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上學電影觀后感
在怒江大峽谷里,不知道有多少孩子冒著危險去上學,渴望自己能有一本書,期待自己能快快長大,能去上學,這些孩子都對學習的求知欲望是非常強烈的,而在城里的小孩,越是富裕家庭的孩子越不懂珍惜;越是貧困的家庭的孩子,越懂得珍惜。這就是城里的孩子和鄉下的孩子最大的最大的區別之處。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走路上學電影觀后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走路上學電影觀后感1
9月18日上午9點鐘,我和媽媽一起去電影院觀看一部名叫:《走路上學》的影片。
它主要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主人公,伊娃和他姐姐娜美,在山清水秀、鳥語花香的貧困山區生活。娜美每天上、下學,都要從急匆匆的河水上面滑索回家,那是非常危險的。之后,來了一位深圳的自愿者,她是老師,教山區的孩子們讀書。同學們在冬天里沒有鞋子穿,就穿拖鞋,老師發現后,將朋友們捐助的第一批貨物——鞋子、襪子和書包,便發給大家每人一件物品。
看到伊娃那么羨慕,娜美非常想給伊娃買一雙鞋子,但要16.5元,于是老師送給伊娃,娜美很開心,滑索回家了。中途鞋子掉出了一半,娜美想去救鞋子,可是滑索松了,娜美掉進河里摔死了……政府為了能讓孩子們走路上學,就修了一座橋,實現了伊娃和大家盼望已久的夢想——走路上學。
我覺得,他們雖然是貧困山區的孩子,但是他們的有著遠大的理想,等待著被實現;他們非常懂得珍惜,只要機會在面前他們就不會放棄;他們非常的聰明,當天學習的內容有些聽幾遍就記下來了;他們非常的勇敢,在寒冷的冬天里能忍受寒冷穿拖鞋來上課;他們非常的……他們有著說不完的優點,雖然非常的貧窮,可是他們能堅持下來,說明他們有我們需要學習的地方。
在此我呼吁大家:快快伸出援助之手,幫幫這些貧困山區的孩子們吧!要像老師一樣去親身體驗一下他們生活的艱難。
走路上學電影觀后感2
這是一個從黃土里刨出來的故事,玲瓏剔透的故事上閃爍著西海固特有的陽光。學校的孩子們幾乎每天都要朗讀一篇綠意盎然的小詩,但對于生活在一片光禿禿的黃土上的孩子們來說,綠色只是他們的一個夢。
學校放暑假那天,王老師告訴大家,開學的時候,每人要交二十四塊八毛錢的學雜費。于是,王燕的故事開始了--
為了能繼續走在上學路上,王燕要在一個暑假里把這二十四塊八毛錢掙出來。正象傳說中一個雞蛋的家當的故事一樣,王燕從十個雞蛋開始了她艱難而富有想象力的積累“財富”的過程。十個雞蛋變成三塊錢,三塊變成五塊,五塊又花掉兩塊......追求夢想的路永遠都是這么一波三折,但正是在這波折中一個農家女孩頑強的生命力和意志力才顯得如此生動和鮮活。歷經艱難,王燕終于在開學那天準時出現在學校里,攤開的小手里放著被汗水浸濕的二十四塊八毛錢。
在那一大片黃土地上,又一次響起了歌頌綠色的小詩,象征著這片土地綠色的希望。
走在上學路上,體會奮斗的失敗和成功;
走在上學路上,感受童年的希望和陽光。
當然上面是影片的介紹,之所以我寫這篇觀后感,是因為這部影片帶給我一點點心靈的感觸。有興趣的人可以看看,相信能有所收獲的。影片采用了對比,在比較落后,封建的小村子,女子受教育還不被大多數的人認為是理所當然。一位是為我賺夠學費的13歲小女孩想盡一切的法子賺錢,以及在賺錢過程中所輻射出來的質樸,實在是讓我欽佩和折服。
一位18為歲的成年少女在____觀念下放棄學業,雖然不是情愿的。但表現出來的任性,的確是對比。讓我們設想一下,未來這個13歲的小燕在她那中求知的欲望下肯定能走出那個偏僻、憑窮的小村落。而那個已經為人妻的18少女可能就一背子包受著塵沙的煎熬了。其實此片的寓意何指這些呢?
走路上學電影觀后感3
今天,學校組織我們去看電影,這部電影的名字叫做《走路上學》。我覺得這是一部催人淚下的電影。
里面的主人公是一對姐弟。姐姐叫娜香,弟弟叫瓦娃。他們的家住在邊遠的山區里,家里的條件也不是很好。媽媽每天不僅要到田里干活,還要照顧生病的奶奶。爸爸又在外面工作,所以家里只能靠媽媽來養家糊口。
家里只有姐姐娜香能去上學。家里離學校又很遠,光走山路就要三個小時,所以她只好選擇滑滑索去上學。滑滑索很危險,下面就是萬丈高的怒江,時時刻刻都會掉下去,但娜香卻不怕。娜香是個懂事、乖巧,善良的孩子。她在學校認真學習,回家幫媽媽干活。她也很有姐姐的風范,很讓著弟弟。她為了弟弟的安全,情愿把別人送給自己的心愛的雨鞋送給弟弟。
瓦娃也是個聰明、可愛、懂事的孩子。他也很想像姐姐那樣去上學,交到許多的朋友。但是因為他太小了,滑滑索又太危險,所以媽媽怎么樣都不肯讓他去上學。雖然他很喜歡姐姐給他的雨鞋,但他看到別人都有新鞋穿,只有姐姐還穿著拖鞋,于是他還是把雨鞋還給了姐姐,還幫姐姐穿上。
我也很欣賞那位城里來的老師。她不嫌棄山區里惡劣的環境,還很有愛心,愿意幫助那些貧困的孩子,是一位好老師!
我覺得里面最感人的一幕就是,娜香帶著老師送給瓦娃的鞋子滑滑索回家,中途鞋子不小心掉下去了,她下意識的翻身去抓住鞋子,可沒想到的是,意外就突然發生了,滑索斷了!姐姐掉了下去,姐姐為了弟弟死了……那一幕,隨著音樂的伴響,我真的感動得快要哭了。
后來建了橋,瓦娃在橋上,似乎夢見姐姐就在自己的身旁,牽著自己的小手,兩個人一起高高興興的去上學。電影就以這樣悲慘的結局結束了……
看完這部電影讓我明白了些道理——我們要有愛心,要幫助他人,關心他人,就像那位女老師一樣,盡自己的能力為別人做些事。我們也要學會將心比心,和他們相比,我們現在的條件那么好,就應該好好珍惜。
走路上學電影觀后感4
熙熙攘攘的城市中,走在路上的是太多世俗浮儈的面龐,它們叫做高效、快餐、紛雜、爭斗、疲倦、茫然、無聊、精神極度匱乏與缺失……
作為流動在城市中的一張臉,偶爾,想要逃離到遠方去,將我們僅有的付出給那些一無所有的弱勢群體。
可是,我無論如何都不能幻想那些弱勢群體貧困到何等地步,直到看到這部《走路上學》,我才知道,之前的一切幻想都沒有意義。
正如導演聲稱,這是一部“大命題的小-電-影”,大命題所指它是以希望工程為背景,以貧困山區兒童艱難求學為題材的電影,而這個小-電-影,則是僅圍繞云南怒江峽谷地區一個普通家庭的故事展開敘述。
故事情節很簡單,云南怒江峽谷地區地貌險峻,湍湍江水之上沒有橋可通行,坐落在其中的幾戶山寨人家孩子只能靠自制滑輪溜索過江上學,走路上學這樣如此簡單的事在他們看來確是遙不可及的夢。
娜香和瓦娃這對情比金堅的姐弟就是這樣一戶普通人家的孩子,姐姐娜香溜索上學,弟弟瓦娃卻因為不能有外出打工的父親陪同溜索,無法上學,這對于聰慧過人對上學充滿無限渴望的瓦娃來說,實在是再也等不及的大事。因此,瓦娃純真的面龐上呈現著一片不屬于孩子的憂傷。
這里的孩子要溜索上學,這里的孩子穿不起棉鞋,深圳來的支教女老師將一切看在眼里,為孩子們添置雨靴。怎奈姐弟情深,穿上紅靴子的娜香多么希望不能上學的弟弟也能擁有一雙新鞋,女老師再次伸出援手。
就在這小小的幸福來臨的時刻,娜香為了挽救即將落水的那雙弟弟的新鞋不幸落水……從此,瓦娃一言不發,直到峽谷通橋那一天,直到他可以走路上學那一天……
走路上學電影觀后感5
《走路上學》是一部描述生活在我國云南怒江的窮苦孩子為了上學而不惜犧牲生命的事。其中自從有一位城里老師的加入,這些窮苦孩子的生活就轉了折,悲與喜不斷交加。女主人公放學回家途中,在溜索時為了保護老師給弟弟買的鞋子分了神,不慎掉入波濤洶涌的怒江,而不幸遇難,濺起一大片水花,那水花帶著血的腥味。
我在看的時候,有兩個地方給我的印象很深。一個是我覺得那個弟弟很可愛;還有一個是當阿媽發現弟弟瓦娃準備溜索過江時,就大喊:“你不準上學,更不準溜索,你要溜,我就先從溜索上跳下去!”
看完了,我發現以前網絡、報紙上的那些評價不靠譜,是瞎扯的。我覺得短短的一個故事,其實是可以發現人身上的許多光亮點。
首先第一點,也是中心思想:就是要珍惜擁有。看看怒江的孩子們的生活氛圍、條件,再比比我們的眼前、周圍,二者是十分鮮明的對比。可他們咧,為了上個學,不惜冒著生命安全,玩著“笑里藏刀”的溜索,再步行余久,最后氣喘吁吁的到校。而我們是豐衣足食,不愁吃喝穿,整日逍遙自在,相反還很厭學(例如我)。
再者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助。得知孩子們沒有鞋子穿,那個城里來的女老師發動深圳的朋友,一起支援她的學生們。雨鞋雖不如毛鞋暖和,但感覺很愜意,摸起來還帶著暖流。這種互助的精神是值得贊揚的。
還有,就是不能忘了那微弱的母愛之光,“愛”是一個比較酸的字眼,它沉睡在雞毛蒜皮的小事中,一旦有一根導火線,愛的沿漿便會爆了似的噴射出來。它是隱形的,摸不著,卻感覺得出……
看電影時我媽哭了,我沒太哭出來。但我在想,在淚珠的渲染下,水瑩瑩的,人性美會更加透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