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我的長征》觀后感范文精選
《我的長征》以一個普通紅軍小戰士王瑞的命運為主線,前后貫穿了長征過程中的各個重大事件。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電影觀后感,希望對你有幫助。
《我的長征》觀后感一
今天,老師播放了電影《我的長征》,看完之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在我的腦海中,長征就是“爬雪山,過草地,兩萬五千里。吃草根,啃樹皮……”生活是非常艱苦的。但看完電影后才知道戰爭也是無情的。在戰爭中,主人公小瑞的親人一個個離他而去,畫面非常殘忍……
電影主要講了少年紅軍王瑞一家四口全部參加了長征,湘江之戰的慘烈炮火奪取了他父親的生命,王瑞被毛澤東救起。戰爭給王瑞內心留下了創傷,但他牢記父親和連長說過的話,跟著走。正是這句話激勵著他渡過了長征艱苦的歲月,也正是這句話讓他在失去自己姐姐、姐夫和敬重的連長時,依然艱強地活了下來,使他在炮火硝煙中真正地成長起來。
看完電影,我熱淚盈眶,想想紅軍兩萬五千里長征,我們更要珍惜每天的幸福生活。如果沒有千千萬萬紅軍的努力,我們怎么能有今天和平的生活呢?我們要把長征的精神牢記在心,并時刻提醒自己要努力學習,為創造祖國美好的明天貢獻一份力量!
《我的長征》觀后感二
《我的長征》講述16歲的少年王瑞的長征經歷。父親、姐姐、姐夫、戰友都在長征途中犧牲。小小年齡,面對著親人朋友在炮火中逝去,少年王瑞依舊堅定著跟著走,跟著黨走,跟著紅軍走。四渡赤水河,橫渡金沙江,大渡鐵索橋,直到勝利的那一天……
如果可以重來,“我”依舊不會后悔那段征途;如果可以重來,“我”慶幸碰到了曾連長;如果可以重來,“我”仍然會感謝毛主席那一番教導。如果可以,“我”寧愿以自己的身軀對抗熊熊炮火;如果可以,“我”要在那青山上插遍紅旗,告慰那些逝去的英靈;如果可以,“我”想讓和平鴿放飛在蔚藍的天際;如果可以,“我”愿今后的人兒銘記長征的快樂多一點,苦難少一點。看了《我的長征》,我推測王瑞的心里定是對長征充滿的懷念。同時長征也教會我們長征精神。“每個人都有自己幸福的回憶跟痛苦的回憶,我最幸福的回憶是我的長征,我最痛苦的回憶,也是我的長征”。我想,世界上總有些人有些事。只得自己去任眼淚在臉頰肆虐的。《我的長征》就是那一個可以主宰我的悲喜的故事。也許是長征時,類似“瑞牙兒”(王瑞)故事實在是太普遍了,但不可否認,這些“普遍性”又往往帶有自己與眾不同的“特殊性”。
紅軍過湘江,死傷無數。但王瑞一家都堅強的撐了過來。可是快樂才剛開始,悲傷,卻早已潛伏而來。昌仔先是躺在手術臺上,憤怒的吼著,“這哪里是打仗?這是擋仗”。然后因為沒有麻藥,但不得不減掉胳膊上的爛肉時發出痛苦的哀鳴。而當昌仔以無限凄涼的聲音,叫出了最心痛的一聲“爹”,感動了多少人啊!我一直以為,兵荒馬亂的年代,沒有愛,但當我聽到那一聲“爹”的時候,才真真切切的感覺到,愛,原來一直存在,不管何時,都存在于你、我、他心底。
在后來,紅軍到達了遵義,到達了那個讓人看見曙光的遵義。王瑞在幫毛主席梳頭時這樣說,“ 主席,我爹說,‘跟著走!’”于是就是這樣一種信仰,讓他在如此艱苦的環境下,堅持了下來,也讓所有人堅持了下來。很驚訝,原來,那時人們的信仰,竟是那么的偉大!可以讓無數的人,義無反顧的撲向死亡,或者是新生。比如共產黨,撲向的,就是鳳凰涅磐。
飛奪瀘定橋,到底死了多少人?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每一個戰士從那座只有鐵索的橋上跌下翻滾怒吼的大渡河時,我的`心像是被刀割了一樣,生疼生疼,特別是昌仔掉下橋時,他的手,一只一只的松開,悲傷地喊著竹妹子的名字。跟著走,然后找到許多許多的愛。
親情、友情、愛情,它們明明都是那么那么的重,可一旦出現在民族危亡面前,卻又變得那么的渺小。“我多么希望現在的人,多一些幸福的回憶,少一些痛苦的回憶……”。然后,《我的長征》結束了,我的眼淚,卻依舊,不停流。
《我的長征》觀后感三
長征,我們都意想不到有這些悲慘的事情,都過去了。但是,我們沒有參加進去,根本不懂得長征的危險、可怕、傷亡……這些都是我們沒經歷過的,可是,這幾天又讓我們的心想被搶捅過似的。一幅幅讓人覺得很殘忍的畫面。就在王瑞在老年期時回憶起時,他有開心的回憶也有悲慘的回憶,這些都刻進了的心里。
不久前,思品老師給我們看了一部很有意義的電影,那就是:《我的長征》。看完后,我感觸很深。和我們一樣小的王瑞,童年卻不堪設想,他的童年是多么的悲慘,多么的可憐,卻沒有一點像童年,但是雖小的他卻參加了紅軍。小小的他卻成為了紅軍中的一個小干部。讓我覺得不可思議的是,有一次打戰他居然打死了好幾個人呢。
這部電影主要講了:少年紅軍王瑞一家四口全都參加了長征,湘江之戰的慘烈炮火奪去了他父親的生命,王瑞被毛澤東救起。戰爭給王瑞內心留下了創傷,但他依然堅定著父親和連長說過的話,“跟著走!”跟著走的王瑞隨著紅軍的勝利轉折,從痛苦和陰影中更加堅強勇敢起來,但他又在紅軍過彝區、強渡大渡河中失去了自己的姐姐、姐夫和最敬重的連長。繼續長征途中,他親眼目睹了毛澤東、賀子珍為了堅守紅軍的紀律,在緊急環境中被迫丟掉剛剛出生的女兒那動人心魄的一幕。悲痛激發了王瑞和紅軍戰士們更加強烈的戰斗意志,在毛澤東的正確指揮下,紅軍搶奪安順場渡口的瀘定橋。飛渡大渡河,二十二位紅軍突擊隊員用血肉之軀譜寫了一曲人類戰爭史上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壯歌!王瑞在硝煙尚未散盡的瀘定橋頭再次見到了毛澤東。毛澤東輕輕地為“瑞伢子”梳理著被煙火燒焦的頭發,輕聲感嘆:“有紅軍這樣大無畏的革命精神,還有什么能阻擋我們呢?”王瑞經受了艱難困苦、血淚戰火的磨礪后成長起來了。
許久沒有被感動的心又一次洶涌澎湃,不是被震耳欲聾的槍炮聲,也不是被生死離別的哀傷。是被一種精神,一種毅力。不懼槍林彈雨、忘卻生死哀傷,為了心目中的那個希望,跟著共產黨走,這就是解放、抗戰年代千百萬窮苦百姓心中唯一的希望。為了這千百萬眾生的希望,
所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也許過于安逸的生活使我們忘記了些什么……七十年過去了,當年的瑞娃子已變成了白發蒼蒼的老人,他又回到了當年戰斗的地方……
《我的長征》觀后感四
這個星期二,我懷著激動不已的心情觀看了《我的長征》這部感人肺腑,催人奮進的電影,觀后,我的心猶如海潮澎湃,思緒萬千,劇中那一幕幕動人心魄的瞬間時常拂過腦海……
《我的長征》這部電影演的是一位年僅16歲的少年王瑞跟著父親和姐姐、姐夫參加紅軍二萬五千里的途中遇到的千難萬險,王瑞的姐姐、父親姐夫先后壯烈犧牲,可王瑞在失去親人的巨大悲痛之后,毅然決定為紅軍的勝利,為中國人民的幸福繼續紅色之旅。
看著看著,感動的熱淚不禁奪眶而出,我的眼睛模糊了,可是,我的腦子卻更加清楚了。紅軍二萬里長征,漫漫的征途,路上有多少艱難險阻,又有多少紅軍戰士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為了革命的勝利,為了新中國的誕生,甚至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白雪皚皚的雪山上有老軍需處長永遠的豐碑;漫漫無邊的草地上有倔強的小紅軍;瀘定橋下有當年犧牲的戰士們的白骨……記得當年的毛主席說過的“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無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橫橋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這首詩難道不生動形象地描繪了紅軍當年長征的艱險嗎?“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小紅軍王瑞沒有因失去親人而放棄革命之旅,難道我們不應向他學習嗎?在我們日常的學習與生活中,總會有或多或少的困難與挫折,可是有些人只能畏難卻步,有些人卻可以像紅軍戰士一樣以頑強的毅力克服困難,達到理想的境界。“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當年紅軍長征二萬五千里的遠程,途中上有敵機,前有堵截,后有圍追,環境異常惡劣,可戰士們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啃草根,嚼嚼樹皮,終于戰勝了重重困難,使新中國得以誕生。做為新世紀的人們,又有什么困難不能克服呢?
偉大的長征孕育了偉大的長征精神。這種精神,就是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必然勝利的精神;就是為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犧牲一切的精神;就是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就是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就是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斗的精神。紅軍將士用生命和鮮血鑄就的長征精神,是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自強不息民族精神的最高體現,是黨魂、軍魂的集中反映。偉大的事業需要偉大的精神支撐,偉大的精神推動著偉大的事業不斷邁向新的征程。胡錦濤同志強調:“只有銘記歷史,特別是銘記我們黨領導人民創造的中國革命史,才能深刻地了解過去、全面把握現在、正確創造未來。”目前,我們黨正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道路上奮勇前進。這是新的長征,任重而道遠。我們迫切需要適應時代發展和形勢變化的要求,大力弘揚和實踐長征精神,使之繼續成為凝聚人心、團結奮進的強大動力,成為戰勝困難、奪取勝利的精神支撐。
心潮依舊澎湃,眼睛繼續模糊,長征之路依舊在我心中閃著奪目耀眼的紅色光芒!看完這部電影,我受益匪淺。知道了我們今天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是多少紅軍戰士拋頭顱,灑熱血,用他們的寶貴生命換來的。
《我的長征》觀后感五
從沒想過長征是怎樣的一個場景,也想像不出那是一個怎樣的場面,對長征的理解只有“爬雪山,過草地,兩萬五千里;吃草根,啃樹皮,歲月苦無比”這樣一個簡單的概念。今天觀看了電影《我的長征》,那些戰斗場面震撼了我的心靈,讓我深切的感受到了戰爭的無情,也感覺到了中國人民的偉大。
影片主要講述的是老紅軍王瑞對長征歲月的回憶,那段歲月是他難以忘記,卻又不愿想起的歲月。當年十五歲的王瑞還是個小孩子,全家四口人都參加了長征,湘江突圍時,在敵機的狂轟濫炸中,他第一次認識了毛澤東,他的父親也在慘烈的炮火中犧牲了。殘酷的戰爭給他的心靈留下深深的創痛,父親說過的一句話卻堅定著他的信念:“跟著走!”。在遵義,瑞娃子又一次見到了毛澤東,他親眼目睹了毛澤東、賀子珍為了堅守紅軍的紀律,在緊急環境中被迫丟掉剛剛出生的女兒那動人心魄的一幕。這使他“跟著走,跟黨走”的'信念更加堅定了。
紅軍通過涼山彝區受到攔阻,瑞娃子和他的姐姐通過以誠待人的我軍民族政策取得了彝族同胞的信任。也是在這里,瑞娃子失去了他的第二個親人。就在清晨,反動頭人勾結白匪洗劫了紅軍的野戰醫院,瑞娃子的姐姐竹妹子是野戰醫院的護士,在這次劫難中,沒能逃脫。竹妹子犧牲了。
紅軍強渡大渡河,三條船無法渡過千軍萬馬。瑞娃子所在部隊奉命沿江而下,搶奪距安順場渡口三百二十里的瀘定橋。懸崖羊腸道,大雨泥濘難行,紅軍戰士餓著肚子,不畏艱辛,日以繼夜趕赴目的地,連長為救遇險情的瑞娃子落崖犧牲了。瑞娃子失去了敬愛的兄長。
發起總攻之前,還差半年才滿十六歲的瑞娃子被提前接收入黨。飛奪瀘定橋的戰斗打響了,二連擔任突擊隊,他們冒著敵人密集的槍彈,攀著鐵鏈向對岸沖去。跟在后面的戰士一邊鋪橋一邊進攻。最終,紅軍戰士英勇地奪下了瀘定橋,取得了長征中的又一次決定性的勝利。
七十年過去了,當年的瑞娃子已變成了白發蒼蒼的老人,他又回到了當年戰斗的地方……
以長征精神激勵新長征,就是要艱苦奮斗、無私奉獻,密切聯系群眾,始終保持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長征是最嚴峻的生死考驗,死亡的陰影時刻籠罩在紅軍將士的頭上。紅軍將士不怕艱難困苦、不怕流血犧牲,堅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英勇頑強地與窮兇極惡的敵人展開殊死搏斗,十多萬紅軍將士為此獻出了寶貴的生命。紅軍戰士所以能夠克服千難萬險,靠的就是艱苦奮斗的精神和一往無前、不怕犧牲的英雄氣概。長征的勝利離不開人民群眾的支持和幫助,人民群眾是紅軍堅強的支柱與后盾。今天,面對我們肩負的歷史使命,面對國內外復雜多變的形勢以及各種困難和風險的考驗,面對我們國家還不太富裕、部分人民群眾生活還比較困難的現狀,我們共產黨人要以革命先輩為榜樣,用長征精神鞭策自己,牢記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大力發揚艱苦奮斗、勇于犧牲的精神,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與人民群眾同甘共苦,始終保持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
長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農紅軍創造的壯麗史詩,70年歲月流逝,那些日子已載入史冊,成為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如今的我們是多么的幸運,能夠生活在和平年代,但我們時時刻刻都要牢記長征精神,長征精神具有永恒不變的歷史價值,它能夠激勵我在今后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要具有不畏艱險、不怕挫折,奮力拼搏,我們要繼承這種精神,并將偉大的長征精神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