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黃金時代觀后感范文
《黃金時代》這部電影講述了作家蕭紅悲慘的一生。以紀錄片的表現手法,在短短兩個多小時內,講述完了她的一生,讓世人了解了蕭紅。在這部電影中,我看到了歷史上一個個活生生的人物,沉浸在他們的悲歡離合中,讓我深有所感。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電影黃金時代觀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電影黃金時代觀后感范文1
影片末尾,駱賓基嚼著糖果,看影片的我恰好也嚼了一顆奶糖——是無心的巧合。可,瞬間讓我感到,似乎他在沖淡蕭紅逝去的哀傷,我在咀嚼蕭紅一生的滋味。我嚼著嚼著,發現我是羨慕她的一生的。
原諒我先說些影片之外的事情。學生孤陋寡聞,看到這部影片才知道曾經有那樣一個年代,由此不禁讓我懷疑現在所處的時代,誰能不分物質和精神的回答我一下,現在我們的狀態,究竟稱得上進步了還是退步了呢?暫且將這個問題的無解歸咎于十年的戰亂吧......
平復一下心情,說回電影。我很喜歡電影中的敘事方式,整部影片雖然看起來很散,但是始終讓人感覺像是誰家烹飪了美饌,一縷香氣貫穿始終,而這食材竟是蕭紅短短的黃金歲月;也像點了一根熏香,一縷味道從影片開頭纏纏繞繞,一直到影片結尾,而香爐內燃的也是蕭紅31年的黃金時代。
看完影片后我心里一直反復問自己:蕭紅的一生慘嗎?如果我是蕭紅死后空中一縷沒有散去的魂,一直停留在那里,反復看自己30年短短的一生的話,我是滿意的。而且作為我自己,我是羨慕的。我羨慕她請大家吃冰時,不用找零時的氣魄,相比要為生計所煩惱,計劃著剩下的錢怎樣度日,這么的隨遇而安是多么暢快的一件事啊,當時內心的感覺可以用兩個字來形容:腌臜。入世的想法或者俗世的想法在這種生活心態面前是多么的自卑不堪!
我羨慕他們的愛情思想,丁玲的出現讓我對那個時代有了更近有一步的了解,這也是我為什么會在開頭提出那樣的疑問。原來人的思想早就開化過的甚至比現在還要開化的,可是我們卻又足足犧牲了幾代人,幾十年,才又達到今天的時代。我曾經感覺到的時代進步,我曾經感覺到的思想提高自由解放,難道從來都不是進步嗎?我把這樣的疑惑說給了我媽,我媽說就像時裝流行一樣,兜兜轉轉我們又覺得幾十年前的衣服好看了。面對歷史,某種意義上我們好像不是在前進,某些方面我們也好像不是歷史學家所說的螺旋式上升。
蕭紅的一生短嗎?在我心中是不短的。如果我活到90歲,我是會羨慕她的,如果蕭紅活到90歲,她也會羨慕只活到30歲的自己的。30歲,像一朵剛綻放完成的玫瑰,你還看不出它在流失水分,它就徹底消失在了你的面前,給你留下的全是她美好的樣子。如若沒那么干脆,凋落的花瓣,殘枯的枝葉,都是要給人添麻煩的。
影片中魯迅說,對于幸福,人們只能回首過去,或者看向只有死亡墳墓的未來,他也詰問,我們為什么生活在這樣一個時代!今之視昔,猶如后之視今,年年歲歲,雖時代流轉,但煩惱相同,我們都困惑于生命之意義,抱怨生活之艱辛,有時候慨嘆活著的虛無卻又充滿著對活的渴望。
復雜又矛盾,人是這樣,蕭紅的一生也是這樣。
電影黃金時代觀后感范文2
上世紀二十至四十年代的中國,那是一個民氣十足、海闊天空的時代,一群年輕人經歷了一段放任自流的時光,自由地追求夢想與愛情,有人在流離中刻骨求愛,有人在抗爭中企盼家國未來……蕭紅,一個特立獨行的女子,一路流亡,從北方到南方,從哈爾濱到香港,一邊躲避戰亂,一邊經歷著令人唏噓又痛徹心扉的愛情與人生。對生的堅強對死的掙扎在她筆下穿透紙背,她的人生亦是如此。
許鞍華導演的關于女作家蕭紅的《黃金時代》是今年最被期待的電影,就借“三八國際婦女節”之際說點和這部電影有關的或無關的。
先說一個略微殘酷的事實,“國際婦女節”指的是共產國際,是19____年8月召開的第二次國際社會主義婦女代表大會上,由共產國際的德國領導提出的建議,并最終確定3月8日為“國際婦女節”,所以主要是社會主義國家慶祝這個節日。有資本主義國家的女性朋友的,就不要問人家放不放假,過不過節了哈,她們大概得上班。
言歸正傳,黃金時代。電影之所以最終命名《黃金時代》,源自蕭紅寫給蕭軍信中的一句話“這不正是我的黃金時代嗎?” 折射了1930年代民氣開放、自我意識覺醒,百舸爭流的年代,那是蕭紅這樣的知識分子的黃金時代,也是追求自我的女性的黃金時代。
蕭紅,一個民國女子,經歷了逃婚、未婚先孕、生子后被棄、母子分離、幼子夭亡、顛沛流離、與四個男人發生情感糾葛,這還只是她人生的一部分,真正貫穿她生命的主旋律——是以寫作為武器,喚醒更多人的自我覺醒意識。她一生如同動蕩塵埃,從未停歇,直到最終客死異鄉,她幾乎經歷了那個時代的女性不敢想象的所有事情。她的文字、她的感情生活和她坎坷的命運,本身就比一部電影還要精彩跌宕。王安憶曾說,有故事有才華的女人很多,蕭紅之所以能被歷史記住,是因為她把自己的熱情轉化為更巨大的東西,去影響其他人。
蕭紅骨子里有東北女人的熱烈,她和張愛玲都是自我意識覺醒的女性,都忠于自我。北國冰雪中長大的蕭紅活得炙熱投入,燃燒自己,心懷天下;而上海風骨的張愛玲活得冷峻淡然,永遠冷眼旁觀,有一種置身事外的氣度,只活自己的。
電影黃金時代觀后感范文3
對于《黃金時代》的第一印象就是那一張張彩墨風景的系列大海報吊足了各路文藝青年甚至各行業人士的胃口,不得不說宣發做得確實很成功,幾次被動地宣傳,也期待上映,首映前的幾個月就看到各種媒介上觀影人群的重重期待,更有各種宣傳片看到幾處關鍵情節鏡頭,把首映活動放在電影資料館,卻也說明了導演組和制片組對影片市場的定位和期待走向,文藝試驗片的市場獲取在于相當一部分的偽文藝青年和一些文學情懷的中青年,電影院里觀影人群也大多都在7080年代左右。從電影資料館提前一星期就把所有海報公開,置身其中當真有一種如同游走在那個激情時代,與左翼文學為伍的真實感,一股振奮人心激情澎湃暗涌心頭一定要看首映,畢竟在電影資料館里能夠參加許鞍華拍攝的《黃金時代》首映也是一種情懷。當最后買了影票看完三個小時的半演半敘確實像一臺話劇,也是一直在聽著他們那一代文藝青年的嘮叨日常,過高的期望總是無法滿足,更何況劇情真的繁復無章,說不清是編劇為尊重蕭紅的靈動故意而為之,還是真的就沒有能耐真正的架權。
院線電影只看一遍,三個小時認識蕭紅的一生,理解許鞍華的想法,巨大的信息量令人有些負重和不耐煩。許鞍華終究也是位大家,身為女性導演,她創作的女性題材總是細膩處有張揚,從“天水圍系列”一路到《得閑炒飯》和《桃姐》,她的鏡頭故事敘述能力為各類人肯定,片中的幾處長鏡頭以及場景構圖和設計都能帶來震撼和感觸,感受到呼蘭河的隱忍生機,蕭紅的蒼白和堅韌,像一篇敘事詩娓娓道來。但是蕭紅的一身經歷復雜,看得出導演想盡可能的把她的一生交代的全面,想要表達的內容多信息量太大,三個小時也讓人看得擁堵。導演有豐富的主客觀表達意愿,但是克制之下大多體現出的都是客觀視角,可是蕭紅的不平凡沒有讓導演掌控《桃姐》那樣把一個女性表現的游刃有余,對于許鞍華來說三個小時太短了,忍痛割愛又要保全想法最后形成了這樣一個有些復雜、混亂和乏味的蕭紅簡記,這也是蕭紅的不平凡。導演想拍蕭紅,有自己足夠的看法和見解,為了迎合電影這種媒介形式雖然已經擴展到180分鐘,但是不足表達,個人的理解或許《黃金時代》不以電影的理解來拍攝,效果會更好。似乎紀錄片《她認出了風暴》更值得一看,宋佳飾演的蕭紅更具有電影風格。
影片中確實感受到蕭紅的每一段人生似乎都是身邊的不同的男人為她解決生活食住的問題有關,汪恩甲蕭軍端木魯迅等等,以生活的敘事來講述人生,文學的造詣,生活的矛盾甚至感情的經歷在其中深入淺出,像在延安生活,魯迅一家的友誼還有與蕭軍的相識這些地方都很好,開篇的私奔以及后面與端木的生活信息量足夠但是戲份的不足讓人覺得有些緩沖過度的牽強,以至于剛開始逃婚與汪的生活給人一種蕭紅逃難四處覓飯的感覺,再加上湯唯本身的演員形象,雖然成熟有內涵卻也還只是一個演員,那種蕭紅與生俱來的靈動被她演出了幾分輕佻,總有幾處讓人出戲,但是蕭紅的焦慮和情懷依舊是湯唯的亮點。相比而言郝蕾和袁泉這種的話劇出身背景,反而在影片中恰到好處游刃有余。或許跟李檣編劇擅長的小人物生活掙扎戲相對而言,黃金時代里的人物對現在的影響都太大了些,不得不說編劇的格局小氣了,點到為止的人物還可以,放到歷史大背景注入時代里的人文氣息就力不從心了,以至于讓整個影片給人一種用訪談和文學記錄來緬懷一個顛沛流離處處需要朋友接濟的女子,這個女子有生機卻不鮮活,有文采卻不出格局,有家庭但沒有看到多少感情。本來一個具有強大戲劇潛力的女作家形象,反而不如郝蕾飾演的丁玲有個性,不如袁泉更活靈活現。
電影黃金時代觀后感范文4
看了湯唯出演的《黃金時代》,心情低沉了許多。三個小時,把蕭紅的一生創作之路講完,從逃婚到拋棄,從甜蜜到分開,從苦痛到病逝,我不知道用該用什么詞來形容活在戰火紛飛的年代里的她。也許沉默是最好的形容了。她遇見的那些文學創作者,蕭軍,魯迅,胡風,端木等等。他們每一位都影響了蕭紅的一生。
有人說蕭紅的作品沒有靈魂,可她把一切寫活了。大地,植物,窗戶,天空,黑暗,貧窮,甚至苦難。他們活生生的存在在那個年代里。
難道這些沒有靈魂嗎?是的,他們都有。那個年代里的文學派,每一步走的都是艱難的。
原本以為三個小時的內容會轉眼即逝,可我卻忘記了自己是文學愛好者,可我低估了自己的靈魂。在同三個小時的分分秒秒流逝的光陰里,我已經身入其中。他們的一言一語,他們的神態表情,都已經藏進骨髓里。我本想遺忘這樣的苦難之劇,最后還是想要在魯迅先生和蕭紅的書里,探個究竟。
早年間,沒時間讀書,如今有了時間,卻不知從誰讀起,魯迅還是朱自清?蕭紅還是莫言?史鐵生還是周國平?瞬間沒了頭緒,文學體現的從古至今的精神,文學探透的是人的內在。無論那一樣,那個時期,他們出現的剛剛好。拯救了世界,拯救了黑暗與貧窮。
歷史的長河,我們已到達不了,也無法到達。有些東西走了,就不再回來了,像蕭紅。有些東西還能留下來,像創作。
你問我走到那里了,我會輕描淡寫的回上一句,信仰的周圍。懷信仰的人,早已被撕扯的已無模樣,或血肉模糊。我又該去哪里尋他們呢?人間,天堂,還是地獄。認真找了三個小時,文豪們依舊沒能出來。也許是真的找不到了,那就停下腳步吧。不,好像還不能停下,聽說魯迅還在故里等著呢!
電影黃金時代觀后感范文5
今天在李老師的推薦下,我有幸觀看了《黃金時代》這部電影,看后令我感慨萬千。
該部影片圍繞我們熟知的一部名著——《呼蘭河傳》的作者來展開,描述了作者蕭紅僅僅31歲的短暫悲慘人生。蕭紅原名張延瑩,生于黑龍江省呼蘭縣,所生活的年代正處于中華民國動蕩時期,那也是一個民氣十足,海闊天空的時代,無數的文人志士有著自已的夢想與追求,他們渴望光明、渴望自由,不斷向夢想發起抗戰,企盼家園的平安。
蕭紅就是這樣一位女子,一位特立獨行的女子,她決絕與堅強,作為一名女性,她私奔、追求自由、被拋棄,卻仍有一份無可奈何的樂觀去面對生活。在哈爾濱由于受當時先進思想的影響,在生活極度困難的時期,依然沒有放棄寫作,與蕭軍聯合創作的《跋涉》在東北引起轟動,由于作品揭露了當時黑暗的社會,遭到反動派的懷疑,為躲避迫害,二蕭不得不南下逃亡,先后到了青島和上海,極其幸運的是在上海結識了偉大的文學家魯迅、茅盾、胡風等著名文人,魯迅先生在創作上對蕭紅進行指點,這對蕭紅文學創作的再次提高起到了極大的作用。
蕭紅一生十分坎坷,歷經三次愛情,卻都不幸福,但是作者依然堅持自已的夢想,堅持寫作,創作出了一部又一部不朽的作品。但,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她也一直在用自已的筆,把自已對生的堅強、對死的掙扎透露在稿紙下,透露在自已的文章中,處處抒發著自已的無奈與凄涼。
蕭紅不僅是一位作家,她也是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她以文字為語言,書寫出自已對世界的感嘆,以及對美好家園的渴望。影片用蕭紅極其短暫的一生,描繪了蕭紅創作時期的黃金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