頤和園觀后感100字
頤和園觀后感100字篇1
我覺得頤和園是一個非常美麗的大公園。
首先,我來介紹頤和園的幾處有名的地方,我們一開始進入了頤和園大門,然后我們再繞過大殿,就可以來到有名的長廊,那些長廊里面到處都是綠漆的柱子,還有紅旗的欄桿,一眼望不到頭。長廊居然有700多米長,分成273間。每一間的橫欄上都畫著五彩的畫,畫著人物花草風景,我認真的看這些畫,感覺就像我們的生活,就像我們的環境,是如此的美麗,畫家們也非常厲害,在這幾千幅畫里面沒有哪兩幅是相同的,這是代表畫家,每一顆都是用心畫的,值得我們敬佩,還有一句話是這樣寫的,長廊兩旁栽滿了花木,這一種花還沒謝那一種花又開了,這讓我感覺,這頤和園的花木都是非常的多,非常的美麗,花朵的生命力也是非常的強大,微風從左邊的昆明湖上吹來,使人神清氣爽,就像我們睡覺醒來之后,也是神清氣爽。
就在頤和園最有名的地方有這個昆明湖。然后那個湖中有一個小島,那個小島應該不是別人建的的,我是這樣覺得的,應該是自然形成的,可見小島的生態環境應該是非常的好的,很多游人都走過長長的石橋,石橋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如果沒有石橋,游人們都去不了這生態環境非常好的小島,再說這石橋上的17個孔,叫做17孔橋,橋欄桿上有很多柱子,柱子上刻著小獅子,這和剛剛的話一模一樣,說明:這些雕刻的那些柱子,還有柱子上雕刻的小獅子,都是各不相同的。
看完了頤和園,這么美麗的風景,我還是要說一句話,頤和園的風景真是太美了,我還要閱讀這篇美麗的課文!
頤和園觀后感100字篇2
我曾經去過美麗的北京,游覽過圓明園、故宮、天安門、午門……但是,讓我記憶最深刻的是去頤和園。
走進頤和園,第一眼看見的就是一座聳立的高山,這座山叫作萬壽山。為什么叫萬壽山呢?因為,在山上有一座專門拜佛的佛香閣,底盤是用石頭做成的,有五層,北面是千手觀音,南面是勝利斗佛,西面是天門護者,東面是乾隆皇帝寫的一個“壽”字。佛香閣金碧輝煌,依山面南,俯瞰這這一整個頤和園,也會看見一條長龍,名叫長廊,還有一座明亮到像一面鏡子的湖,名叫昆明湖。
離開了佛香閣,向前走,就到了長廊。長廊全長728米,上面繪了一萬四千余種美麗的畫片、彩畫。走在長廊上,一會看彩畫,一會看旁邊美麗的昆明湖,真是一樣漂亮,是最美的畫面。在長廊上,有四個亭子,分別是留佳亭、寄瀾亭、秋水亭和清遙亭,全都是用來觀看昆明湖所建造的。到了長廊的終點,也就到了昆明湖中的后湖。
走進昆明湖,放佛置身于一幅連綿不斷的山水畫。坐在龍航號上,游行在一個巨大的翡翠上,別提有多美了!你再往岸上看,一棵棵柳樹垂著長長的辮子,如果細心聽,它們會隨風飄飄起舞,發出“沙、沙、沙”的聲音。最后,游到了南湖,看見了南湖島,猶如盤子里的一顆明亮的珍珠,又像一朵巨大的荷花從昆明湖中冒出,用十七孔橋連在陸地上。
頤和園還有許多風景優美的地方,比如十七孔橋、四大部州、和宮等等,但我最喜歡的還是萬壽山、長廊和昆明湖這三個景點,讓我一直記在心里。
頤和園觀后感100字篇3
頤和園有山有水,有亭臺樓閣,真不愧為皇家園林。
北京頤和園是清朝時期的皇家園林。風景秀麗的它,向世人展示中國皇家園林的美。
我們剛進頤和園,一座極有園林特色的,由白玉漢石砌成的拱橋就出現在眼前:石拱橋護欄雕著許許多多的龍,欄柱上雕刻著一只只威武的,形態不同的小石獅子。經過石拱橋,便看見了昆明湖。
昆明湖是頤和園一個大湖,從高處向昆明湖望去,昆明湖就像一個壽桃。昆明湖,是一個人工湖,我想,那該要用多少人力物力呀!
昆明湖周圍綠樹成蔭,景色宜人,湖水清澈,真令人心曠神怡。
在昆明湖的北岸是一條雕梁畫柱的長廊,這長廊長達700多米,有1萬2千幅畫,并且每幅畫都沒有相同的地方。
走到長廊盡頭,就看見一座倚山而建的閣樓--香閣。香閣是慈禧太后游玩頤和園,在頤和園休息的地方。那里紅漆梁柱,金漆木雕,金壁輝煌,里面還有不少奇珍異寶。
最后我們來到了頤和園的一個景點:蘇州街。它是將江南民居生活濃縮到園內,蘇州街環形而建,街的一邊是古色古香的商鋪,地是用花崗巖石建成的,另一邊是水道,中間有小拱橋,好像回到古時。
頤和園有山有水,有亭臺樓閣,真不愧為皇家園林。
頤和園觀后感100字篇4
我去過很多地方,有被火燒掉的圓明園,有被毀得差不多的萬春園,有仙氣飄逸的五臺山,還有氣魄雄偉、蜿蜒萬里的長城……可是我覺得風景最好的地方非頤和園莫屬。
走進南如意門,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座高聳入門的山峰。陽光像利劍一樣透過濃密的樹葉照射在大地上,透過樹葉的縫隙,看見前面一片金光,跑進一看,原來是昆明湖。“百里銀盤長龍鋸”,看不到邊的湖面上,十七孔橋橫臥在昆明湖的一角,宛如一條巨龍盤在自己的地盤上。
沿著昆明湖往前走,可以看見一條長廊。長廊就像一幅美麗的畫卷,不斷展現在我們眼前。長廊上,這一幅幅色彩鮮艷、栩栩如生的畫卷讓人們樂不思蜀,移不開腳步。
繼續往前走,可以看見萬壽山上的佛香閣。我試著往上爬,可是佛香閣真的太高太陡了,我每爬幾米就累得氣喘吁吁。我感嘆道:“噫吁嚱,危乎高哉!此道之難,難于上青天!”過了好久,我終于爬上了佛香閣,此時,我已經累得大汗淋漓。我伸頭往外一看剛剛走過的筆陡階梯,又趕緊縮回了頭,雙腿還打著顫。我透過扶桿俯視昆明湖,昆明湖就像一面大鏡子,把頤和園的每一個角落都映照在里面。湖中間的小船像一條條小魚在自由自在的游著,正如乾隆皇帝所題:“何處燕山最暢情,無雙風月屬昆明。”
頤和園還有許多古老的庭院,曾是皇帝避暑住的地方。這里還有美麗的蘇州街,盡是江南好風景。“一片清漪,十五寒暑,終現錦繡園林。”頤和園處處散發出江南水鄉的淡淡香氣。頤和園真是太美了!
頤和園觀后感100字篇5
《孔乙己》是魯迅先生的著名短篇小說代表作,文章中杜撰了一個飽受封建教育迫害而變得滿目蒼夷的讀書人——孔乙己。他在魯迅先生的文筆下被深刻第演繹成了一個好喝懶做、死要面子、迂腐可笑、麻木不仁的形象。
上學時,讀這篇文章感覺孔乙己為了生計或者學習而變成“偷書賊”,為了面子而不肯脫下那件象征讀書人身份的又臟又破的長衫,為了賣弄學問說起話來滿口之乎者也等行為確實有不少可笑之處。今天閑來無事重讀這篇文章,突然感覺孔乙己身上的一些優點應該值得我們學習。
文章中對孔乙己在酒店的賒賬有這樣一句描述“不出一月,定然還清”,這句話就足能反應出孔乙己的為人誠信,正是他的誠信才讓酒店老板對他的賒賬問題足夠的放心。但是,現在社會中有多少人失去了像孔乙己那樣的誠信,大家為了生計疲于奔命時,忘記了對朋友、對家人和對社會的誠信,造就了很多的“狼來了”的故事,更有甚者對社會進行赤裸裸的坑蒙欺騙。難道我們就不應該贊許下孔乙己的誠信精神嗎?
孔乙己主動教給酒店小伙計茴香豆的“茴”字四種寫法,給小孩子分豆子吃,可以看出他是一個心地善良的人,他是一個樂于助人的人。反觀我們這個科技已經得到突飛猛進了的社會,人們步入了爭分奪秒的快節奏生活中,沒有人愿意把時間浪費在幫助陌生人身上,更沒有人愿意拿出自己的物品與大家分享。社會涌現出越來越多的“扶,不扶”思索的身影和“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背影。 假如孔乙己來到我們的社會,他能適應我們這樣的節奏嗎?
對比于孔乙己的年代,我們的社會確實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是我們的精神文明建設投入是不是少了一點呢?如果我們把孔乙己的誠信精神和樂于助人的精神發揚起來,我相信社會更穩定、朋友更真誠。
頤和園觀后感100字篇6
這是一篇短文,是魯迅先生《吶喊》中的一篇文章。魯迅寫作的目的就是嘲諷那些社會的敗類,和背叛者,他用自我的筆來鼓勵中國人堅持反抗,在《孔乙己》中,作者用細致的文筆,嘲諷了像孔乙己這樣的“書呆子”好吃懶做的人,可是心中總會有一點悲傷:悲傷當時社會的腐敗;總會有一點慶幸:慶幸沒有生活在這個年代;有一點憤怒:憤怒大家對政府的不信賴。種.種原因讓我的淚不禁流下。
孔乙己雖然穿著長衫,但不想其他穿長衫的人坐在店里吃飯,而是像那些貧窮的人在柜臺前站著喝,并且穿的衣服也是破爛不堪,好像好幾年沒有洗過,孔乙己很想學習可是由于社會的腐敗,只能讓他不懂裝懂,他有本事可是因為自我不被別人看好,從而導致他的好吃懶做,他幫別人寫字遭到別人的質疑,所以放棄了自我唯一能干的事情,之后他只能靠偷東西來維持生機,可是常常被人發現,被人打斷退,還在酒店中欠了19個錢。
文章一處寫到:他從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錢,放在我手里,見他滿手都是泥,原先他便用著手走來的,不一會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笑聲中,坐著有這手慢慢走去了。孔乙己的退被人打斷了,只能用手來走路,路人不但沒有同情他,可憐他,竟然嘲笑他,從而體現出來舊社會的麻木不仁。
想象孔乙己,再想想我們00后,他過著被人嘲笑的日子,我們卻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他們穿著破爛不堪的衣服,我們總要買些品牌的衣服,這是不是值得我們去反思呢?
頤和園觀后感100字篇7
除了上次說道的敘事人選擇的特殊,魯迅使用了小伙計的角度,這樣就略去了很多關于孔乙己的介紹,以及他的悲慘命運的了解,就在這小伙計的眼中,也沒有對于孔乙己的出場做面面俱到的描寫。在表現方法上,《孔乙己》沒有描寫,沒有渲染,只有平淡的敘述,這一點和魯迅的其他名篇是很有些不同的。
在表現方式上,《孔乙己》一文中沒有渲染,只有平淡的敘述。文中寫到“沒有他,人們也一樣快活”這里后,小說接著寫在酒店里,人們發現,孔乙己長久沒有來了:
一個喝酒的人說道,“他怎么回來?……他打折了腿了。”掌柜說,“哦!”“他總是仍舊偷。這一回,是自己發昏,竟偷到了丁舉人家里去了。他家的東西,偷得的么?”“后來怎么樣?” “怎么樣?先寫服辯,后來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后來呢?”“后來打折腿了。”“打折了怎樣呢?”“怎樣?……誰曉得?許是死了” 掌柜也不再問,仍然慢慢地算他的帳。
從字面上看,好像并沒有任何文字直接寫到人們的“快活”。然而從對話的語調中,仍然可以看出那個提供消息者的心態。對于丁舉人打折了孔乙己的腿這樣野蠻的人身傷害,說話者沒有半點保留,相反給人一種理所當然、津津樂道的感覺。特別是,傳孔乙己可能已經死了的時候,說話的和聽話的都沒有震驚。“掌柜也不再問,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賬。”對于一個給酒店帶來歡笑的人的厄運,居然一點反應也沒有。這就充分顯示出魯迅在對話描寫中潛在量的巨大——有意不去直接點明說話者那種津津樂道的神態甚至以消息的傳播者為榮的情緒,把想象的空間留給讀者。
唯其平靜、平常、平淡,才顯得諸如此類的殘酷無情,由于司空見慣,而沒有感覺,沒有痛苦,而魯迅的筆墨,就是要揭示這種無形的精神虐殺的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