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傻大鬧寶萊塢電影觀后感精選
《三傻大鬧寶萊塢》是根據印度暢銷書作家奇坦·巴哈特的處女作小說《五點人》改編而成的印度寶萊塢電影,影片采用插敘的手法,接下來小編在這里給大家帶來三傻大鬧寶萊塢電影觀后感集錦,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三傻大鬧寶萊塢電影觀后感1
教育之痛影片以其緊湊曲折的劇情,幽默搞笑的風格,直面當下教育之痛的深層思考有很多,這也是兒童節系列電影著重關注的地方,例如:
第一,填鴨式教育。這在電影劇情中表現的尤為明顯:主人公蘭徹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大學生,有想法,敢實踐,公然頂撞院長,并質疑他的教學方法,用智慧打破學院墨守成規的傳統教育觀念,而蘭徹的特立獨行引起模范學生—綽號“消音器”的查爾圖的不滿,而事實上,查爾圖卻代表了我們現代教育體制下的大多數人:學習、背誦、遵從、考試、拿高分……大家就像一只只張開嘴的鴨子,不停的被填入各種各樣的知識,至于學習是否出于熱愛,過程是否有獨立思考精神,結果是否學以致用,恐怕關心的人寥寥無幾。 第二,因材施教。影片中的校長,只關心學校排名和分數,對新技術,新發明嗤之以鼻,不屑一顧,對落后生更是諷刺打壓,不留情面;男二法罕,明明心底渴望成為野生動物攝影師,卻要聽從父親的安排念工程,一直徘徊在及格的邊緣。
套用本山大爺小品中的臺詞:學習中,悲哀的是,我們明明知道心中所愛,卻要受制于人,沒有選擇權;更悲哀的是,當生活給了我們選擇權的時候,我們卻迷茫彷徨,不知道心中所愛。
每一個人都是一個多棱鏡,我們的本領和才華并不都是在一個面上,這就要求我們的國家、社會、家庭和自己要善于發現我們隱藏的,不為人知的優點和閃光點,對癥下藥,因材施教,這樣,每一個人才能發光發亮,熠熠生輝。
三傻大鬧寶萊塢電影觀后感2
從這部影片中,我看到了我自己學生時代的影子。看片中,我與劇中的法漢產生了強烈的共鳴。高中時代的我,雖然酷愛文學,但迫于家庭、學校、社會成長等諸多的壓力,強迫接受著填鴨式的應試教育。這種沒有動力的教育,注定了失敗的結局。
其二,影片給出的理想結果,在生活中沒有基礎。三位男主人公的命運都比較理想,但是現實的社會卻并不如此。自從恢復高考以來,直到目前,消音器(查圖爾)式的勤奮高分生,總體上還是成了這個社會的成功者,這也是應試教育得以長盛不衰的根本原因。而那些不被傳統教育接受的異類,在起跑線上就被踢出局了。踏入社會后,首先面對的便是生存問題,何談特長?怎能發揮?于是乎,生計替代興趣,光環漸次消褪,沒入人海,再也不見了!
最后說一下印度電影慣有的刺激神經的音樂歌舞,好多影評者都說毀了電影。我對印度電影中濫用的音樂歌舞確實也很反感,但在這一部具有荒誕諷刺意味的黑色喜劇中,我認為運用得相當不錯,雖然與劇情并無多大關聯,但確是起到了賞心悅目的作用,其華麗的場面、創新的編排,更增強了影片諷刺勸諭的效果。
好了,不多說了。只是影片看完,不知道該片中譯名《三傻大鬧寶萊塢》是如何來的,整個電影與寶萊塢一點關系都沒有,譯成《三傻大鬧帝國學院》不是更貼切嗎?
三傻大鬧寶萊塢電影觀后感3
什么樣的人生才是真正的成功?這個問題應該是《三傻大鬧寶萊塢》希望帶給觀眾的思考,這是一部來自印度的電影,用輕松幽默的喜劇手法討論了一個嚴肅而又沉重不堪的現實話題:教育的本質到底應該是什么?
沒有驚心動魄的宏大場景,沒有懸念迭起的精彩劇情,但并不妨礙它的精彩和美好。
故事的背景發生在印度的最頂尖學府“帝國工程學院”,從小在應試教育的競爭中脫穎而出的佼佼者們,有的帶著父母望子成龍的急切,有的帶著改變命運脫離貧窮的囑托,他們費盡千辛萬苦,來到這里學習。而這里充斥的是殘酷的競爭,培養的是學習的機器,分數的奴隸。開學第一天,校長給大家訓話:“噪鵑從來不自己筑巢,它只在別人的巢里下蛋,要孵蛋的時候它們會怎樣?它們會把其他的蛋從巢里擠出去,競爭結束了,它們的生命從謀殺開始,這就是大自然——要么競爭,要么死。”在這樣一個殘酷的機器工廠,壓力無處不在,隨時面臨淘汰。而來自家庭的壓力也讓人不堪重負,無論是望子成龍的家長,還是家徒四壁的困窘,都逼著年輕人不得不向現實妥協,有人不擇手段,有人甚至選擇自殺。主人公蘭徹在這里是個異類,他聰明、智慧、反叛,頻頻向早已根深蒂固的制度發起挑戰,在他的影響和鼓勵下,二個好朋友都找到自己想要的人生,而他自己在畢業后也成為一名擁有400項專利的科學家,最終抱得美人歸。
這是一部足夠感人的電影,它會在嘻笑中讓你流下傷感的眼淚,而且還是好幾次,這不能說是煽情,因為電影里并沒有特意去販賣悲慘,所有場景都在現實世界中能輕易找到影子,甚至就是在你身邊經常出現的現實——有創意的天才沒能順利通過畢業設計,無法平衡長輩的期盼,過早地退出了人生的舞臺;望子成龍的父母語重心長地告誡孩子要遵從社會運行的規矩,即使它正在磨滅你人生最重要的潛能;當然還有那種最真摯的友誼也能讓人潸然淚下。
生活不是電影,我們需要面對的東西很多,長輩的期許,生存的必須,機會的稀缺,天賦的不可求, 不管喜歡做廚師還是老師 只要自己感覺快樂和幸福。
三傻大鬧寶萊塢電影觀后感4
沒有看《三傻大鬧寶萊塢》之前我就犯了一個低級錯誤,我把寶萊塢當成了好萊塢,以為這是一部娛樂電影,雖然以前多次與這部電影邂逅,但從來都是不置一顧。但昨天看到劉文生老師寫的有關《三傻大鬧寶萊塢》的影評,我才知道這部電影的教育價值,于是立即觀看了起來,果然收獲不小。
《三傻大鬧寶萊塢》里的三傻是指蘭徹、法汗和拉朱。看到他們三個的學習表現,我不得不說,學習也是需要天賦的,遺傳基因真的很強大,大家都是一樣的學習,蘭徹可以輕輕松松拿到第一名,而法汗和拉朱確是倒數第一和第二。這些東西都不是這部電影最打動我的,這部電影最打動我的是蘭徹鼓勵法汗和拉朱做自己喜歡做的事,選自己喜歡的事情做職業。
蘭徹分析法汗之所以成績爛,是因為對機械不感興趣,愛不起來。法汗的最愛是動物攝影,但是卻怕自己的父母失望,一直壓抑自己的真實想法,學習父母認為有前途的專業。蘭徹分析拉朱之所以成績爛,是因為壓力和恐懼。拉朱的心理包袱和壓力太大了,他的腦海里總是浮現癱瘓的父親,嘮叨的母親和未曾出嫁的姐姐,他把改變整個家庭的希望都背在了自己的身上。不能把全部的精力集中在此時此刻,而是寄希望于神佛,手上的戒指比手指都多。
興趣愛好一般都是人的天賦和優勢所在,只有充分利用自己的興趣愛好,人才可以快樂工作,幸福生活,但是這個道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懂。
《三傻大鬧寶萊塢》里的病毒,也就是院長就不懂得這個道理。他自己的兒子連考三年自己執教的學校都沒有考上,最終因為壓力太大而選擇了自殺。他的兒子鐘情于文學,他卻直到兒子死去都不清楚,只是一心一意地按自己的意愿規劃兒子的生活,最后活活逼死了自己的兒子。
何為教育呢?教育是讓人變得更好讓人活得更好而不是讓人越來越糟糕,更不是逼人去死,生無可戀。
三傻大鬧寶萊塢電影觀后感5
反實用主義的主題是個很宏大的命題,影片巧妙的聚焦在求學、就業、愛情,這三項和個體緊密相連的話題上,用一個個典型人物的具體事件將其簡化、分解,達到入木三分的效果,最難能可貴的是,這樣一個容易陷入說教的話題,被巧妙的包裝在令人發笑的喜劇中,讓人絲毫沒有感到枯燥、乏味。
作為一部成功的喜劇,影片中喜劇元素的覆蓋率之高,不壓于其反對的實用主義理念,蘭柯(范素科·旺)和實用主義的每次對峙,從老師到校長,都是用一個喜劇段子完成的,而且每個段子里都包含著可貴的智慧火花,讓人忍俊不笑,又欽佩至極!影片中的喜劇形式還非常多元化,有臺詞類的、也有劇情類的,甚至還有畫面類的,在介紹拉賈貧困的家庭時,畫面刻意做成了近似黑白但又不是黑白的明暗兩色,雖然反映出拉賈家一貧如洗的境況,卻充滿喜感,陳舊粗糙的畫質和人物過于戲劇化的表演,表現出這種貧困家庭的故事是一個多么老舊的煽情梗,讓人直想發笑。
由于實用主義的泛濫,是很多國家都有的情況,因此《三傻大鬧寶萊塢》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引起了廣泛的探討,談論最多的就是其中對教育體制的批判,但是影片的高階在于心思細密地防范了矯枉過正。由于蘭柯(范素科·旺)在和校長、老師的對抗中屢屢獲得勝利,讓人們產生一種錯覺,老師都是愚笨的,學校教育都是沒用的,記住!影片批判的只是教育中的實用主義,而沒有半點貶低教育本身,以及蔑視教育工作者的意圖,為了防范這點,影片在蘭柯(范素科·旺)親身實踐了一次工程學應用,幫助琵雅姐姐接受后,達到高潮,校長拉住了離去的蘭柯(范素科·旺),他并沒有為自己實用主義的錯誤道歉,而是說了以下這段話:“入學那天,你問了我一個問題,為什么宇航員在太空中不能用鉛筆?如果筆尖斷了,失重的話它就會漂浮在空中,進入眼睛,鼻子,儀器。你錯了,你不可能一直都對,你明白嗎?這是一個重要的發明(指太空筆),你知道嗎?”這段話,捍衛了教育的價值和老師的尊嚴,在影片反實用主義高潮之際,來了個急剎車,防范主題被矯枉過正!這樣的做法,讓影片主題更明確、也更有參考意義。
中國是一個實用主義泛濫的重災區,積弱貧困多年,讓中國人太急迫的想要富裕、強盛,難免急功近利了些,在這一過程中大家或多或少的都是原罪者,我身邊很多同學都批判中國的填鴨式教育,覺得自己深受其害,可是待到自己有了孩子以后,卻是加倍地實施這種教育,不斷增長的收入,讓孩子們有更多“機會”去參加各種無意義的、競賽性質的“興趣”班,可見,大家都知道實用主義不好,但誰也不敢先放棄實用主義,畢竟它在短期內,就能看到明顯收效,對此,我只能一聲嘆息,蘭柯(范素科·旺)這個角色過于理想化,現實中更多的還是崇尚實用主義的查特,和被實用主義逼死的喬伊,影片作為一聲向著這個實用主義至上世界的吶喊,本身就驗證了實用主義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