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三大傻大鬧寶萊塢觀后感
看了《三傻大鬧寶萊塢》,我不禁開始思考我們自己的成長,接下來小編在這里給大家帶來關于三大傻大鬧寶萊塢觀后感,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三大傻大鬧寶萊塢觀后感1
看完影片,我認為教學生去背好詞好句,我寧愿教學生學會觀察。講一堆大道理,我寧可帶他們去看內涵豐富的文章。雖然道理是一樣的,但自己思考得來的,總比別人告訴的要有用得多。
在語文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思維的運動呢?我認為問題的設計很重要。提問要具體,容易著手且有思考的意義。舉一個例子:《回憶我的母親》這篇課文,提問“這篇文章的內容是什么?主題是什么?或者這篇文章寫了幾件事?母親是個什么樣的人?本文的寫作手法是什么?”這樣的問題很明顯一點快感都沒有,因為它過于籠統,學生沒有思路,路都找不到又怎么可能順暢呢?不順暢自然談不上享受。換成“透過這篇文章,你能發現十八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普通民眾的生活狀況嗎?試從精神上,生活上兩個層面對課文進行發現。”學生就會動起來,并很快找到:“他們沒有自己的田地要給地主干活,沒有自由;到處漂泊,居無定所;他們從早到晚都在忙碌,小孩子也要干活,必要的時候要放下學業去干活;他們沒有電燈,要點油燈;他們沒有衣服穿……”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是活躍的,他在不自覺地對文章進行解讀,并且在不自覺中了解了這篇文章的背景,也了解了當時農民的生活狀況。再加一問:“那個時代,有那么多母親,有那么多兒子,卻只有一個朱德。可見朱德的母親還是有些不一樣的,她做了什么培養出來朱德這樣的兒子?”就能解讀出母親的形象,進而深化到第一代共產黨人的成長與初心的主題。
路還很長,我們都要靜下心來,慢慢地走。
三大傻大鬧寶萊塢觀后感2
與其說這部電影的線索是尋找蘭徹,毋寧說是尋找生活的真義。查爾圖想要知道的是蘭徹的生活的結果,而我們看重的是蘭徹人生的過程。同在帝國理工大學,在高強競爭壓力之下,當大多數人為了以后的好工作、高工資、豪宅、美女而壓抑、糾結、苦痛時,蘭徹卻為了興趣而快樂地學習著,熱衷于知識的應用,從不在乎金錢和名利。這種達觀和淡薄的態度,猶如一陣清風,吹散了現代社會高壓力的陰霾,引起我們對人生的深沉思索。
“沒人會記住第二名”、“為了自己的成功,你必須把別人擠下去”校長病毒不斷強化這些觀念,力圖灌輸給學生赤裸裸的叢林競爭原則。于是有了查爾圖這類標桿學生:每天十八小時的學習,對別人漠不關心,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完全是一個模板和工具。更多的人則生活在壓力和恐懼中,于是不斷有人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
而蘭徹不同。知道我為什么總拿第一名嗎?因為我喜歡機械”蘭徹是這樣解釋自己的成功,如此簡單又如此困難。因為熱愛,蘭徹會廢寢忘食地做科研,會開創性的想問題,會有意識的運用知識于實踐。
另外,這里面的友情也讓我感動。朋友之間不離不棄、相互扶持,為了兄弟自己的生命和名譽都可以置之不顧。在現實的重壓下,深厚的友情是如此彌足珍貴,這才是人生的快樂與真義所在,它值得我們用一生的時光去追尋。當法漢與萊俱終于找到蘭徹時,來自朋友的重拳傳遞的卻是深深的思念之情,包涵了多少難以言盡的言語和感情。
三大傻大鬧寶萊塢觀后感3
在“消音器”、Raju和Farhan尋找Rancho的過程中,提供給“消音器”信息的人正是他們所尋找的Rancho,也就是Phunsukh Wangdu,但是為什么Wangdu要讓這三個人繞一大圈子去求證呢?我想情節這么安排是不是想告訴觀眾:
要自己去求證,因為有可能即便有人說出真相,人們也不會相信,最后繞一個大圈子才證實了那個人說的是對的,人們只有經過自己的經歷得出的與那個人所說的是一樣的結論后,才會去信服。
所以真理有時候得出很容易,傳播很難;認識很容易,做到很難。但是不要緊,只要有耐心,相信人們遲早會了解這個道理、這個真相的。我不鼓勵道聽途說,我鼓勵具有真實的理由和正確的結構為基礎的談話方式、做事方式和真理——它能提供給我獲得這個道理的證據,并通過對方的邏輯思維使我去信服,而不是不加批判思考的輕信。
不過很多人最擅長的就是不加思考的接受或者不管對方怎么說都不信,這兩種思考方式是一種僵化的思想——安于保守、安于現狀的模式,它會扼殺積極思考的能力,如果和這樣的人講道理,那就必須要繞一圈子了。
于是就有了真正叫Rancho的男人來講述那個陪伴Farhan與Raju四年的大學同學——他叫什么與他的經歷,這真的是一個復雜的故事。“兩個傻子會來找我。”我看到這句話很感動,因為盡管離開大學五年了,但是在大學時建立的深厚感情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漸漸褪色,而是愈久彌新。
就好比存酒一樣,存的年頭越長,喝的時候越沁人心脾。
鏡頭又回到了五年前三傻上課的畫面,Rancho去學習只是為了學習的快樂,而不是為了學位,“有了好學位,就有了好工作,就有好房子,就有漂亮老婆”這些僵化的思維毒害了一代又一代人,所以才有無數人在知識金字塔上攀爬,掉下來的從此與知識無緣,爬上去的成為了打工者,然而Rancho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他只是學習自己喜歡的知識,追求優秀,成功就真的會追隨你。
三大傻大鬧寶萊塢觀后感4
生活的悲傷與快樂,只隔了一層窗戶紙。——題記 之前,也曾對《三傻大鬧寶萊塢》有所耳聞。出于好奇去看了一會,卻對片中的印度歌舞煩悶不已,便沒有看下去。
五一假期,語文老師布置了親子觀影作業。在媽媽的陪伴下,我再次走進這部電影,全然拋開了之前的偏見,打開了這部電影的哲理大門,當然,只有一點點。
毫無疑問,很多人會把目光聚集在主人公蘭徹的光輝下,也有可能會有有心人發現了拉朱的特點,但很少人會去注意貫穿影片始終的旁白——法罕。我想,導演把法罕放在開頭,也不是沒有理由的。因為,法漢是整部影片中最像-一個“人”的人。
蘭徹是影片的主人公,自然有“主角光環”。但他似乎被神化了,無所不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熱愛學習,為別人考取學位,淡泊名利,敢于反抗應試教育....他的成就太多了,以至于他不像是一個普通人。拉朱,家境凄慘,父親癱瘓,母親幾年沒有買過新衣服,姐姐嫁不出去,生活就像是黑白電視,沒有絲毫彩色的快樂。所以,他一心求神,畏首畏尾,害怕面對生活,但這似乎又太慘了點。而法罕是這兩者之間的平衡點,亦是臨界點。他家境平凡,不是太富有,也不是太貧窮;既不聰明也不笨;父母健在沒有大病。一切都是那么平平淡淡,普普通通。但他卻是影片中我們所有人的化身,活出了一眾普通人的模樣。
既然是普通人,他當然經歷過我們所經歷的一切--被父母設計了好了未來,隱藏自己的夢想。是不是很熟悉,沒錯,這不僅僅是“中國制造”,還是“世界制造”!
三大傻大鬧寶萊塢觀后感5
作為一部民族喜劇片,《三傻大鬧寶萊塢》還奉送了獨特熱鬧的歌舞,讓我對這個民族多了一份了解和熱愛,而其中關于友情、愛情、人生、成功的哲學則更值得我們深深思索。
這部電影我在初中的時候就看過,印象十分深刻。今天再次重溫,我又一次在笑中流淚,淚中破涕而笑了。
再次看到影片的結尾后,我有了很多的感受。
第一,真正的朋友是什么樣子的呢?影片中,蘭徹為了讓拉朱通過考試,得到工作,和法漢一起竊取病毒的考試卷——也許這可能是在病毒的容忍之外的,也可能是被那位虛偽的“好學生”所鄙夷的。但我認為,作為真正的朋友,為他的利益做一切事(除了犯法)基本都是情有可原的,甚至還是偉大的。我這么認為可能有一點偏激,但劇中他們三個的友誼真的很感動我。后來,法漢迫降飛機、拿骨灰威脅別人、說服皮婭逃婚……拉朱沒穿褲子就出門,后來扮起來了新郎。這些可以理解兩人對蘭徹的“回報”——但對于朋友來說,這些都是不必感謝的。
第二,學習,應該這樣學呢?是為了應付考試而填鴨式地“學”,還是為了獲取知識而真正“學進去”呢?當年的印度是填鴨式教學的體制,可沒有人反對,大家都順從了這樣的規矩,乖乖地變成了“好好先生”。可是蘭徹敢于質疑這種做法,他在課上聰明地與老師“對峙”,直面校長指出喬伊的死是因為“謀殺”,在班級前指出這種學習方式的錯誤……可他終究是改變不了這種深入人心的體制,于是到鄉村建立了一所真正用來學習的學校(我個人是這么認為的)。從這一點中可以看出蘭徹的無奈,可這所小學的建立也代表著希望,代表著還是有人在改變這種殘酷的現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