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淚電影《芳華》觀后有感
《芳華》展現的不是一個人的青春,而是一群人的青春。一群正值芳華的青蔥少年,滿腔熱血,本應去享受愛情萌動的心悸而忐忑。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催淚電影《芳華》觀后有感,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催淚電影《芳華》觀后有感1
只有經常被欺負的人才能輕易地辨別出真正的善良
故事的導火線就是何小萍為了照相而去偷林丁丁的軍裝,這便引起了大家的不滿,日后生活中的種種都讓文工團里的成員百般的'不滿和刁難。
何小萍本以為離開了那個家就是離開了不幸和黑暗,卻不知文工團帶給她的也只有欺侮和冷漠。但有一個人,他與眾不同,熱心而無私,堪稱是活雷鋒。他不會像其他人一樣嘲笑她,不會嫌棄她身上努力練功流出的汗水味兒,還在腰受傷不能跳舞的時候主動提出做何小萍的舞伴。
他,是劉峰。
劉峰是何小萍在文工團里唯一的小溫暖,后來劉峰被林丁丁而被下放到伐木連,何小萍便對這個團徹底喪失了希望,去了前線當護士。
之前調到戰爭前線的劉峰此時在戰爭中受了傷,失去了右手。被欺侮慣了的何小萍突然收到了稱頌,承受不住成了精神病患者,而文工團也面臨著和平年代中被解散的命運。
多年后,何小萍劉峰二人再相見,一代人的芳華已逝,面目全非,兩人最后雖然沒有結婚,卻像親人般生活在一起,話雖不多,卻待人溫和。
影片中有幾個鏡頭讓人很有感觸。其中有個片段,何小萍患上精神病后去觀看文工團最后一場演出,在看到舞臺上表演的那段曾經她和劉峰一起跳過的舞蹈時,身體不由自主的走向門外,穿著豎條紋的病號服站在皎潔的月光下,和著室內的音樂緩緩地舒展著身體,臉上洋溢的是幸福的笑容。
還有一個片段,小穗子的心上人陳燦在一次事故后磕掉了牙,這對于吹號手來說無疑是一場沉重的打擊,小穗子在聽聞此消息后毫不猶豫地把母親送給自己的珍貴的金項鏈送給陳燦讓他做牙托。可沒想到的是最后自己的好朋友兼舍長和陳燦好上了,好朋友在車上告訴她這個消息的時候,她剛把寫給陳燦的情書塞進他的琴盒里,打算跟他告白。后來小穗子半夜忍著心酸和難過趁大家都睡著的時候又把情書給偷拿了回來,展開又撕碎,隨著車尾氣,一同飄散到空中。她終于難過的哭了起來。
最后影片快要結束時的一幕堪稱經典:劉何二人在小站離別,劉峰用未殘疾的左手摟住了何小萍,目光深邃而滄桑。何小萍依偎在他肩膀上,貪婪的吸取劉峰身上的味道,像是一對情侶久別重逢,也像是,下一秒就要匆匆分離。
但毫無疑問兩人此時是幸福的。
催淚電影《芳華》觀后有感2
大家可能記得,這部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簡述文工團的電影《芳華》。印象深刻的原因是何小曼以為文工團可以改變她的命運,然而文工團是她現實的縮影,孤獨,不被群體認可。印象深可能覺得“好人沒好報”無比憐憫為救隊友而散失右臂的劉峰。
這部電影的原著作者是嚴歌苓。前幾天在寫作課上聽嚴歌苓進行了寫作分享。所以特別感興趣她這部原著小說。于是我這幾天用碎片化時間認真讀完了,才覺得一部電影2小時的內容,太難承載小說一生的內容。
看完之后覺得是心酸,是人的一生在時代下無法逃脫的宿命。里面有人性的復雜性,時代價值觀的扭曲…
好人就有好報嗎?
里面塑造的劉峰是一個非常努力,非常愿意為他人服務的“好人”。他努力在于他是貧民窋里因為翻跟頭厲害而被挖掘加入文工團,而他覺得為他人服務可以體現他的價值,他的形象如完美的圣人般,沒有人性的一點點丑惡而顯得“不像個人”,所以總期待他露出人性的一點點丑陋,直到“觸摸事件”被批判的時候,他內心早已失望透了。也因此斷送了他的人生。
我們理想的世界里,好人是有好報的。
但現實的答案是“不一定”。
現實世界不是二元對立的,而且更多的灰色。里面充滿著人性的復雜性,人性的多面性。
《芳華》是一部值得細讀的小說。
催淚電影《芳華》觀后有感3
上映了很久,終是去看了。全片不炸裂又難掩的淚點,平和而又熱烈的情感,在影片最后的那句“就讓熒幕,留住我們的芳華吧”深深含蓄。
影片開始時何小萍一個不規范的敬禮,將她稚嫩卻又理想的期待表達的淋漓盡致,也給之后紛至沓來的悲傷而失望的生命深深諷刺。
這正是何小萍的芳華,也是許許多多戰斗英雄的芳華。
是劉峰帶著何小萍來的文工團,年年的標兵卻因為沖動的一抱,將往日善良積蓄全部透支被下放到西南邊境,而何小萍也因為對集體的失望,寧愿被埋沒也不愿再對往日的光榮夢想卑躬屈膝,而被處理到了軍醫所。從小受盡欺負的她也終于在戰爭的陰影下,文工團的不屑中,劉峰的遠走而進入了精神病院。
影片中那句,一個始終不被善待的人最能拾得善良,也最能珍惜善良,何嘗不是對芳華另辟的蹊徑。除去華麗外衣,遍地的虱子。
有位哲人說,真正的英雄是,認清生活后依然熱愛生活。被時代遺忘固然悲哀,但人性的美好,卻猶如一抹溫暖的亮色,讓人重拾對生活的勇氣。
所以哪怕劉峰最后流落到在社會底層,退伍后的老婆跟人家跑了。哪怕何小萍終于變得風塵仆仆,不復青春,不復年華。影片最后他們相依的情景,何嘗不是對生活真摯的熱愛。
一個人若是貧乏的時候不快樂,哪怕富足了也一定不會快樂,因為他不知道是什么。
而就有這樣的人,在生活的繡花針下,土匪般的囚籠困囿下,他依然收藏著醇厚的酒,潛留著一顆滾燙的赤子之心,笑對生活。
那句說爛了的“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就是對所有保管了爛漫童心的人最好的加冕。
影片看的很長,也很短。想說什么,卻說不出什么。
但無論受眾是誰,我們都需要好好反思過往歲月,打撈起寂滅太久的美好人性。我們需要一場淚雨洗刷掉我們身上的浮躁,洗滌除我們麻木的情感。
屈原說,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這一場芳華,大醉又何妨。
催淚電影《芳華》觀后有感4
電影芳華是一顆催淚彈,對老年人有效。
影院散場燈大亮,別的觀眾陸續離座出門了,銀幕上快速走著演藝人員名單。
我們一家仍然靜靜坐在座位上,我和妻兩張老臉上流淌著淚水,老淚縱橫。女兒遞過來兩張手帕紙,輕輕地說:爸爸,媽媽,我們回家吧。
看電影流眼淚,許多年前的事,賣花姑娘。那時,妻傷心落淚,我笑話她。普天之下受苦受難的不計其數,犯不著,那該得流多少淚水呀?
時隔這么多年,芳華的導和演們,用藝術挖掘深埋在心底的記憶喚醒沉睡的芳華,賺取票房同時賺取眼淚。芳華故事模糊了,隱隱約約只記得男女主角在公園長椅上的依偎。至于為何流淚西里嘩啦,孩子們不問老伴也不相問,只是默默地走出影池。妻想起了什么她知道我不知道,我知道我為什么流出了淚水。不要輕易拮責男兒有淚不輕彈,只為觸動傷心動情處!
人生七十春秋,或坦途或山路崎嶇十八彎,走過太多的風風雨雨,經歷無數的奮爭和曲折、無奈和無助、歧辱和誣毀、戀和失戀、苦楚和痛快、不幸和幸運、乃至饑餓、寒冷、病痛、貧窮和勞累,付出比別人多的付出收獲比別人少的收獲,酸甜苦辣唯已自知。劫難與欣運交互、芳華與坼磨共存。本來,這些己然忘卻已然封存不忍堤起。是芳華的藝術家們硬生生地把刻印在腦核桃體深溝的記憶給挑了出來。情何以堪!而,各人有屬于各自的芳華。每個人的故事,都足夠寫一部小說拍成一部催人淚下的電影。
至少,我們奮斗過努力過,沒大建樹,做過錯事蠢事,但沒禍害過社會禍害人。如果人生可以重來或能做得更好。曾有街坊女士對妻說,你家王師傅對我們有恩,我家老爺子是他幫忙送上山墳碑上的字是他刻的。__開始時,我十幾歲時在望省斤山頂上民辦小學教過半年書,一二三年級.二十多個孩子擠在一間茅草屋里讀書。離開那里五十多年沒去過。前不久老妹隨團到望省廳山頂旅游,當地人遠遠地指著她,那個高個子是王老師的妹。鄉親們還記得我。這就足夠了,這就是屬于我的芳華。說什么呢?唯一可以對孩子們說的就是,我愛你們。
走出電梯,明嵋的陽光照耀在華潤萬家廣場花壇里的花朵上,一派芳華。
催淚電影《芳華》觀后有感5
昨晚看了電影《芳華》,老實說昨天看的時候覺得沒什么好看的,情節很平淡,但是因為是嚴歌苓的作品,我喜歡這個女作家,所以還是堅持看完了,看完后當時也沒啥大感觸,畢竟自己沒有那種年代感,沒法做到觸景生情,但是腦子里有個疑問:作品是以穗子的口吻敘述的,她在影片開頭說這篇故事的主人公不是她,而是劉峰和何小蘋,可是整個一部影片看下來,我并沒感受到故事就是圍繞他倆展開的,與其說是圍繞他倆,還不如說是圍繞那整個文工團,但是為什么,敘事者又認為是圍繞他倆來寫的呢?
帶著這樣的思索,我得出了自己的一點感悟,劉峰與何小蘋身上有一個共同的東西,那就是簡單和善良,劉峰熱心于幫助他人,凡事都為人著想,可是這樣的一個好人最終只是因為自己追求純潔的愛情而身陷囹圄,人家都覺得這樣的好人只適合做萬能膠,而不配擁有屬于自己的愛情,而其實他自始至終對愛情非常忠誠和堅持,可是他不被理解!最后在戰爭中失去手臂,之后的生活也拮據和清貧!
而何小蘋呢?她也是個苦命的孩子,父親坐牢,母親改嫁,從小被忽視,整個童年和少年時代都嚴重缺愛,受盡欺負,她是孤獨的,可憐的,原本以為當兵了可以贏得新生,但是還是受人欺負,只有劉峰真心地幫助她,尊重她,她感受到了劉峰的善良和值得信賴,她內心為劉峰這樣的好人沒有得到好報充滿了憤恨和對人性悲涼的心寒。
若干年后,文工團解散,大家各奔東西,每個人都變了,或許變得世故,或許變得圓滑,或許變得冷漠,或許變得現實,人各有志,每個人的機遇與遭遇都是不同的,其實改變是多么的正常,但最后,穗子孩子的婚禮上,大家重新聚到一起,穗子以敘述者的口吻告訴我們:大家都改變了,似乎大家都有點小小的失落,而唯獨劉峰與何小蘋反而有一種平靜中滲透出來的知足!
我覺得這是整部影片的點睛之筆:芳華易逝,唯一能永恒不變的是什么?是人性中本真的善良與平和,劉峰和何小蘋從表面上看歷盡生活的磨難,而到中晚年,雖然經歷生活的洗禮,但他們收獲了平和,保持了本真,我覺得這就是他們得到的生活最好的饋贈,他們用自己的方式永遠留住了自己的芳華!
催淚電影《芳華》觀后有感6
《芳華》講述了__后期文工團中的故事,團里有來自五湖四海的朋友,在經歷過戰爭、解放、改革開放后,應和平年代的需求而被解散。在解散前,了解時局的人已開始準備轉業,一個接一個離開了軍人隊伍;而穗子不愿面對改變,堅持要留下來,并用自己的金項鏈給戰友做了牙托,只為他能繼續留在軍人隊伍。但解散文工團勢在必行,直到不得不離開的時候,她依然不愿接受現實,好在最后考上了大學。
在我們的時代里,同樣有很多人只愿固守在自己的小圈子里,不愿接受大環境的改變,但外面的生活日新月異,你不改變,必然被社會拋棄;而當你站在社會隊伍的后面時,你眼里的社會一定是非常悲傷的,因為你只能看到和你一樣被社會拋棄、跟不上隊伍的人,每天牢騷著對社會的抱怨、對生活的無奈、對命運的咒罵,你絕看不到走在時代前沿的人對自己的追求。而力量總是向著努力的人的,你接受時代的改變,并努力跟隨它,你的眼睛才會看到更多的機會。
主人公劉峰,是文工團公認的活雷鋒,每年都會得到軍人隊伍給的各種獎項、榮譽,別人不愿意做的事,他做;別人做不了的事,他做;只有他有的進修機會,他卻讓給別人……他是不折不扣的好人,卻因為愛情被下放連隊。我不想說是鄧麗君的歌害了他,也不愿責怪林丁丁的落井下石,她只是想保護自己而已。但是看到組織審訊劉峰的時候,我是真的覺得“惡心”。
影片中對此事有一段解說是這樣的:“一個總做好事、不食人間煙火的人,突然對你說他惦記你很久了,讓你感覺驚悚、惡心、辜負。”對于這件事,我同樣感到驚悚、惡心、辜負。在偶像劇中,每一個女生都巴不得被這樣的男孩子惦記上吧!東華帝君愛上小鳳九不是也讓我們拍手稱贊、心動神移嗎?!怎么到了劉峰就是被腐蝕了呢?這大概就是年代的力量吧,或者更準確地說,是思想的力量。直到現在依然流傳著一句話:“貞女失節不如老妓從良”,千好萬好的一個人,犯一點點錯似乎都應該被千刀萬剮。但是劉峰愛上林丁丁又有什么錯?活雷鋒不能有愛情嗎?在我看來,應該是他錯誤的表達方式吧,畢竟他強行抱了人家……唉,還是鄧麗君的歌害了人家呀……
“錚錚硬骨綻花開,滴滴鮮血染紅它。”那是多么令人可歌可泣的史詩。一部影片,讓我看到時代前進的車輪碾壓出悲痛的轍印。我不禁想,如果我們生活在那個年代會怎樣?會不會也在希望中努力、在努力中絕望、在絕望中吶喊、在吶喊中死亡?在我們回頭看過去的年代的時候,忍不住唾棄他們的愚鈍,但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又好到哪里去了呢?
或許,我們的時代已經很好了,雖然鋪天蓋地的真假消息在身邊炸開了花,快節奏擾亂了步伐,但信息時代讓我們更便捷地認識了世界,比起改革開放前,已經好太多了,比起我們的父輩、祖父輩,已經太幸福了。在這樣的時代,我們如何能不享受當下,不感恩前人建設的和平年代,不珍惜現在的美好歲月?在這樣的時代,我們又如何能不奮斗,不致敬鮮血染紅的歷史,不為建設更美好的未來而奮發圖強?
我們的青春該綻放,體現自己的價值,追隨自己的心意,將眼前的茍且變現幸福;
我們的芳華當奮斗,擼起袖子加油干,讓詩和遠方現在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