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天氣之子》動畫觀后感
《天氣之子》的故事層面日本味道不再濃厚,反而用了好萊塢電影慣用的三幕式戲劇結構。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電影《天氣之子》動畫觀后感【七篇】,衷心希望能為您提供幫助!
電影《天氣之子》動畫觀后感篇1
動漫電影近年來不斷在內陸開映,日本動漫更是獨領風騷,今天談談新海誠的最新作--天氣之子吧。
這是一部關于選擇的電影,畫面依舊追求極度唯美,面對暴雨,犧牲自己的陽菜,面對愛情,犧牲世界的帆高,面對自己的利益選擇犧牲晴女的須賀……片子聚焦青少年犯罪等問題,但小可不愿討論這些太大的話題,我們,談談我的感受吧。
愿意放棄一切去愛,森島帆高經典的日式愛情,正如影片配樂《大丈夫》中所唱:“你瘦弱的肩膀,扛起了整個世界。”天野陽菜,就是帆高的世界。“曾經想征服這世界,可到了最后才發現,這世界點點滴滴,全部都是你。”為了追逐一片陽光而來到東京,又為了一個人放棄陽光,正符合了青少年對浪漫而有一點中二氣息的美好愛情的幻想,是的,帆高做出的選擇不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與中國傳統的舍己為人精神更是大相徑庭,但這正是最吸引人的地方,于我看來,陽菜是被這個世界吃掉的,“你們什么都不知道,或者裝作不知道的樣子。”帆高的控訴不禁引人深思。同時,沒有任何理由為了東京不淹沒而犧牲一個少女的一生和一個少年的摯愛,東京重新變成海是三年緩慢的過程,步步撤離的情況下幾乎不會傷人,所以我認為,帆高在鳥居的縱身一躍,是感人至深的,他對陽菜的愛可以令他無懼警察的追捕,無懼鐵絲網的阻攔,無懼眾人的責備……最終熬過三年后在暴雨中的相擁,如同晴天一般美好。
天野陽菜,16歲的女高中生,我們可以在她身上看到堅強,善良等最美的人性光輝,不僅從能力上是100%晴女,心靈上,她同樣是給人帶來晴天的那個人。
從一開始送給帆高漢堡,到后面犧牲自己換取晴空,她的愛同樣偉大,為了母親成為晴女,為了笑容祈愿晴天,最終為了帆高與眾人選擇神隱,天放晴了,天空中卻只有一個女孩低低的哭泣。所以帆高跳了,他躍入了天空,“跳!”一句呼喚便足以令陽菜甘愿追隨他從天空跳下。墜落之時三浦透子的歌聲響起,影片也隨著帆高的大聲告白來到最高潮;
然而在最后“陽菜,為自己祈愿吧。”歌聲卻已沉寂,不過低聲細語,卻最動人心,十指相扣,額首相貼,心晴如霽,祈愿雨天。不得不贊嘆影片對節奏的準確把握。
帆高做出了選擇,他抓住了陽菜,選擇了雨天,失去之后才有找尋,才有追逐,才有回歸擁抱感人至深;可以說,東京三年的大雨是由所有主要角色共同參與選擇的,若無夏美的擺渡,須賀的奮勇,小凪的最后一推,帆高又怎能縱身一躍?
影片淚點基本集中在高潮一段,小凪的那句話正好掐住小可的淚點,那是層層鋪墊的成果。后面的墜落告白,最終三年后的重逢相擁,都是愛意最美的蔓延。
影片中的人物塑造都比較完整,其中對新海誠的作品也有聯動,《你的名字》中立花瀧與宮水三葉都有戲份,總算是滿了一些強迫癥觀眾對《君名》末的追求,影片同樣延續了新海誠電影每一幀都可以作壁紙的傳統,在天空中和放晴時的畫面精致如畫,男女主顏值也不低,鑒之。
結以動人,天氣之子的美在于青澀的愛情,在于不顧一切的勇氣,在于初遇相依失去找尋重逢等待珍惜,相貼的心,豈管晴雨?生世遇伊,交心相聚。為你,晴天不惜,生命不惜,為你,無懼。
電影《天氣之子》動畫觀后感篇2
寫在前頭的半點閑聊。
趕著第一天上映去看了電影,和電影非常契合的雨天,今年日本的雨季特別的長又是幾年以來7月溫度最低的夏季。可能正是非常寫實,在看到熟悉的事物不由得跟小伙伴相視一笑,池袋北口的塔,歌舞伎町路過的求人廣告車,桌子上的伊右尉門,抽屜里的DHC,無一不是生活的點點滴滴。在看到陽菜做飯時,豆苗和蔥只剪最上面一層,留著長長再噶,還有原本在山手線游蕩的主角越住越遠,入大學時租房租到了國分寺,真實到窮人落淚。
剛看完出電影院我心里就只剩一句話可以概括這個電影了。
畫面音樂精良上至業界一流,劇情臺詞尬比大魚海棠。
首先例行夸獎誠哥的作畫質量,住在東京的人會很有感概,對于我來說也算夢回東京之旅。不得不說誠哥是真的很有美的眼光,這次的主題從櫻花散落換到了朦朧雨季,整片幾乎都在下雨的場景中度過,無論是天臺的雨中對話,高樓叢立的都市中投下的陽光一束還是雨停破晴,俯瞰東京的花火大會,無一不表達了誠哥的美學功底,精美的作畫把天氣演繹的淋漓盡致。單是為了作畫,我覺得都值得進電影院一看。唯二要吹的就是這次的原聲,作為RADWIMPS十年老粉,在你的名字之前,完全不知道他們居然能配原聲,觀影中覺得配音非常出眾,觀影結尾的音樂猛的發現又是RADWIMPS有點出乎意料。請吃我這一發寶藏樂隊安利。
接下來就是批評部分,非常主觀,完全臆斷,請小心食用。
總的來說天子的劇情真的是一言難盡,可以說是你的名字的缺陷放大版,任何你能在前作感受到的尬點,在這作都可以加倍體驗。以至于看到最后10分鐘,我簡直是坐立不安,觀影完畢后和小伙伴無言走出電影院。天氣的巫女的故事來看,整體上故事構架還是boy meets gril。都市傳說民間故事,云層里的平原,大氣里游動的魚,這些提前設定好的背景可以看出是有一定的訴述野心的,應該好好利用才是,結果全部成為了戀愛的配菜。誠哥在表達上淡化了主角的生活有多么糟糕,讓兩個人都互相扶持著,周圍的鼎力相助,到了后來為了慘而慘,讓人覺得實在是太強行。生硬的戀愛戲,尷尬的臺詞,不敢說誠哥老了不懂戀愛的故事了,但是對比秒五那種含蓄而真誠的情感敘述,這次的層次實在是低太多。盡管放下了腦子觀影,也覺得帆高的前后轉變太不合理。當帆高喊出“我只是想再見她一次而已”的時候,我回想起了幾年前在電影院里初聞那句“你以為你接受的是誰的愛”。心里由衷的期愿下一作再不要寫這種低魔世界的戀愛故事了。我愛誠哥我愛秒五,在原創動畫電影式微的今天,希望誠哥加油。
電影《天氣之子》動畫觀后感篇3
就算大雨讓這座城市顛倒,我會給你懷抱
先來說優點。最大的優點依然是新海誠一直以來的優點——畫面。用知名B站up Lex的話是“啊,這光!啊,這水!”,男主在麥當勞睡著時閃現的畫面我很喜歡,陽光灑在海面上,融合著典雅的配樂,莊重神圣。動畫電影首先應是電影,而電影表現光的藝術是很難的,沒有真人電影里的自然光源可以運用。在印度的詩電影《螢火蟲》里,我印象深刻的一幕是微光中的女子隔紗撫摸親吻男子,那是藝術,《天氣之子》的這一幕也是藝術。
其次是社會性的表現。15歲少年到東京艱難求生,謊報年齡的少女被店主發現后失去麥當勞的工作,少男少女相遇后互相幫助生活。友情變為愛情,還有親情。女主弟弟的角色加入形成了經典的“三口之家”模式,在這里少男少女的父母是缺席的,他們成為了父親母親。好的電影是有社會展示的,開頭東京百態的背景,在地鐵旁邊“搖晃”的家,最后那句“反正這個世界早已失控了”,調侃之余,還有作者表達。(可能是因為我正處于畢業找工作的階段,所以更有感觸吧)
還有一點既是優點也是缺點,我想了很久認為優點大于缺點——全片充滿了巧合。車上的“人生贏家”就是弟弟,突然拿到的槍,英雄救美后發現是給漢堡的女孩,男主逃跑時遇到大姐,到這里,我只能歸因于“日本真小”和作者的偷懶。直到最高潮的“一人對抗全世界”的逃跑,弟弟出現撲倒了警察,我被觸動了,這是作者對于“命中注定”和“全世界幫你”宿命的表達。
新海誠沒有變,他依舊偏執,偏執少男少女的愛,偏執光與水的混合,但我能贊美這種偏執。
雨一直下,氣氛不算融洽
僅我看過的新海誠電影排序:你的名字-言葉之庭-秒速5厘米-天氣之子。
第一個缺點是偏執的度沒把握好,換句話說我沒有被這個愛情故事打動。松居大悟在《你因你是你》中也展示了偏執,三個男孩發瘋似的愛上了一個女孩,他們把她當做公主,每天偷窺。最后女孩發現后剪了頭發扔在地上讓男孩吃掉,只有池松壯亮演的那個角色吃了,這一刻我認為達到了愛情的極致。你可以為一個你愛的人犧牲什么,能做到不要尊嚴的地步嗎,能否做到你因你是你,空喊“我要救你”的口號和日劇跑是不夠的,情緒傳達給觀眾可以靠感靠音樂助力,但音樂的能力畢竟是有限的。
《天氣之子》里有淺嘗輒止的道德困境,男主在下大雨和女主之間選擇了女主,這應該沒人覺得有問題。但若是前面加入橋段說大雨造成交通堵塞甚至車禍呢?更嚴重點造成超市被淹沒,多數人流離失所呢?《大魚海棠》就涉及到這點,當時我記得許多人都在罵女主為了一條魚犧牲全村人的性命。
我希望看到男主在全東京所有人的生命和女主的生命中選擇女主,讓這座城市重回海底,兩人成為亞當夏娃。
我理解電影要想做到國民性、高票房,不可能涉及讓人不痛快的點,《天氣之子》可能也只想講男孩女孩相遇相愛的過程,那這個缺點肯定在許多人眼里微不足道。小情小愛當然能賺觀眾眼淚,但新海誠的影響力已經很大了,“宮崎駿的接班人”這個詞已經出來了,《天氣之子》代表日本征戰奧斯卡,上一部選送的日本動畫電影還是1998年宮崎駿的《幽靈公主》,兩部片在社會性和作者性上怎么比啊?
第二個缺點是旁白開場,新海誠電影的畫面那么精美卻依然靠著粗糙的旁白敘事,這簡直太浪費了。第三點是最后“致敬”的《千與千尋》空中段落。我不太喜歡致敬梗,還有自我致敬梗。我理解片中出現的《你的名字》男女主是給粉絲的彩蛋,我看的時候也驚了一下,但那時觀眾的注意力都會落在這種與主線沒有關系的人物身上,我希望更多時間去展示男女主間的感情細節。
女孩和水的聯系,我從初中喜歡到現在。《紅樓夢》里“女兒是水做的骨肉”一句太美了,《佩小姐的奇幻城堡》里女孩進入海底世界的橋段具有想象力,《水形物語》里的水下一吻。雨的意象我也很喜歡,《言葉之庭》里“隱約雷鳴陰霾天空但盼風雨來能留你在此”,《海賊王》阿拉巴斯坦篇最后帶來勝利喜悅的雨水。但有著女孩與雨的《天氣之子》,卻沒有打動我。
《天氣之子》一度讓我誤入下雨的馬孔多,卻只是冷漠的旁觀者。
電影《天氣之子》動畫觀后感篇4
天氣之子和你的名字比起來我覺得后一部會更加好。
后者我愿意打9分,但是前者最多7-8。
前半場我覺得他在講,戀人也和這個世界相連,她同樣屬于這個世界,而不是單純只屬于一個人,兩個人的靠近就像兩個世界的靠近一樣,彼此碰撞摩擦。
后半場就有點畫風歪斜了,是延續了日劇一貫的套路,我們都在人群中毫不起眼,卻在彼此眼中閃閃發光,還是在講這個世界本身很瘋狂,有你的時候才會有救贖和晴天?
說實話我不屬于圣母的性格,犧牲一個救天下我還真沒那么大的胸懷氣魄。但是把人生至于這樣的“特殊選擇”之中,本身就像藝術手法一樣,用夸張而明艷的色彩去碰撞情感和心靈本身,而與新海誠原先淡淡的憂郁底色,和成長之中本身細膩的情感矛盾卻實在有所沖突。
看你的名字的時候,就算是高空和遠景,同樣是夕陽下的男主和女主,當時只覺浩瀚虛緲,寥寥幾筆就把靈魂,神話傳說,和我們聯系起來了,流星的分鏡本就寓意著兩種截然不同的時空,就像“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兩個人在不同的地方,看見了同樣的場景。甚至最后的結局,與馬克李維《如果一切重來》的結局有異曲同工之妙。
但是天氣不是這樣的。
雖然大家都是抬頭仰望天空,但是云層的變幻恰如無根之浮萍。如果說流星的寓意是「戀人彼此千年一遇的心動瞬間」,那么我又該如何去定義這一場綿延不絕,范圍廣闊,淹沒塵世,又艱難抉擇的大雨呢?
僅僅只是想說,感情來的時候,荷爾蒙就如大雨滂沱,山洪暴發天崩地裂?
拜托,我們不是在演凹凸曼。
而一段負責任的感情,要和這場大雨一樣,綿延持續好多好多年?
如此說來,這個世界的確很瘋狂。
電影《天氣之子》動畫觀后感篇5
業界一流的作畫與分鏡、RADWIMPS質量上乘的音樂、令人振奮的聲優演技,我本以為新海誠能為我再現《朝花夕誓》的感動,結果他卻把這一切都搞砸了。膚淺如小時代的故事注定無法支撐起那應接不暇的絕景,突兀的音樂插入總會使人游離于電影之外,單薄的人物塑造導致我走不進任何角色的內心。
在豆瓣上,我看見不少人為《天氣之子》貼上了超現實、青春與叛逆及個人的弱倫理等等抽象、高大上的標簽,然而這樣的解讀無疑是在嘩眾取寵。與其說《天氣之子》是超現實,倒不如說是新海誠控制不住劇中的現實,導致一部寫實的半成品電影不得已地成為了童話故事,哪怕它是為了藝術性舍棄邏輯也在我的接受能力之下,可事實上整個故事的邏輯缺失竟然單單是為了那一文不值的戲劇性。
另一方面,新海誠對于青春與叛逆的理解讓我一度覺得是郭敬明在編導,年輕成為了青春的唯一主人,成長后背負的責任反而成了無聊的代名詞,這樣的刻板印象讓每個在生活中掙扎的成人感到心寒。讓我們回憶一下,為什么太宰治的文學被稱為青春文學吧,因為叛逆始終是青春唯一的特性。青春不是某個年齡段專屬的所有物,而是叛逆的人所具有的獨特魅力。那么叛逆的又應該通往哪里?我想,那一定不是免責的貪欲,更不是踩在無數個現實尸體上的只有自己能夠幸福的布爾喬亞式嘴臉,這仿佛在嘲弄每個曾經熱愛新海誠的觀眾,這是在開倒車的膚淺青春。青春與叛逆不是瘋狂的代言人,更不是一則童話故事的主題,真正的青春是在叛逆中痛苦地成長,并在失去中得到尤物,在責任與尊嚴中徘徊的物語。新海誠竟然什么都沒有觸碰到,他對于青春的理解從《秒速五厘米》一直在走下坡路,而愛情是他青春里唯一美好的制服,可是愛情根本不是青春的特征,愛情甚至可能成為落俗的罪魁禍首。
那些強社會與弱倫理的解讀更是滑天下之大稽。說到底,新海誠的野心繼《云之彼端》又一次失敗了,而這一次所構建的日本并不是架空式的歷史,而是在寫實世界展開的童話。但是,你不能把你控制不住的東西說成是藝術,你也不能把你自己的貪欲說成是世界的瘋狂,你更不能玷污青春與叛逆把它們說成是拋棄責任的免罪金牌。帆高和陽萊在叛逆中沒有得到任何的成長,也沒有改變世界,他們只不過是在膚淺的青春下做著黃粱一夢,并在責任與生活面前落俗下墜。
如果不是新海誠,我也不會為了一部垃圾的作品說這么多,就到這里吧,點到為止,冷靜,再冷靜。之所以選擇這一點著重說明,是因為新海誠一天不明白這一點,他就一天也不能創作出好的動畫作品,他會一直退步下去。
電影《天氣之子》動畫觀后感篇6
《天氣之子》的第一個畫面,雨滴撞在玻璃窗上,反射著城市夜晚藍綠靛紫的燈光,跳躍著濺開化成小水珠。撞在窗上雨聲、落在水潭中的雨聲、從地面反彈的雨聲,呈現出不同的音質。影像的表情、聲效的節奏感,致密而立體的場景描繪,充滿現實感又仿佛穿越異世界,將人瞬間帶入暴雨傾盆的東京。劇情展開之前,《天氣之子》首先展示的是動畫電影聲畫表現力的進化形態。
新海誠能否在新作中完成自我超越?《你的名字》三年之后,每個人都帶著同樣的疑問去看《天氣之子》。期待值與評價基準被無限抬高,人們屏息凝神,希望看到一部既深刻又精致,既娛樂通俗又具風格的電影。
面對十全十美的期待,新海誠的方向明確——《天氣之子》無疑是一部精致而具娛樂性的電影。在繼承以往的影像風格的基礎上,將視聽感官體驗推上了新臺階。雨和夜景兩個元素的大量出現,為《天氣之子》中實現的技術革新提供了展示臺。《言葉之庭》的雨、《秒速五厘米》的坡道、《你的名字》的神社,過去作品中的元素以更壯麗細致的樣貌出現。雨滴的下落速度,水的質感、街道上的每一塊看板、霓虹燈的明暗;大廈縫隙中的電線,樹木間隙落下的陽光——對東京這座城市的細節捕捉,讓人雙眼無暇追逐。“壁紙狂魔”、“新海誠濾鏡”這些稱呼多少帶著揶揄,而新海誠的過人之處在于他并不懼怕“看膩了”的評論者,把細膩的畫面發揮到極致,并嘗試了更大膽的剪輯。長達數秒的黑屏,強化不安的情緒;近于航拍俯視東京的宏大視角表現整個城市的沉沒,這是此前作品中沒有的。
電影《天氣之子》動畫觀后感篇7
這部電影從開頭我就惦記著一個關鍵問題但是到結束也沒看到解釋,難受死我了。男主到底為什么都快餓死路邊了也一直貫徹自己的“東京好可怕,但我絕對不要回去”的詭異信念?毫無說服點。在東京也不上學,過著混日子人生就滿足了?三觀傳遞不太正吧。就算能理解是故意弱化處理,但男主的動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這里給不出合理讓人信服的解釋根本讓人很難進入后面的劇情,因為沒有男主上京就不會發生后面的一系列事情。
還體現三觀有問題的是女主有個小學生弟弟,弟弟對小女生左擁右抱好不愜意,小女友還為他騙警察。且不說姐弟兩人相依為命只靠姐姐打工掙的微博的錢過日子何來閑心泡妞,這種環境下長大的男生多半比普通家庭更內向易自卑,但女主弟弟卻是開朗活潑自信爆棚。電影到后半出現了爆炸場景,還有大量跟警察周旋擺脫警車追蹤,襲警,掏槍等等畫面,莫名有種這部是新海誠跟柯南合拍的即視感。
將近尾聲部分小姐姐跟男主表明身份,自己是晴女,想要結束時下一系列異常天氣只有自己回歸天空(離開這個世界)才可以。隨后解開上衣給男主看自己的身體,大塊地方變透明了,男主大哭說不要。我當時就覺得靠這個場景也太熟悉了吧,你是小美人魚么?要化成泡沫消失了?然后她真消失了。雖然這是個悲傷的場景但是我就是莫名,煽情情節安排都很刻意,完全代入不了。
然后說說我認為天啟之子很棒的地方,這也是我覺得比君之名更好的地方。那就說男女主相處的過程更容易引起我的共鳴,男主為女主挑選禮物這個情節(先詢問和女主關系好的人,然后選禮物時的猶豫不決),像極了本科時候的我。
了解了解日本民俗學和民俗故事好不好,對于我們異鄉人是理解不了這個結局。如果不看相關的書,你根本意識不到陽菜的女性形象對于日本到底意味著什么、東京沉沒為什么是那么展現的。請不要臆測所謂資本和新海誠的心態,想了解請去看訪談和小說后記。還有阿誠的電影不光只有君名。
畫面好看歌好聽,劇情我和我的同學們看完都表示白看了,讓腦子停止思考的牙白畫面都在最后半小時吧,青少年犯罪大全,烈日高照時從池袋奔到新宿的狠人男主,本該最感動的橋段也在提醒大家這小子犯法了,看完電影就下雨我真的以為東京要完蛋。可能是我自己的問題,是我被法治思想荼毒了。所以國內《若能與你共乘海浪之上》的檔要推到什么時候啊,湯淺老賊太會拍啦,電影90分鐘我至少哭半個小時,看完了一段時間聽到主題曲還心痛,在朋友圈踩一捧一了好久人本自私,大無畏留給的只有超脫凡俗的圣人與思想者,凡人還是在自己世界的好,不侵犯他人利益便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