頤和園觀后感450字作文
我曾經游覽過繁花似錦的圓明園,看見過紅葉似火的香山,欣賞過巧奪天工的天壇,但令我印象最深的還是百看不厭的頤和園。下面是由小編精心挑選的,歡迎大家來查閱
頤和園觀后感1
暑假到北京旅游的第一景點,我選擇了頤和園。因為我要親眼見見課文中那美麗的長廊、萬壽山和昆明湖。這可是我期盼已久的心愿啊!
頤和園門口游客如云。導游姐姐告訴我,頤和園是皇帝的御花園,也是給母后祝壽和游玩的地方。昆明湖是模仿西湖挖成的,挖出的泥土就堆成了萬壽山。所以,進門的大殿就叫仁壽殿,殿前有三尊銅鑄的龍、鳳和四不像的麒麟,個個栩栩如生。在樂壽堂前也有銅鑄的鶴和鹿,形態逼真,象征著福祿壽。在堂前有巨大的“敗家石”,在綠樹成陰的院子里,座落著許多房屋,據說是王妃的住宅。
走進邀月門就是有名的長廊。長廊的枋梁上繪有各種彩畫,有八千多幅呢!我很快找到了西湖全景五彩畫。長廊依山臨水,以排云殿為中心,向東西兩邊展開。長廊比課文中寫得還要精美。
在萬壽山腳下,我抬頭一望,那寶塔形的佛香閣在陽光照耀下,琉璃瓦閃閃發光,很雄偉。眼前的排云殿是那么金碧輝煌,我們中國古代的建筑真是了不起啊!
昆明湖又大又綠又平靜,壯觀的十七孔橋像一條白玉帶掛著一個美麗的小島。我仿佛又回到了西子湖畔。
今天,我見到了比課文中的頤和園還要美麗和雄偉的頤和園,還增長了許多歷史知識。再見了,美麗的頤和園。
頤和園觀后感2
昨天,我和媽媽去北京的頤和園游玩。
我們經過長途顛簸,隨著擁擠的人流,終于走進了頤和園。
進入頤和園,我第一眼就看見了一座高大雄偉的大門,門中間寫著兩個字——“旭延”。繞過這座大門,就看到一望無際的昆明湖。
昆明湖靜得像一面鏡子,綠得像一塊碧玉,游船、畫舫在湖面上輕輕劃過,幾乎不留一點痕跡。走著走著,我們還看到了荷花,一枝枝荷花散發出一種特殊的清香,伴著夏日的涼風,陣陣飄來,沁人心脾。
隨后,我們來到了有名的長廊,我了解到這里的長廊有七百多米,分成了二百七十三間,每一間的橫檻上都有五彩的畫,十分迷人。長廊兩旁栽著許多側柏,這些側柏都非常高大粗壯,像士兵一樣,保護著頤和園。
走完長廊,就來到萬壽山腳下,抬頭一看,一座八角寶塔形的佛香閣和金碧輝煌的排云殿聳立在半山腰上,一個個建筑無與倫比、巧奪天工。
時間不多了,我們就坐著畫舫來到了十七孔橋上,十七孔橋有十七個橋洞。橋欄桿上有百根石柱,石柱上有小石獅子,石獅子姿態不一,沒有哪兩個是完全一樣的。
這樣的景色,讓我們贊嘆不已,最后,我們戀戀不舍地離開了。
頤和園觀后感3
北京的頤和園是一個美麗的大公園。
進了頤和園的大門,繞過大殿,就來到有名的長廊。綠漆的柱子,紅漆的欄桿,一眼望不到頭。這條長廊有七百多米長,分成273間。每一間的橫檻上都有五彩的畫,畫著人物,花草,風景,幾千幅畫沒有那兩幅是相同的。微風從左邊的昆明湖上吹來,使人神清氣爽。
走完長廊,就來到萬壽山腳下。抬頭一看,只見一座八角寶塔形的三層建筑,黃色的琉璃瓦閃閃發光,那就是佛香閣。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輝煌的宮殿,就是排云殿。
站在佛香閣前面向下望,頤和園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蔥郁的樹叢,掩映著黃的,綠的琉璃瓦屋頂和朱紅的宮墻。正前面,昆明湖靜得像一面鏡子;綠得像一塊碧玉。游船,畫舫在湖面上慢慢的滑過,幾乎不留一點痕跡。向東遠眺,隱隱約約可以望見幾座城樓和城里的白塔。
從萬壽山下來!就是昆明湖。昆明湖圍著長長的堤岸,堤上有好幾座式樣不同的石橋,兩岸栽著數不清的垂柳。湖中心有個小島,遠遠望去,島上一片蔥綠,樹叢中露出宮殿的一角。游人走過長長的石橋,就可以去小島上玩。這座石橋有十七個橋洞,叫十七孔橋;橋欄桿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著小獅子。這么多的獅子,姿態不一,沒有哪兩只是相同的。
頤和園到處有美麗的景色,說也說不盡,希望你有機會去細細游賞。
頤和園觀后感4
北京頤和園是清朝時期的皇家園林。風景秀麗的它,向世人展示中國皇家園林的美。
我們剛進頤和園,一座極有園林特色的,由白玉漢石砌成的拱橋就出現在眼前:石拱橋護欄雕著許許多多的龍,欄柱上雕刻著一只只威武的,形態不同的小石獅子。經過石拱橋,便看見了昆明湖。
昆明湖是頤和園一個大湖,從高處向昆明湖望去,昆明湖就像一個壽桃。昆明湖,是一個人工湖,我想,那該要用多少人力物力呀!昆明湖周圍綠樹成蔭,景色宜人,湖水清澈,真令人心曠神怡。在昆明湖的北岸是一條雕梁畫柱的長廊,這長廊長達700多米,有1萬2千幅畫,并且每幅畫都沒有相同的地方。
走到長廊盡頭,就看見一座倚山而建的閣樓——香閣。香閣是慈禧太后游玩頤和園,在頤和園休息的地方。那里紅漆梁柱,金漆木雕,金壁輝煌,里面還有不少奇珍異寶。
最后我們來到了頤和園的一個景點:蘇州街。它是將江南民居生活濃縮到園內,蘇州街環形而建,街的一邊是古色古香的商鋪,地是用花崗巖石建成的,另一邊是水道,中間有小拱橋,好像回到古時。
頤和園有山有水,有亭臺樓閣,真不愧為皇家園林。
頤和園觀后感5
頤和園在北京西北的海淀區。它是我國現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皇家園林,是古代帝王的行宮和花園。
頤和園依山傍水,有萬壽山和昆明湖,山光水色,交相輝映,入春后,鮮花盛開,綠樹成蔭,景色誘人。
在頤和園的昆明湖上有一座十七孔橋。湖畔有佛香閣、石舫。
佛香閣建在萬壽山上,是全園的中心,登上佛香閣,不僅可以飽覽昆明湖上的風光,而且周圍數十里的景色也盡收眼底。
昆明湖北岸建有長廊,長廊東起邀月門,西到石丈亭,共273間,全長728米。整個長廊依山面水,隨山勢而起伏,循湖岸而曲折,像根彩帶把萬壽山南麓的建筑群貫穿起來,并在湖光山色間嚴謹而自然地起了承接作用。這條彩帶般的長廊,把萬壽山前分散的景點建筑連綴在了一起,形成了一條風雨無阻的觀景線。
長廊的每根枋梁上都有精美的繪畫,有西湖風景、山水人物、草木花鳥等。這些精美的繪畫描述了許多人們熟悉的故事,有《西游記》、《水滸》、《西廂記》、《紅樓夢》、《三國演義》……,彩繪中的人物栩栩如生,花草樹木惟妙惟肖,蝴蝶在花草中翩翩起舞,小鳥在樹林中歡快地歌唱。
知春亭雖不大,卻是觀景的好地方。德和園是慈禧聽戲的地方。
頤和園里還有許多迷人的景色,吸引著國內外的游客,令人們留連忘返。
頤和園觀后感6
今天,我們來到了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頤和園。
頤和園占地290余公頃,主要由昆明湖與萬壽山兩部分組成。頤和園建于1750年,原名清漪園年被英法聯軍焚毀年慈嬉太后挪用海軍經費重建,后改名頤和園年又遭八國聯軍嚴重破壞再次修復年正式辟為公園年被評為“世界上造景最豐富,建筑最集中,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園林年又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我能來到頤和園,感到很榮幸。
我們從東宮門進入頤和園,經過仁壽殿,來到昆明湖邊。一見到昆明湖我就想起蘇軾的詩名“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這邊的昆明湖晶瑩剔透,湖水微微泛起漣漪,湖中借杭州西湖長堤,仿東海神山仙島。那邊的萬壽山滿山古柏蒼松,掩映著雄偉的宮殿、秀麗的樓閣。啊!人間仙境!這里讓我流連忘返。
看完昆明湖,我閃來到了玉瀾堂,是慈嬉太后囚禁光緒皇帝的地方。我們繼續前進,來到樂壽堂――慈嬉太后住的地方。樂壽堂的匾上有一個電燈泡,據說是中國最先用電燈的地方。出了樂壽堂,來到了著名的長廊。長廊全長728米,用柱子分成273間。每一間的頂上都雕有畫,上千幅畫中沒有哪兩幅是相同的。走完長廊,就來到萬壽山腳下,山下是排云殿,半山腰有佛香閣,山頂還有智慧海。這些建筑的頂都有是金色的琉璃瓦,在陽光下閃閃發光。最后,我們從北如意門出了頤和園,結束了游覽。
頤和園觀后感7
我站在頤和園,仰望歷史的天空。
清朝末期,打仗、失敗、簽約,仿佛成為定勢。舊中國被無邊的黑暗籠罩著,不堪重負,傷痕累累,茍延殘喘。就在這危急時刻,慈禧太后竟挪用每年海軍經費的一半,重建了頤和園。戊戌變法,似乎給中國帶來新希望,然而短短一百零三天后,變法夭折,而這次維新派和守舊派的主戰場,便是頤和園。維新派失敗后,光緒皇帝也被囚禁在頤和園。
在頤和園的清漪園內,有一塊巨石,名叫“青芝岫”俗稱“敗家石”,它本在大房山群峰中,明朝太仆米萬鐘發現后,不惜財力,要將此石移到自己的花園中,為搬此石,米萬鐘傾其所能卻終未成,巨石棄于鄉間小道中,“敗家石”也因米氏家敗而得名。后來,乾隆發現此石,視為珍寶,下令將石搬入清漪園內,而當時清漪園正門已修好,乾隆下令拆破墻門,將巨石搬入園內。皇太后忽感不祥,說“既敗米家,又破我門,其石不祥?!彪m不能說石頭怎樣,但清朝至此,真的走向衰敗沒落。
1920__年,八國聯軍的槍炮摧毀了曾經亭臺樓閣的頤和園,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王朝也在帝國主義的沖擊下走投無路土崩瓦解。
我站在頤和園,腳下是新生的土地,但我無心去瀏覽煙波浩渺、紅花掩映的頤和勝景,我仰望歷史匆匆踏過的痕跡,仿佛看到,每一座亭臺樓閣上都鐫刻著傷痕累累的歷史,每一陣風吹綠葉的沙沙聲都哭訴著封建王朝的腐朽,每一塊土地見證著蒼白無力的過去,我仿佛聽到來自歷史的呻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