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芳華的觀后感
《芳華》是由浙江東陽美拉傳媒有限公司出品的劇情片,由馮小剛執導,嚴歌苓編劇,黃軒、苗苗、鐘楚曦主演。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電影芳華的觀后感,希望對大家能有所幫助。
電影芳華的觀后感1
曾經學生時代的我們,每當遇到學校組織的主旋律電影的活動后,一篇400字的觀后感是經常的作業,特別是班主任又是語文老師的情況下,那更是必然。這幾天的冷空氣終于把冬天的感受推到了我們的頭上,而我卻懷著等待滿足的熱情走向電影《芳華》的影院。 又有很久沒有到影院觀影了,進場后離開演還有5分鐘,滿場只有我一個人,讓我人生中第一次享受到只有電影評審大員才能體驗的禮遇,心中不禁竊喜。其實早在九月份就盼著能一睹芳華的風彩,但首映檔期一直推到前天,人間本有世事無常,想必當時馮導心中也會用此言安慰自己。馮導的作品我一向每部必看,在我心中他是個北京“爺們”的類型之一,但這部影片的情節更是從內心深深的吸引著我。我是一個喜歡懷舊的人,更是一名資深軍迷,對于在那場戰爭中因國家大環境問題而造成對千千萬萬個“劉峰”式人物發生的種種不公,種種漠視和遺忘更是心存憤恨。
而前天在網上偶然看到馮導在此片首映式上滿含熱淚的演唱了一首樸樹的“那些花兒”,讓我又一次感受到那些成功者,那些經歷豐富的人必然在心底間都有深埋的寄托和痛點,非到全身心的釋懷是不會向外表達的那份情感。 從影片一開始,那熟悉的前畫面和背景音樂,那熟悉的八一電影制片廠的風格一下就把我領回到兒時的情景,那時候的.天空如此湛藍,那時候的時光如此舒緩,那時候無論個人還是國家都處在萬物初放精彩的時代。小時候因為唱歌很好,也有五年練琴的經歷,故偶然有機會在演出時或去少年宮上課的時機看到過這些翩翩舞者的漂亮阿姨和姐姐。那時的我們心無雜念,旁無非意,就是喜歡,喜歡聽,喜歡看,應該是一種對“美”的好奇,對未來幸福生活的向往。相信,他們和她們所演的人物在那時更是這般的人,有著這般的心。
整個情節非常緊湊,全片純凈,滿懷情意,人物的變和情節的轉都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從和平時期的萬眾一心,盡展英姿,到戰爭年代的無往無畏,視死如歸,再到經濟時代的人情冷暖,世態炎涼,無一不在詮釋著另一種“活著”,那種平凡而不斷的精神延續。為人一世,唯根唯本能不忘者頂天立地,值得我們去銘記。中國的詞語其實大多都是含意組合式的,電影中的“劉峰”做到了根和本,而現在的人們大多都快遺忘,或者說是不求其本意了,所謂“根本”也是這類詞匯的一個典型。他有著雷鋒般的心懷,他有著戰神般的意志,他同樣有著凡人的情感,為了愛情寧愿去選擇堅守,守望著他心中的那朵“小花”,無怨無悔。自古時事造英雄,只是歷史給予他們的英雄時刻太過于短暫和殘酷,也只有影片中的“小萍”才能真正的去懂他,愛到他的內心,能讓他體會。他們就活在我們身邊,也許他們已經老到自己去習慣性的沉默,默然于世,但這篇故事傳遞給我們一種精神,一次覺醒,我們必然還要為他們的當年而敬禮和鼓掌,因為他們也曾年輕過……
而我們作為這個時代的創立者,面對的是同樣的時代變遷,雖然不再有血肉混糊的殺戮,不再有轉瞬即逝的驚恐,可是同樣需要堅守,同樣需要去完成屬于我們的任務。我們也在用我們的才能和精神去完成我們的“芳華”。芳華不是一個人,不是一件事,而是一種經歷,一個時代。每個年代的人都有屬于他們的芳華,不管你有視或者無視,它就在你身邊不停的流動著,你可以渾然不知,也可以無比珍惜。
昨天看到網紅韓寒在微博中評價到“馮導的非喜劇片其實比喜劇片拍的更好”,在我一直以來的感受中,同樣如此。本以為全片會以樸樹的“那些花兒”作為結尾曲,沒想聽到的卻是韓紅的“絨花”。但當那些剪輯畫面再次浮現眼前,聽到歌詞中的含意,不由淚水再次流下,流得悵然,“世上有朵美麗花,那是青春吐芳華……”。“那些花兒”的歌詞不免讓人會局限于愛情,而“絨花”才是對那些人們的敬意,對那個時代的演繹。 不覺中寫了這么多,如果語文老師有知的話,一定是很滿意了。最后配上幾張影照,為了保護正版,我只拍了片頭和片尾的幾張,以表達我再一次的心意。可能讓那些想看到美女們大長腿的朋友們失望了,那就到影院中一睹《芳華》的風姿吧,希望大家都能觀有所感,也提醒大家別忘記帶上紙巾。
電影芳華的觀后感2
只是聽說《芳華》電影下架了,才找來小說的。也剛剛知道,《芳華》和《陸犯焉識》的作者是同一人——嚴歌苓。讀她的文字,伴著一種隱隱的疼痛,如讀蕭紅,伴隨的是無邊無際的寒冷。
《芳華》講述了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一群文工團的少男少女青春的故事,以及以后人生的故事,有快樂也有煩惱,有幼稚有成熟,有光明磊落也有陰險狡猾……或許,誰的人生都如此,人生百味都會嘗遍。
作者是以瀟穗子的口吻,重點講述了劉峰和四個女文藝兵的故事,作者慢慢道來,沒有驚心動魄的故事,但是有令人震撼的心理活動描寫,入木三分地對人性的剖析,讀之,會浮想聯翩。讀這部小說,讓我想到張愛玲寫的《小團圓》,字字句句真真實實地刻畫了辛酸往事,對自己,毫不“憐惜”。同樣,在《芳華》中,作者對幾個年輕人也是毫不留情的,對社會的一些怪狀,人性的諸多弱點都是一針見血地刻畫。
故事的主角是劉峰,又名雷又鋒,這個名也昭示著劉峰和雷鋒的相似之處——樂于助人,無私奉獻。因此,在部隊他獲得了各種各樣的榮譽,這些榮譽,都是他的“雷鋒精神”換來的,并不是本職工作干得多么好。作者也調侃了,要想獲得嘉獎,不用本職工作干得如何出色,而是在本職工作外干一些有“奉獻”意義的小事,會更討巧。劉峰就是這樣一個人,團里上上下下的事都是他的忙碌,不管誰有了困難,他都會及時伸出援助之手。因此,當時團里的人都用高標準來要求看待劉峰,只因他是“圣人”。
劉峰愛上了林丁丁,一個會唱歌的女孩子,但是林丁丁不愛他。劉峰和丁丁獨處的時候,受不了“誘惑”,摸了丁丁的后背,結果,丁丁大喊“救命”。頓時,劉峰頭上所有美好的光環消失了,一個英雄,一個楷模怎么能隨便“猥褻”女孩子呢?劉峰有了各種各樣的罪名,被下放,開始了他“慘淡”的人生。
劉峰其實不是個名義上的“雷鋒”,而的的確確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好人,這是瀟穗子多年后才明白的。
當時有個強主任專門占女兵的便宜,大家給他取了個外號“q奸副主任”,這話被傳到了強主任的耳朵里,然后就開始追查,這個缺德名到底是誰取的。查到劉峰這里,劉峰寧可自己挨罵,寧可自己得罪上司,也不供出戰友。做這樣的好事,是不會得到嘉獎的,劉峰也做了。
文工團里,大家都歧視何小曼,男文藝兵都拒絕跟她合作,劉峰自告奮勇地跟何小曼合作。也就從那時起,何小曼愛上了劉峰。劉峰不愛何小曼,他只是想給當時孤苦無依的小曼最純真的幫助,僅此而已。但是,劉峰好比一道陽光,照亮了何小曼灰暗的時光,所以,她愛上了劉峰。
在戰場上,劉峰受傷,被一個護送給養的司機發現了,他發現劉峰危在旦夕,想以最快的速度送去救護站,但是,劉峰指路的時候卻指向了接受給養的部隊駐扎處,文中寫不知劉峰是不是有意,但是,讀者都知道,劉峰是故意的,他早已經將生死置之度外。那場戰爭在作者筆下只是輕描淡寫地寫了一寫,但是管中窺豹,戰爭極其慘烈,劉峰他們的部隊僅在一夜之間尸橫遍野,除了劉峰幸免。
何小曼作為醫務兵也上了戰場,她背著一個受傷的戰士徒步走了很遠,成了英雄,到處演講作報告,她卻因此而患上了精神病。就是今天,我們身邊也會出現這樣的英雄,只因時間地點和事件都對了。她的新婚丈夫,也在這次戰爭中犧牲了。小說中,幾乎沒有提聽到丈夫去世的噩耗之后,何小曼的反映,看來,何小曼根本不愛這個丈夫。形成反差的是,小說中,濃墨重彩地描寫了小曼在死人堆里找劉峰的情景。
劉峰,不只是個“好人”,還是個忠于愛情的人。他愛林丁丁,但是,林丁丁一心找一個高干的子弟。丁丁最后如愿以償,嫁入“官家”,但是備受歧視,最后分道揚鑣。看來,人生僅僅有目標還不夠,還要為了實現目標而不斷努力,哪怕目標實現之后,還要不斷提升自己。
劉峰被告發后,命運發生改變,但是,劉峰依然愛著林丁丁,沒有因丁丁的告發而懷恨在心。
轉業之后,劉峰找了個農村女人,結婚生子后離婚。生活窘迫,劉峰在海南做小生意,找了個風塵女子同居,那風塵女子跟著他走了幾年正道,后來又重回風塵。他和風塵女子在一起,不是因為愛,或許也不是為了生活,而是為了能幫幫這個風塵女子走上正道。但是,現實的殘酷,有時不是個人的渺小的力量能對抗的。
劉峰患了癌癥,為了不給任何人增加麻煩,他守口如瓶。在他去世前的幾天,瀟穗子去看他,他還說自己的病沒事,好多了,他只是不想讓穗子為他擔心。
最后的時光,他和何小曼在一起,他們之間不是戀人關系,因為劉峰認為自己的心不在小曼身上,不能對不起小曼。劉峰的心,自始至終沒有變過,他愛丁丁。小曼呢?愛了劉峰一輩子,卻沒有得到劉峰的愛,但是她卻得到了劉峰最無微不至的照顧,劉峰能想到的,能幫的,都在臨死前幫小曼做好了,安排了。小曼大概也是幸福的,愛不是得到,愛是陪伴,她陪伴劉峰走完最后的時光。在《陸犯焉識》中,愛也是陪伴。我想,這大概也是作者所理解的愛吧。
這是我最喜歡的愛情結局。劉峰堅守愛情,小曼用愛陪伴,他們都是值得敬佩的。
最后說說瀟穗子和郝淑雯吧,瀟穗子和一個男文藝兵寫情書,手都沒拉過,這也不是真正的愛吧,是在那個壓抑個性的時代,自我“解放”,或者說是“抗議”吧。但是,郝淑雯橫刀奪愛不說,還慫恿男文藝兵將情書交上去,揭發瀟穗子,結果瀟穗子被批判。哎,多么荒誕的時代啊。郝淑雯最后跟一個比她小的“二流子”結婚,改革開放后,她的丈夫抓住機遇,家財萬貫,但是,最后還是各走各的道。三觀不同,還是難將就一輩子。
故事讀完,我的心里依然隱隱作痛。或許,為劉峰,為小曼,也或許是為另外一些會唱歌會跳舞,充滿了青春氣息的文藝兵。命運多舛,且富有戲劇性。讀小說,似乎就是讀人生的過程。
小說中,那段當文藝兵的日子,真的`是活色生香啊,有笑有淚,有動聽的歌聲,有曼妙的舞蹈,有嬉笑怒罵,有夢想和現實的激烈沖突,有真誠的友誼也有不堪的猜忌,不管經歷多少年,都會永遠煥發著清麗的芳香和明媚的華彩——青春歲月永芳華。
電影芳華的觀后感3
她依然是我十多年來最喜愛的一位作家,偶然從她的第一本《陸犯焉識》開始,緊接著從《天浴》、《扶桑》到《小姨多鶴》、《媽閣是座城》,從《霜降》、到《老師好美》、《誰家有女初長成》···一發不可收拾。嚴歌苓的文字有種與生俱來的吸引力和沖擊力,她塑造故事總是“翻手為蒼涼,覆手為繁華”,不需要聽外面的評價,讀著讀著你就能感受到她太會寫故事了,而她的故事,又幾乎都被拍成了電影。第一次好奇去看她的照片,隔著屏幕的第一眼,腦海里跳出來的兩個字:優雅。嚴歌苓從頭到尾有一種淡淡的樸實和真誠,那種浸染在文字里,沾染了一身書卷氣的平靜、寧和掩蓋了她本身所經歷的的歲月滄桑,可是這種樸實和真誠里又有著一種嚴歌苓式的犀利。相由心生,大概這也是讀她故事給人感覺的熱烈與冷靜,繁華和蒼涼,時而通暢流利,時而曲折揪心般復雜的所在。聽嚴歌苓講座,她說話的語調總是不急不緩,溫和平靜,甚至于還有些拖著小女生氣息的尾音,這和她的作品又像,又不像。
后來我才知道,嚴歌苓新作《芳華》的英文名就叫做:You touched me.
那個一貫喜歡塑造邊緣化的女性人物的嚴歌苓在《芳華》里卻一反常態,著力刻畫了那個年代部隊文工團里主人公“老好人”劉峰的形象,劉峰對林丁丁的后背觸摸導致“好人”劉峰結束了他的英雄時代,而劉峰對小曼的托舉觸摸則給了小曼最需要的尊重和信心。他們都因為那一記觸摸,走向了完全不同的生命軌跡。
面對那人格幾乎近乎于完美的老好人劉峰后來眾叛親離,她說,“一旦發現英雄也會落井,投石的人格外勇敢,人群會格外擁擠。我們高不了,我們要靠一個一直高的人低下去來拔高,要靠相互借膽來體味我們的高。”
小說的最后,劉峰罹患癌癥,小曼在他病床前照顧了三年,直至去世,這是小曼對劉峰當年touch的回報嗎?我想,那遠遠不止是回報,更多的是在人生際遇不經意的偏離和嘲諷中似冷似熱的依戀。
這么多年來依然對嚴歌苓毫無抵抗力,還是因為她的每一本書讀完都能叫人倒吸一口涼氣,心塞很久。這種心塞不會給人帶來痛苦和不快,而是真正的從作品里迸發的力量讓人進入對人物,對時代,對現在的人性的種種思考。
人果然還是自私的動物,面對劉峰“老好人”的完美,人們一邊享受著他的善意,又見不得他的出類拔萃,總想從他身上尋出一些蛛絲馬跡,好佐證這一類人也有如同他們自己一樣的狹隘,卑劣和陰暗的一面。好人往往都是這樣,無論在那個時代都是可有可無的,善良總是最廉價,我們從小受著那些“向雷鋒學習”的教育,做好事要不留名···可是,一旦被貼上“好人”的標簽,那些肆無忌憚地猜疑和背叛隨之都來了。而面對這些,你,只能是一個好人,否則你之前的種種,都會是“作秀”,此時那些人就終于可以揚起他們的嘴角,嘲諷道:“看啊,這就是那個好人···”
命運無常,人性多變。書中最后的結局在人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好人沒有好報,這個“活雷鋒”并沒有被時代所包容,落水之后還引來一頓痛打,何小曼又何嘗不是呢?所以,嚴歌苓的作品向來在揭示社會底層的一些罪惡上時毫不留情面的,我們能洞悉平凡中的偉大,卻也能窺測到偉大中的丑陋。
人生本就不易,無論是哪個年代,無論大人物還是小角色,平凡或偉大,卑微或高尚,最終都會芳華落盡,或許,我們需要的是那多一點點的慈悲。
電影芳華的觀后感4
《芳華》這是一個發生在西南X區文工團中的故事。一群正值芳華的青年男女,經歷著命運的變數,接受了許多殘酷的考驗,最終走向截然不同的`人生。
電影中的主角是劉峰與何小萍,他們的生活都很艱苦,并沒有所謂的“主角光環”。在文工團中,何小萍本以為她可以過上比以前更好的生活,但令她沒想到的是,從她走進文工團的那一天起,她的悲慘命運拉開了帷幕。幸運的是,她遇到了一個“活雷峰”——劉峰。在她失望的時候,是劉峰給了她溫暖,幫助,關愛,和希望。在劉峰被派到戰場后,她徹底絕望了。在醫院里,她救了一個個的傷員,但也看著無數戰士從她眼前離去。后來,她無私地救助傷員,獲得了一枚英雄勛章,但是,她瘋了。
在觀影的過程中,我不停的問“為什么”,為什么劉峰這么好的一個人,卻得不到好報呢?若何小萍的經歷是生活的殘酷,那劉峰的經歷就是時代的殘酷。讀后感m他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活雷峰,但卻因為愛一個人而被誣陷。戰爭中,他雖活了下來,卻丟了一只胳膊,他的靈魂也隨戰車旁死去的戰士們一同死去。戰爭結束,他的妻子嫌他殘疾跟別人跑了,自己擺攤賣東西卻被城管欺負,甚至被推倒在地。他不明白,不明白為什么自己會吃盡苦頭,不明白自己當好人有什么錯。
即使我們和那個時代有差距,即使我們不了解那代人的生活,但《芳華》這部電影告訴我們那一代人的熱血青春,點燃人們內心的火花。面對命運的安排,渺小的人類無力抗爭,但無奈里有我們永不放棄的追求。理想終會在青春里綻放光彩。
向理想致敬,向我們的芳華致敬,芳華,正茂。
電影芳華的觀后感5
想要急切看這部片子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為倆娃生活還處于適應階段,騰不出太多的時間去影院看電影,憋壞了;二是之前看過太多馮小剛的喜劇電影,帶給我們很多快樂和段子,凡是不是喜劇的電影,實話講,我個人的偏好上沒有太喜歡的,所以,我想看看前段時間“暫停上映”的這部《芳華》是炒作還是部良心片。
文工團的生活顯然我是沒有經歷過的,身邊也沒有人有過類似的生活經歷,只是,在其他的一些小說或話題中偶有聽說。所以,我不知道這樣大背景的一步片子是否能給我帶來很強的代入感。故事的經過我不一一贅述,只想就著劇中的人物來說說我自己的觀后感。
一開始,何小萍“自己就像一個笑話一樣”的開始了自己的文工團的生活。片子沒有啰里啰嗦的背景介紹,也沒有虛頭巴腦玄幻式的讓觀眾去悟,幾個同舍女孩對何小萍的各種看不起讓人心里起恨,可惡的高高在上的“高干zi女”把圈層劃分的很明確,同是一個宿舍的姐妹,除了穗子,你感受不到接納和包容。相反,那個時候已經存在了“鄙視鏈”,而何小萍就是這個鄙視鏈的最低端。她隱忍著,因為她有一個有“身份”的爸爸,而這個爸爸從六歲已經離開他了,何小萍想念她的父親,又因為爸爸的“特殊身份”而選擇在被別人惡語消費時候保持了沉默。在我的價值觀里,我不能夠接受對別人撒謊,而當林丁丁質問何小萍是不是穿了她的軍裝去拍張時,當何小萍說出“沒有”的那一刻,我接受了她的撒謊,也替她開始揪心起來,不知道后面還有什么樣更糟的結果等著她。
劇中另外一個主角,劉峰,別人跟他貼的有標簽——“活雷鋒”。一樣的,劉峰也被消費著,只是別人消費的不是他的痛,而是他的“活雷鋒”的名號。影片進行到這里,我的心里有點痛,也有點恨,這是我最真實的感受。因為,在我的眼中,劉峰配得上所有這些榮譽,他是個骨子里的好人、善良的人、不求回報的“活雷鋒”式的人物。而別人呢,經常在戲謔著他頭上頂著的“活雷鋒”的招牌,關鍵,不是一個人,是一個群體在做著同樣的事情。在現在的這個社會里,不一樣嗎,你的善意和禮貌,你的群體性的規則意識,這些道德的基礎性的東西,不也經常被人嘲笑和嫌棄嗎?你開車想禮讓行人能夠優雅的過去,后面車上不耐煩的喇叭聲立馬響個沒完;你想按規則辦事,讓整體或者社會更有秩序,馬上會有人說你迂腐。痛,痛的是關乎道德的悲涼;恨,恨的是聰明的無恥者的自我感覺良好。
在那樣一個年代,愛不像現在這樣說的那么隨便,它會藏得很深,深的可能錯過。劉峰心里就藏著林丁丁的愛,只是,他沒有錯過表白,然而這個沒有錯過的表白卻是個荒唐的錯誤。林丁丁說劉峰耍流氓,盡管穗子在回憶中說過后來她理解了林丁丁,理解了她對“偶像”幻滅的失落、惡心。但是,我沒有理解,我的理解就像何小萍后來讓穗子轉告林丁丁的那樣,她根本配不上劉峰的愛。因為這件事,劉峰被審查,審查官和陪審員的嘴臉可能被惡意刻畫,但是劉峰的反抗看的我痛快淋漓,是的,他們才是流氓!他們不懂真愛!他們在拿真愛耍流氓!
因為此事,劉峰和何小萍的人生開始第一次重大的改變。劉峰因為林丁丁事件被調出文工團前往“伐木連”。臨走收拾行李,他要扔掉所有關于“榮譽”的那些東西,不再留戀,也許,他根本不曾留戀。影片中沒有情緒化的表達,很平靜,但這平靜的背后是失望,是幻滅,是心涼。看到這里,我也感覺悲涼,我擔心這個善良人會開始選擇不善。當然,劉峰沒有這樣選擇,他選擇了平靜的接受和離開,營隊門口,送別的背景音樂響起,讓人唏噓。
也因此事,因為劉峰這樣的離開,何小萍徹底心涼。她怎么能夠理解,這樣一個善良的人,這個無非表達出真愛的人,怎們能夠被拋棄。她選擇了沉默,選擇了對自己前途的放棄,她的心里在激烈的反抗著這個群體。高原上的A角機會,不管如何,也許來自于政委的激勵,也許來自于她對戰友們的熱情所感染,她終于完美的演繹了這個A角。作為時常作為備胎使用的何小萍,盡管圓滿的完成了臨時到來的表演機會,但是,她要面對的也是離開,只是,她的離開應該也是一種解脫。
劉峰再次出現,已經是在對越自衛反擊戰的戰場上,當他決定帶傷獨自留下來看護兄弟們的尸體時,那段旁白的猜測不知道是否準確,但是卻異常諷刺。是的,他如果死在了戰場上,也許才會被人記住,才會像英雄一樣被人記住,甚至,還可能被寫進一首歌里,填好了詞,被曾經傷害過他的文工團的一名女主唱來不斷演唱。這段旁白臆測的是劉峰個人的想法,而我們感受到的確實在現實社會中的一種暗喻或諷刺。的確,你不覺得嗎,很多真正的英雄們,更值得全國人民給與關注和致敬的人,卻連一個沒有多少文化底蘊的娛樂人物而霸屏。英雄,大多戰死沙場,他們保家衛國,舍小家而保了大家,但是,他們會被迅速的忘記。
何小萍在戰地醫院表現出色成為英模,可是她卻荒謬的瘋了。也許,像影片中說的那樣,他被這場戰爭的殘酷沖擊著,也許她長久以來被人看低,突然被評為“英模”反差太大而受刺激,瘋掉了。我不知道是不是在她被評為英雄模范的那一刻,她想到了劉峰,她想到了劉峰的離開,她想到了讓自己心都涼了的人和地方。
時代的變遷,影響著這個時代里的每一個人,影響著劉峰、何小萍還有她的戰友們。
只是,影片直到最后,用現實的價值來評判,劉峰和何小萍活的很難。就像何小萍在墓地問劉峰日子過的好不好那樣,劉峰說:和躺在這里的.戰友相比,我敢說過的不好嗎?我在猜測,他對這個變遷的時代有怨氣嗎?不可以有嗎?那個曾經直接褻瀆了他的真愛,說他耍流氓的林丁丁,早早的、務實的追隨一個華僑而去,你能說她過的不好嗎?或者,她算過的好嗎?那個北京的高干女兒郝淑雯最終和西南軍區高干zi弟陳燦“門當戶對”的結婚了,可是,他們真的算是過的好嗎?是的,他們的生意做得很好,但是,他們的精神世界呢,好嗎?也許,他們真的覺得很好!他們是“識時務”的人,是走在時代浪尖上的人,他們自然應該被人認為過的好。
最后,劉峰和何小萍走在了一起,沒有一紙證書,一對善良的人生活在了一起,過著平和而安靜的日子,像影片中說的那樣,“他們話雖不多,卻顯得非常溫和“。畫面雖好,但是,影片看到這里又添幾分悲涼。劉峰當年全能,何小萍練功刻苦,他們這對善良的人應該過上更好的生活,而不應該被時代忘記,甚至被拋棄。
《芳華》結束,劇中人芳華已逝。
我,也時常追憶曾經那么年輕的自己和那段青春歲月,偶爾也感慨時光荏苒,已到中年。誰的芳華都很美好,誰的芳華都會逝去。我也身處這十年風云變幻的時代,自己也被這個時代裹挾著、改變著,當然我也自己選擇著。在這個時代,一樣不斷上演著相同或相似的故事,一樣有荒誕、丑陋、無恥的人和事。如果你有能量改變更多,那就去做一個小太陽,溫暖照亮別人。我也許影響不了太多人,但是,我會讓自己做個善良的人、溫和的人、有羞恥心的人,我會嘗試著盡自己的能力去給別人溫暖而不是傷害,讓心內常駐芳華,心里有芳華,刻刻是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