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我的長征》觀后感
看完一部作品以后,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吧,不能光會看哦,寫一篇觀后感吧。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觀后感頭疼,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電影《我的長征》觀后感范文,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電影《我的長征》觀后感1
《我的長征》這部電影是一位老爺爺回憶他當年長征所寫的一部回憶錄。
當年老爺爺只有十一歲,為了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為了中華民族不任人欺凌,小小年紀就參加了紅軍。跟著大部隊爬雪山、過草地。紅軍戰士身穿單薄的軍衣,腳穿草鞋,他們不但要忍受饑餓和嚴寒的折磨,還要堤防敵人的飛機的轟炸和后面敵人的追趕。
看到這里,我禁不住淚流滿面,先烈們為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拋頭顱、灑熱血,不畏犧牲,用青春和生命造就了今天安寧幸福的生活。
我們生長在和平的年代,沒有戰爭的槍聲,沒有戰爭的硝煙,我們穿著皮鞋,坐在溫暖的教室里聽老師,可是有的同學上課時還嬉皮笑臉的做小動作,這和紅軍爺爺當時的處境相比,難道不應反思?我們對得起他們浴血奮斗打下的江山嗎?
飛奪瀘定橋,是紅軍長征路上又一次激烈和驚險的戰斗,中我印象最深的片斷。瀘定橋是大渡河唯一的一座鐵索懸橋,橫跨在波濤洶涌的河水上,敵人為了防止紅軍北上,事先拆除了橋上的木板,所以,橋上只剩下了13根粗大冰冷的鐵鏈子,為了使所有的戰士盡快渡過大渡河,1935年5月29日下午,紅軍二十二名突擊隊員在猛烈的火力掩護下,手攀腳踏著晃晃悠悠的鐵索,邊爬邊鋪木板,向對岸一點一點地艱難地匍匐前進。英勇的突擊隊員忍受著煙熏火燙,冒著槍林彈雨,終于拿下了橋頭,使后面的部隊及時地沖進了瀘定城,贏得了紅軍北上決定性戰斗的勝利。
這驚心動魄的戰斗場面,使我感動不已,我深刻的認識到,今天的和平與繁榮來得是多么不容易啊!我們只有認真讀書,學好本領,長大了才能報效祖國,只有把祖國建設得更加強大,才是對紅軍爺爺最好的回報。
電影《我的長征》觀后感2
長征——一段神秘的歷史,一段屬于人類傳奇的歷程,它的背后有著不少的酸甜苦辣的故事。
《我的長征》就是演示長征的故事,一位戰士回憶他長征時與毛主席、連長的感人故事,讓人不禁淚流滿面。
看完這部電影后,我收益匪淺。紅軍戰士們為了中國竟愿去完成那么大的一個目標。再想想自己,家長讓我做些數學題我就不高興,讓我寫一篇周記就嘟嚷著不愿意。這么小的事我都不愿意去做,長大還能成什么材,當什么博士。我曾在一篇日記上立志要把自己的名字掛在世界的橫幅上,現在一想,那可能是天方夜譚,成功不會輕易地服從懶惰的人,更不會把自己拱手相送到一個懶惰的人面前。在紅軍戰士長征的過程中,相信他們心里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那就是成功地穿過雪山草地,他們并沒有空想,而是努力地實現目標。我呢?一天漫無目的,總是這逛逛,那轉轉,心里所謂大的目標都是空想,比如拉小提琴吧,想著要拉30分鐘,可拉一會就不想拉了。記得國慶節我們去黃龍玩,傳說中美麗的五彩池就在山頂,我去就是為了看五彩池,可是爬到山的三分之一,因為把腳扭傷了,就鬧著下了山,后來看到臨座的小妹妹拿著在五彩池拍的照片時,我又后悔又羨慕。我是多么沒毅力,一點困難就退縮,跟紅軍根本不能比,也不敢比。
我們現在的生活很幸福,我們得到的太多失去的也太多。讓我們學習紅軍長征的精神吧!
電影《我的長征》觀后感3
電影《長征》反映了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戰略大轉移的歷史,再現了當年長征中湘江之戰、四渡赤水、強渡烏江、巧渡金沙江、翻越雪山、穿越草原等的壯觀場面,謳歌了紅軍戰士勇于挑戰自我極限、敢于戰勝惡劣的自然和社會環境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觀看這部影片的時候,我不禁思考紅軍憑借了什么力量,才能克服種種不利因素、甩掉圍追堵截的國民黨軍隊,取得了長征的勝利,保留了中國革命珍貴的火種?
影片并沒有交待長征的起因和背景,故事是從紅軍搶渡湘江開始的,由于博古、李德對撤退所遇到的困難估計不足,部隊帶著大量的緇重滯留在湘江橋,幾天幾夜也沒有能夠完全通過湘江。這時,敵人的飛機狂轟爛炸,前面有蔣介石布置攔截的防線,后面有幾十萬敵人的追兵。面對紅軍長征的第一道難關,幸虧紅軍的后衛部隊拼死抵擋國民黨追兵的猛烈進攻,為中央紅軍過河搶得了寶貴的時間,否則后果則不堪設想。
我認為,紅軍避免覆滅的原因,在于將士們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精神,特別是后衛部隊的敢打猛拼的勁頭,阻滯了追兵前進的腳步,給紅軍帶來了喘息的機會。如果沒有五萬犧牲將士甘愿流盡最后一滴血,沒有他們的壯烈情懷,也就不可能取得長征的偉大勝利,更不要說軍隊的發展壯大,以致最后消滅蔣介石反動政府、建立新中國了。
從另一方面來說,戰略指揮出了問題,如果部隊亂成一團,沒有凝聚力,沒有眾志成城的決心,同樣也不會取得長征的勝利。廣大的紅軍指戰員具備了這些優良的素質,終于使決策失誤的紅軍起死回生,創造了戰爭史上的奇跡。
我們要汲取經驗教訓,發揚紅軍的精神,克服困難,不怕犧牲,眾志成城,面對一切艱難險阻,必將無往而不勝。
電影《我的長征》觀后感4
《我的長征》講述16歲的少年王瑞的長征經歷。父親、姐姐、姐夫、戰友都在長征途中犧牲。小小年齡,面對著親人朋友在炮火中逝去,少年王瑞依舊堅定著跟著走,跟著黨走,跟著紅軍走。四渡赤水河,橫渡金沙江,大渡鐵索橋,直到勝利的那一天……
如果可以重來,“我”依舊不會后悔那段征途;如果可以重來,“我”慶幸碰到了曾連長;如果可以重來,“我”仍然會感謝毛澤東主席那一番教導。如果可以,“我”寧愿以自己的身軀對抗熊熊炮火;如果可以,“我”要在那青山上插遍紅旗,告慰那些逝去的英靈;如果可以,“我”想讓和平鴿放飛在蔚藍的天際;如果可以,“我”愿今后的人兒銘記長征的快樂多一點,苦難少一點。看了《我的長征》,我推測王瑞的心里定是對長征充滿的懷念。同時長征也教會我們長征精神。“每個人都有自己幸福的回憶跟痛苦的回憶,我最幸福的回憶是我的長征,我最痛苦的回憶,也是我的長征”。我想,世界上總有些人有些事。只得自己去任眼淚在臉頰肆虐的。《我的長征》就是那一個可以主宰我的悲喜的故事。也許是長征時,類似“瑞牙兒”(王瑞)故事實在是太普遍了,但不可否認,這些“普遍性”又往往帶有自己與眾不同的“特殊性”。
紅軍過湘江,死傷無數。但王瑞一家都堅強的撐了過來。可是快樂才剛開始,悲傷,卻早已潛伏而來。昌仔先是躺在手術臺上,憤怒的吼著,“這哪里是打仗?這是擋仗”。然后因為沒有麻藥,但不得不減掉胳膊上的爛肉時發出痛苦的哀鳴。而當昌仔以無限凄涼的聲音,叫出了最心痛的一聲“爹”,感動了多少人啊!我一直以為,兵荒馬亂的年代,沒有愛,但當我聽到那一聲“爹”的時候,才真真切切的感覺到,愛,原來一直存在,不管何時,都存在于你、我、他心底。
在后來,紅軍到達了遵義,到達了那個讓人看見曙光的遵義。王瑞在幫毛澤東主席梳頭時這樣說,“ 主席,我爹說,‘跟著走!’”于是就是這樣一種信仰,讓他在如此艱苦的環境下,堅持了下來,也讓所有人堅持了下來。很驚訝,原來,那時人們的信仰,竟是那么的偉大!可以讓無數的人,義無反顧的撲向死亡,或者是新生。比如共產黨,撲向的,就是鳳凰涅磐。
飛奪瀘定橋,到底死了多少人?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每一個戰士從那座只有鐵索的橋上跌下翻滾怒吼的大渡河時,我的心像是被刀割了一樣,生疼生疼,特別是昌仔掉下橋時,他的手,一只一只的松開,悲傷地喊著竹妹子的名字。跟著走,然后找到許多許多的愛。
親情、友情、愛情,它們明明都是那么那么的重,可一旦出現在民族危亡面前,卻又變得那么的渺小。“我多么希望現在的人,多一些幸福的回憶,少一些痛苦的回憶……”然后,《我的長征》結束了,我的眼淚,卻依舊,不停流。
電影《我的長征》觀后感5
今天的富足生活不知是多少血肉換來的,今天寧靜和平不知是多少的生命換來的——有時,真的感覺我們的生活實在是過得太恍惚卻又不知足。而今天看了的這部《我的長征》之后讓我恍然大悟。
《我的長征》講述了王瑞老人回憶年輕時跟隨紅軍長征的故事。那時,王瑞一家全參加了長征。湘江之戰上,父親被慘烈的炮火奪去寶貴生命。在大渡河中,自己的姐姐、姐夫和最敬重的連長,都在敵人的槍林彈雨下,倒在血泊中。最終,他在毛澤東主席的關懷和鼓勵下,重新振奮起來,繼續 “跟著走”。
在漫漫的長征路上,每個人都堅定自己的信念,最終取得了勝利。如果沒有人堅定自己的信念,半途而廢,就不會取的最終的勝利。想成功就必先擁有自己的信念,要是沒有信念,就不用說要努力了,只會讓自己變得更迷茫。所以有一個堅定的信念是想要成功的基礎,但光有信念還是不夠的,還要堅定自己的信念并加上努力,可是只有信念而不付出行動,那么這些信念就會成為遙遠的幻想,甚至會成為阻礙成功的絆腳石。
我們要學習那種在硝煙中的精神——不論是堅持不懈、剛毅堅強、艱苦樸素,都得向紅軍同志學習。如今,長征結束了,我們雖觸及不到,但我們也不能就這樣任性猖狂,我們必須要持有這種精神,那是中國的傳統也是長征的烙印,我們不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