怦然心動電影觀后感范文
《怦然心動》是由羅伯·萊納執導,瑪德琳·卡羅爾、卡蘭·麥克奧利菲主演影片。該片根據文德琳·范·德拉安南的同名原著小說改編。這部電影告訴我,要正確的面對青春期,這是很正常的事,也不要在意別人的議論,只要做最好的自己就行了,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怦然心動電影觀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怦然心動電影觀后感范文1
愛情有變幻無窮的分身面貌:占有欲、痛恨、絕情、兇殘等等,處在愛情之中久了的人們也許陷身于愛的齟齬,再也難以看清愛的面貌了,甚至忘記了還有一種愛情叫做——怦然心動。
是呀,那種怦然心動的感覺從來不需要太多,也許只是一個眼神、一個笑臉,甚至只是一雙湛藍的眼睛,就夠在心中掀起驚濤駭浪,就像七歲的朱莉第一次遇見同樣七歲的布萊斯的時刻,但是不幸的是,女孩的早熟卻遭遇了男孩的懵懂,布萊斯是個自幼生活在父親以及家庭造就的條條框框中的孩子,他看不慣貌似瘋瘋癲癲的朱莉,從內心拒絕整個世界,當然也包括朱莉,兩個人你推我拒的游戲就一年一年的發生著,作者用男孩與女孩兩個人的交叉敘述組成了一本令人著迷的小說,男孩與女孩不同的視角讓同一件事發展出截然不同的結果,并且帶向下一個事件,或許,在他們自己都不清楚走向的發展中,那是求而不得的痛苦,是面對自己無法掌握的人與情感慌亂、窘迫的生活,但是在我們每個讀者的眼中,卻清楚的感受到個人的成長、愛的來臨,布萊斯的抗拒、憤怒、痛苦,都是因為他自己都無法發現的愛帶來的改變,同時,他也在其中感受到不同的自我,或許唯有在愛情中,我們更加盲目,也格外愿意改變自我,布萊斯就是在這樣的過程中,逐漸看清了自己身處的世界,學會辨別正直與虛偽,并且真正遇到了他自己,看著這個過程,格外感動,一個人,不論是年齡虛長,甚或功成名就,也不一定會發現真正的自己,而布萊斯多么幸運,可以遇到他的朱莉,可是又有多少人,甚至一輩子都無法遇到自己的朱莉?
這本書為我們描繪了愛情中的諸多感受,哪怕這愛的感覺只來自于兩個小孩子之間,卻從來不令人感覺幼稚可笑,卻充滿了感動與溫暖,但是同樣布萊斯與朱莉、布萊斯的父母之間的愛情,讓我們看到愛的另一種面貌,那些突如其來的怦然心動也許遮蔽了真相,讓我們除了愛的盲目看不到其他不融洽的點點滴滴,縱然愛能夠彌合所有的裂縫與分歧,但是愛真的有足夠強大的力量能夠抵抗時過境遷的變化與凄涼?朱莉的怦然心動甚至不超過六年的時間,成長與覺醒就讓她發現兩個人之間的鴻溝,而布萊斯的母親佩西則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看清楚曾經最愛的人真實的面貌,我小時候最大的疑問就是,金燕西與冷清秋為什么愛的'如此熾熱,最后卻悲劇收場,多年之后我懂了,或許這本書同樣給我們提供了有些殘酷的答案。愛的怦然心動,愛是遇見真正的自己,愛也會是一條蒙蔽我們雙眼的面紗,一旦揭破,我們又該情何以堪?
怦然心動電影觀后感范文2
我們都是大千世界里最獨特的那一個人,在生活中我們也會遇到很多不同的人,不知道曾經有沒有那么一個人在你的生命里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讓你再回憶過往,瑣碎的時候,總有種忍不住會心一笑,也許對方的出現,總是不經意間的,但是對你來說卻是最重要的,因為生活中人總是來來往往,我們的顧客也很多,能真正的如同流星一般給你的生活留下精彩,將是最珍貴的財富。
電影的風格給人一種很樸實,簡單的感覺,但也有著對立矛盾,比如說他們的家庭生活條件。世界是相反的,所以生活上的一些觀念也會有所不同,但簡單溫暖的劇情總是給人一種很溫暖的感覺,讓我們看到即使觀念不同,家庭條件不同,也會有不一樣的溫暖,只要你愿意堅持。
在我看來影片的,影片的結構特點設置很巧妙,在布萊斯和朱莉的第一次見面所產生的物理效果,就為接下來的情節發展埋下了伏筆。朱莉大膽主動,也許在她的那個年紀,覺得喜歡就要努力,想要就要自己主動。但是布萊斯卻不那么認為,剛開始的他甚至把這當做是他的負擔,所以一直也在和她唱反調,拒絕她的接近。布萊斯甚至為此追求她人來讓朱莉放棄,但是她沒有因此也放棄自己想做的事情,仍然以各種方式去和他產生關聯。愛情也許就是這樣,即使你覺得沒有了希望,但是內心還是不愿意放棄,相信擁有一天自己是可以擁有的,我相信朱莉內心雖然也是傷心的,但是她還是會堅信自己的一切決定。
其實,影片中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應著不同階級里的對比,從內心深處對待他們的態度也不希望。相對于布萊斯的家庭氛圍和影響,朱莉的教育無疑是更成功的,他的父親對她起著榜樣的作用,讓朱莉有一個更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即使她們的生活條件并沒有那么好。但是他們全家有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努力。可以她們自認為看著很整體的自家養的雞蛋,卻被布萊斯家丟掉,也讓朱莉慢慢的重新審視著自己的內心。相比之下,男主人公的家庭,是完全相反的,她的父親對朱莉家是持否定態度的。
其實透過影片的鏡頭,我們可以看到這兩個家庭的截然不同,比如說在布萊斯家里晚飯時的爭吵,而朱莉家現在其樂融融地討論著一些話題,或許這只是很簡單的幸福,和不幸福的差異,導演用獨特的畫面給我們再一次強調了這兩個家庭的差異,來反襯的主人公的生活環境的差異影響人物性格。
好在結局是完美的,他們在經歷了一系列的事情之后,重新審視著自己的內心,然后正始這份情感。也許正是在這個懵懂的年紀,他們不一樣的經歷造就了他們彼此真摯的感情。鮮明的對比讓我們更加清楚的看清他們青春歲月里,該走的人生道路。
這也許在很多人看來是一個簡簡單單的故事,但是我們從不同的角度去看看,卻能得到不同的含義。有對愛情的追求,對待家人的堅持,還有一個家庭會經常發生的矛盾,以及父母在正確的處理與孩子之間的矛盾是會怎么樣的,在多元的文化環境背景下,對每個人的成長的影響是不同的,就像很多人說的,用一見鐘情來形容,喜歡,用日久生情來詮釋愛。
其實不管怎么來說?在戀愛面前每個人都是自由,平等的,我們可以勇敢地去追求去爭取,但并不能因此而放棄尊嚴,放棄自己最基本的`接受,如果那樣的話,你即使得到了愛情也不一定是幸福的,因為他所有的一切最真實的你。
怦然心動電影觀后感范文3
頗有興趣,今晚看了一部電影。從微博中看到12星座應看的愛情電影,選擇了金牛座的那部《怦然心動》,感覺還不錯。看到最后很感動“如果選擇了,無論怎樣都要走下去”。
這部一看題目就知道是愛情的電影,講述的是茱莉與布萊斯青梅竹馬的成長發展故事。最開始茱莉因為布萊斯搬來,而第一眼就為他迷倒了。盡管年齡很小,茱莉卻對布萊斯窮追不舍。并認定她的初吻就應該是布萊斯的。可是布萊斯一直都不怎么理會她。因為茱莉家境不怎么好,受到布萊斯爸爸的嘲諷,而布萊斯因而附和,他希望擺脫茱莉的死纏爛打。茱莉對布萊斯很好,可是布萊斯一點不領情,并把茱莉送的雞蛋扔了。最后也傷害了茱莉。茱莉開始懷疑自己的一廂情愿,覺得很傷心。特別是當布萊斯同意Gary的觀點來侮辱茱莉的弱智叔叔時,茱莉開始不再在心中留位置給布萊斯,同時開始覺得不在乎的時候、放下的時候感覺并不是那么差。當布萊斯最后意識到自己早已對茱莉動心的時候,發現自己的錯誤。為了彌補自己的錯誤,他很抓狂。最后找到了彌補的方法。他在茱莉的院子里種上了一棵梧桐樹。因為在梧桐樹上,茱莉看到了很美麗的景色。最后兩個人自然地走在了一起。
我感觸最深的是那一幕:茱莉與她的daddy在畫畫時的對話。“整體與部分哪個比較大”。有時候在一些人眼中,部分比整體重要并且會遠遠大于整體。只要眼中有他,那么其他的一切都不在乎。另一幕是,茱莉在樹頂看景色時,當一個人不斷往上爬的時候就會發現更多美麗的景色。有時候停留在原地太久,就認為本來的就是最好的。其實,人要安于現狀還是不斷往上爬。這個問題只取決于我們自己。也許美麗的景色在更高處,有時候只是忘記了也不再想繼續往上爬。其實只要再往上爬一點,或許再向前走一點,看到的或許是一片更令人豁然開朗的美景。事實,看到最后還是很感動
怦然心動電影觀后感范文4
小時候習慣只用眼睛看事。鄰居家那個總喜歡捏自己臉的姐姐,雖然總會時不時給糖吃,但記著的大都是對其“粗魯”行為的厭煩。再比如說那個玩具店的老頭,每次光顧他總是會笑著和氣地聊幾句,即使那是每個來他店里的小孩都可以得到的,卻還是認為老頭挺好的,和爺爺一樣。這樣的想法都是基于簡單的了解與片面的評判。
長大了更多的是受其他人的影響。當別人都聽著同樣的歌曲,會回去也聽一次;當別人都討論同樣的漫畫,會回去也買一本;當別人都做出同樣的結論,會理所當然地認同……就這樣附和著他們,混進集體中,不想因為自己的不隨大眾而顯得格格不入,于是偽裝成其中一員。
再大些,雖然還不知道會變得如何,看看周邊的大人,雖然沒有了小孩子的稚氣,但是看眼前的世界,卻保持著一定的距離,亦或是戴上有色眼鏡。多了一份冷淡,多了一絲懷疑。
《怦然心動》里的男女主角,亦是如此。女孩盲目地喜歡著男孩,即使她對愛的理解僅僅是因為對方明亮的眼睛以及亮麗的外表,男孩知道自己喜歡上了女孩,卻因為朋友對女孩的誤會和偏見,一起附和著朋友對女孩的詆毀。這不正是我們 都犯過的錯誤嗎,討厭那些不符合自己要求的,哪怕起本質并不差。一味的追求美好的事物,即便自己可能一點也不了解。
當小女孩最終發現自己對男孩的喜歡不過是建立在外表上時,男孩也能真誠對女孩表達心意,而不再擔心其他人的看法時,這些都是長大的標志和跡象。結局當然是HappyEnding,女孩子接受了男孩的歉意,一起種下梧桐樹……
電影的內容清新、明亮,但是很多人經歷了孩童、少年這兩個階段后,卻并不能像男女主角一樣,改掉那些“片面”、“附和”、“偏執”。于是都變成了普通的成年人,做任何事情都要確保對自己有利無害之后才會進行,曾今執著的夢想又有多少人可以繼續堅持。只剩下麻木的心排斥、抗拒著寒酸、貧窮的事物。更像是把自己禁錮在小小的籠子里,隔著冰冷的鐵欄,嘲笑著貼著“異類”標簽的人,其實真正的異類是自己……
堅持自己內心最初的想法,亦或是做到全面、平等地看待每一個人,就如同應該坐在樹的頂端,而不是和其他人一起站在樹下抬頭仰望,然后什么也沒看到,默然離去。因為:你永遠不能站在樹下,而企圖也能看到樹上的風景。
怦然心動電影觀后感范文5
一連看了兩遍《怦然心動》,真的是怦然心動。一對小孩,一棵樹,特別簡單的故事,講得蕩氣回腸。
我感觸最深的一點是:女生十來歲就有超脫的自省意識,審視自己愛的人到底值不值得愛。一旦觸及她的自尊,立刻決定放棄這個男生。我們文化里的“愛”,似乎都要低到塵埃里,舍棄自尊才叫愛,犯賤當真愛。
然后輪流去安慰她,表示父母還是相愛的,讓孩子安心。所以,孩子才會覺得:“我覺得媽媽很不容易,我覺得爸爸也很不容易。但是生在這個家庭里,我很幸運。”相愛的父母勝過富有的父母。
《怦然心動》里小女生跑回來哭,說男生當著所有人面要吻她,她媽媽說:“真的嗎?我看你需要和他談一談。”男生再三敲門,媽媽只是有禮而抱歉的說:“她不想和任何人說話,她把自己鎖在臥室里。”男生來自一個鄙視女生家的家庭,但是女生的父母能把他區分出來,看待他如同一個常人。
繼續說《怦然心動》。我很羨慕美國文化里的這種女主角,就像《UP》里的老婆婆:有冒險精神,浪漫精神,敢于與眾不同,智慧有擔當,有實現夢想的腳踏實地的能力,生機勃勃,有愛,也會愛,有健康的體魄和靈魂。
我們通俗文化里的女主角,大多還是傻而天真,迷糊,樂觀,感情豐富這一型,等男主角來憐愛。一句話概括,美國這種女主角是樹,開花的樹,沒有男主角也會生長得很好;我們的女主角是花,是殘缺的花,有些還帶著悲劇性的身世和身體,等著男人來拯救。
很多人講,男生配不上女生,男生很糾結等等。我覺得電影講了一個很簡單的事實:小男生和小女生的心智發育不對等。很好理解,小學生總是女生成績比男生好。
女生早慧,男生懵懂,于是女生往往先喜歡上男生。男生開竅,女生已經開始思考。所以,他們倆顯出心智的落差,但不是品質的落差。最后,他在自己的思考之后做出了決定,勇于忤逆父親,做出了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正確判斷。
最后,我覺得我們和美國故事最大不同的一點是:他們不做“糾結”,無論分分合合,都是干干脆脆。我們吧,無論什么劇情,主要做的就是“糾結”,心里愛但是不敢說,說了但是不敢做,做了但是不敢愛,愛了但是沒名分,有名分了但是沒緣分……
明明是扭曲,還老說這叫“戲劇張力”,或者“命中注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