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華電影觀后感800字
當品味完一部影視作品后,你有什么總結呢?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觀后感吧。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觀后感頭疼,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芳華電影觀后感800字,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幫助。
芳華電影觀后感800字1
昨天晚上買票去看了馮小剛這部新片《芳華》。由嚴歌苓創作的小說已經看過,電影是嚴歌苓和馮小剛聯手打造的,也是他們對于自己那個時代的一種總結吧。
說實話,電影并不特別吸引人,也沒有大片的那種震撼感。可在娓娓道來的講述中,還是把人帶入那個特殊的的歷史時代,這也許就是編劇、導演的本意所在吧?
電影濃墨重彩的描寫了部隊文工團的好人劉峰,還有文工團的幾個女演員。好人劉峰被稱為“活雷鋒”,在那個年代這是個了不起的稱號。記得軒主小時候學習就號召“學雷鋒,做好事”,雷鋒精神可謂是那個時代的最強音。而被稱為“活雷鋒”的劉峰也就理所當然的應該是一個完人,不能有自己的私生活。這就是劉峰的悲劇所在。女一號何小萍是劉峰帶到部隊的新兵,不知道為什么,她的到來卻引起了文工團老戰士的一致反感,所以何小萍在部隊過的并不如意,好像人人都在故意針對她一樣,當然,好人劉峰除外。何小萍的一切都成了別人嘲笑的對象,因為身體有味道,跳舞的是時候沒有男演員愿意和她跳,還是劉峰出來拯救了她。
在那個特殊的歷史年代,戀愛是一種罪過,特別是部隊這樣一個雄性云集的場所,女性鳳毛麟角,而文工團卻又是女性集中的地方,所以必須嚴格控制戀愛風氣的蔓延。所以當劉峰抱了林丁丁之后,被嚴肅處理也就不奇怪了。當然,領導還是手下留情了,并沒有開除他的.軍籍,只不過把他調離了文工團。何小萍在唯一的朋友離開之后,也失去了留下來的理由,所以才有了她去衛生所的一幕。最起碼在衛生所,通過自己的努力,何小萍融入了所在的群體,這和她在文工團的遭遇大相徑庭。
說句題外話,看了好人劉峰的遭遇,軒主有些明白了早些時候退伍軍人鬧事的原因了。一個過去總是模范的軍人,一個戰爭中立下戰功的英雄,卻在現實生活中處處碰壁,處處受到刁難,怎么能夠讓軍人安心?而我們整個社會仿佛已經忘記了他們,這對于他們是不公平的,對整個軍人團體也是不公平的,我們不能讓英雄既流血又流淚!
當然電影也有一些細節值得磋商,比如說電影中說好幾個戰友的親人都解放了,言外之意是她們的父母是有各種各樣的問題的。在那個年代,政審如此的嚴格,親友中有問題的人肯定不能進入部隊吧?那個年代講究一個“根正苗紅”啊!當然如果是大人物另當別論了。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一代人的芳華終究會有落幕的一天,愿芳華能夠被人重溫吧!
芳華電影觀后感800字2
電影講述了在充滿理想和激情的部隊文工團,一群正值芳華的青春少年經歷著成長中的愛情萌發與充斥著變數的人生命運故事。相比馮小剛一干前作,《芳華》的作者性最為強烈,更像一幅跌宕起伏的人生畫卷,而馮小剛就是其中的參與者。無論以不同斷點展現時代的變遷,還是歌頌男女主人公美好的靈魂,影片都脫不開“殘酷”二字。
命運殘酷:男女主人公一慘到底
《芳華》以文工團為整體視角展開故事,但線索逐漸匯聚在兩位主人公身上。黃軒扮演的男一號劉峰一直被文工團視為“活雷鋒”,影片以多處細節展現他的熱心腸:幫戰友做沙發、幫女兵擠水皰,豬跑了他幫著攆……正是這樣一個人,內心卻一直壓抑著對女兵林丁丁的愛,最終他終于忍不住抱了對方,卻因“人設”坍塌被逐出文工團。新人苗苗飾演的何小萍出身貧寒,一進文工團就被女兵們集體歧視,劉峰走后她失去了人生動力,最終也被送走,成為一名醫務兵。在前線,劉峰經歷了殘酷的戰爭,失去了右臂;而何小萍也受到驚嚇精神失常。不過電影最后,這對苦命人終于走到了一起。
時代殘酷:“羅曼蒂克”一路消亡
影片時間跨度長達40年,剛入文工團時,女兵們唱著“毛主席就是我們的紅太陽”,初入文工團的何小萍感覺一切都是美好的,“可以每天洗澡了”“不用再吃破餃子了”;隨即改革開放、時代變了,女兵偷偷穿起緊身衣、戴起墨鏡;1979年劉峰經歷了殘酷的戰爭,失去了右臂——值得一提的是,片中的6分鐘戰爭場面一鏡到底,展現了馮小剛極強的調度功力;之后文工團解散,3分鐘長鏡頭搖過散伙飯上每一張哭泣的臉;時間來到1991年,當年文工團中的舞蹈演員蕭穗子真的成了明星,吹小號的陳燦成了地產商,獨唱演員林丁丁胖成了“富婆”,而殘疾的劉峰成了混得最慘的那一個;1995年,劉峰和何小萍去祭奠戰友;直到2017年,影片的敘述者蕭穗子,才得到了這對“苦命鴛鴦”走到一起了的消息。
檔期殘酷:作者性過強是柄雙刃劍
此前導演馮小剛曾表示,他拍《芳華》是為了紀念自己當兵的歲月,而從該片的故事、節奏和拍攝手法來看,其作者性遠遠超過馮小剛一干前作。影片前一半出現了大段的女兵跳舞、演唱革命歌曲的情節,并配以無比激昂的氛圍,以至于女兵坐在河邊沖腳旁邊也有人吹號、女兵寫黑板報旁邊也有人拉手風琴……這些用今天的眼光看稍顯“魔性”的畫面;文工團“散伙”時的氣氛也被拍得相當悲情。但稍顯擰巴的是,兩位主人公劉峰和何小萍都是文工團的傷心人,劉峰生活在“活雷鋒”的陰影下,離開文工團時甚至把獎狀都扔了;何小萍在整個文工團生涯中一直受到嘲笑和排擠,這樣的處理方式,很難讓觀眾清晰感受到馮小剛對文工團的態度;相比之下,馮小剛把對戰爭的態度詮釋得非常清晰,不僅批判了戰爭的殘酷性,也借劉峰復員后的遭遇,批判了當下社會遺忘戰爭的可悲。整體上看,《芳華》展現了強烈的作者控制和藝術性,但其故事和表達方式,多少離主流影迷距離較遠。
芳華電影觀后感800字3
影片結束后,大家說的最多的是好人沒好報,我想說好人處事也要活道,也要自護,也要爭取,也要勇于反抗。生活中,對于愛情,現實和理想總有一墻之隔。
影片中,在劉鋒表白抱著丁丁,被他人看到并對丁丁出言不遜時,劉鋒呆了,丁丁怕了,可以看出人言的可怕。所以,劉鋒沒有第一時間站出來去澄清、解釋、維護丁丁;人言可畏,丁丁恐慌之下做了下下策。
后面的故事,劉鋒被發配到川滇,但即使到了戰場,劉鋒依然做到了連長,保家衛國。這證明好人,不論扔到哪里,都能發光發熱。
生活,總是給我們無限的希望,但同時也會給我們些許傷痛。出現了傷痛,我們能做的不是在傷口上撒鹽,而是去面對,去療愈,以獲得平和的心境、健康的身體,快樂的生活狀態。
故事的另外一位主角何小萍,從小生活多坎坷,父親不在身邊,母親的重組家庭不接受自己,原以為到了部隊,到了文工團,就會好起來,就會是一個新的開始,但理想和現實總有一墻之隔。她看著自己愛的人被欺負被下放,自己也傷心絕望,后來也被下放了,小萍做了戰地護士,搶救革命戰士,后來成了英雄,但突然聚集的關注度和心理落差太大,讓她精神崩潰,住進了精神病院,好在天順人愿,她好了起來。
影片的最后,何曉萍和劉鋒一起生活,他們雖然沒有結婚,但是依然攜手伴余生。
生活中沒有那么多的公平不公平,但之于感情,有些等待總是值得的,時間會把你應得的帶回給你。
其實,在現在的時代,我們的生活中,人言的力量依然強大,比如網絡熱搜、社會輿論導向、網絡語言暴力等等,他們影響我們的生活,甚至于干擾一些人的.精神狀態,看到影評,我們發現不公,去指責去謾罵,但現實中可能我們自己也是不公的制造者、傳播者,反觀生活,反省自己,也給他人一個機會,給自己多一抹陽光。
其實,生活就是如此,簡單平淡,亦復雜,亦令人羨慕。生活,之于我們,之于愛情,給了太多考驗,但人生不就是如此嗎,誰說我們不是痛并快樂著呢?
在觀影后,大家可能會羨慕何小萍和劉鋒最后的相守,想要擁有知己、知音、愛人般模樣的人相伴,可現在我們為什么還是一個人呢?或者說,為什么我們還是一個孤獨的靈魂?追根揭底,問題還是在自己身上。可能你不愿承認,可能你會抱怨現在的社會或者現在的人。但,冷靜一想,自己是不是也和他人一樣,不敢付出,不敢等待,亦或一樣現實。就像大家已經習慣了吃快餐,便不想再自己起灶。
其實,婚姻,最終不過是一個人打包到另一個人的生活里。什么房啊車啊,夠住就好,什么婚禮酒席,最終累的不過是自己。我們要的不過是一個人,一個家。誠然,大家都明白這個道理,但是,現實和理想總有一墻之隔。
最后,我想說:我在等一人,一世一雙人,簡簡單單,相伴走一生
芳華電影觀后感800字4
馮小剛用很有度數的紅酒來形容電影《芳華》,一大杯酒喝下去,整個人就暈在其中了。自古青春和愛情從來都不會局限在時代的隔膜里,熱血、激情、躁動、純真、美好,兩樣人生一樣青春,都散發著追逐理想的芬芳。
電影《芳華》改編自嚴歌苓的同名小說,以70至80年代為故事背景,講述了一群正值芳華的文藝兵,在充滿理想和激情的文工團里,初嘗成長中的懵懂愛情,經歷出乎意料的命運變數。
你的故事我的芳華
你的故事寫滿我的芳華,影片中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和命運,但那些故事在彼此的芳華里綻放著奕奕光彩。
電影中“活雷鋒”劉峰(黃軒飾)是一個在文工團里不被認可的存在,而受到劉峰照顧被文工團破格錄取的何小萍(苗苗飾),從到文工團的第一天就成為了一個“笑話”。文工團女兵蕭穗子(鐘楚曦)作為何小萍這個“笑話”的見證者,因為父親被打倒這樣的經歷,蕭穗子對何小萍和劉峰的遭遇充滿了同情。在劉峰和何小萍無意中卷入殘酷的戰爭之后,命運巧合,蕭穗子與二人重逢在硝煙彌漫的戰場。
影片以蕭穗子的第一視角“我” 作為電影的敘事者,見證了劉峰、何小萍等文工團青春少年們大相徑庭的命運,具有很強烈的代入感。
美好歲月悲情泣歌
影片開始部分營造的都是歡愉的氣氛,歡快的舞蹈、音樂,食堂里的愉快用餐,“活雷鋒”街上抓豬的戲謔搞笑,讓人感覺放松,但美好之后往往是令人心酸的疼痛。有多美好就有多悲情,這正是導演的聰明之處,伏筆埋的悄無聲息。就像心掉在地上摔碎還要被踩上千腳,前后反差形成了強烈的戲劇沖突,很能抓住觀眾的心。
劉峰表白喜歡的女孩,情不自禁擁抱女孩被好事者撞見,之后意想不到的事情接踵而至,劉峰被下放到邊防伐木連;受到劉峰照顧的何小萍對文工團失望透頂,因為抗爭被迫離開文工團到野戰醫院當護士;而蕭穗子終于有勇氣送出第一封情書的時候卻被戰友截胡。這些打破美好的意外讓人深感無奈,無力反抗。 從戰場回來后的劉峰和何小萍都成了英雄,但是沒人清楚英雄背后承受的東西。一場殘酷的戰爭,劉峰丟了一只胳膊,從小就遭人白眼受盡欺負的何小萍,突然之間成為英雄讓她精神崩潰失常美好再次被撕碎,毀的徹底。當何小萍被音樂喚醒,操場上翩翩起舞的身影撼動人心。這是理想的光華,散發著誘人的芬芳。
兩樣人生一樣青春
電影用一鏡到底的藝術手法來表現戰場的殘酷,6分鐘的長鏡頭非常考驗演技、攝影技術,但是馮小剛運用的爐火純青,整個畫面都處理的非常好,直擊人心,視覺沖擊非常強烈,觀眾仿佛就置身在一場驚心動魄的戰場之中。雖然影片中有戰爭戲,但是導演選擇了模糊戰爭,弱化戰場廝殺,而是以此為故事背景,以此為故事跌宕起伏的誘因,促使這群文工團的青春少年成長成熟。
即使我們和那個時代有距離,即使我們并不了解那樣一代人的經歷,但是電影《芳華》做到了讓我們無障礙觸碰。這是一段隔著時空的對話,向我們講述屬于那一代人的熱血青春。一樣的青春特質,點燃人們內心的熱血激情的火花,向理想致敬,向各自的芳華致敬。
電影《芳華》不只是一代人的青春記憶,更是一種對青春的留戀。雖然面對命運的安排,渺小的人們無力抗爭,但是酸澀無奈里有我們不屈的追求。誰的青春不芳華,理想終將在青春里綻放光彩。
芳華電影觀后感800字5
馮小剛把嚴歌苓的《芳華》拍出了比小說更有視覺沖擊的震撼力,電影院里,看哭一眾看客,霧眼朦朧處,皆是寫滿故事的臉。是啊,沒有故事的人,是不會哭的,馮導不愧是擅長用畫面敘事打動觀眾內心隱密的大導演,包括他的《老炮兒》,彼片一出,激起多少隱在市井煙火里的老炮兒的唏噓。
那個年代的青春,太過清純,可那個年代的風云,太過詭異,于是,那個年代過來的人,就有了比這個年代出生就霓虹的人,多了一層更跌宕的人生起伏。就像小說《芳華》里,作者所說的:黑色,最豐富,最復雜,最寬容的顏色,它容納了最冷和最暖色譜,由此把一切色彩推向極致。
聽說,編劇時,嚴歌苓起了至少三個片名,馮導一眼就相中“芳華”二字。馮小剛是那個年代的過來人,真知道他要表達的是什么,多好的名字:芳華。不由就讓人想到青春的美,花一樣的年華,芳香,易逝,剎那的珍貴。因為短暫易逝,也就成就了永恒。因而,看完電影的我,淚光爍爍里,沒有感慨自己的芳華曾經滄海難為水,卻腦海里不由冒出幾個清晰的人影,引出埋在少年記憶里的他們帶殤的芳華。
我出生的山鄉,或許離齊國故都近,臥虎藏龍者眾多,雖相對別處,物質生活要貧寒一些,可老百姓吃煎餅就咸菜,啃地瓜干喝玉米糊糊的日子里,卻有著一種耐琢磨的文化底韻。有一例可尋,那就是,在那時不時還添不飽肚子的窮山僻壤處,竟還有一個二胡揚琴嗩吶鑼鼓等家伙什和演戲行頭齊全的戲班子。我們老家有一傳統戲種“呂劇”,這個戲班子就專唱呂劇。
這個專唱呂劇的戲班子,也不知成于何年何月,啥人組織發起的,單知曉,舞臺上那些化了漂亮的戲妝,著了抖抖索索的戲衣,媚眼橫飛,俊秀倜儻,唱腔婉轉的演員,可都是四鄰八村的農民;可他們的穿著打扮,唱念做打,一招一式,一板一眼,都絕不輸當下電視里那些科班出身的演員。在我很小的記憶里,趴在父親背上去聽戲,似乎到現在想想,也感覺是最幸福最浪漫的事。
那些上了妝的小姐公子,把我迷的,看完戲,久久不肯離去,還曾央求父親帶我去后臺看看,那戲上的小姐公子下臺后都是什么樣子的;回家后則意猶未盡,穿了父親的白襯衣揮著長長的衣袖,咦咦呀呀的一個勁瞎模仿。唱戲的感覺,有點飄飄若仙。
我那時候,最喜歡扮相上的一個脆生生的公子,無論是戴著白色書生帽,穿著白色戲服,上面繡著一叢新綠的竹子;還是頭發束在頭頂,綁一個粉白的長綢帶,穿同粉的上面繡著一叢墨蘭的戲服;那丹鳳眼微微上吊,顧盼生風,五官闊朗,妝容精致,一點兒不馬虎,一出場,氣宇軒昂,一開腔,字正腔圓,音宇宏麗,從內到外凝然一股英氣。不用說把富家小姐迷的后花園私會,就是我這六七歲的小丫頭,都眼睛追著他的身影,整個晚上,心再容不下旁個。
回家心心念念不忘這位“公子”。一日,與母親去供銷社買東西,出來,碰上一位穿著黃底子白碎花襯衣,青的確良褲子,干凈的青布鞋,一對麻花辮垂在兩肩上,眉眼少女子的弱態而多一些男子英氣的俊秀女子,跟母親打招呼,然后低頭沖我和氣的笑了笑,我看到那凈麗的笑臉,總覺的有點眼熟,可就是想不起在哪里見過,等她與母親說了會話,兩下散去,我才問母親,那位大姐姐是誰,母親說,你不是天天念叨那戲里的公子嗎,怎么,演他的人到眼前不認識了?哎喲!聽母親如此說,當時就瞪圓了眼睛,女的扮男的竟這么英俊!
后來,這位在臺上女扮男裝,傾倒一眾看客的女青年,出嫁了,嫁到我們村,那男的在公社木器廠上班,眉眼舒朗,與她倒也般配,但不知為么,我小小年紀的心里卻莫名有些失落感。之后時常看到她,全然一副農村婦女的打扮,不是肩上扛了農具要去地里干活,就是胳膊肘挎了盛糧的簸箕與石碾上碾糧,不過落在一眾灰頭土臉的女人堆里,還是難掩她獨特的氣質,而在我的腦海里,浮現的,總是她在戲臺上那飄逸俊秀頗有英武之氣的公子貌。后來看《女駙馬》不由的就會想到她。不知煙火深處的她,夜里輾轉是否夢回舞臺,那里可盛著她一世芳華啊!
腦海里依稀還有這么一位麗影。那芳華正貌的她,可稱得上是大家閨秀。人不僅長得端莊秀麗,穿戴整潔,凝脂般的膚色,在那個山里一群還穿補丁衣服的女孩子中,真是鶴立雞群,且巧笑倩兮,言語溫婉得體,很不像是出生農家。我常癡想,她若演戲,不用化妝就是一位極美的小姐。還曾為此問過母親:那位娟姐姐長得那么美,怎么不去演戲呢?母親說,她們家家風嚴謹,父母比較傳統,可不會讓她拋頭露面的。
我知道她住的房子有高高的門樓,我進去過,一個院落套一個院落的,最外面的院落,還曾養著一頭毛驢,有一盤石磨,就像書中描述的解放前的大戶人家。她的母親,也是位皮膚白皙,中年的眉眼里,還透著美人影子的女人。她的父親,似乎在公社里任什么職,個子很高,有些瘦,穿的藍布中山裝,左側的上衣口袋里總是別著鋼筆,走路衣服后擺搖來晃去的,瘦削的臉上有著不茍言笑的素寂。
上學的路上有一條寬寬的四季河,常年有清水從山里流下,成了河兩岸村民漿洗乘涼孩子們玩耍的好地方。這位娟姐姐是位極愛干凈的女子,我們放學上學,經常見她獨自在河上游,離橋挺遠的地方,洗個不停。有時候,我吃完午飯去上學,會看見放學就在這里洗衣服的娟姐姐,還在那洗衣服,只是,她旁邊多了位著青布裝的男子,遠望去背影非常魁梧;此時的娟姐姐,似乎是快樂的,燦爛的陽光下,看到她因笑而前仰后合,那男子似乎喜歡看娟姐姐笑,手里擰著衣服,頭卻朝向娟姐姐。有段時間,經常看到這一幕,我覺得這是放學上學路上最有趣讓心情最愉悅的一景。有時候路上碰到娟姐姐,總見她眉含情唇含笑,走路都是輕盈的似河邊的楊柳。那時刻,我真有種想快快長大的感覺。
不知什么時候開始,這溫馨浪漫的一幕再沒出現過。小孩心頭便有了惦記,留了心,終有一日,問母親,怎么好長時間不見那位愛干凈的娟姐姐去洗衣服了?母親說,她被她父母軟禁起來了。為什么?!少年的腦海里,聽到軟禁一詞頗為驚訝。因為她和河對岸那個村的一個男青年要好,她父母不同意。為什么不同意呢?那家實在太窮了,那男青年除了會唱兩句戲,平時就是個種地的。又過了一段時間,娟姐姐出嫁了。聽說嫁了位軍人。那個年代,嫁軍人是時尚。再后來,見過一次出嫁了的娟姐姐,頭發燙了卷,穿戴洋氣,襯得人少了清麗而多了少婦的嫵媚,只是臉上不見那盈盈笑意了,眉眼間似乎氤氳著一種說不上來的情愫,感覺人呆了不少。不過,她應是幸福的。后來聽說她去了南京,做了官太太,有一雙兒女,只是不怎么回山里來了。現在的她,也應是奶奶輩了,不知魂牽夢繞里,有沒有家鄉那一條小河,還有那河水倒影里一對純情男女?
這是無疾而終的愛情。只不過在他們青春的畫布上,有可能滑下了深深的墨痕而已。可有那性子剛烈的,就沒有這么和風細雨的惆悵;那是小學三年級的秋天嗎,有些記不清了,但清晰地記著的是,玉米長勢最旺的時候,一對熱戀的男女,因為雙方家里阻撓,而喝了劇毒濃藥,相互抱在一起,慘死在密不透風的玉米地里。這事,當時,轟動不小。大人們邊議論著此事時,邊嘆息不已“唉!真是可惜了兩個年輕人!”
我聽說此事時,駭得好長時間不敢走夜路,腦海里,總是縈繞著他們在戲臺上飄逸的身影。少年清淺的心里,對死還是有天生的恐懼感的,怎么也想不明白,他們怎么就那么無畏于死亡?!男青年長的一表人材,他弟弟我認識,是父親單位的司機,虎頭虎腦,機靈能干,中等個,性格開朗;女青年長的也是百里挑一的俊,戲臺上常演女一號的角,倆人是鄰村的,在戲班里唱戲唱出感情了,只是好像兩家成分不好,雙方父母互相瞧不上,就苦了這對相愛的人了。想起他們,正當青春年華,卻以那么一種方式結束了生命,我小小的人兒也不禁在心里,一個勁地惋惜,年紀輕輕的就這么死了,太不值得了!怎么不會學戲里的人物,出逃呢?逃哪里也比死了強。我那時候,正迷《水滸傳》。
現在想,那時候人小看的書不多,還不會說: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想去看看這么豪邁的話,要不,我或許說的更豪情。但我沒有說得出的豪情,卻真有人去做了。在我腦海里,這位女子,最突出的一點,不是她相貌個子在一幫山里女孩中都特別出挑,而是她的一對烏黑油亮的大長辮子,著實讓也是女孩的我羨慕的不行。她秀眉大眼,鼻梁端正,皮膚成健康的紅潤色,挺撥的身姿,若放在現在,絕好的模特,山里的女孩,從小什么活都干,所以,很少豆芽菜。她是學校的運動健將,長跑,跳高,虎虎生風,生氣勃勃,常拿第一;走路都一陣風似的,風風火火,聽說在家一眾五個兄弟姐們中,也是最能干的一位。上學晚,到初中就成十六七的大姑娘了,自然情竇大開,愛上了一個不該愛的有婦之夫,父母知曉后,打罵,圈禁,她依然我行我素,最后,被關在家里的她,撬開窗子跑了!在那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還相對貧窮落后的山里,這一做法,頗有些驚世駭俗,所以轟動也不小。
這轟動可比那轟動要讓人興奮的多。因為,這樣跑出去,還有后續的故事,讓大家期待。聽說,跑出去的女子,真有點“闖九州”的架式,什么工都打,任憑道聽途說的鄉親們渲染,反正她的青春,真是折騰地夠精彩,雖然最后也按部就班地結婚生子,并與父母和解,過年過節提了大包小包,帶了孩子老公風風光光回來。她之所以在我腦海里留下了印象,也許就是她活力叛逆的青春,呈現出的,灑脫率性和稀有的膽量,讓少年孤陋寡聞的我,又見識了一段不一般的芳華故事吧? 都說,戲如人生,人生如戲。可戲哪有人生精彩。后來也融在精彩人生里的我,卻越來越懷念那小時候看戲的時光,和那戲臺子上鑼鼓嗩吶催唱的虛幻故事,以及臺子上他們繽紛的芳華。我常想,他們大概最后都成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地地道道的農民,那戲臺子上的時光,是不是就是他們一生最美的記憶?就像電影《芳華》里,那幫年青人在文工團的時光。而這一舞臺穿綾羅戴珠冠,咦咦呀呀浸在一種虛化的美好里的演員,又是如何與殘酷的現實生活轉化的呢?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青春故事,那都是帶殤的芳華,除卻時代不同,思想有所不同,人性亦沒變,美好的東西也一直都在,所以令人懷念。就像我的父母念念不忘他們的偶像嚴鳳英,--被迫害至死的黃梅戲名角一樣,我之所以想到他們,也或許是因為他們的芳華,既鮮明又短暫,給一個成長路上風景太單調的少年,留下太驚心的感觸。當走過多少寒暑,那些生命的凜冽,早已在斑駁的陽光下釋為軟甲,青春的原色系里,暖色調少得可憐,尤其令人珍視。等時光機慢慢穿梭,那點暖色被放大,就被時光細細打磨成懷舊二字。
就像《芳華》主題曲中唱到的:
她們已經被風吹走散落在天涯
有些故事還沒講完那就算了吧
那些心情在歲月中已經難辨真假
如今這里荒草叢生沒有了鮮花
好在曾經擁有你們的春秋和冬夏
我忽萌生一個想法,很想去訪訪當年那些在戲臺上一展芳華的青年農民,散在那山脊的褶皺里,是否還能唱得出一臺《姊妹易嫁》或者《小姑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