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紅色電影甲午戰爭觀后感
甲午戰爭這部電影主要說的是十九世紀末,也就是鴉片戰爭之后,日本公然擊沉我國船只“高生號”,并于一四年在中國領海公然挑釁生事。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觀紅色電影甲午戰爭觀后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觀紅色電影甲午戰爭觀后感1
7月25日是中日甲午戰爭爆發118周年的日子,這場失敗的戰爭而今看去仍是滿眼傷痛。為什么泱泱中華會敵但是島國日本為什么在兩國軍艦硬件設施相差并不太大,海軍指揮人才均為英國皇家海軍高材畢業生的狀況下,中國會如此慘敗,并簽下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任何事情的發生都不是偶然的,其背后肯定隱藏者深層次的原因,兩國的戰爭勝負不僅僅僅是兩國的武器力量的比較,與國家內部的方方面面都有千絲萬縷的關系,從《1894甲午大海站》這部影片當中我們也能看出端倪:
清朝政府腐敗無能,光在皇帝眼皮子低下內務府的貪污就到了令人震驚的程度,光緒皇帝吃的雞蛋10兩銀子一個,普通老百姓一兩銀子能買800個雞蛋,李鴻章明知內務府貪污,卻不愿意處置,為的是能透過內務府的太監為自己創辦的海軍多多籌集軍費,可見其當時的體制如何等的腐朽無能和腐敗;當時大清朝實際掌權的最高領導慈禧為自己六十大壽能過的風光,大肆收刮民脂民膏,挪用軍費用于自己生日的籌辦和頤和園的修建,即便是甲午戰爭發生之時,也是鼠目寸光,看到的僅是自己的生日如何辦得盛大豪華,如何透過割讓土地和賠款換得國家的一時安寧,一步步的犧牲國家的利益換得是侵略國家的更為囂張;光緒皇帝作為名義上的第一領導人,雖有改革革新的想法,卻無足夠的實力和氣魄去實現,本屬亞洲實力第一的北洋海軍并未受到領導階層的重視,從回國后在福建的海邊待了七年,這七年當中并未對其進行適時的改善和精心維護,反倒時而用來運慈禧的荔枝,討慈禧的歡心,海軍經費連年縮減,一支本應保家衛國的精良隊伍在當時腐朽的風氣的腐蝕下,日益失去戰斗力,昔日英國皇家海軍學院的高材生,也難免染上各種不良的風氣,軍隊沒有嚴明的紀律,紀律不整導致一些部隊在戰役白熱階段棄陣
另外一邊我們的鄰居島國日本同時也派了一批日本留學生,帶著強國之志,駕著日本政府購買的軍艦駛回日本,年輕的日本天皇正等待著他們,以加速他同樣是學習西方的“明治維新”,當時日本,國力并不是很強,甚至還不如當時的清朝統治的中國,為了打造一支強大的海軍,明治天皇揮起了無形的鞭子,捐出了皇室開支的十分之一,甚至拿出了餓肚皮的精神,一天只吃一餐飯,鼓動著他的臣民為戰艦捐出口袋里的最后一個銅板,舉國上下,勵精圖治,為了拓展日本的版圖,就是在這樣的情形下發生的中日甲午大海站。
甲午戰爭中,北洋海軍,一支高級軍官絕大部分受過近代化教育的軍隊在黃海的炮火中被打得粉碎,當時亞洲第一大帝國的失敗,與國家的領導階層有很大的關系,一個國家是一臺精密的機器,領導階層在其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領導階層如果貪圖安逸,目光短淺,不能夠勵精圖治上下其心帶領國家這個大型機器正常高效的運轉,國家就會出現問題,俗話說上梁不正下梁歪,即便是國家實力暫時比較強大,日后也日益衰弱,被其他國家趕超,落得挨打的命運并不奇怪,以銅為鏡能夠正衣冠,以史為鑒能夠知興衰。
作為中國的一分子青年一代的我們是中國未來的,我們在做自己工作的時候,也就應做到勵精圖治,兢兢業業,不能夠貪圖安逸,做任何事情就如同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需要不斷用心進取。
觀紅色電影甲午戰爭觀后感2
隨著鏡頭帶著我們到一處一處充滿歷史記憶的地方,看著一座座腐銹的炮臺、古老的遺跡,屏幕前的我們體會了屬于民族的恥辱,屬于兩岸的哀傷。
電視機里一個一個學者教授都在述說那段用士兵、人民血肉堆起的往事,我們難過、憤恨,但是我們手中卻拿著印有”MADEINJAPEN”字樣的038記下我們的感想。經過了一世紀這么漫長的歲月,此刻的我們能說傷痛嗎或許在那40分鐘,我們是吧。
軍國主義像是一頭瘋狂的野獸咬噬著中國的人民,但是我們祖先流的淚流的血,終將被時間沖淡。我們能夠傷痛,但那不是重點。「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侵略者固然可惡,但在動-亂的時代理,落后者若不能記取教訓、迎頭追趕而只是裹足不前,總免不了背侵略瓜分的結局。看完這卷影片,我認為歷史教訓提醒我們的不是短暫的驚心動魄,自立自強才是真正避免侵略和殘害的方法。
看了《甲午戰爭》這個故事,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下來。
《甲午戰爭》講述了日本攻打北洋水師的基地——山東劉公島軍港。丟了魂似的李鴻章命令:“海軍艦隊不要遠出,靠山巡走,略張聲勢……”
清晨,日本“吉野”號軍艦要攻占小島,北洋水師前去迎戰,但是鄧世昌他們船好、裝備差、彈藥少,抵但是日本的軍艦。他們不放下,炸船的要害,炮彈百炸不穿……有的船還升起了白旗,雙手抱頭,還有的跳水逃跑。看到那里,我十分生氣,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歷史,全部都給侮辱了。鄧世昌沒有退縮,對水手們說:“我們必須要打掉倭寇。”這時船開的越來越快趕上“吉野”,突然一聲巨響,兩艘軍艦撞在一齊,鄧世昌和水手們都死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要軟弱,不要落后,落后必將挨打,要讓國家強大起來,不受欺凌……
觀紅色電影甲午戰爭觀后感3
一個昏庸的朝廷,一個敗落的社會,一場偉大的戰爭,一種不屈的精神。――題記
鏡頭步入了一個一個敗落的時代,當時,腐朽不已的清廷已在慈禧太后的昏庸統治下,變得國力大減,帝國主義國家競相打開中國的大門,繼而進行殘暴的侵略。炮火轟開了一個歷史的新紀元,轟出了無數可歌可泣的歷史人物,滾滾硝煙涌出了一張張在炮火中消逝的容顏。
在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危害兵民,牟取暴利時,林則徐沒有猶豫,他憤然上書道光帝,并實施了震撼國人的壯舉――虎門銷煙。他給英國人一個迎頭痛擊,他顯示了中國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這是一場沒有戰火的偉大勝利,是一場意志與決心相與斗爭的歷史偉績!
當鴉片戰爭卷入中國時,太平軍沒有沉默,在與洋人的斗爭中,他們沒有低頭,他們有硬朗的骨骼,不屈的斗志。他們征戰沙場,擊敗洋軍,痛殺清軍,他們在歷史的典籍上留下了輝煌的一筆。
當日本雄心勃勃地想要實現征服朝鮮,侵略中國,既而稱霸世界的夢想時,一個聲音在那一刻喊起。
清政府當時日益腐朽,致使帝國主義列強侵入。可清廷仍處于華貴的奢侈中,渾然不知要強國富兵,挽救危亡,在各國勢力已經相當龐大時,中國還是幾十年前的老武器。軍餉已被各路地方官員收入其囊中。當時日本已對中國虎視眈眈,在中日兩方交涉中,日本居民甚至親自到中國兵船上公開挑釁,并企圖開炮。況且當時清朝并沒有意識到日本想要吞并中國國土,認為區區一個東洋小國何以興起起幾層浪。由于當時洋務運動的成果,讓清軍不免有些飄飄然,自從1888年正式建立海軍后,再也沒有購進任何船艦,船齡漸漸老化,何況日本當時新添戰艦,與之中國相比,遙遙領先。再者當時慈禧花重金修筑頤和園,抽掉各路軍餉,哪里還顧得上戰艦重置,連預先訂購炮彈也退掉了。
1894年,日海軍率領日海軍聯合艦隊開進黃海大東溝伺機埋伏。當中國護航艦駛入黃海大東溝時,日艦便開火襲擊,于是北洋艦隊便縱隊排開。實施反擊。炮火炸開在水面上,激起一道白色的浪花,霎時,海水沸騰。硝煙彌漫在海面,久久不散。由于當時中日懸殊太大。中方艦隊嚴重受到日方的摧殘,可中方仍然堅持還擊。鄧世昌所在的致遠艦中彈過多,嚴重傾斜。可他仍是沉著冷靜,他下令致遠艦向日方艦隊開去,可致遠艦不幸被魚雷擊沉,破碎沉沒。當隨從遞給鄧世昌救生圈時,他拒而不接,最終與他的愛犬共同葬身大海。
觀紅色電影甲午戰爭觀后感4
在光緒二十年(1894年)八月十七日中午,北洋海軍艦隊在黃海遭遇日本艦隊來犯,雙方展開了激戰,戰斗異常慘烈,以至鄧世昌"大將怒沉舟",全艦將士為國殉難。
看到那里,我悲憤難抑,淚流滿面。我們國家有如此英勇的將士,為什么還慘遭失敗?我認為首先與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密不可分。
中國看起來是一棵龐大的樹,但以慈禧為代表的清政府官員掏空了樹心,風雨一來,便弱不禁風。光緒十四年(1888年)慈僖太后挪用海軍經費3000萬兩白銀,在清漪園的廢墟興建起頤和園。致使北洋水師無法更新裝備,彈藥也嚴重不足。戰斗在即,北洋艦隊才匆匆從德國加急購買炮彈。將士們拼著老命將炮彈打進了日本軍艦的彈藥,卻沒有炸沉敵艦,因為那壓根兒就是一臭彈――打不響的。
樹雖然被掏空了,但還有些忠心的根牢牢抓住土地,不讓風將樹吹倒。北洋艦隊上的官兵去英國留過學,日本聯合艦隊中的吉野號艦長和他們是朋友,勸他們投降,但他們卻選擇了"寧為玉碎,不為瓦全","艦在人在,艦亡人亡。"就這樣,很多將士和艦隊一齊投入了大海的懷抱,在海洋的胸堂中靜靜地守護著國家的領土。
有英雄如此,北洋艦隊仍敗走麥城,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日本勵精圖治。為了富國強兵,明治天皇捐出了皇室開支的十分之一,甚至拿出了餓肚皮的精神,一天只吃一餐飯,鼓動著他的臣民為戰艦捐出口袋里的最終一個銅板。
敵強我弱,敵儉我腐,這就是中國在甲午戰爭中失敗的原因。
影片中,隨著軍艦的沉沒,戰爭的硝煙慢慢離我們遠去,但其中有一個畫面,定格在了我的腦海:鄧世昌一手拿沖鋒旗,一手把住螺旋槳,開著致遠艦朝吉野號撞去。他長發飛揚,一臉悲憤,為祖國為人民,他的眼中射出堅定的光芒。那光芒,耀眼得能夠把太陽比下去。在滾滾濃煙中,他似乎能夠永遠屹立不倒!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如今雖然戰爭不再,但依然到處都充斥著弱肉強食,要想不再被欺負,不再挨打,僅有富國強民,才能使中華民族昂首立于世界之林。
觀紅色電影甲午戰爭觀后感5
這部影片筆者在小時候曾經看過數遍,片中的愛國人物鄧世昌的英勇行為一直激蕩著筆者的愛國之心,今日特地讓筆者的兒子也在網上看了這部影片。
片中描述了中日在甲午海戰中中方英勇反擊的光榮事跡,但所有熟知歷史的人都知道,最后甲午海戰是以清政府為代表的我方徹底失敗而告終,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最后中國不得不割地賠款,進一步拉開了中國近代的屈辱歷史,為以后中日之間再次發生戰爭提供了可能!
為什么甲午海戰以我們失敗而告終,筆者認為并不是簡單的北洋水師隊形的排列錯誤,更不是北洋水師的堅船利炮不夠先進,恰恰相反,當時的北洋水師擁有的是全世界最先進的艦船,由此可見,戰爭的勝負不一定武器的先進是必要因素!
更重要的人的主觀因素和社會機制的原因,但看看當時腐敗的清政府,一切都處于混亂和飄搖之中,對外政策總是希望英美列強的調停來實現避免戰爭的目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法國在世界大戰中沉醉在堅固的馬其諾防線上,結果是被德國繞過攻擊,英國也希望和德國和談,放縱波蘭被吞噬,蘇聯趕快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結果呢?英國,法國,蘇聯全部和德國出現了大規模的戰爭,古往今來,說明一個道理,和敵人通過談判解決問題,試圖通過不戰而屈人之兵,從根本上不過是個美好的幻想而已!
事物的發展一旦形成趨勢,是很難改變其發展的進程的,試圖通過談判,等待,只會讓事情更加復雜化難以處理!
甲午海戰給我們的啟示就是面對外敵,不要抱任何的幻想,逃避解決不了問題!期待和平最終的結果是加速戰爭的到來!
筆者也希望眾多家長讓孩子多看看這樣經典的影片,早日讓他們接受這樣的愛國主義教育!對孩子的世界觀的培養有較大的益處。
現在的中國已經不是曾經的東亞病夫了,不論任何國家,敢于挑釁我們,相信在英明偉大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都叫他有來無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