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電影金剛川觀后感
沒有一個人的成功可以脫離祖國而單獨存在,我們有今天這樣的生活環境,要感謝偉大的祖國。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紅色電影金剛川觀后感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紅色電影金剛川觀后感1
今天,我和朋友一起來到太平洋影院,觀看了《金剛川》,它是一部愛國電影。
本片講了1953年,在抗美援朝的最后階段,中國人民子弟兵要到金城去支援前線的戰士。到金城的途中,有一條水流湍急的大河,這就是金剛川。要想度過這條河,唯一的一座橋,是戰士們用木板臨時搭起來的。美軍為了不讓志愿軍通過這座橋,用轟炸機一次次的將炮彈投放于木板橋上。子弟兵們并沒有因此而放棄,最終工兵連的戰士搭成人梯,將木板舉過頭頂,讓其他戰士順利過了河。
《金剛川》從三個角度介紹了當時的場景。中國當時的武器非常落后,只有兩個炮臺,一個是主攻的,另一個必須隱藏起來。主攻炮臺被擊中后,連長張飛身負重傷,失去了一條腿和一條胳膊,但是,他不顧自身的安危,將生死置之度外,拿起竹竿,深一腳淺一腳地走到炮臺,艱難地操作著炮臺,將一架美軍飛機擊落。他那種不怕犧牲的精神是來自于對祖國的熱愛,因為他們向往光明,向往和平。
看完《金剛川》,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位于金剛川的這座橋。每當橋被美軍炸毀,工兵連的戰士們就會在第一時間將橋修好,所以,這座橋被美軍稱之為“炸不壞的橋”。1953年11月12日凌晨,美軍派出了八架大型轟炸機將木板橋完全摧毀。即便是這樣,志愿軍仍然沒有屈服,他們最終靠著團結過了河。從中,我看到了中國人民的力量,看到了團結的力量。
當今,我們的生活如此幸福,可是,我們這樣的幸福生活都是先輩犧牲了無數的汗水和鮮血,甚至是生命換來的。我們少先隊員必須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因為中國假如是一條大船,我們是即將身在甲板上的舵手,揚帆起航。
紅色電影金剛川觀后感2
電影《金剛川》是管虎導演繼《八佰》之后的另一部大作;是一部抗美援朝愛國題材的影片,首先,中國電影界已經很長時間沒怎么認真拍過抗美援朝題材的電影了,上映之前宣傳的也很到位,主演張譯曾在一場發布會上夸下海口,“我以人格擔保,《金剛川》不會比《八佰》差!”所以很多觀眾也帶著很高的期盼去觀看;所以上映后它的口碑確很有爭議性,也可能因為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吧;但不得不說這部電影的制作水準在電影工業上也拍攝出了非常高的水平。
《金剛川》確切的說是發生在1953年7月12日,志愿軍在金城發動最后一場大型戰役嗎,為了在指定時間達到,向金城前線投放更多戰力,志愿軍戰士們在物資匱乏,武裝懸殊的情況下,不斷抵御敵機狂攻亂炸,以血肉之軀一次次修補戰火中的木橋。主要圍繞“修橋—炸橋—護橋—渡橋”為主體,選取了工兵視角、美兵視角、炮兵視角等幾個角度描述了一天24小時內幾個志愿軍戰士壯烈犧牲的故事。雖然情節上面比較單一,但他對于小人物的描述確非常細膩。在人物形象塑造上非常飽滿。大背景下描述小人物,凸顯電影故事強烈的現場感和真實感;唯一遺憾的是金剛川沒有拍出多視角敘事的暢汗淋漓和對人性深度的挖掘;相對更高的期望而言,就像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要趕出一篇像樣的命題作文一樣,金剛川在短時間內能取得這樣的成績已然不錯了。
電影永遠是遺憾的藝術,在謀求最大公約數的滿意度上,《金剛川》其實可以從志愿軍的壯烈與犧牲下做更多動人的文章。正如影片的英文譯名“The Sacrifice——犧牲”一樣,一座幾十米的小橋,犧牲那么多人的生命去保護,去搶修,這本身不是很讓人動容的故事嗎?
歷經血與火寫就的歷史不會被磨滅,英雄兒女誓死不屈的精神永遠會被后輩銘記,畢竟保家衛國,刻不容緩,毋庸置疑!!
紅色電影金剛川觀后感3
影片《金剛川》講述的是抗美援朝戰爭進入最終階段,志愿軍在金城發動最后一場大型戰役中一段感天動地的故事。敵我雙方為了一座橋而在金剛川展開的一次殊死較量。志愿軍戰士們在物資匱乏、武力懸殊的情況下,不斷抵御敵機狂轟濫炸,為了保證大軍在指定時間到達,志愿軍一次次舍生忘死修補戰火中的木橋。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再次在銀幕前徐徐展示給觀眾。
看完《金剛川》之后感慨萬分,講真,現在生活在太平盛世的我們,真應該多看看這樣的電影,看看我們國家如今的繁榮昌盛,看看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樣得來的。那是無數英勇的'先輩們,用他們的血肉之軀,筑成了這片土地上美麗家園的銅墻鐵壁,是他們的寧死不屈,捍衛這遼闊的浩瀚山河。長江黃河再洶涌,長城再堅固,都抵不過那中華兒女萬眾一心的民族心。看完電影我更加深刻理解到,那個年代剛剛成立的新中國是靠什么取得了抗美援朝的勝利,從而告訴全世界,中國從此站起來了!如今能屹立世界之林的根本在哪里。
影片中的許多經典鏡頭至今在我腦海浮現,尤為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美軍飛行員的一句話“不可能,就是他們的武器”!我時常回想這句話的深刻內涵。以前聽過一句話:“中國人總是被他們之中最勇敢的人保護得很好。他們不需要奉信神明,他們的神跡,來自他們的民族。”正如片中的那位幸存的美國飛行員所說,中國人不信神,但志愿軍創造了神一樣的事跡。橋面一次次的被炸毀,我們志愿軍戰士,以不怕犧牲,舍生忘死的精神又一次次的將橋修好。到最后,敵人使用了燃燒彈將整個橋面燒毀,敵人以為我們無法再修復而在沾沾自喜的時候,我們英勇的志愿軍以驚人的毅力,為了部隊在規定時間內到達金城,用血肉之軀構建起一座神一般的“人橋”。
這部電影前期我就一直有在關注,看完后,我更加堅信我們民族的偉大精神,總在被一群又一群堅定而有信念的人證明著。從前是,現在也是。從來都沒有什么歲月靜好,只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我也將始終銘記革命先烈的奉獻精神,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學習和生活中,愛崗敬業、無私奉獻、服務社會,為新時代水利事業的建設和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紅色電影金剛川觀后感4
于10月30日下午,公司組織了《金剛川》觀影活動,正是這次觀影活動讓我許久沒觸碰到的淚腺開關“啪嗒”一聲,悄然打開。話說七尺男兒有淚不輕彈,但是隱隱的淚花還是模糊了鏡框……
就座完畢,震撼的電影片頭曲震撼響起,頓時讓人有種即將要上戰場的感覺。緊接著,一句略帶磁性的旁白把我帶入到電影故事情節當中:那一年,俺們都才十七八歲,唯一想的事,就是通過那座橋。"當聽到電影《金剛川》預告片中這句旁白時,很多人或許會和我一樣想著,這是一座什么橋?它到底有多么重要?
其實,這是一部反映抗美援朝期間護橋修橋志愿軍戰士與美軍展開殊死搏斗的戰爭影片。作為抗美援朝戰爭的最后一場戰役———《金城戰役》。影片描述為了使志愿軍戰士在指定時間內渡水到達戰役前線,后方戰士在敵人的狂轟濫炸之下,從下午到凌晨,不斷搭建并搶修木橋片段。37米長的橋,7炸7修,夜以繼日的反復搶修。實際上就是聚焦在下午到凌晨志愿軍橫渡金剛川的艱難過程,故事內容比較簡單,但卻分別從步兵、高炮班、美軍轟炸機、橋四個視角還原了這一場戰事。這段歷史可能對于大部分人來說鮮有耳聞,甚至都不知道還有這么一段秘辛。拿破侖說:“不以小事為輕,而后可以成大事”。恰好《金剛川》這部影片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反觀當今社會,大到國家榮辱,細到家庭個體以及工作上。是否我們也應該保持著一顆熱血澎湃的心呢?人生幾十年,縱使生活虐我千萬遍,依然要愛生活如已出,這種生活態度恰好是我們所需要的。從影片當中可以看到所刻畫的人物都極其鮮明:一個目標—過橋;一個配合—分工合作;一個精神—堅持不懈。這種感人的畫面直到現在都依然清晰的浮現在腦海中。
至此,觀影活動圓滿結束,忍不住的感動和對先輩的緬懷仍久久圍繞現場。未來,作為普通民眾的一員,我們更多的是做好現在手頭上的工作,并深知家庭的責任,努力改善生活質量。可能過程會經歷很多挫折失敗,但是絕不能澆滅我們通往成功之路的希望。
請銘記:時刻都要守護好我們心中的那道“橋”,因為它是一種信念!
紅色電影金剛川觀后感5
星期六爸爸帶我去看《金剛川》這部電影,這部電影是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的影片,該片以戰士、敵人、防空炮臺和橋上四個視角講述一個鮮為人知的故事,一個工兵橋修好又被炸毀,再度修好,始終屹立不倒,令敵人費解的戰爭奇跡。
《金剛川》這部電影改編自真實事件,據一名人物原型爆料,這次戰役是他最難忘的戰役,戰士們連續七次修復三十七米長的大橋,用血肉之軀筑起金剛川上的水路通道,保障了部隊和物資輸送的通行。這個故事發生在抗美援朝的末期,當時為了爭取談判主動權,志愿軍發動最后一次大型戰役,金剛川這條河是本次戰役中重要的軍事通道,而唯一的橋梁巖里橋卻被敵方損毀。為了搶占軍事先機,我軍發動了一次又一次的搶修戰斗,卻一次又一次的被敵人炸毀。敵方轟炸機在兩個多小時內向橋梁扔下數以千計的炸彈,而我方不懼犧牲,一次又一次的修復戰略通道,直至戰斗勝利。
看完電影后,我激動不已,熱血沸騰,心情久久不能平靜。為了更多了解抗美援朝的歷史,我用爸爸的手機查了抗美援朝的資料。1950年10月19日,中國志愿軍跨過鴨綠江,25日開始了抗美援朝的戰爭。當時我們的新中國成立后沒多久,百廢待興,工業力量薄弱,無法制造先進的武器。因此,在抗美援朝的整個過程中,先進的武器都屬于對手,中國人民志愿軍連炮彈都得數著用。但最終,戰爭的結局我們都知道了,武器敵不過勇氣、強權敵不過正義,經過無數志愿軍戰士的努力,最終我們贏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
為什么我們能夠以弱勝強?為什么我們的志愿軍戰士能夠不怕犧牲,勇往直前?我想一位主動加入抗美援朝志愿軍隊伍的老兵說的話就是最好的答案,他說:“我不是不需要幸福,我不是天生愿意打仗,可是敵人要剝奪我們的幸福,我不能有別的選擇。”
我想如果把視線放到今天,侵略者想要入侵我們的國家,剝奪我們的幸福,無數的解放軍戰士和無數的叔叔阿姨們,一定會像志愿軍戰士們一樣,不怕犧牲,排除萬難,保衛我們的國家。
最后,我要向偉大的志愿軍戰士致敬!學習他們為了保衛祖國而不畏犧牲的精神!
紅色電影金剛川觀后感相關文章:
★ 觀后感格式范文
★ 觀后感格式范文
★ 觀后感格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