲子。于是新海誠這么說道:“他們的心境全部都已經寫在這里了。”
電影《天氣之子》觀后感篇2
帶妹妹一起去看了《天氣之子》,主題和《少年的你》很像,少年對抗世界。沒去看之前就看到聽到一些聲音,說中二,日版郭敬明什么的。果然,還是需要眼見為實,我并不覺得哪里中二,而且我也不覺得郭敬明有什么問題。
這么多年了,新海誠的商業轉型很成功,他用一種講故事的模式,具有相似少年感的故事,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動畫電影的票房傳奇。其實《天氣之子》和《你的名字》在結構上幾乎是一模一樣的,但在奇情的設定上,晴女的巫術設定特別本土化,顯然沒有男女互換來得吸引全世界的人,所以難免會讓那些抱著看第二個“你的名字”的觀眾失望。
我想提一個概念,什么是一個作者的創作風格呢?實際上作者風格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重復表達中形成的,研究一個導演,研究的不是他每一部新電影出現了什么新東西,而是要看他的新電影還保留了什么舊東西。比如是枝裕和電影里的創傷癥候群,郵筒,孩童視角;寧浩電影里中年危機的男人;陳凱歌電影里的京戲與奮不顧身的詩意;巖井俊二電影里的書信。新海誠也是一樣,火車,雨天,離家出走的少年,神明的旨意和少女的胸部。苛求一個創作者在這上面創新是不公平的,我看到一個被頂的很高的影評說要潑冷水,批評《天氣之子》浪費了一個應該做成大格局的設定。新海誠所有電影的落腳點幾乎都是早熟少男少女的愛情故事,怎么可能大格局呢?而且難道不是大格局的電影就不好么?
生活太苦了,有時我們就是需要這么一個甜美的小品文調劑味道。就如同電影里的警察告訴男主帆高,女主陽菜只有15歲,男主泣不成聲時,警察來了一句“好煩啊”一樣,在成年人的話語體系里,這種少年的大悲大痛根本入不了他們的法眼,對于成年人來說,利益,秩序,法律,規則才是牽動自己喜怒哀樂的東西。用藝術片的標準衡量《天氣之子》是不公平的,藝術片要前衛、先鋒、崇高、有深度、有大量的符號隱喻,這不是一部類型化的商業動畫電影應該做的。那些口誅筆伐這部電影的人們自己難道每天都活在水深火熱的先鋒藝術追求中么?如果不是為什么還要要求別人呢?強硬的藝術話語體系埋葬了很多這樣的好作品,這種人就像是電影里的警察,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頤指氣使,欲加之罪。
成年人的世界很殘忍,少年人的世界很美好。這就是新海誠所有電影的表達,就是這么淺顯,可那又怎么樣呢?這就是少年啊,禁忌的愛,不可能的愛,早開的愛,對抗全世界的愛,這些少年的愛橫眉冷對千夫指,寧可大雨傾盆千年不止也要和心愛的人在一起,這是多么任性又多么浪漫的抉擇啊。看完新海誠的電影總有一種,做個少年真好的感覺,如果可以,真希望一輩子不要長大,在一個孩童般稚嫩的臉面對自己聲淚俱下的時候,我可以抱住他安慰他和他一起暴風哭泣,而不是像個老成的中年人一樣說一句:“哭什么哭,有什么好哭的。”
當帆高帶著鐵絲網在臉上留下的劃痕,戴著象征成年人世界規則的手銬,扔掉象征成年人世界話語權的槍去神社找女主的時候,音樂響了起來,第一句就是“一無所有降生于世界的我啊”,我徹徹底底被這個畫面感動了,與全世界為敵也好,放棄長大成人的權力也好,我沒有一絲猶豫,也不會有一絲膽怯,我就是要救回你,就算是人間變成煉獄,就算是三年四年一百年的等待,我也不管不顧。捫心自問,你們這些看著這部電影的人在現實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理解,能做到呢?做不到也別嫉妒呀,不理解就急著否定貼標簽說“中二”?
對比來看,《少年的你》和《天氣之子》在同一主題下運用了大相徑庭的表達形式。它們都是創作者感知到的世界,也是他們內心創造出來的世界。前者帶著對現實世界的使命感,用冷峻又曖昧的鏡頭語言訴說著少年人的苦難與美好;后者沒有絲毫對世界負責的態度,我自橫刀,守著自己的愛情小美好,表達成年人早已丟失的少年不顧一切的倔強。在集體主義和民族大義面前,后者是多么的卑微,甚至卑鄙,它的價值觀多么不符合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啊。但難道這就是錯的么?不同人有不同的回答,當然,在政治正確大于一切的今天,懦弱的社會大多數一定不敢贊美這種價值觀吧。甚至會有人狗急跳墻的奮起謾罵。也許新海誠要諷刺的正是這些人吧。《天氣之子》不同于新海誠商業嘗試的第一作《你的名字》,很罕見地把前期的節奏放得奇慢無比,用來刻畫男主來到東京之后,成人世界的眾生相。人們把這種忙碌的白道社會與陰暗面的成人交易用一個詞加以粉飾,叫“腳踏實地”或者“務實”。
看完電影的那一刻,我跟妹妹說:“很開心”。我是真的好開心,無論從視覺體驗上還是故事結局,都給我一種美滿的感覺,我可以暫時放下時刻保持理智觀察鏡頭語言和符號隱喻的腦子,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沉浸在一個美麗而圓滿的故事里,真好啊,我相信只要這世界還有人在訴說著這樣的故事,就說明這世上還有這樣的少年人在拼命與世界對抗,為心中所愛奮不顧身,那還要啥自行車啊,開心就完事了。開心過后也不影響你們這些精英們和我這種小笨蛋追求崇高的藝術不是?別罵了,有這時間多去看兩部安東尼奧尼、法斯賓德、維姆文德斯、安哲羅普洛斯、讓呂克戈達爾、貝拉塔爾、塔可夫斯基吧,你們要的高級都在里面。
電影《天氣之子》觀后感篇3
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正值雨季,江南的小雨連綿也不知幾時能止。在這種天氣下進行觀影,即使我是看槍版,也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看完以后,我確實覺得很感動,也有很多體會。日本的動漫確實不愧是世界頂級的。新海誠導演確實在《你的名字》大火之后,也拿出了一部很優秀的作品。
我看完以后雖然看到豆瓣上面有很多負面評價,最終它的評分是7.1分。在我心中確實有很多的疑惑。但我本人覺得可以給8分左右。唯一我認為電影沒有做好的就是。對于人物感情色彩的具體描繪,讓人很難接受為什么帆高和陽菜突然之間怎么就成為了戀人的關系。我看的時候確實很自然,但事后一想確實不太習慣。當然我覺得這部電影最出色的就是它的音樂和精致的畫面。
做的最好的地方就是結尾的時候那首《大丈夫》的響起,整個人渾身雞皮疙瘩都起來,也許這就是少年應該有的瘋狂,男主角的中二生活和女主對自己解脫造就這樣一個故事。實在是太妙了,我也想在某家麥當勞里遇見某個100%晴天女孩,的確如果抱著對君名的期待來看這部電影是挺讓人失望的,這一部電影沒有君名那樣讓人一看特別的揪心,而是仿佛在預料之中,完全就是一種自然的感覺。但是它依舊有很多感動之處。
我作為一個不是對電影有很深研究的人,但我認為對于大部分人的青春都渴望能有一個這么瘋狂的故事吧。這種說上就上,敢愛就愛的勇氣,任性的自我主張,面對心愛之人不顧一切的男主,正是在某種程度上引起了我們的共鳴。正如我看到影片短評中有羨慕男主的遭遇的,離家出走之后就能遇到漂亮的雙馬尾美少女,就能有一個摳腳大叔安排一份工作,還能有漂亮的御姐相助,包括最后拯救女主這一段里,男主幾乎被所有其他配角幫助過,這一幕幕的劇情確實我們已經看過了很多。但我看到這一幕內心還是很有觸動的。哪一個男生不希望自己能夠拯救一個漂亮的女孩子,然后你懂得。
這種英雄救美的情懷,這種舍棄晴天擁抱愛情的沖動,誰能說不去試一試呢。我在看電影的時候其實更多還是羨慕的,是因為在現實的生活里面我們遇不到這樣巧合的事情,我們也碰不到陽菜這樣的女孩。才會寄托于電影中的實現,滿足我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電影作為一門藝術表現形式,確實具有打動人心的能力,這樣一部青春的日式電影帶給每一個人的理解都是不一樣的。
對于《天氣之子》中最精彩的部分莫過于男女主角高空中跳落長達兩分鐘緊密相連在一起的畫面,很唯美,中二的男主說這每一個青春期男孩都想說出的告白話語。女主被打動最后安全和男主一起生活了下去。這里的歌曲非常好聽,叫做《逃離地面》非常推薦。總而言之,天氣之子我給它8分。我很期待新海誠接下來的作品,能給我們帶來什么樣的驚喜!
電影《天氣之子》觀后感篇4
《天氣之子》可以說是新海誠在商業片道路上的大成之作了,敘事的節奏把握得非常好,114分鐘的電影沒有一點拖泥帶水的感覺。整個故事情節也講究的是“短平快”,基本沒有在不相干的地方多花功夫。在電影院的時候真是沉浸其中了,感覺時間過了很久講了很多事情,看完的一刻又覺得時間過得如此之快。
畫面仍是新海誠一貫的風格,每一幀都可以拿來做壁紙。在本作中,場景相對固定——東京,不同天氣下的畫面烘托出了不同的氛圍。例如前半部分的陰雨讓人感覺十分壓抑,但最后延綿不絕的暴雨卻十分舒暢。(題外話,作為一個風光攝影愛好者真是看畫面都能感動了)音樂也延續了君名的水準,RADWIMPS的音樂一如既往的好聽。但個人感覺有些嗆頭了,在高潮處一曲接一曲,有些透不過氣。
故事或者說主題是本作的最大優勢,也是本作的最大短板。拋開奇幻的背景,精良的制作,天氣之子講述的其實很簡單,即在特定時空背景下的愛情故事。男女主角由于一系列“偶遇”產生了“不可分離”的羈絆,在羈絆變得越來越深時遭遇了“難以抵御”的分離,最終經過不懈努力,甚至還放棄了很多東西(比如毀滅世界)重新走到了一起。所有的設定都是為此服務的,這就導致了看電影時覺得主題很飽滿,細細回味時卻感覺不夠。
當然,簡單的主題并不一定不好,要在一部不到兩個小時的商業電影里講清楚、講好深刻的道理,很難。天啟之子在這方面做了很多取舍,很多可以進一步挖掘的方向并沒有深入下去(例如個人的選擇,人與自然等)。舒暢的觀影節奏和這些取舍是分不開的。簡單的主題沒有錯,還能吸引更多普通觀眾,但有些商業片的“特質”也在本片出現了,這就讓人很難接受了。多處不合時宜直接的賣肉,雖然能讓觀眾會心一笑,但笑了之后恐怕會心寒,這不是我要的新海誠。關鍵之處用力過猛的情節讓人難免有些尷尬,直抒胸臆式的情感表達也過于直接,自然一點、平淡一些會更好。
至于人物塑造,我細細回想了一下,似乎沒有感受到片中人物各自的特質。有一瞬間覺得森島帆高和立花瀧沒有什么區別,天野陽菜和宮水三葉除了各自的特性設定之外好像也沒有很大的區別。須賀圭介應該能塑造得更立體一點的。人物畢竟是為了主題服務的,這種塑造方式我持保留意見。
總結,一部非常好的商業電影,一部非常美的新海誠代表作,主題拿捏得很準,表現得很好,細節之處還待完美。你問我喜不喜歡這部電影?當然喜歡!真是美的享受。你問我支不支持這部電影?當然支持!商業片就該這么拍,畢竟有句話:自古深情留不住,唯有套路得人心。
電影《天氣之子》觀后感篇5
《天氣之子》一部由新海城指導的動漫電影,其實這部影片剛上映時,我并沒有來得及去看,直到這部電影在各大網站都能播放的時候,我才去觀看了它。說實話,在沒有觀看到這部影片的這一段時間,我一直認為這部電影還是與《你的名字》擁有差不多的水平,畢竟都是一個導演。
但直到我觀看后,我才發現《天氣之子》這部影片的畫風雖然與《你的名字》相同,但技術含量卻遠超出了《你的名字》很多。單從本片的場景設計之精美和鏡頭拉伸的高超都足以讓人深深著迷,但本片吸引人之處不光有精美的畫質,故事本身展現的魅力也非常大,就例如本片展現出的社會現實,就非常貼近我們的生活,是這部影片很有代入感,而且《天氣之子》也并沒有著重去展現主角的偉大性,片中并沒有一個擁有偉大能力和智力超群的英雄,有的只不過是一個有自我意識、自己的私心的一個離家出走的普通高中生,也正是這點才讓這部影片里的角色真正變得有血有肉。作者也并沒有因為影片中將要被雨下淹的是日本的東京而將結局反轉,從這點中我們也能看出新海誠導演將全部的心思都放在了劇情的進行上,這點其實是很多導演都做不到的。
但其實這部影片中還有很多讓人深思的道理,其中最打動我的一點還屬里面的一句話:“世界都這么瘋狂了,人為什么不能呢?”當時聽到這句話的我其實挺感動的,因為我自己為人膽小怕事,做什么事情都不敢于嘗試,生怕出什么危險。但確實這世界如此瘋狂,戰爭、歧視、階層、競爭、自相殘殺……都圍繞著我們所在的這個世界,那身為站立在這個世界上的我們又為什么不能也大膽一點、“瘋狂”一點呢?又何必怕于自己未嘗試過的事物呢,我們經常說他人非常的“瘋狂”,但又有誰想過世界本就如此瘋狂。
所以希望你也能去觀看這部影片,也希望你能夠成為一個敢于嘗試敢于推倒權威的人,“瘋狂”的生活在這個瘋狂的世界里。
電影《天氣之子》觀后感篇6
總的來說,《天氣之子》是一部觀看體驗極佳的電影。
首先,延續了新海誠一貫精良的作畫風格,畫面中的色彩與造型極其精致,以至于出電影院后很長時間我都感覺眼前的景象灰暗單調。而且這部作品對光影變換的安排十分自然,減少了之前作品中常見的特寫與人物的心情描述,故事的情節融合很巧妙,再加上廣角和環繞鏡頭,營造出了與傳統好萊塢大片完全不同的美感,《你的名字》《言葉之庭》中部分光影變換和寫景鏡頭與之相比就顯得有些僵硬,我認為《天氣之子》的畫面處理又上升了一個臺階。
其次,這是一個典型的少男少女相遇相愛,最后沖破一切阻礙在一起的故事。故事圍繞女主的“晴女”能力展開,在女主為了挽救異常天氣犧牲自己后,迎來了男主不顧一切拯救女主的情節高潮。在“救世還是救人”抉擇中,誠哥借男主之口喊出了“不管怎么樣,只要和你在一起就夠了”這句頗富愛情浪漫主義色彩的話。我本來按照新海誠一貫的風格猜測,最后女主會永遠消失,成為男主美好的回憶,但誠哥卻來了個反套路,最后讓東京大雨三年,我認為這步操作是引向主題的關鍵線索。
男主女主生活困難,兩人萍水相逢后經歷了一段幸福生活,卻在難以掙錢生存、怪異的天氣、不近人情的警察、莫名卷入的案件的四重壓力下面臨了巨大的危機,再結合男主“你們為什么要阻止我”的吶喊,作品主題指向就很明確了——世界很大,社會很殘酷,自然的力量難以違抗,個人的幸福在這些龐然大物面前顯得如此渺小,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男主要不顧一切的挽回女主,追求自己的幸福,這也是這部作品借奇幻元素表達浪漫主義的關鍵所在。
如此說來,影片在男女主云上重聚后又加入三年后的情節,雖然失去了高潮后戛然而止的效果,但是強調了現實元素:男主不得不最后回家完成學業和面對警方的調查,女主和F&A一行人也得面對生活,男女主三年后在陽光下再見,則是美好的浪漫情節。現實與奇幻、美好與沉重的交織,成為《天氣之子》打動我的關鍵。
電影《天氣之子》觀后感篇7
四星半的潛質,最終感覺三星半。
首先是音樂問題。《天氣之子》中音樂對于情緒的渲染和推動作用十分充分,但有些過火。片子的敘事也用音樂推進,正常劇情和大時間跨度的劇情用音樂進行更替,雖然合理,但是破壞了整部電影的流暢性。看到一半的觀感就好像這部電影被新海誠剪成了無數個優秀的MAD,BGM中的運鏡獨白和情緒一切都很好,只是不像一部擁有流暢劇情和情感變化的動畫電影。新海誠君名之前的電影問題也是敘事,起承轉合過于沖突,天氣之子雖然用音樂做了過渡,不知是音樂運用不當,還是說新海誠編寫的劇本本身有問題,電影中的節奏轉換過于頻繁,導致有些生硬。
另外在主題和內容方面我也有一些些的失望。感覺新海誠的電影走不出個體的圈子,雖然符合了日本電影導演私性化的趨勢,也適應當代社會的生活節奏,但每部電影就像是精美珠寶的堆砌,同類型的電影看多了難免產生疲憊之感。人物形象塑造也全靠背景設定,角色沒有演技,臺詞或許只起到了推進劇情的作用,本身沒有值得駐足斟酌的價值,豆瓣上有句評論很精辟,臺詞尬比大魚海棠(@混沌貓頭)。換個發色換個瞳色還是兩年前的那個君名。
而男主反復強調的為什么所有人都不理解我不是世界改變了我們,我們兩個人還是把世界改變了在糟糕的劇情推動下面現得突兀甚至有些搞笑,就好像是敝帚自珍,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與世界沒有一絲一毫的聯系同時還要反復強調錯的不是自己,而是這個世界,而我們兩個人憑著愛情憑著對于世界深奧中心在感官上的理解,就能夠改變世界行進的軌跡。這個邏輯單獨看還是合理的,但一與現實的世界產生聯系,就立刻退居飄渺的幻想鄉了。而諷刺的是,這部電影與社會、現實的聯系還特別大。
其實,天氣之子中有意思的設定還挺多的,可惜的是這些元素為主線劇情和人物讓步,沒能得到挖掘與討論。例如城市人情社會秩序;天上世界背后的以及詳細展開;三年中大于逐漸淹沒東京還原Dr.Stone中的末世景象中所體現出來的反文明傾向(反并不意味著是反對,而是更加自然生長的世界,就像電影中提到過的東京這片地方最初就是一片海,所以它只不過是回到了本來的樣子)以及最令人感到好奇的人們如何在新東京(東京真慘又毀了一次)生活,男女主角又如何消化新的社會秩序與彼此之間的感情等等,無奈影片就在這里戛然而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