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電影最后一公里觀后感
一部反映農村精準扶貧題材的電影《最后一公里》于全國首映。值得一提的是,這部電影是根據宜賓市脫貧攻堅真實故事改編的,由宜賓與中影集團共同策劃拍攝,是宜賓首部院線電影。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脫貧攻堅電影最后一公里觀后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脫貧攻堅電影最后一公里觀后感1
北京公益電影大講堂——脫貧攻堅主題影片《最后一公里》獻映基層第一書記專場活動,在北京市順義區馬坡鎮石家營村文化中心舉行,拉開了“闊步邁進新時代、光影盛宴賀新春”主題電影放映活動的帷幕。
活動中,來自順義區基層的文藝骨干表演了精彩的電影文藝節目。影片主創人員熱情講述了拍攝制作《最后一公里》的動人故事和幕后花絮,并與現實生活里的基層“第一書記”們展開交流,基層“第一書記”們還悉心解答了現場觀眾對于鄉村扶貧現狀的提問。
自2006年啟動北京農村電影放映工程以來,北京市委、市政府堅決落實中央部署,不斷提高認識、凝聚力量、扎實推進,在全國率先實現數字電影行政村全覆蓋,實現了設備數字化、運行市場化、監管智能化、放映標準化。
如今,電影已經成為北京市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中最為活躍、最受群眾歡迎的文化娛樂形式之一。這次主題電影放映活動,精選主旋律、正能量、口碑好,并且在近兩年上映的優秀國產影片,組織各區按照群眾需求選擇放映,2019年春節期間將在全市近4000個放映點總計放映12000場。為提高公益電影放映的質量和效果,組織開展公益電影大講堂,利用街道、鄉鎮、村落文化中心,張貼電影海報,擺放電影板報,組織電影業內專家、影片主創在放映前宣講電影知識、創作背景、故事情節、拍攝花絮、影片評價等內容,讓基層群眾更好地了解電影,感受電影文化,提升觀影熱情。
未來,北京市委宣傳部、北京市電影局將繼續組織開展主題電影放映和公益電影大講堂活動,傳遞黨的聲音和關懷,為廣大群眾送去歡樂和文明,共享電影繁榮發展成果。
脫貧攻堅電影最后一公里觀后感2
看完《最后一公里》這部電影之后,你就會發現,它區別于同類電影,不僅弘揚了我國堅毅的民族精神,而且更加活潑,融入最為生活的真實寫照,十足溫情、極為有趣。
電影由李偉執導,李彥鋒、鐘衛華、陳依莎、趙成順等主演,講述了四川珙縣珙桐村的一名年輕的共產黨員李雙洪臨危受命出任村黨支部書記,他堅持發揮基層黨組織集體作用,以身作則,在其堅定的理想信念下,一步步帶領全村百姓走向致富之路的故事。
影片擺脫了以往脫貧干部高大突出的形象,以村民百姓為中心,極接地氣,而且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讓每一個角色都顯得十分鮮明,有血有肉。雖說他們同為一村村民,但因年齡、教育、自家處境等等的不同,每位村民的心思也不同,或許為人和善可親,又或許為人冷漠,但并不能說違背了樸實的初心,而是在此基礎上更加現實,“窮怕了”!
李雙洪本是一位留守知識青年,畢業后回歸故里,一直努力嘗試著各種創業方式,山上種植核桃樹、養烏雞、養高蛋白蛆蟲,可事業總是無果而終。巧而受命村黨支部書記,肩上責任更重了,深刻反思自己的失敗,在扶貧干部的幫助之下,憑借堅定的信念,發掘自身潛能,靠譜且有擔當。還有背后無償支持李雙洪的青梅竹馬,雖被村民拒絕分一杯羹,但依舊選擇了幫助李雙洪,走向脫貧攻堅戰中,不得不說這是一份堅毅,也是一份“模糊”的承諾,真情相對。
當然同樣也少不了像片中大奎這類破罐子破摔的偏激分子,依賴扶貧款渾噩度日,一旦涉及他的利益便開始傳閑話,出歪點子,一肚子壞水。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一時之需不解一世之苦。物質上的脫貧幫助終究不是長久之計,而精神脫貧才是屬攻克貧窮最根本的方法。影片中大奎便是最好的例子,曾經也有過熱血,想要奔上致富之路,在打通通向城市道路的最后一公里時發生意外,包括他在內全村子的人都傷亡慘重,自此開始消沉,成為所有人的心結。而十幾年之后李雙洪帶頭讓項目再度重啟,無疑也是所有人心病的解封,唯一說不通的便是大奎。一頓拼酒對壘,又幫大奎報上夢寐以求的電影放映員工作,這才使他有了轉變。即使人過中年,只要夢想依然猶存,再次燃起對夢的追求,無疑也是在某種意義上的脫貧。
相比同類影片,影片《最后一公里》的最大亮點可謂就是巧妙結合了輕喜劇的形式表現脫貧攻堅戰。尤其是影片對老村長的刻畫,區別于往日里的中規中矩的農民形象,而是顛覆性地“和盤托出”臭美、怕老婆、自私等小毛病。如此設定使得影片更為貼合實際,讓觀眾一秒入戲。人無完人,恰巧就是因為這些零零散散的小問題,才是最為本真的生活,讓作品自身豐富飽滿,又使得影片更為看點十足,趣味橫生。
心結了了,有夢便去追!電影《最后一公里》有趣、溫情又滿滿的正能量,一個噩夢的結束,一段幸福旅程的開始!
脫貧攻堅電影最后一公里觀后感3
俗話說:“要致富,先修路”。影片中宜賓市珙縣鹿鳴鎮珙桐村第一個女大學生周彤彤返鄉,與農科所工作的男友懷民帶領鄉親們修建茶園致富,為了改變山村交通閉塞面貌,在打通鏈接山外最后一公里的道路中,男友與幾位村民不幸被滾石砸中壯烈犧牲,周彤彤在痛失男友和村名逼債的雙重打擊下精神徹底崩潰——瘋了。影片開始展現出來的最后一公里,表面上是道路的最后一公里沒有被打通,隨著劇情發展,揭示出脫貧攻堅真正沒有打通的最后一公里,實質卻是廣大村民的心結,這個心結就是村民對擺脫貧困的信心和對政府的信任。如果這兩點不通,扎在村民心里的那顆刺,就永遠拔不掉,扶貧攻堅的任何措施注定是徒勞的。
先談一談信心問題。信心就是動力,沒有信心,干什么事情都沒有底氣,脫貧致富也不例外。脫貧致富奔小康是每位生活在大山深處貧困戶們的千年夢想,廣大立志扎根鄉野的熱血青年躍躍欲試,并為之做了很多嘗試。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正如影片中周富貴調侃主人翁李雙紅那樣——“喂雞雞瘟,種樹樹枯”,希望一次次熊熊燃起,卻又一次次無情熄滅,村民們的身心受到一次次摧殘,信心受到一次次打擊。在萬般無奈之下,廣大農村壯勞動力不得不舍家棄口,背井離鄉,留下老人和孩子,走上外出務工的道路。
再說一說信任問題。人無信而不立,信任是人與人溝通的基礎,是人與人心靈碰撞的前提。精準扶貧初期,廣大貧困戶對下派干部和村干部缺乏足夠信任,往往持懷疑態度。一是認為下派干部結對幫扶,就是為了應付中央精準扶貧的任務,做做樣子,走走過場,不是真心誠意幫助自己脫貧致富奔小康;二是個別政治素質低下的村官甚至利用精準扶貧機遇,為自己的親朋好友撈好處,把不該享受貧困戶政策的親戚申報為貧困戶,傷害了廣大村民的心,拉遠的政府與村民的距離,這點影片中有體現。三是村民閉塞的認知水平,對政府部門推薦的致富項目不放心,不信任,特別是收益時間長的脫貧項目,心中更是一片迷茫,害怕擔風險,對他們而言也扛不起風險。
由是觀之,只有把村民的信心扶起來了,村民對政府的信任扶起來了,脫貧攻堅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影片還展現了扶貧新思路:1.只有輸血扶貧向造血扶貧轉變,才能實現可持續增收,達到終極脫貧的目的。2.只有個體扶貧向集體扶貧轉變,才能形成利益共同體,增強扶貧項目的抗風險能力。3.只有原材料扶貧向深加工扶貧轉變,才能實現村民收益的最大化,加快脫貧的速度。另外,互聯網+在扶貧攻堅中的應用,也跟我留下了很深印象。
脫貧攻堅電影最后一公里觀后感4
近日,公司組織觀看了精準扶貧題材電影《最后一公里》。電影是以中國農村脫貧攻堅工作為主題,講述了宜賓珙縣珙桐村的李雙洪臨危受命出任村支書帶領村民勤勞致富的真實感人故事。
時代把留守黨員李雙洪推上了村支書的平臺上。他是電大畢業生,喜歡琢磨技術;為了照顧七公留下來,有情有義。在有人眼里,他是成事不足的“憨包”,在有人眼里他有擔當的有志青年。事實上他身上有一股不服輸、打不敗的“硬漢”精神,臨危受命當了村支書。
窮則思變,他帶領村民開荒種茶,改良新品種,建立茶葉合作社,建立茶廠。可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新官上任遇到老干部的不支持甚至阻撓;窮怕了的村民也未必理解支書的苦心;資金的缺乏讓他寢食難安、絞盡腦汁;遇到個別貧困戶的胡攪蠻纏、無理取鬧;而最讓人無法接受的是一顆顆被貧困冰凍的心,讓人不寒而栗。為此還受到無賴的誣告,幾近發瘋。在月色里,他手拿砍柴刀在山頂對著雜草亂舞時的發泄的樣子,有些英雄末路的悲哀,就要走上小姑周彤彤的老路,幸好周七公的一個擁抱融化掉了所有的失落與委屈,曉莉的愛情也給了他力量。這樣塑造的人物就避免了“高大上”的套路,讓人物更真實感人。
影片的成功,在于人物的塑造上栩栩如生,很接地氣有生活味。在人物上,再現了人性的自私貪婪,也有人性的善良美好,有的貧困戶好吃懶做、居心叵測,有的村干部貪權戀權、不思進取。通過描繪李雙紅、周富貴、周大奎之間尖銳的矛盾沖突,精彩的情節演繹,個性鮮明的人物,使電影更加的貼近生活,感染觀眾,激勵人心,得出了精準扶貧中扶貧得扶志和智。
在公司推行的“兩長五大員”和“四聯五服務”的平臺下,作為班組工會組長的我,首先應該以身作則作表率,并通過精準查找存在問題的根源,通過扶“志和智”,實行差異化內部管理和幫助,利用先進員工引領落后員工,帶領全體員工共同進步,確保圓滿完成事業部下達的各項任務。
脫貧攻堅電影最后一公里觀后感5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這是李白對行路難的慨嘆;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天高云淡,望斷南飛雁,屈指行程二萬”“一山飛峙大江邊,躍上蔥蘢四百旋”。這是毛主席對紅軍戰勝千難萬險的贊嘆,也直抒其“糞土當年萬戶侯”的豪邁英雄氣慨。
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現如今早已不再是道路坎坷、肩挑背扛、人拉馬馱,代之以平坦的大道,海陸空齊上陣。“條條大路通馬羅”,已不再是理想,而是現實。距離不再是阻隔,方位不再是差距,誰能到達,比的是堅持與毅力、恒心與勇氣。
事同此理,我們在工作生活學習等方方面面也有最后一公里的考驗嗎?
我們黨政工作中有很多事務要求走好、干好、暢通好“最后一公里”,如脫貧攻堅、便民服務、交通、水利、通信基礎設施建設等。如何完成好“最后一公里”任務,做好基層工作是關鍵,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只有把工作做深、做細、做實、做徹底,才能把惠民利民政策落到實處,讓人民群眾真正感受到實惠與便利,享受到改革開放的紅利,增加幸福感獲得感。
走好“最后一公里”,是一種責任與擔當。“三百六十五行,行行出狀元。”關鍵是你要有一顆恒心、進取心,深耕細研勤努力。選擇了不同崗位,要在行業里打頭陣,在同行中樹標桿、陷阱、磨難、誘惑,考驗著你的意志、決心、能力。可是在現實生活中,有不少人卻反其道而行之。他們為了一已私利、金錢、官位、個性的張狂或為了追求富貴榮華、封妻蔭子、紙醉金謎的生活,付出了太大太多的代價。
目標就在遠方、道路就在腳下,每個人都應作出正確的選擇,慎重走好 “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