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甲午戰爭個人觀后感
《甲午戰爭》描述了1894年,日本在中國領海內肆意挑釁。北洋大臣李鴻章極力主張求和。致遠號“管帶鄧世昌主動請纓,海戰中,鄧世昌代替旗艦指揮作戰,率領”致遠“號官兵英勇戰斗,把敵人打得落花流水。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電影甲午戰爭個人觀后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電影甲午戰爭個人觀后感1
電影終歸是電影,不可能完全按照歷史重演,再說歷史早已成為過去,很多細節的真實性很難考證,電影最終的目的是票房,所以一定會添加修改一些情節。但這部片子大體把當時的真實情況還是反映出來了,可以說是尊重歷史的。看到很網友罵這部片子,有些考證帝舉了一堆例子來指責電影與歷史不符,就好像對著一頭驢子品頭論足,說這驢子哪里哪里都不像馬,看似有理,實則讓人蛋疼。這個現在是部分國人的通病,但凡國產的東西,就一定會有一大部分人出來指責。個人覺得此種做法有好有壞,不要過分就好。近年來日本動漫,歐美大片對我們年青一代發揮了及其重大的積極影響。我們特殊的國情以及歷史遺留下來的病癥決定了今天的國人很難創作出與國外經典相媲美的作品。這一點我們不該去抱怨,通過歷史我們可以更多的了解社會,了解人性,了解這個世界是如何運轉的,當你做到這些,就會理解今天的中國。
言歸正傳,當時社會背景是洋務運動時期,李鴻章打造的北洋水師,都是從福州船政局畢業,國外留學回來的學生做艦隊指揮,整個海軍制度都是復制英國海軍的,海軍章程、軍銜稱謂等翻譯過來大致改改就自己用了,把英國的軍官請來訓練中國水兵,配備著國外買回來的定遠號鎮遠號這類大軍艦,當時中國的北洋水師是世界公認的亞洲最強海軍艦隊。日本開戰前,國際輿論普遍認為日本不會戰勝中國的。而清政府內部貪腐根深蒂固,內耗眾生,加上花巨資建頤和園、修三海,國庫頻臨空虛,高層處于一種無知、自滿的狀態下。所以用于維護海軍的軍費、戰備物資等就可想而知了。還有國人自滿自大的民族劣根性,海軍學會開船后就把國外請來的總教習瑯威理趕走了,北洋水師內部開始松懈,陷入了不進則退的困境。后來開戰,鄧世昌的致遠號各個密封艙的密封圈都老化了,被一顆魚雷就打沉了,鄧世昌自殺了,丁汝昌、劉步蟾、林永生戰敗后都自殺了。
電影甲午戰爭個人觀后感2
作為一個剛剛步入高中殿堂的學子,應該還依稀記得中國近代史上那幾次流滿中國人鮮血的戰爭吧?戰爭是參殘酷的,如當頭棒喝一般打醒了中國人。然而現在處于和平年代的我們,已無法體會敵人的殘忍、清政府的腐朽和落后,但電影給我們呈現了一場體現中國人錚錚傲骨的甲午大海戰。
甲午海戰之前,清政府在列強的侵略之下,弊端盡顯,國內鴉片橫行,官員貪財枉法,在與其他國家的對戰中,中國人認識到科技上的懸殊是多么致命。于是,由李鴻章上書,清政府下令建立船政學堂,由洋人講述西洋海軍知識。與此同時,一批少年學子,懷著“強國之夢”從上海登上了輪船遠赴英國,他們在最新式的軍艦上學習到最先進的知識。
而此時認識到朝廷腐敗的光緒帝,立志變法圖強,引進學習國外先進的技術,花重金購買鐵甲巨艦,竭力想增強海軍實力,但慈禧太后才是真正的掌權者,以至于甲午戰爭開始時清政府的戰艦盡被用來為太后運送鮮果未歸。面對日本裝備精良的戰艦,北洋水師抱著“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精神,積極應戰,他們寧愿戰死,也不愿向敵人卑躬屈膝。他們直到彈盡糧絕、戰艦沉沒、英勇獻身,真正讓侵略者看到中國不是好欺負的,中國人不是臨陣退縮的懦夫。有很多愛國將領寧愿自殺,永不低頭,鄧世昌、丁汝昌等就是這次海戰中涌現的英雄。他們的犧牲讓中國人銘記,讓中國人明白不要再坐井觀天、夜郎自大。此時,清朝廷正在為慈禧太后大辦酒宴,慶祝生日之喜,卻不知這“喜”從何來!那些滿口奉承之詞的大臣望著那滿堂紅綢是否會覺得,那紅色是戰士的鮮血染成的呢?
中國有著榮耀的古代史和屈辱的近代史,“落后就要挨打”是中國人從中體味出的道理。而今我們作為青少年,要吸取歷史教訓,珍惜時光,好好學習,積極進取,創新發展,昂首挺胸的做個中國人,讓“東方巨龍”騰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電影甲午戰爭個人觀后感3
觀看了電影《甲午戰爭》,隨著電影劇情的推進,我們每一個人的心情也慢慢地變得不再平靜,心里有一種說不出的別樣感覺,其中有對日本侵略者囂張氣焰的憤怒,有對大清國貪腐不知國之將亡的失望,有對一心救國卻無能為力只能眼看走向失敗勇士們的惋惜,更有對泱泱大清王朝卻被侵略者如此不堪一擊打敗的心痛......觀看的時候我不自覺地流淚了,我內心再怎么為參戰的勇士加油也是徒勞,歷史已經注定,我們敗了,敗了。我在想是什么讓這條東方巨龍如此的不堪一擊,難道它真的是沉睡了嗎?
正如電影中所表達的,每一場戰役都會改寫兩個國家的命運,重寫他們的歷史。世界萬物都有一個定律,勝者為王,敗者為寇,腐敗落后的必將被歷史推翻,換一個角度想,甲午失敗未必是一件壞事,它用鮮血給了世人一個沉痛的教訓,它喚起了更多人們的愛國情節。如果不是這樣,也許清朝更多錢財還不斷地流向貪官污吏流向那些華而不實的面子裝飾,也許大中國的朝政還掌控在那垂簾聽政的太后手里,也許慈禧高官們還在夜夜高歌,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我想若還是這樣,給我們沉痛打擊的遠遠比這甲午海戰來得更猛烈。所以用另一個視角看甲午,我們應該謝謝它帶給我們的打擊,它敲醒了我們的腦袋,讓我們變得更加的頑強,更加的堅不可摧。
觀之過去,思之現在,警戒于未來。我們當今社會也不乏那些貪官污吏,經常網上會曝光一些高官腐朽生活的照片與實例,我身邊的小憤青也越來越多,國家頒布的一些政策也會引起人民的抱怨,我想之所以這樣,肯定是因為我們當前社會現狀已經出現了一些問題,具體什么問題話不多說。我想說如果我們當今的國家不清廉執政,不勤于為民造福,也許昨天的甲午就是我們明日的甲午。
希望我們都把過去的歷史銘記在心,時刻提醒自己不忘國恥奮發向上。希望我們的國家能夠清廉執政與民同心。希望我們國家能夠得到更多他國的尊重與敬畏。希望我們中國這條慢慢崛起的東方巨龍永遠屹立不倒。
電影甲午戰爭個人觀后感4
在光緒二十年(1894年)八月十七日中午,北洋海軍艦隊在黃海遭遇日本艦隊來犯,雙方展開了激戰,戰斗異常慘烈,以至鄧世昌"大將怒沉舟",全艦將士為國殉難。
看到那里,我悲憤難抑,淚流滿面。我們國家有如此英勇的將士,為什么還慘遭失敗?我認為首先與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密不可分。
中國看起來是一棵龐大的樹,但以慈禧為代表的清政府官員掏空了樹心,風雨一來,便弱不禁風。光緒十四年(1888年)慈僖太后挪用海軍經費3000萬兩白銀,在清漪園的廢墟興建起頤和園。致使北洋水師無法更新裝備,彈藥也嚴重不足。戰斗在即,北洋艦隊才匆匆從德國加急購買炮彈。將士們拼著老命將炮彈打進了日本軍艦的彈藥,卻沒有炸沉敵艦,因為那壓根兒就是一臭彈――打不響的。
樹雖然被掏空了,但還有些忠心的根牢牢抓住土地,不讓風將樹吹倒。北洋艦隊上的官兵去英國留過學,日本聯合艦隊中的吉野號艦長和他們是朋友,勸他們投降,但他們卻選擇了"寧為玉碎,不為瓦全","艦在人在,艦亡人亡。"就這樣,很多將士和艦隊一齊投入了大海的懷抱,在海洋的胸堂中靜靜地守護著國家的領土。
有英雄如此,北洋艦隊仍敗走麥城,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日本勵精圖治。為了富國強兵,明治天皇捐出了皇室開支的十分之一,甚至拿出了餓肚皮的精神,一天只吃一餐飯,鼓動著他的臣民為戰艦捐出口袋里的最終一個銅板。
敵強我弱,敵儉我腐,這就是中國在甲午戰爭中失敗的原因。
影片中,隨著軍艦的沉沒,戰爭的硝煙慢慢離我們遠去,但其中有一個畫面,定格在了我的腦海:鄧世昌一手拿沖鋒旗,一手把住螺旋槳,開著致遠艦朝吉野號撞去。他長發飛揚,一臉悲憤,為祖國為人民,他的眼中射出堅定的光芒。那光芒,耀眼得能夠把太陽比下去。在滾滾濃煙中,他似乎能夠永遠屹立不倒!
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如今雖然戰爭不再,但依然到處都充斥著弱肉強食,要想不再被欺負,不再挨打,僅有富國強民,才能使中華民族昂首立于世界之林。
電影甲午戰爭個人觀后感5
《甲午戰爭》十分確切地反映了那個時代中國和日本當時的社會形態和國家實力,異常是對日本人和中國人的性格和思想詮釋得相當深刻和到位。當時慈禧太后一心忙著萬壽慶典,清政府腐敗無能,整個政府和皇族窮奢極欲,國內民不聊生,軍隊同政府一樣腐敗,國防軍事外強中干、紀律松弛,軍隊毫無戰斗力。而此時,日本明治天皇卻勵精圖治、臥薪嘗膽,苦心經營聯合艦隊,日本國民不分男女老幼,無不忠勇奮發,以戰勝清國為己任,軍國主義的理念深入日本社會的骨髓,在生活中完全正常的一個日本人,在應對中國時都變成了殘忍狠毒的兇手。
中日甲午戰爭的勝負,雖有偶然,卻又是必然的,落后的軍備加上部隊紀律的松散,清兵根本不是訓練有素、設備精良的日兵的對手。馬關條約,喪權辱國,中日兩國最終走向了反面,這一切,都值得我們反復深思。無可否認,戰爭中清兵中那些士卒們是勇敢的、愛國的,這是戰爭中最溫馨動人的愛國心,也是最殘酷的現實,以自我的身軀撲向日本人殺人不眨眼的洋槍火炮,不惜犧牲生命,這種愛國精神也值得后人學習。
以銅為鏡,能夠正衣冠;以史為鏡,能夠知興衰;以人為鏡,能夠明得失;愿歷史不再重演,愿國家繁榮富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