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美麗的大腳》電影觀后感
有一句屬于自己的人生格言“人生永不完美,但永遠追求完美。”觀看了這部鄉村影視劇《美麗的大腳》后,我對不完美人生又有了新的理解。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美麗的大腳》》電影觀后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美麗的大腳》電影觀后感1
在那么多優秀的教育類電影中,我選擇了倪萍主演的《美麗的大腳》來觀看,因為倪萍是我所熟悉的一位演員,她智慧而又知性,退出主持舞臺的她更顯幽默和風趣,豁達和開朗的個性十分的吸引人。花了整整一個多小時,看完了整部電影,給我留下的除了感動之外,還有一抹淡淡的哀傷。
影片講述了黃土地上一位平凡的女教師——張美麗的故事。她的丈夫因為愚昧被判了死刑,為了讓自己的孩子沒有那樣的命運,她教自己的孩子讀書,后來又辦起了學校,教村里的孩子讀書。學校辦起來了,她的孩子卻沒有了。但她沒有放棄這群毫不相干的孩子,而是把他們當成自己的孩子,讓他們學文化,上大學,成就自己的夢想,點亮山里的希望。
影片中有許許多多平實卻感人的鏡頭,張美麗為了留住從北京來的夏老師,和孩子們一起撿橘子皮,給夏老師泡茶喝。她給夏老師洗衣服,反而惹惱了夏老師,但她卻說:“夏老師,只要你高興,我咋都成。”可以說夏老師和張美麗是對比鮮明的兩種人,一位是美麗的、精致的城里人,一位卻是不美麗,甚至是有點粗糙的農村人,但是影片的魅力在于讓我們看到了人物內在的精神世界,忽視了這些外在性的東西,最終美麗歸于一點,那就是犧牲小我,給孩子們帶來希望的內在精神世界的高尚。那是與外表的美與丑都無關的,最終張美麗離開了,在為孩子們賣土豆,籌集費用的路上。夏老師從高高的黃土坡上一躍而下,一行淚水在滿臉是土的臉上顯得格外醒目。那時的她很美麗,因為我們看到了張美麗的精神在她身上的延續。可以說是樸實的張美麗感染了在城市里養尊處優的夏雨。
影片落幕了,但是我們不會忘記在那片黃土地上那雙美麗的大腳,不會忘記張美麗帶著一群孩子歡呼雀躍的身影,不會忘記她把千里迢迢念成千里召召。這就是電影的魅力所在,用藝術的方式感染和影響所有的看客。在平實的鏡頭中,我們看到了人性光輝的偉大。在我們的心目中,張美麗是成功的,雖然她并不完美,但是她用自己的行動感染了夏雨老師,為孩子們延續著希望。
《美麗的大腳》電影觀后感2
《美麗的大腳》這部電影講述了一位山村教師為了山村教育而奉獻自己一生的感人故事。影片中通過對張美麗老師辦學校教學生,以及和夏雨老師去北京等一列故事的刻畫,為我們展現了一個山村教師的偉大人生。看完這部電影,帶給了我很多思考,讓我對教師這一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有了更深的認識與感悟。
張美麗的丈夫因為愚昧無知,去偷鐵軌而失去了生命,她的孩子也因病死亡,在失去丈夫和孩子的情況下,她毅然選擇了去辦一所學校,教育孩子們,使他們擺脫無知。村子里的條件極為艱苦,然而在這個因為貧窮而無知的山村里,張美麗老師的行動得到了村民的大力支持,正是在這個地方才顯得了人們對知識的渴望。來山村支教的夏雨老師,由最先的不適應,到后來的不舍,以及帶孩子們去北京玩,最后到扎根山村,投身山村教育,這一形象的巨大轉變,正是在張美麗老師的影響下發生的。張美麗老師獻身山村教育不僅影響了夏雨老師,更感動了我們每一個人。
張美麗老師的人生雖是平凡的,但卻無不展現著偉大,她在鄉村教育這一熱土上,處處演繹著一個教師的傳奇人生。當她聽說電腦對孩子們學習有幫助,她就“用計”飲酒,喝的大醉,為孩子們買到了電腦:當她的一個學生被騙學驢叫時,她嚴厲的批評他,并告訴他:“一定要好好學習,將來把家鄉建設的和北京一樣漂亮”;再到后面她幫村子里找到了土豆的銷路等等這一切,無不展現出張美麗老師的智慧及對孩子們母親般的深沉的愛,她把學生當做自己的孩子,用心去教導他們,從孩子們眼中那種心領神會的目光中,我們似乎可以看到鄉村的未來,在孩子們的心中已經埋下了一顆奮發有為,建設家鄉的種子。張美麗老師的這種愛的教育對我啟發很大,老師只有用心去教育,并愛護學生,才能真正得到學生的尊敬,獲得好的教學效果。
當我們回望那片久旱未雨的黃土地,那片因為愚昧而貧窮,在貧窮中掙扎的人們,他們祖祖輩輩在這個怪圈里輪回,始終很難真正的擺脫貧窮的困擾,教育在這個地方不僅僅局限于教育,它更多的是希望,一個改變命運的唯一途徑。然而在這片土地上,知識同樣干涸,知識對這片土地上的人們來說,像甘霖一樣珍貴。缺少像張美麗老師這樣能夠扎根鄉村的教師,缺少教學設備等等,嚴重制約著鄉村地區教育的發展,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深思。
夏雨老師同樣是一位偉大的老師,她生活在城市,然后去農村支教,到最后扎根農村。她為我們這些免費師范生演繹了一個去鄉村從事教育的經過,在她的身上,我看到更多是屬于我們這個群體的影子,吃不了苦,想舍棄那個生我養我的鄉村,我們在這個充滿競爭的時代,正逐漸忘記了我們的使命,忘記了去改變自己家鄉的責任。免費師范生政策的出發點就是為基層培養優秀教師,因此,我們要向夏雨老師學習,要勇敢地去承擔,用我們已有的知識去改變鄉村,去為那片干涸的土地澆灌知識,讓其重新煥發生機。
美麗的大腳,美麗的老師,美麗的母親,美麗的一生更留下了美麗的故事,她的一生都是美麗的,偉大的。所以我們更要將美麗的事業進行下去,讓美麗永遠留傳。去踐行我們的使命,為鄉村教育的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美麗的大腳》電影觀后感3
《美麗的大腳》我斷斷續續的看了兩個半遍。第一次看的是下半部分,第二次重播的時侯看的是上半部分。但是,很遺憾,沒有從頭到尾的看一遍。用“斷章殘片”來形容我的印象不足為過,殘缺有殘缺的美,就象維納斯。如果這部片以對我沒有任何影響,也就作罷了,我不會動筆——省事。可是,偏不,它的攝影和史詩一樣的音樂,總在我的心里留下一點什么,讓我不自覺的會回憶起來。讓我來分析一下這部電影吧。
這部影片名為“大腳”。我個人認為緣于一些鄉村的舊習慣看法。就是認為大腳的人一般會沒有出息。片中的張美麗是一位山東來到黃土高原支教的教師。用她自己的話說:“我這一輩子都不成功”。片中沒有交待她以前的身份。是城里人還是農村人。我估計應該是農村人。總之,在黃土高原,這片“窮山惡水”(——甚至根本沒有水)的土地上,因為這里的小孩子,她付出了她的愛心。她也有機會離開,在從北京來在志愿者問她:為什么不離開這里時,她說“我離不開”“是這里的孩子不讓我離開”。從這一點說,她的愛心是她人格中的一個亮點。
但她本身的`素質并不高,不懂得英語,連“迢”字也讀成了“Tiao”。但她非常的好學,從她跟志愿者學英語,說“她走了以后好教給孩子們”可以看出。
她還有一個亮點就是在北京城里,依靠志愿者和她的男朋友的幫助,成功的替村里,將村里的農作物推銷出去,為村里賺得了幾萬塊錢。這筆錢是,是一位村長“一輩子也沒有看見過這么多的錢”。這里有一個細節,在一桌替某位老總準備好的酒席上,她裝作特別會喝酒的樣子。其實她根本就不會喝酒。為什么當時她要那么做呢?在她臨死前,她說了一句這樣的話“笑里藏刀”……我想,這反映了一個農村人,內心也有極強烈的出人頭地的愿望,就是追求成功的欲望。如果,她能夠有機會在城里作生意,賣衣服或跑業務,誰又能保證她不能夠出人頭地呢?在黃土高原那么惡劣的土地上生活下去,是需要意志力的。也需要和大自然作斗爭的勇氣和智慧。北京來的志愿者總有一天會回去,而張美麗則可能一輩子呆在這個地方,這里除了需要犧牲精神外,我想還需要智慧,當然也需要機會。就象志愿者安排她去和一位老總見面。
接下來我們說說北京來的志愿者。她和張美麗一樣,是有犧牲精神的,也有一股為了農村教育甚至經濟的發展盡一分力的心愿。她在一片窮山惡水中呆了一年,在男朋友來探望她時,就在她被男友說服即將離開這里(提前的)時,她又違背了自己的諾言,而遵守了另一個初來時的諾言——留給孩子更多的東西。當然這一切和張美麗的一句話離不開“這里的孩子什么都不知道,你就不能留給他們一點東西嗎?”
這個北京來的志愿者究竟代表了一個怎樣的群體。我相信在北京或在中國任何一個城市,都有象她一樣的人。就象不久前在電視上看到的愛滋病的志愿者。在這個世界上,總有一些人在默默的奉獻著,即使出國的人有那么的多,拼命賺錢不眨眼不講任何原則的人有那么的多。這個志愿者最后付出的代價是和男朋友離婚,在黃土高原把自己的肚子里的孩子打掉。
其實我一直有點奇怪,為什么這部片子拍得象史詩一樣,其實主題非常的簡單。而音樂全部采用的是交響樂。攝影也美得象是西方的攝影師的作品——這種攝影象不應該“留戀”農村,而應該留給上海或廣州、北京這樣的大都市的。我認為這里就蘊含著作者或導演的一些對于振興中國教育事業的希望,或許這種振興的過程更應該是一部史詩,它需要激情,也需要更多的象張美麗和志愿者這樣的人,要做一些和個人利益無關的事情。它需要一些純潔的東西。
《美麗的大腳》電影觀后感4
一部《美麗的大腳》,使倪萍摘下了第22界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女主角的桂冠。倪萍一直覺得她的形象如果拍電影,也只能演普通人。而《美麗的大腳》對她來說很有創造的空間,她扮演了一個真正意義上活生生的人。
看過《美麗的大腳》的觀眾都會想問這樣一個問題,在那樣一個艱苦的環境下進行長達70天的外景拍攝,倪萍受得了嗎?曾經對西部充滿無數大漠風情想象的倪萍的確是經歷了一段艱苦的歲月。剛到那里的她被新鮮包裹著,而從第三天起,這種感覺就蕩然無存了。
大家要面臨的就是渴和餓,經常在吃過早飯沒多久就開始餓了;因為缺氧,經常在地上就睡著了;在北京最煩車多的她,在看到車的時候,會下意識跟著它從這兒走到那兒。
但是,在這些之外,最讓倪萍難忘的就是那里的孩子,那里的孩子有著一種在城里并不多見的溫暖。倪萍清晰地記得一個7歲小女孩只懂得在客人不注意的情況下撲平床單的褶皺,在客人出門的時候為他掀開破舊的門簾……
拍攝的最后20天,倪萍把3歲多兒子也帶去了,看到當地的孩子把帶有很多色素的冰塊送進兒子的嘴里,她沒有制止,因為她知道,這種食品對當地的孩子而言已經是一種待客的奢侈品了。
作為母親,那份擔心是有的,但她還是眼睜睜的看著兒子吃下去,因為她不能傷害所有孩子的心。離開外景地的時候,倪萍留下了所有的東西,床單、被罩、枕巾,包括兒子的所有玩具。
看過電影之后,除了感動,還是感動......
倪萍,一個實力派的主持人和演員,不管她是先前的獨特主持風格,還是影片中所扮演的張美麗,都是那樣的飽含深情,真摯,善良!為了孩子,一切都是為了孩子!盡管自己的孩子已經不在了,盡管自己是一個人,盡管西部的條件艱苦的超出想象,她還是堅持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活得要有意義….生命之火要燃燒,哪怕只有一瞬!一切,都是為了西部的希望,為了孩子們能夠學到知識,學會做人的道理!
<美麗的大腳>這部電影,好就好在將人性的光芒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從中華民族誕生的那天起,就傳承下來一種精神,一種使得我們民族千百年生生不息,不屈不饒,堅忍不拔,追求自由,向往光明的精神!
我認為像張美麗這樣有想法的女子,不論什么環境,她都是會努力奮斗,她會活出生命的精彩來的。無論前面的道路是多么困難,只要我們腳踏實地地,一步一個腳印的走過去,終究能讓我們闖出一條路來的!我們有這種精神,有這個能力,也絕對有這份自信!
作為影迷,只能用“嘔心瀝血”來形容,雖然她的能力有限,但是她還是竭盡自己所能,為山村的孩子謀求讀書的機會、爭取更好的條件。
作為慈母,她將自己對孩子的愛全部的獻給了她的學生。
作為女人、她為了孩子放棄了女人應該爭取和擁有的幸福,
張美麗,一位執著的師尊,一位偉大慈母,一個富實的女人!
她用自己一雙“美麗的大腳”譜寫了一幕幕感人至深的“美麗的人生”!
《美麗的大腳》電影觀后感5
強烈的覺得要寫點什么,前天無意中在電視上看到一部電影——《美麗的大腳》,倪萍主演的,內容是關于西北黃土高原上一個窮困小鄉村里的鄉村教師,艱苦的環境,貧乏的物質,擋不住孩子們對知識的渴求,以及老師對孩子的摯愛與期望。
看完后我一直在深思,是什么練就了這樣的人?曾經的我,也報有這種夢想,希望能夠有機會去邊遠窮困地區支教,我問自己,真的有那樣的勇氣么?你真的能適應那樣的生活么?我不敢回答,真的,缺水、缺電、惡劣的天氣、匱乏的物質匱乏的精神、茅房、一下雨就漏的房子,我由衷的欽佩起這些從城里去的志愿者。
可我真的被這幫鄉村孩子與老師身上的那種生命力所打動,漫天黃沙,遮掩不住他們身上夢想的種子所散發出來的陣陣光芒。張美麗,這個普通的鄉村教師,是什么支撐著她像母親一樣無私的愛著這些孩子?夏雨,這個城里來的年輕姑娘,是什么支撐著她有這樣的勇氣放棄家庭和成立去接替張美麗?難道不是信仰么?人常說,中國人最缺的就是信仰,精神世界的泛濫和沒有依附,導致了一系列道德、行為的頹靡與飄忽,其實信仰說白了,就是一種精神寄托,是一種思想上的鼓動力和壓迫感,對于張美麗和夏雨來說,如果沒有信仰,是什么能支持著他們走的如此的坦然與堅定!
下午在飯桌上聽到高層們談論他們的創業,他們曾經和我們一樣的普通與浮躁,所擁有的只是青春的資本,可是他們有夢想,有相信自己定會成功的信念,有對成功與夢想的強烈渴求,為了事業為了成功哪怕是一點點的進步,他們可以在所不惜,幾十年如一日,一切的物質困境、一切的艱難障礙、一切的與自己性格和脾性不適合又必須去做的事情,與成就的喜悅和熱忱比起來,就如同太陽下的一縷清煙,吹口氣便散了。這或許也是信仰不是么?
覺得自己的人生總是單調且乏味的,或許我缺少的就是信仰么,可是我的信仰是什么?我渴望尋找張美麗的信仰,想感受那種環境下人的潛能與心理狀態,我也渴望尋找這些成功人士的信仰,想感受這種精神世界的滿足與充實,可我不是他們,我誰也不是,我對這些事情的熱忱好像還沒有達到可以放棄一切的地步,那我的信仰究竟在哪里?
12月的冬日,我抬頭望天,天空是朦朦的灰,一如我的心情,寫字樓的上半截凈沐在陽光下,暖暖和和,下半截卻在陰影中冰冷。我穿過馬路,站在公車站牌下,一抬頭,陽光刺眼,可我要去的方向卻背向陽光。也許人生就是這樣,你總在尋找,其實陽光一直在你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