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風雨路的觀后感集錦
在觀看了影片《風雨哈佛路》后,我感觸最深的地方便是麗茲的信念與決心。在她的媽媽死后,她沒有錢,也沒有地方可住,但她沒有選擇墮落與放棄,而是選擇了再次讀書。接下來小編在這里給大家帶來哈佛風雨路的觀后感2020,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哈佛風雨路的觀后感1
Liz一生的轉折點即母親的死亡,這讓她認識到自己需要獨當一面。還有的莫過于是她伯樂與良師——戴維老師。記得電影中課程討論的片段,老師問為什么他不發教科書而是用活頁紙?“一種觀點只給你一方面的見解”Liz在老師的引導下回答道。戴維老師說“孩子,告訴他們什么是歷史?”Liz頓了頓說到“歷史,我們全體,我們全體都算。”看到這里感嘆于西方的啟發式課堂和發散性的思維方式。與高中簡單的知識填鴨不同,在大學我們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現象、理論和知識背后的本質和內涵,我們不應該以死記硬背掌握知識為終極目標,而是應當多提問多發掘自身的興趣的所在,并且進行更深的探索。不論如何,對知識的尊敬和渴望是都是學習初衷和能夠學好的必要態度。
Liz的確天資聰穎,不去上課也能考高分。但其實人與人之間最小的差距就是智力,最大的差距是堅持。Liz如饑似渴得積累知識,在洗盤子的時候還背單詞。除此之外,讓我很感動的是她拼死抓住每一次機會,不管是獲得上學的機會還是申請哈佛或是申請獎學金,在她眼里“方法總比困難多”。
她最終在美國那樣一個階層基本固定的社會,實現了階級的跨越,并且致力于幫助更多的人實現階層的跨越。
哈佛風雨路的觀后感2
當你誕生的這一刻你的出身早已定好,但命運是可以改變但要付出千百倍的努力。古人云,“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也,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边@才是改變自己命運,走向成功的準備。
我們都要學會麗絲的堅定、堅強、自信,還有一絲不茍的學習精神。她的清醒,讓她對自己命運的不滿;她的蛻變,讓她成功改變了自己的命運,從而走上更加光輝的道路。
即使你生活于黑暗中,只要心有光明,就一定會看到陽光;即使你深陷困境,只要奮力向前,就一定會成功。
她像是一朵花,一朵在石縫中頑強生長的花,但她卻能比生活在溫室中的花朵綻放的更加燦爛。在她身上我看到了:光明,堅強,努力……好像世間所有最美好的詞都是為她而準備的。
只有見過黑暗的人才會對光明格外珍惜吧!
……
她熱愛陽光,熱愛知識,熱愛美好的一切。她的一行一動都感染著我,也使我懂得了:無論身在何處,無論有多艱難,都不要放棄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知識的追求。
哈佛風雨路的觀后感3
哈佛大學一直是我夢寐以求的學校,甚至是無數人可望不可求的學校,一直認為能上哈佛大學的人必然天資聰穎,有著極高的天賦,非常人所能進也??墒怯羞@么一個女孩兒,不僅考上了哈佛大學,還拿到了《紐約時報》一等獎學金。
她出生于紐約的貧民窟,父母吸毒,15歲無家可歸,母親患艾滋病去世,父親因無錢支付房租被收容所收容,可憐的她到處漂泊,經常借宿同學朋友家,頹廢度日,只為填飽肚子,因經常逃課高中只得一學分,只能進非傳統性高中,幸運地進入了預備人文學院,偶然的機會老師帶她和同學參觀哈佛大學,讓她對哈佛大學的學習氛圍有了深深的向往,對生活重燃了希望與渴望。她用兩年時間完成了高中四年的學業,并以全優考入哈佛大學,并獲得《紐約時報》一等獎學金12000美元,解決了學費問題。如今,在全球各地發表演說,以激勵人們跨越困境去追尋心中的夢想。
她曾因家里沒法洗澡頭發長滿虱子遭同學厭棄,曾因為帶同學借宿繼父家被趕出家門流浪街頭,曾因母親的去世倍感無所希冀。“我經常靜靜地穿梭在他們的家中,從沒好好地休息過一次,因為我不知道自己每天的歸宿在何處”,是那段漂泊無依的內心獨白,讓我不禁心痛不已。
哈佛風雨路的觀后感4
流年悄然走過,回憶在歲月中斑駁。踏過凡塵,你是銘刻在我腦海中深處的記憶。
《風雨哈佛路》這部電影,我不知有多少人看過,也不知有多少人看完后會為之震撼,更不知有多少人會從中受到啟發而努力拼搏,有多少人會理解麗絲這一路受的苦和內心情感的波動。但我想,時光會在她記憶的塵埃里開出花朵,帶著淺淺的亮光,照亮湮沒在回憶里那段屬于她自己的最美的時光。
影片中有冬天的畫面,冬天的風并不溫暖,陣陣寒意從褲管鉆進衣服,蔓延全身。
天空中飄著細雨,得知媽媽離世的消息,獨自一人悲傷地抽泣,每想到這個畫面總會想起她那句“I love you,mother.”雨絲隨風扭動它的腰肢,像嘲弄她的小丑,搖搖擺擺地走向迷茫的遠方。那是怎樣的失落?從此要孤苦伶仃四處飄蕩?歷經風雨的世界愈加美麗,歷經挫折和生活困境的她會愈加堅強。重拾笑臉,勇敢撞破那層想要困住她的膜,伸手去摸外面的世界,她做到了。
哈佛風雨路的觀后感5
影片《風雨哈佛路》(Homeless to Harvard: The Liz Murray Story)于2003年4月7日在美國上映。影片介紹了一位生長在紐約的女孩莉斯(Liz)經歷人生的艱辛和辛酸,憑借自己的努力,最終走進了最高學府的經歷。
Liz出生在美國的貧民窟里,從小 就開始承受著家庭的千瘡百孔,母親酗酒吸毒,并且患有了精神分裂癥。在15歲時母親死于艾滋病。父親進入收容所。貧窮的Liz需要出去乞討,和一些朋友流浪在城市的角落,生活的苦難似乎無窮無盡。隨著慢慢成長,Liz知道,只有讀書成才方能改變自身命運,走出泥潭般的現況。她用最真誠的態度感動了高中的校長,爭取到了讀書的機會。然后,Liz在漫漫的求學路上開始了征程。她一邊打工一邊上學,用兩年時間學完了高中四年的課程。她嘗試申請各類獎學金,只有紐約時報的全額獎學金才能讓她念完大學,于是她努力并申請到了這份獎學金。
影片的最后,她邁著自信的腳步走進了哈佛的學堂。貧困并沒有止住Liz前進的決心,在她的人生里面,勇往直前的奮斗是永恒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