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畫電影《天氣之子》觀看感悟
《天氣之子》的故事層面日本味道不再濃厚,反而用好萊塢電影慣用的三幕式戲劇結構。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動畫電影《天氣之子》觀看感悟(7篇),衷心希望能為您提供幫助!
動畫電影《天氣之子》觀看感悟篇1
《天氣之子》可以說是新海誠在商業片道路上的大成之作了,敘事的節奏把握得非常好,114分鐘的電影沒有一點拖泥帶水的感覺。整個故事情節也講究的是“短平快”,基本沒有在不相干的地方多花功夫。在電影院的時候真是沉浸其中了,感覺時間過了很久講了很多事情,看完的一刻又覺得時間過得如此之快。
畫面仍是新海誠一貫的風格,每一幀都可以拿來做壁紙。在本作中,場景相對固定——東京,不同天氣下的畫面烘托出了不同的氛圍。例如前半部分的陰雨讓人感覺十分壓抑,但最后延綿不絕的暴雨卻十分舒暢。(題外話,作為一個風光攝影愛好者真是看畫面都能感動了)音樂也延續了君名的水準,RADWIMPS的音樂一如既往的好聽。但個人感覺有些嗆頭了,在高潮處一曲接一曲,有些透不過氣。
故事或者說主題是本作的最大優勢,也是本作的最大短板。拋開奇幻的背景,精良的制作,天氣之子講述的其實很簡單,即在特定時空背景下的愛情故事。男女主角由于一系列“偶遇”產生了“不可分離”的羈絆,在羈絆變得越來越深時遭遇了“難以抵御”的分離,最終經過不懈努力,甚至還放棄了很多東西(比如毀滅世界)重新走到了一起。所有的設定都是為此服務的,這就導致了看電影時覺得主題很飽滿,細細回味時卻感覺不夠。
當然,簡單的主題并不一定不好,要在一部不到兩個小時的商業電影里講清楚、講好深刻的道理,很難。天啟之子在這方面做了很多取舍,很多可以進一步挖掘的方向并沒有深入下去(例如個人的選擇,人與自然等)。舒暢的觀影節奏和這些取舍是分不開的。簡單的主題沒有錯,還能吸引更多普通觀眾,但有些商業片的“特質”也在本片出現了,這就讓人很難接受了。多處不合時宜直接的賣肉,雖然能讓觀眾會心一笑,但笑了之后恐怕會心寒,這不是我要的新海誠。關鍵之處用力過猛的情節讓人難免有些尷尬,直抒胸臆式的情感表達也過于直接,自然一點、平淡一些會更好。
至于人物塑造,我細細回想了一下,似乎沒有感受到片中人物各自的特質。有一瞬間覺得森島帆高和立花瀧沒有什么區別,天野陽菜和宮水三葉除了各自的特性設定之外好像也沒有很大的區別。須賀圭介應該能塑造得更立體一點的。人物畢竟是為了主題服務的,這種塑造方式我持保留意見。
總結,一部非常好的商業電影,一部非常美的新海誠代表作,主題拿捏得很準,表現得很好,細節之處還待完美。你問我喜不喜歡這部電影?當然喜歡!真是美的享受。你問我支不支持這部電影?當然支持!商業片就該這么拍,畢竟有句話:自古深情留不住,唯有套路得人心。
動畫電影《天氣之子》觀看感悟篇2
《天氣之子》一部由新海城指導的動漫電影,其實這部影片剛上映時,我并沒有來得及去看,直到這部電影在各大網站都能播放的時候,我才去觀看了它。說實話,在沒有觀看到這部影片的這一段時間,我一直認為這部電影還是與《你的名字》擁有差不多的水平,畢竟都是一個導演。
但直到我觀看后,我才發現《天氣之子》這部影片的畫風雖然與《你的名字》相同,但技術含量卻遠超出了《你的名字》很多。單從本片的場景設計之精美和鏡頭拉伸的高超都足以讓人深深著迷,但本片吸引人之處不光有精美的畫質,故事本身展現的魅力也非常大,就例如本片展現出的社會現實,就非常貼近我們的生活,是這部影片很有代入感,而且《天氣之子》也并沒有著重去展現主角的偉大性,片中并沒有一個擁有偉大能力和智力超群的英雄,有的只不過是一個有自我意識、自己的私心的一個離家出走的普通高中生,也正是這點才讓這部影片里的角色真正變得有血有肉。作者也并沒有因為影片中將要被雨下淹的是日本的東京而將結局反轉,從這點中我們也能看出新海誠導演將全部的心思都放在了劇情的進行上,這點其實是很多導演都做不到的。
但其實這部影片中還有很多讓人深思的道理,其中最打動我的一點還屬里面的一句話:“世界都這么瘋狂了,人為什么不能呢?”當時聽到這句話的我其實挺感動的,因為我自己為人膽小怕事,做什么事情都不敢于嘗試,生怕出什么危險。但確實這世界如此瘋狂,戰爭、歧視、階層、競爭、自相殘殺……都圍繞著我們所在的這個世界,那身為站立在這個世界上的我們又為什么不能也大膽一點、“瘋狂”一點呢?又何必怕于自己未嘗試過的事物呢,我們經常說他人非常的“瘋狂”,但又有誰想過世界本就如此瘋狂。
所以希望你也能去觀看這部影片,也希望你能夠成為一個敢于嘗試敢于推倒權威的人,“瘋狂”的生活在這個瘋狂的世界里。
動畫電影《天氣之子》觀看感悟篇3
三年前,隨著《你的名字》的爆火,“新海誠”這個名字也進入了很多不看動漫的小伙伴的視野,而現在,新海誠又帶著他的全新作品《天氣之子》再一次回到了大眾的視野里。
云層之上不可si議的世界,歌舞伎町窄長幽深的后巷,連日不開晦暗濕漉的東京街景……
這部作品有著明顯的新海誠風格,直接來說就是“一股新海誠的味道”,單是視覺上那熟悉而又及其特別的光影,360度旋轉鏡頭,以及那近乎于偏執的精致作畫,都能讓人馬上想到,“啊,這是新海誠的作品啊”!
但是,很多人看完之后,會感受到淡淡的失望,正所謂希望越大失望越大,《你的名字》的成功與火爆,讓大眾對《天氣之子》期望值很高。
然而《天氣之子》的表現,并不是大眾所期待的那樣。
因為《你的名字》的爆火,很多人對新海誠的印象就是《你的名字》,但其實,與其說《你的名字》是新海誠的代表作,倒不如說,《你的名字》才是新海誠作品中的另類,新海誠的作品,注重的是感覺而不是故事,看他的電影,最重要的是“共鳴”。這也就導致新海誠的作品一直偏向小眾,而《你的名字》的成功,在于它講述了一個完整的故事,在這樣的前提下,配合上那精致的畫面,所產生的化學反應徹底引爆了這個電影。
而《天氣之子》更像是新海誠這兩種風格結合的“奇美拉”,在敘述的故事與共鳴的感覺之間,并沒有把握住那種平衡的點,可能也是《你的名字》的成功給他帶來的壓力,也可能是投資方給他帶來的壓力,但不管是因為什么,《天氣之子》在我看來就是一個不夠完整的作品,很多邏輯上的失誤,也讓整片減分不少。
《天氣之子》雖然不是非常成功,但我相信,新海誠的實力不止如此,我期待著他的下一部作品。
動畫電影《天氣之子》觀看感悟篇4
帶妹妹一起去看了《天氣之子》,主題和《少年的你》很像,少年對抗世界。沒去看之前就看到聽到一些聲音,說中二,日版郭敬明什么的。果然,還是需要眼見為實,我并不覺得哪里中二,而且我也不覺得郭敬明有什么問題。
這么多年了,新海誠的商業轉型很成功,他用一種講故事的模式,具有相似少年感的故事,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動畫電影的票房傳奇。其實《天氣之子》和《你的名字》在結構上幾乎是一模一樣的,但在奇情的設定上,晴女的巫術設定特別本土化,顯然沒有男女互換來得吸引全世界的人,所以難免會讓那些抱著看第二個“你的名字”的觀眾失望。
我想提一個概念,什么是一個作者的創作風格呢?實際上作者風格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重復表達中形成的,研究一個導演,研究的不是他每一部新電影出現了什么新東西,而是要看他的新電影還保留了什么舊東西。比如是枝裕和電影里的創傷癥候群,郵筒,孩童視角;寧浩電影里中年危機的男人;陳凱歌電影里的京戲與奮不顧身的詩意;巖井俊二電影里的書信。新海誠也是一樣,火車,雨天,離家出走的少年,神明的旨意和少女的胸部。苛求一個創作者在這上面創新是不公平的,我看到一個被頂的很高的影評說要潑冷水,批評《天氣之子》浪費了一個應該做成大格局的設定。新海誠所有電影的落腳點幾乎都是早熟少男少女的愛情故事,怎么可能大格局呢?而且難道不是大格局的電影就不好么?
生活太苦了,有時我們就是需要這么一個甜美的小品文調劑味道。就如同電影里的警察告訴男主帆高,女主陽菜只有15歲,男主泣不成聲時,警察來了一句“好煩啊”一樣,在成年人的話語體系里,這種少年的大悲大痛根本入不了他們的法眼,對于成年人來說,利益,秩序,法律,規則才是牽動自己喜怒哀樂的東西。用藝術片的標準衡量《天氣之子》是不公平的,藝術片要前衛、先鋒、崇高、有深度、有大量的符號隱喻,這不是一部類型化的商業動畫電影應該做的。那些口誅筆伐這部電影的人們自己難道每天都活在水深火熱的先鋒藝術追求中么?如果不是為什么還要要求別人呢?強硬的藝術話語體系埋葬了很多這樣的好作品,這種人就像是電影里的警察,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頤指氣使,欲加之罪。
成年人的世界很殘忍,少年人的世界很美好。這就是新海誠所有電影的表達,就是這么淺顯,可那又怎么樣呢?這就是少年啊,禁忌的愛,不可能的愛,早開的愛,對抗全世界的愛,這些少年的愛橫眉冷對千夫指,寧可大雨傾盆千年不止也要和心愛的人在一起,這是多么任性又多么浪漫的抉擇啊。看完新海誠的電影總有一種,做個少年真好的感覺,如果可以,真希望一輩子不要長大,在一個孩童般稚嫩的臉面對自己聲淚俱下的時候,我可以抱住他安慰他和他一起暴風哭泣,而不是像個老成的中年人一樣說一句:“哭什么哭,有什么好哭的。”
當帆高帶著鐵絲網在臉上留下的劃痕,戴著象征成年人世界規則的手銬,扔掉象征成年人世界話語權的槍去神社找女主的時候,音樂響了起來,第一句就是“一無所有降生于世界的我啊”,我徹徹底底被這個畫面感動了,與全世界為敵也好,放棄長大成人的權力也好,我沒有一絲猶豫,也不會有一絲膽怯,我就是要救回你,就算是人間變成煉獄,就算是三年四年一百年的等待,我也不管不顧。捫心自問,你們這些看著這部電影的人在現實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理解,能做到呢?做不到也別嫉妒呀,不理解就急著否定貼標簽說“中二”?
對比來看,《少年的你》和《天氣之子》在同一主題下運用了大相徑庭的表達形式。它們都是創作者感知到的世界,也是他們內心創造出來的世界。前者帶著對現實世界的使命感,用冷峻又曖昧的鏡頭語言訴說著少年人的苦難與美好;后者沒有絲毫對世界負責的態度,我自橫刀,守著自己的愛情小美好,表達成年人早已丟失的少年不顧一切的倔強。在集體主義和民族大義面前,后者是多么的卑微,甚至卑鄙,它的價值觀多么不符合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啊。但難道這就是錯的么?不同人有不同的回答,當然,在政治正確大于一切的今天,懦弱的社會大多數一定不敢贊美這種價值觀吧。甚至會有人狗急跳墻的奮起謾罵。也許新海誠要諷刺的正是這些人吧。《天氣之子》不同于新海誠商業嘗試的第一作《你的名字》,很罕見地把前期的節奏放得奇慢無比,用來刻畫男主來到東京之后,成人世界的眾生相。人們把這種忙碌的白道社會與陰暗面的成人交易用一個詞加以粉飾,叫“腳踏實地”或者“務實”。
看完電影的那一刻,我跟妹妹說:“很開心”。我是真的好開心,無論從視覺體驗上還是故事結局,都給我一種美滿的感覺,我可以暫時放下時刻保持理智觀察鏡頭語言和符號隱喻的腦子,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沉浸在一個美麗而圓滿的故事里,真好啊,我相信只要這世界還有人在訴說著這樣的故事,就說明這世上還有這樣的少年人在拼命與世界對抗,為心中所愛奮不顧身,那還要啥自行車啊,開心就完事了。開心過后也不影響你們這些精英們和我這種小笨蛋追求崇高的藝術不是?別罵了,有這時間多去看兩部安東尼奧尼、法斯賓德、維姆文德斯、安哲羅普洛斯、讓呂克戈達爾、貝拉塔爾、塔可夫斯基吧,你們要的高級都在里面。
動畫電影《天氣之子》觀看感悟篇5
11月1日,新海誠新作《天氣之子》首映,在前一天剛看完《你的名字》的我十分爽快地買下了票,選擇一個人去電影院里感受新海誠給我帶來的感動。這是我第一次去看電影的首映,心里面十分的激動。在觀看的前夕,我腦海里依然回蕩著《你的名字》帶給我那一抹純粹的感動。
《天氣之子》男主帆高是一名因承受不住家里壓力而離家出走來到東京的少年,沒有成年、稚嫩并且膽小的他在東京處處碰壁,那一抹因找不到住處而躲在陰暗角落的瘦弱身影實在令人心痛。
相比較男主的稚嫩,女主陽菜則顯得成熟得多。她的母親因病去世后,就和自己的弟弟生活在一起,并且承擔起家庭的重擔,賺錢養家。為了讓自己能夠更容易獲得打工的機會,她甚至謊稱自己是一個十七歲的少女,在男主面前裝成一位成熟的姐姐,實際上她比帆高還要小一歲。
陽菜是一個100%的晴女,有她祈愿的地方就會停止陰雨連綿,變得晴空萬里,人們的精神也更加積極起來。這對生活在天氣異常、陰雨連綿的東京市民來說是一個天大的福音,帆高也意識到這一點,并與陽菜建立了一個定制天氣的網站,在幫助東京市民的同時獲取收益。
然而,帆高卻并不知道,陽菜為此需要付出多大的代價。作為晴女的陽菜每祈禱一次,身體就會變得透明,最后會完全消失,而當陽菜完全消失時,東京的天氣就會恢復正常。
而帆高知道這個消息后,十分震驚,想要挽救陽菜,甚至不惜用撿來的槍與阻攔他的警察正面對抗。在整部電影中,帆高與陽菜相識,一起生活的甜蜜,為救陽菜的不顧一切都深深地震撼到我,觀影過程中,我也忍不住熱淚盈眶。
陽菜:你找到我存在的意義,謝謝你。
帆高:我想再一次見到你。比起晴空,我更需要你,天氣什么的,就這樣瘋狂下去也無所謂!
陽菜甜美的笑容、帆高為救陽菜的不顧一切、嘶聲吶喊配以觸動人心的音樂與BGM,即便在電影結束的那一刻,我依然不舍得離去。
我已經是一個成年人,出于生活等種種原因,屬于少年的那股熱血也在慢慢退卻,不顧一切的愛情在現實中很難做到也很難遇到,但卻令人憧憬。
如同《你的名字》一樣,《天氣之子》同樣是一部十分優秀的佳作,能給人帶來不一樣的感動與沖擊,值得一看。
動畫電影《天氣之子》觀看感悟篇6
20__年,導演新海誠推出了有史以來最受歡迎的日本動畫電影之一《你的名字》。 《你的名字》迅速在世界范圍內成為一部現象級電影,全球票房收入超過三億美元,且成功將日本動漫重新帶回了西方世界。就像20__年的《千與千尋》一樣,《你的名字》很快被奉為當代經典。今年,光環耀眼的新海誠再接再厲推出又一部新作備受期待的《天氣之子》。
《天氣之子》講述了高中生帆高從小島老家離家出走來到東京的奇遇故事。他遇到了一連串古怪幽默的熱心人,最終與陽菜相識,陽菜是一個能夠逆轉雨水天氣的晴女。由于東京正經歷著無休止的暴雨天氣,城市內逐漸出現了嚴重的洪水,于是她的這一特能開始派上了用場。陽菜和帆高聯手幫忙緩解這場危機,但很快意識到存在著更強大的力量在影響著天氣,而且云層中隱藏著不為人知的秘密。
對于看過《你的名字》的觀眾來說,這樣的情節聽起來可能很熟悉。這兩部電影確實有著相似的設定。青少年男女相遇,萌生了曖昧的友誼,進而綻放為浪漫的戀情,但是,天公不作美,他們的愛情萌芽遭遇到了阻礙。青春期已經夠難熬了賊老天還來找麻煩!鑒于這兩部電影的敘事結構基本相同,你很難不對這部《天氣之子》有所詬病,因為看起來新海誠似乎是有意再次復制《你的名字》的巨大成功。
盡管如此,《天氣之子》依然令人印象深刻。華麗的動畫正如預期的那樣堪稱一流,而電影的整體美感更令人驚喜。《你的名字》明亮,鮮活,多彩繽紛,《天氣之子》的色調則更加柔和,同時又總會間或出現一些色彩鮮艷的景致和充滿生機的陽光。例如,東京城市叢林中銹跡斑斑的廢棄建筑上叢生著色彩斑駁的花草,城市上空烏云密布的云層中閃耀著強烈的光芒。這些對比元素突出了這個世界的精致細節和視覺美感。而且很好地服務于敘事,增強了電影的整體視覺敘事能力。具有明確的目的性,不只是為了美觀而美觀。相比《你的名字。》,這是明顯的進步。
這部電影的配樂也讓人驚喜。憂郁的鋼琴曲貫穿始終,既渲染了電影中較為辛酸凄美的場景,同時在需要時也會使你有所放松,減輕另外一些較為陰郁的慘淡時刻的壓抑感,讓你感覺即使在最黑暗的時候也總有一道光在閃耀。在一些奇幻縹緲的空靈鏡頭中,鋼琴曲還與光線扭曲的特效畫面相結合,給配樂增添了必要的深度。
看過這部電影后,發現很多人在問:比《你的名字》好看嗎?雖然覺得大家將兩者進行比較并沒有太大意義,但可以理解。如果不是《你的名字》那么成功的話,《天氣之子》就不會如此受關注,所以比較也就不可避免了。
總的來說,這兩部電影不相上下。《你的名字》的主角更飽滿,《天氣之子》的配角更出彩。《你的名字》的動畫很漂亮,而《天氣之子》的動畫更有意義。兩者都有著精彩的配樂,出色的配音以及獨特而有趣的幻想。《天氣之子》既是新海誠作品的重要補充,也是《你的名字。》的強勢后續。但是,這次的插曲實在太多了尤其是一段大床房里的卡拉OK蒙太奇,過猶不及,這一點遜于前作。
不管你是不是動漫迷,新海誠精心制作的這部美好而動人的動畫電影,都可以讓你發現隱藏在我們世界中的魔法,使你有機會暫時逃離這個越發沉重、陰雨不停的世界。
動畫電影《天氣之子》觀看感悟篇7
相信大家看《天氣之子》,很多都是奔著“新海誠”這個招牌去的。不過,新海誠表示這一次的《天氣之子》不會是想要和《你的名字》一樣,成為一種標桿,所以反而是“反其道而行之”的。這就對這部電影的一些評價產生了影響。
雖然看得人挺多,但是評價卻是較為兩極分化。目前各大網站的平均評分基本上是中等偏上的級別,既不是非常不好,也不是非常優秀的感覺,一些低評價的觀眾給出的理由是對這部電影的價值觀產生問題,并且觀影結果并沒有達到預期,有些失望。
其實,新海誠應該突破《你的名字》中的一些刻板印象,這就像是一個演員需要演繹出不同的角色一樣,若是只能記住一個經典,那他是一個好演員,但是這樣恰恰是這個演員自身無法接受的后果,新海誠應該也是如此吧。
《天氣之子》這部作品,或許從一開始就并不是一部要超越《你的名字》的作品,而是一部有意的遠離《你的名字》的作品。或者說,就像新海誠在訪談中所說的那樣,一部“充滿了任性”的作品。確實,在世界與少女的抉擇中毫不猶豫的選擇陽菜的帆高,這種“直球”出現在一部如此體量的片子中確實讓人感受到一種任性。
但是,讓我最疑惑不解的是,在人們異口同聲地提到他們無需為天氣的驟變感到愧疚,無需為世界的改變承擔責任之時,在最后的場景中,目睹朝著淹沒的城市獻上祈愿的陽菜,帆高卻堅決地否定了人們的看法,用最肯定的口吻說出:“不是這樣的,世界并非從一開始就是瘋狂的。是我們改變的。是在那個夏天,那片天空的穹頂上,我選擇的。比起青空,更重要的是陽菜,比起眾多的幸福,更重要的是陽菜的生命。于是我們也祈愿了,無論世界的形態變成什么樣子,我們都會單純地活下去。”
但是與這堅定的口吻所不相符,帆高的臉頰卻流下了莫名的淚水。面對陽菜的“沒問題嗎”的疑問,帆高整理了自己的心情,又找回了堅定的口吻,發出了整個作品中最強有力的的臺詞,最有信息量的結尾。
如何看待這個結尾,我還沒有能夠將心中的這股感受整理完畢。不過,或許這也是理所當然的,在小說版的后記中,新海誠提到,這個結尾在制作過程中一直沒有最終決定下來。他一直沒有能夠準確捕捉到兩人在此時的情感。最終讓他做出決定的,是洋次郎一開始提出,但是卻一直找不到合適的用處的曲子。于是新海誠這么說道:“他們的心境全部都已經寫在這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