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都不能少電影觀后感500字
《一個都不能少》是1999年上映的一部劇情片,根據施祥生小說《天上有個太陽》改編,由導演張藝謀拍攝。該片使用一班非專業演員制作一出像紀錄片的電影,故事主題是關于農村、貧窮及文盲的問題,在該片中張藝謀保留了演員本身的名字。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個都不能少電影觀后感500字,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一個都不能少電影觀后感500字1
教育問題,對于城里人來說,是一個宏大卻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的話題。擇校、素質教育、減負、課改、升學率、就業等一系列話題,將隨著我們自身和后代的成長糾纏一輩子。然而,在邊遠山區,教育則縮減至最小內涵:只關于老師和學生,只需要教室和粉筆。
拍攝于1999年的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講述的便是這樣一個情節簡單卻意味深長的故事。在一個只有一間教室、一個老師的鄉村小學,因前任教師高老師被迫離校,一名僅小學畢業的十三歲女生魏敏芝被找來代課。其間,她雖無上課的能力,卻始終恪守規則即“一個都不能少”,所以,當學生張惠科因家境貧困而輟學到城市打工時,魏敏芝只身進城,尋找這個丟失的學生。
在影片里,教育被還原到最低標準:硬件設施匱乏,師資匱乏,教學工具匱乏,教師工資長期拖欠,學生因貧乏而逐日流失。在這里,不是“學生學到了什么”,而是“有幾個學生還在”,這成為衡量教育價值的標準,這也成為“一個都不能少”的理論基礎。
故事里有一個“學生在就是希望”的隱喻,它成為故事發展的動力,所以小小的魏敏芝并不知道,她恪守著“一個都不能少”的誓言,其實是對鄉村教育希望的一種堅持,而她與城市的對峙和交涉,正是鄉村教育尋找城市支援的'一種暗喻。本片讓觀眾讀到了一種荒誕。荒誕得居然可以叫僅小學畢業的十三歲女孩來給小學生代課,而那個身無分文的小女孩,居然會為了一個學生進城冒險;荒誕得讓三元錢一瓶可樂的時代,一元錢一盒的粉筆卻如此珍貴;荒誕得看到教室的內間是寢室,老師得和住校生擠睡在一起。種種荒誕讓觀眾看得悲涼到流淚,也許并無這樣一所學校,這樣一群師生,但是我們也知道,在某些地方某些角度,影片離現實并不遠。它所提煉的鄉村教育遇到的諸如學生流失、師資流失、資源匱乏等困境,也許沒有這樣離譜,但大量存在于邊遠山區。
教育是促進社會進步的不竭動力和精神源泉。只有城鄉教育一起搞好,才能更有力地促進整個社會的發展。 《一個都不能少》將鏡頭聚焦于貧瘠的農村,揭露的則是中國農村難掩的隱痛——輟學,而一個自己尚還是女孩的小老師面對一群孩子“一個都不能少”的執念,以尋找自己學生而展開,既有著對現實社會殘酷冷漠的展現,也有著充滿希望的暖意,于此中更為值得一提的便是魏敏芝與一群小演員們毫無扭捏作態的本色出演,構建了電影最為淳樸的基色,如此方才使其對農村教育問題的落足如此真摯動人
一個都不能少電影觀后感500字2
最近,看了張藝謀導演的影片《一個都不能少》,這是一部十多年前的片子,它反映了農村小學教育的落后現狀和代課老師的艱辛工作。該影片講述了一個發生在貧窮山村小學里感人淚下的故事。片中的女主人公魏敏芝老師因受老教師的托付,努力維護這個小學里的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在校讀書的故事。她從頭到尾都在堅持,要讓學生一個都不能少。從而發生了她歷盡艱辛找回一個因家里貧窮而輟學到城里打工的男學生。片中所描寫的故事情節,無不讓我感慨萬千。
一年級到六年級只有28個學生,所有的課程都由一個五十多歲的老教師承擔。可見這個山區的貧困程度。更加可貴的是這位老教師的敬業精神,直到病倒了,還再三叮囑代課老師要讓這個學校的學生,一個都不能少,多么盡業的教師。盡心敬業的精神,值得我們反思。在現代的社會,每個人都在為自己美好的前程努力,計劃著自己的未來藍圖......沒有人愿意去到這些窮山區,去花比別人艱辛幾十倍的汗水,卻只能拿到幾十塊錢的工資。
記得我在讀小學的時候,我們一個班都不止28個同學。山區小學那樣子的讀書機會,是何等的少。看著他們的教學環境,回想我從小到大所接受教育的學校,那個差距,心里真不是滋味。雖然我們的祖國比以前強壯了,但還是有很多地方十分貧窮,連吃飽飯都談不上,能上學校讀書,對山區的小孩子來說,那更是一種奢望。
因此,又有一個男學生因為家庭的貧困而選擇輟學,離開家鄉,離開學校,踏上了打工掙錢的路。因為老教師最后離開學校時的叮囑,代課老師毅然決定要去找回輟學的男學生,因為"一個都不能少",她堅持著。看著她為了能買上乘車去城里的車票,和學生們一起去為磚廠搬磚掙錢時,一種心酸由然而生。就因為貧窮,做什么事都會受到限制,連一張車票的錢,都要花上時間去努力掙來。
努力所付出的汗水得來的錢還不夠買到一張車票。這并沒有讓代課老師打消找回輟學學生的念頭。她選擇走到城里去,一百多公里的路,又花了她一天一夜的時間。堅定的信念,支撐著她。這像是我們的祖國,在努力尋回曾被分割出去的領土。不管路多遙遠,她的想念只有一個,一個都不能少!
終于歷盡艱辛,在茫茫人海的城里,代課的老師找回了輟學的男學生。
代課老師尋找輟學學生的故事,讓很多城里的人開始關注農村教育。看到這里,我思緒萬千。我們的國家現在已經很富強了,可是富的總是那些官,他們有住不完的別墅,有隨時移名的機會,有上好的生活學習環境,但卻從為基層的老百姓著想。隨著新聞的不斷爆出丑聞,他們才做下表面工作。最可憐的還是老百姓,吃的任何東西都是有毒的,連藥品也都是有毒的,最近又爆出學生的營養餐要摳到孩子吃不飽,這些種種的問題都是誰的錯,又有誰能來承擔責任?他們寧可為別的國家捐獻上百萬的物資卻不愿意多造一座希望小學,總是到了出問題的時候才來嚴打,那之前這些部門都在做什么?真的要呼吁全社會,應該團結起來,為了自己也好,為了親朋也罷,嚴厲打擊那些"壞人"!
一個都不能少電影觀后感500字3
一部影片,一個故事,一份責任,一種感動。
今天,我有幸觀看了張藝謀導演的影片《一個都不能少》,它主要講述的是關于一個代課老師魏敏芝的故事,她只是個小學畢業的人,今年才十三歲。因為高老師請假回家探病才來到了水泉村小學,這個學校就有一個班,班里的學生一到四年級的都有,共二十八個學生……
在班里有一位名叫張慧科的男同學,由于母親生病,他家人帶著他輟學到城里去打工。魏老師從學校一直到(知道以后,只身一人到)城里去找張慧科,歷盡千辛萬苦,終于找到了他,把他帶回了家。其實她完全可以不用去找張慧科,因為她的任務就是代好這一個月的課,而她或許是為了高老師臨走之前的一句話:“這個班已經流失了十幾個學生,再也不能少。!”我想:這就是責任所帶來的動力吧!
在這部影片中,最令我感動的是魏老師為了找張慧科在街頭上四處尋找,廣播找人,貼尋人啟事的一幕幕……可惜都沒有找到張慧科。她渴了,就喝街邊的自來水;餓了,就吃小店客人剩下的食物。她偶然遇到一個好心人,告訴她應該去電視臺……可門口的登計人員處處叼難她,不準她進去。她沒有就此放棄,在大門外等了三天三夜(一天一夜),而且她見到每個從里面走出來的人就問:“你是不是臺長?你是不是臺長?”最終,她終于見到了臺長,并上了電視,在圓圓的鏡頭面前,她流下了眼淚,說了一席讓人感動不已的話:“張慧科我好想你,你在哪里?”
最終,魏老師找到了張慧科,一起回到了那個熟悉而陌生的地方——水泉村希望小學。是啊,付出了或許才會有回報,可不付出注定一無所獲。而這個世上又有多少人能像魏老師一樣,為了一句話,為了一個孩子,付出那么多艱辛和勞累呢?
因此,我希望所有的貧困學子都能過上幸福的生活,也希望那些已經輟學的孩子能夠早日重返校園。
一個都不能少電影觀后感500字4
一天,我在電視上觀看了《一個也不能少》的影片。雖然影片沒有歐美大片那樣惹人看,但它卻有另一種強大的力量震撼著觀眾--那就是責任的分量。
片中主人公--鄉村民辦小學教師魏敏芝到水泉小學代課,學校里只有28名學生,她的責任就是在她代課期間保證28名學生都能上學。在她任教過程中,有兩名學生由于家庭困難上不起學而退學到城里打工。魏老師憑著一股強大的精神力量竭力找回退學的兩名學生。經歷了千辛萬苦:徒步走到城里,四處尋找,張貼尋人啟事未有結果后,終于在電視臺的幫助下找到失學的學生,并由此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注。
我想,是一種巨大的力量在鼓舞著她。記的影片中有這樣一個情節:高老師在去省城辦事老師正是牢記這一囑托,激發了內心的責任感,才使以后一系列的“壯舉”成為現實。前留下了這樣一席話:“這里的28名學生是全村的希望,在我回來前,一個也不能少!”魏老師正是牢記這一囑托,激發了內心的責任感,才使以后一系列的“壯舉”成為現實。
影片放完了,而我依然沉浸在那一幕幕感人淚下的情節里。我為一名年齡幾乎和我大小的女代課老師為了找回輟學學生歷經千辛萬苦的強烈責任心所感動;為60多歲的老教師為了貧困山區小學兢兢業業教學數十載的敬業精神作感動;為28名貧窮山區小學生在四面漏風的艱苦學習條件下依然刻苦學習的精神所感動;為幫助代課老師回找輟學孩子的社會眾多好心人所感動。回想我們生活學習在舒適的環境中,有茅老師等這樣一批耐心負責的好老師教我們,可我們卻不能充分珍惜這良好的學習機會時,我的視線已被淚水模糊 。
一個都不能少電影觀后感500字5
這是一部十分感人的電影:在一個貧窮的小山村里,有一個叫魏敏芝的代課老師,她答應原來的老師,學生一個都不能少。結果,前后少了兩名學生,在自己帶的28名學生的幫助下,魏老師經過長途跋涉,終于在電視臺的幫助下找到了男孩并獲得好心人的幫助。
這個代課老師比我們還小,13歲,但她倔強的堅守 一個都不能少 的承諾!在最后很多人籌錢,但這些資金及物資有多少能送到貧苦學生手中,又有多少資源是真正花在學生身上的,當老師說要找張慧科時,到村長家求助,村長一面收起大魚大肉,吃剩下的,一面拒絕她的請求,并說沒錢,想幫也幫不了。當老師去搬磚時,農民工都知道這是幫助同學,那么那些不讓上車,不給予幫助的城里人,又算的上什么。電視臺的接待員,口口聲聲的按規章辦事,看見那個就有本事讓一個小女孩在外面等了一天半,大晚上就睡在路上。很多人知道張慧科的事情,都是以不耐煩的態度去面對,難道這個世界就沒有一點點平淡么。
這個故事,說出了貧困小學的不幸,說出了整個中國的不幸,每一個勢力的人民的不幸。
我認為,山村小學單靠慈善是不可能的,國家的大官小官已經完全沒有當初共產黨的光鮮,社會的腐敗值得我們去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