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之子》影片觀后感
《天氣之子》秉承了新海誠作品的最大優點,那就是畫面絕美,影片精美程度保持了一貫水準。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天氣之子》影片觀后感(7篇),衷心希望能為您提供幫助!
《天氣之子》影片觀后感篇1
11月1日,新海誠新作《天氣之子》首映,在前一天剛看完《你的名字》的我十分爽快地買下了票,選擇一個人去電影院里感受新海誠給我帶來的感動。這是我第一次去看電影的首映,心里面十分的激動。在觀看的前夕,我腦海里依然回蕩著《你的名字》帶給我那一抹純粹的感動。
《天氣之子》男主帆高是一名因承受不住家里壓力而離家出走來到東京的少年,沒有成年、稚嫩并且膽小的他在東京處處碰壁,那一抹因找不到住處而躲在陰暗角落的瘦弱身影實在令人心痛。
相比較男主的稚嫩,女主陽菜則顯得成熟得多。她的母親因病去世后,就和自己的弟弟生活在一起,并且承擔起家庭的重擔,賺錢養家。為了讓自己能夠更容易獲得打工的機會,她甚至謊稱自己是一個十七歲的少女,在男主面前裝成一位成熟的姐姐,實際上她比帆高還要小一歲。
陽菜是一個100%的晴女,有她祈愿的地方就會停止陰雨連綿,變得晴空萬里,人們的精神也更加積極起來。這對生活在天氣異常、陰雨連綿的東京市民來說是一個天大的福音,帆高也意識到這一點,并與陽菜建立了一個定制天氣的網站,在幫助東京市民的同時獲取收益。
然而,帆高卻并不知道,陽菜為此需要付出多大的代價。作為晴女的陽菜每祈禱一次,身體就會變得透明,最后會完全消失,而當陽菜完全消失時,東京的天氣就會恢復正常。
而帆高知道這個消息后,十分震驚,想要挽救陽菜,甚至不惜用撿來的槍與阻攔他的警察正面對抗。在整部電影中,帆高與陽菜相識,一起生活的甜蜜,為救陽菜的不顧一切都深深地震撼到我,觀影過程中,我也忍不住熱淚盈眶。
陽菜:你找到我存在的意義,謝謝你。
帆高:我想再一次見到你。比起晴空,我更需要你,天氣什么的,就這樣瘋狂下去也無所謂!
陽菜甜美的笑容、帆高為救陽菜的不顧一切、嘶聲吶喊配以觸動人心的音樂與BGM,即便在電影結束的那一刻,我依然不舍得離去。
我已經是一個成年人,出于生活等種種原因,屬于少年的那股熱血也在慢慢退卻,不顧一切的愛情在現實中很難做到也很難遇到,但卻令人憧憬。
如同《你的名字》一樣,《天氣之子》同樣是一部十分優秀的佳作,能給人帶來不一樣的感動與沖擊,值得一看。
《天氣之子》影片觀后感篇2
2020年,導演新海誠推出了有史以來最受歡迎的日本動畫電影之一《你的名字。》。 《你的名字。》迅速在世界范圍內成為一部現象級電影,全球票房收入超過三億美元,且成功將日本動漫重新帶回了西方世界。就像2001年的《千與千尋》一樣,《你的名字。》很快被奉為當代經典。今年,光環耀眼的新海誠再接再厲推出又一部新作備受期待的《天氣之子》。
《天氣之子》講述了高中生帆高從小島老家離家出走來到東京的奇遇故事。他遇到了一連串古怪幽默的熱心人,最終與陽菜相識,陽菜是一個能夠逆轉雨水天氣的晴女。由于東京正經歷著無休止的暴雨天氣,城市內逐漸出現了嚴重的洪水,于是她的這一特能開始派上了用場。陽菜和帆高聯手幫忙緩解這場危機,但很快意識到存在著更強大的力量在影響著天氣,而且云層中隱藏著不為人知的秘密。
對于看過《你的名字。》的觀眾來說,這樣的情節聽起來可能很熟悉。這兩部電影確實有著相似的設定。青少年男女相遇,萌生了曖昧的友誼,進而綻放為浪漫的戀情,但是,天公不作美,他們的愛情萌芽遭遇到了阻礙。青春期已經夠難熬了賊老天還來找麻煩!鑒于這兩部電影的敘事結構基本相同,你很難不對這部《天氣之子》有所詬病,因為看起來新海誠似乎是有意再次復制《你的名字。》的巨大成功。
盡管如此,《天氣之子》依然令人印象深刻。華麗的動畫正如預期的那樣堪稱一流,而電影的整體美感更令人驚喜。《你的名字。》明亮,鮮活,多彩繽紛,《天氣之子》的色調則更加柔和,同時又總會間或出現一些色彩鮮艷的景致和充滿生機的陽光。例如,東京城市叢林中銹跡斑斑的廢棄建筑上叢生著色彩斑駁的花草,城市上空烏云密布的云層中閃耀著強烈的光芒。這些對比元素突出了這個世界的精致細節和視覺美感。而且很好地服務于敘事,增強了電影的整體視覺敘事能力。具有明確的目的性,不只是為了美觀而美觀。相比《你的名字。》,這是明顯的進步。
這部電影的配樂也讓人驚喜。憂郁的鋼琴曲貫穿始終,既渲染了電影中較為辛酸凄美的場景,同時在需要時也會使你有所放松,減輕另外一些較為陰郁的慘淡時刻的壓抑感,讓你感覺即使在最黑暗的時候也總有一道光在閃耀。在一些奇幻縹緲的空靈鏡頭中,鋼琴曲還與光線扭曲的特效畫面相結合,給配樂增添了必要的深度。
看過這部電影后,發現很多人在問:比《你的名字。》好看嗎?雖然覺得大家將兩者進行比較并沒有太大意義,但可以理解。如果不是《你的名字。》那么成功的話,《天氣之子》就不會如此受關注,所以比較也就不可避免了。
總的來說,這兩部電影不相上下。《你的名字。》的主角更飽滿,《天氣之子》的配角更出彩。《你的名字。》的動畫很漂亮,而《天氣之子》的動畫更有意義。兩者都有著精彩的配樂,出色的配音以及獨特而有趣的幻想。《天氣之子》既是新海誠作品的重要補充,也是《你的名字。》的強勢后續。但是,這次的插曲實在太多了尤其是一段大床房里的卡拉OK蒙太奇,過猶不及,這一點遜于前作。
不管你是不是動漫迷,新海誠精心制作的這部美好而動人的動畫電影,都可以讓你發現隱藏在我們世界中的魔法,使你有機會暫時逃離這個越發沉重、陰雨不停的世界。
《天氣之子》影片觀后感篇3
相信大家看《天氣之子》,很多都是奔著“新海誠”這個招牌去的。不過,新海誠表示這一次的《天氣之子》不會是想要和《你的名字》一樣,成為一種標桿,所以反而是“反其道而行之”的。這就對這部電影的一些評價產生了影響。
雖然看得人挺多,但是評價卻是較為兩極分化。目前各大網站的平均評分基本上是中等偏上的級別,既不是非常不好,也不是非常優秀的感覺,一些低評價的觀眾給出的理由是對這部電影的價值觀產生問題,并且觀影結果并沒有達到預期,有些失望。
其實,新海誠應該突破《你的名字》中的一些刻板印象,這就像是一個演員需要演繹出不同的角色一樣,若是只能記住一個經典,那他是一個好演員,但是這樣恰恰是這個演員自身無法接受的后果,新海誠應該也是如此吧。
《天氣之子》這部作品,或許從一開始就并不是一部要超越《你的名字》的作品,而是一部有意的遠離《你的名字》的作品。或者說,就像新海誠在訪談中所說的那樣,一部“充滿了任性”的作品。確實,在世界與少女的抉擇中毫不猶豫的選擇陽菜的帆高,這種“直球”出現在一部如此體量的片子中確實讓人感受到一種任性。
但是,讓我最疑惑不解的是,在人們異口同聲地提到他們無需為天氣的驟變感到愧疚,無需為世界的改變承擔責任之時,在最后的場景中,目睹朝著淹沒的城市獻上祈愿的陽菜,帆高卻堅決地否定了人們的看法,用最肯定的口吻說出:“不是這樣的,世界并非從一開始就是瘋狂的。是我們改變的。是在那個夏天,那片天空的穹頂上,我選擇的。比起青空,更重要的是陽菜,比起眾多的幸福,更重要的是陽菜的生命。于是我們也祈愿了,無論世界的形態變成什么樣子,我們都會單純地活下去。”
但是與這堅定的口吻所不相符,帆高的臉頰卻流下了莫名的淚水。面對陽菜的“沒問題嗎”的疑問,帆高整理了自己的心情,又找回了堅定的口吻,發出了整個作品中最強有力的的臺詞,最有信息量的結尾。
如何看待這個結尾,我還沒有能夠將心中的這股感受整理完畢。不過,或許這也是理所當然的,在小說版的后記中,新海誠提到,這個結尾在制作過程中一直沒有最終決定下來。他一直沒有能夠準確捕捉到兩人在此時的情感。最終讓他做出決定的,是洋次郎一開始提出,但是卻一直找不到合適的用處的曲子。于是新海誠這么說道:“他們的心境全部都已經寫在這里了。”
《天氣之子》影片觀后感篇4
三年前,隨著《你的名字》的爆火,“新海誠”這個名字也進入了很多不看動漫的小伙伴的視野,而現在,新海誠又帶著他的全新作品《天氣之子》再一次回到了大眾的視野里。
云層之上不可si議的世界,歌舞伎町窄長幽深的后巷,連日不開晦暗濕漉的東京街景……
這部作品有著明顯的新海誠風格,直接來說就是“一股新海誠的味道”,單是視覺上那熟悉而又及其特別的光影,360度旋轉鏡頭,以及那近乎于偏執的精致作畫,都能讓人馬上想到,“啊,這是新海誠的作品啊”!
但是,很多人看完之后,會感受到淡淡的失望,正所謂希望越大失望越大,《你的名字》的成功與火爆,讓大眾對《天氣之子》期望值很高。
然而《天氣之子》的表現,并不是大眾所期待的那樣。
因為《你的名字》的爆火,很多人對新海誠的印象就是《你的名字》,但其實,與其說《你的名字》是新海誠的代表作,倒不如說,《你的名字》才是新海誠作品中的另類,新海誠的作品,注重的是感覺而不是故事,看他的電影,最重要的是“共鳴”。這也就導致新海誠的作品一直偏向小眾,而《你的名字》的成功,在于它講述了一個完整的故事,在這樣的前提下,配合上那精致的畫面,所產生的化學反應徹底引爆了這個電影。
而《天氣之子》更像是新海誠這兩種風格結合的“奇美拉”,在敘述的故事與共鳴的感覺之間,并沒有把握住那種平衡的點,可能也是《你的名字》的成功給他帶來的壓力,也可能是投資方給他帶來的壓力,但不管是因為什么,《天氣之子》在我看來就是一個不夠完整的作品,很多邏輯上的失誤,也讓整片減分不少。
《天氣之子》雖然不是非常成功,但我相信,新海誠的實力不止如此,我期待著他的下一部作品。
《天氣之子》影片觀后感篇5
帶妹妹一起去看了《天氣之子》,主題和《少年的你》很像,少年對抗世界。沒去看之前就看到聽到一些聲音,說中二,日版郭敬明什么的。果然,還是需要眼見為實,我并不覺得哪里中二,而且我也不覺得郭敬明有什么問題。
這么多年了,新海誠的商業轉型很成功,他用一種講故事的模式,具有相似少年感的故事,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動畫電影的票房傳奇。其實《天氣之子》和《你的名字》在結構上幾乎是一模一樣的,但在奇情的設定上,晴女的巫術設定特別本土化,顯然沒有男女互換來得吸引全世界的人,所以難免會讓那些抱著看第二個“你的名字”的觀眾失望。
我想提一個概念,什么是一個作者的創作風格呢?實際上作者風格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重復表達中形成的,研究一個導演,研究的不是他每一部新電影出現了什么新東西,而是要看他的新電影還保留了什么舊東西。比如是枝裕和電影里的創傷癥候群,郵筒,孩童視角;寧浩電影里中年危機的男人;陳凱歌電影里的京戲與奮不顧身的詩意;巖井俊二電影里的書信。新海誠也是一樣,火車,雨天,離家出走的少年,神明的旨意和少女的胸部。苛求一個創作者在這上面創新是不公平的,我看到一個被頂的很高的影評說要潑冷水,批評《天氣之子》浪費了一個應該做成大格局的設定。新海誠所有電影的落腳點幾乎都是早熟少男少女的愛情故事,怎么可能大格局呢?而且難道不是大格局的電影就不好么?
生活太苦了,有時我們就是需要這么一個甜美的小品文調劑味道。就如同電影里的警察告訴男主帆高,女主陽菜只有15歲,男主泣不成聲時,警察來了一句“好煩啊”一樣,在成年人的話語體系里,這種少年的大悲大痛根本入不了他們的法眼,對于成年人來說,利益,秩序,法律,規則才是牽動自己喜怒哀樂的東西。用藝術片的標準衡量《天氣之子》是不公平的,藝術片要前衛、先鋒、崇高、有深度、有大量的符號隱喻,這不是一部類型化的商業動畫電影應該做的。那些口誅筆伐這部電影的人們自己難道每天都活在水深火熱的先鋒藝術追求中么?如果不是為什么還要要求別人呢?強硬的藝術話語體系埋葬了很多這樣的好作品,這種人就像是電影里的警察,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頤指氣使,欲加之罪。
成年人的世界很殘忍,少年人的世界很美好。這就是新海誠所有電影的表達,就是這么淺顯,可那又怎么樣呢?這就是少年啊,禁忌的愛,不可能的愛,早開的愛,對抗全世界的愛,這些少年的愛橫眉冷對千夫指,寧可大雨傾盆千年不止也要和心愛的人在一起,這是多么任性又多么浪漫的抉擇啊。看完新海誠的電影總有一種,做個少年真好的感覺,如果可以,真希望一輩子不要長大,在一個孩童般稚嫩的臉面對自己聲淚俱下的時候,我可以抱住他安慰他和他一起暴風哭泣,而不是像個老成的中年人一樣說一句:“哭什么哭,有什么好哭的。”
當帆高帶著鐵絲網在臉上留下的劃痕,戴著象征成年人世界規則的手銬,扔掉象征成年人世界話語權的槍去神社找女主的時候,音樂響了起來,第一句就是“一無所有降生于世界的我啊”,我徹徹底底被這個畫面感動了,與全世界為敵也好,放棄長大成人的權力也好,我沒有一絲猶豫,也不會有一絲膽怯,我就是要救回你,就算是人間變成煉獄,就算是三年四年一百年的等待,我也不管不顧。捫心自問,你們這些看著這部電影的人在現實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理解,能做到呢?做不到也別嫉妒呀,不理解就急著否定貼標簽說“中二”?
對比來看,《少年的你》和《天氣之子》在同一主題下運用了大相徑庭的表達形式。它們都是創作者感知到的世界,也是他們內心創造出來的世界。前者帶著對現實世界的使命感,用冷峻又曖昧的鏡頭語言訴說著少年人的苦難與美好;后者沒有絲毫對世界負責的態度,我自橫刀,守著自己的愛情小美好,表達成年人早已丟失的少年不顧一切的倔強。在集體主義和民族大義面前,后者是多么的卑微,甚至卑鄙,它的價值觀多么不符合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啊。但難道這就是錯的么?不同人有不同的回答,當然,在政治正確大于一切的今天,懦弱的社會大多數一定不敢贊美這種價值觀吧。甚至會有人狗急跳墻的奮起謾罵。也許新海誠要諷刺的正是這些人吧。《天氣之子》不同于新海誠商業嘗試的第一作《你的名字》,很罕見地把前期的節奏放得奇慢無比,用來刻畫男主來到東京之后,成人世界的眾生相。人們把這種忙碌的白道社會與陰暗面的成人交易用一個詞加以粉飾,叫“腳踏實地”或者“務實”。
看完電影的那一刻,我跟妹妹說:“很開心”。我是真的好開心,無論從視覺體驗上還是故事結局,都給我一種美滿的感覺,我可以暫時放下時刻保持理智觀察鏡頭語言和符號隱喻的腦子,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沉浸在一個美麗而圓滿的故事里,真好啊,我相信只要這世界還有人在訴說著這樣的故事,就說明這世上還有這樣的少年人在拼命與世界對抗,為心中所愛奮不顧身,那還要啥自行車啊,開心就完事了。開心過后也不影響你們這些精英們和我這種小笨蛋追求崇高的藝術不是?別罵了,有這時間多去看兩部安東尼奧尼、法斯賓德、維姆文德斯、安哲羅普洛斯、讓呂克戈達爾、貝拉塔爾、塔可夫斯基吧,你們要的高級都在里面。
《天氣之子》影片觀后感篇6
走出電影院,我不禁望了一下久違的天空,觸摸了一下久違的天氣,仿佛真的有不一樣的感受。或許這就是一個導演和一個普通人的差別,前者從日見事物中察覺異樣,賦予它們新的價值,后者欣欣然在引導下開始咀嚼這些異樣與價值,并且順隨著前者的思路繼續暢想、議論下去。有些時候,我甚至覺得觀眾在觀看影片時要吃爆米花的舉動,實際上根本就不是基于一種生理上咀嚼的沖動,而是基于一種精神上咀嚼的沖動。他們把咀嚼導演對世界的看法轉化為用牙齒撕裂爆米花的快感上來。
在天氣之子之前,似乎還沒有太知名的動畫以天氣為想象的對象。如果是迪士尼來做,可能會把每種天氣(風雨雪雷)都變成一個卡通角色,然后在他們身上用顏色、衣著、符號來彰顯這種天氣的特征,再賦予其不同的個性以及超能力,就像《頭腦大冒險》中他們對人的情感所做的超凡想象一樣。但是本作的導演名叫新海誠,因此我們看到了天氣竟然成了為年輕人愛情服務的道具。這就是新海誠對世界的想象方法,一切都是為了那純粹的青春與戀愛而佐助。
如果說漫威有自己的英雄宇宙的話,我看新海誠已經快有自己的青春愛情宇宙了。一對對年輕人跨越星辰,跨越時空,來到云之彼端,去到異世大陸,時而身處言葉之庭,時而融于東京鬧市,都是為了彼此的邂逅、彼此的相遇、彼此的相戀。看似獨立的故事,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像這部《天氣之子》把《你的名字》中的人物再度引用一樣。
卻也正是因為要為愛情服務,影片并沒有為天氣賦予什么獨特的內涵。雖然影片是基于每個人每天都會接觸到的天氣而開展的想象,但是想象的結果依然是天氣就是天氣,可以受到某些特殊的人的控制,卻沒有自己的意識或者人性。這依然是人與人的故事,而不是人與天氣的故事。或許并不是新海監督想不到這些,而是他壓根就不會往這個方向上去想。
因此你會看到影片一個最大的簡化處理,就是男主人公帆高很輕易地就踏過了溝通天氣之界的鳥居那個坐落在一個平凡樓頂上的神奇牌坊。他所遇到的最大困難竟然是警察對其的追擊,而不是他無法像女主人公一樣跨越界限。沒有破釜沉舟、置之死地于后生的突破界限,就會使男女主人公在天氣之界的相遇不那么感動。
影片為人類世界與天氣之界塑造了一個特別神奇的入口,恰如《千與千尋》中那個油屋前的大門一樣,它的神奇就在于一個如此不凡和出世的世界的入口竟然是如此平凡和入世。但可惜,影片卻給予這個神奇的入口一個與之不相匹配的無奇的門檻。難道隨便一個人都可以跨過鳥居到達天氣異界的彼方么?如果天氣之界是這樣一個旅游景區的話,那這個故事就相當的無趣了。
因為事先對天氣的期待頗高,很想知道新海誠怎樣把天氣主題做成動畫,所以迫不及待地觀看后,總還是有點小小的失望。影片太接地氣,但卻不是用天氣來接,而是用愛情、社會這些慣常的現實題材來接,這就使影片最大的創意天氣反而有點空中樓閣、不接地氣的味道。女主人公的天氣巫女氣質,與男主人公握槍的現實意象真是格格不入。從這個意義上看,天氣這個創意遠沒有《你的名字》中流星那個創意在影片融合表現得自然呢。
《天氣之子》影片觀后感篇7
我一直很喜歡看動畫片,盡管已經接近26歲了。也許是因為真實的成人世界大多都是冰冷殘酷的現實,而虛擬的動畫世界卻寄托著人性美好的期望。我是一個理想主義者。時光從指縫流過,無法抗拒的是年齡增長后不得不面對成人世界,因此只望能沉迷于動畫中來尋找慰藉。
兩天前看了新海誠導演第二部電影《天氣之子》,上一個還是看了很多遍的《你的名字》。電影雖與現實世界相距甚遠的魔幻劇情,卻給我留下了深深的感動。新海誠的動漫場景還是一樣的美麗,或許是一個人的世界都是黑白的,而擁有你的世界會是多彩絢爛的。兩個電影的主線都很簡單,描述的是兩個經歷相似的男孩女孩由相遇、到相知、再到相依的戀愛故事。但我認為其中所闡述的深刻意義,對所有人類間的感情都一樣。這不單單是我們所追求的存在于男女之間的感情,而是人類之間感情存在的意義都是該如此我們彼此的世界,會因你的加入而變得更加美好。
《天氣之子》講述了一個男孩離家出走、漂泊在東京打工,相遇了一個與弟弟相依為命的女孩的故事。男孩厭煩了當下的生活,討厭父母的管束,毅然決然離家出走,一個人攢錢乘船遠赴東京,渴望獨立的生活。而女孩遭遇母親死亡的不幸,卻不愿和弟弟分開生活。一邊要照顧弟弟,一邊還要虛報年齡打工。不同的人有相同的幸福,不同的人卻有有不同的不幸。男孩會去救助流浪在外的野貓,女孩會去救助孤獨在外的男孩。男孩女孩都很善良,于是他們相遇了。善良的人是相通的。女孩用自己的特別能力給男孩呈現出一個美麗的東京,而男孩協助女孩用她的特別能力找到了生命的意義。盡管彼此的生活因對方的存在而在慢慢變好,但是現實的生活總會出現不如人愿的。還是要面對殘酷的現實呀,而男孩選擇了女孩。就算沒有晴空也無所謂,比起晴空,我更需要你。天氣什么的,就算這樣瘋狂下去也可以。
這個世界已經這么瘋狂了,而你又會選擇什么?
但是,動畫終究是動畫。《你的名字》我更是看了好幾遍,或許是因為自己沒有這樣的青春。電影講述了一個生活在繁華都市的男孩和一個生活在偏遠鄉村的女孩在夢中交換身體,互相進入彼此生活的故事。男孩討厭這個繁華的都市,厭倦了這日復一日的生活;女孩生活在這落后的鄉村,受夠了這經濟落后的土地。于是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女孩發現自己處在高樓林立的城市,而男孩一覺醒來也有了新奇的生活。或許這個世界上的東西,你憧憬了就有機會擁有。他們成了各自生活中的一部分,于是彼此的生活變得更加有趣和美好了。隨后的故事依舊是男孩拯救女孩的故事,我就不再贅述了。總覺得自己在等什么人。路邊擦肩而過的陌生人,就篤定是那個人。
真的是,動畫畢竟是動畫。兩部電影的主人公的狀況基本一致,我個人認為是新海誠所想表達的情感:我們對當下的生活麻木不已,找不到生命的意義。直到遇到你。終于來了一個人走進了我的世界,而我們的世界也因為彼此變得更加美好。這就是愛情。生活終歸是會遇到一些不如人愿的事情,我們不得不失去對方。拼命只為你。只是動畫有始有終,現實卻不堪一擊。你認為你們之間是愛情;你以為你愿意放棄所有。
人總是善于欺騙自己,也總是享受聽遍謊言。于是,再配不上希望,也再沒有了希望。我再也不相信愛情了。所有的人類情感,都是為了讓彼此變得更好而存在的。我認識了他:不僅希望對方變得優秀,因為彼此盼著對方好;還要努力自己變得強大,因為我想保護他。一切的一切都變得好了,這生活也就如你所愿。
我是不希望動畫只是動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