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士事跡觀后感
在觀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吧,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觀后感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觀后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中科院士事跡觀后感,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幫助。
中科院士事跡觀后感1
一邊是國外優越的科研、工作、生活條件,一邊是恩師丁穎先生畢生收集托付給他的7000多份水稻種質資源。盧永根選擇了留下,因為“我是中國人,祖國的建設需要我!”
如何提高水稻的育種品質?這個科研命題,讓盧永根花了畢生時間來思考。他像普通的農民一樣,挽起褲腿,赤腳走在農田里,一步一個腳印地去尋找水稻的祖先野生稻。為什么?因為他有科研求真的恒心。
他擔任華南農大校長期間頂住壓力,破格提拔青年才俊,以人才斷層困局,改變論資排輩風氣,打開了學校人才培養的新格局。為什么?因為他有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忠心。
他的家中陳設仍停留在20世紀80年代,年過七旬每天仍自己到食堂打飯,簡樸一生的他卻毫不猶豫將自己的畢生積蓄880多萬元盡數捐出,獻給他鐘愛的農業教育事業。為什么?因為他有無私奉獻的愛心。
赤腳耕耘大地,盧永根不在乎名,不在意利,但求這一生過得有意義。扎根田里鄉間,盧永根不顧得累,不害怕苦,只求育得青禾,蒼生飽暖。
--指出,科學研究既要追求知識和真理,也要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和廣大人民群眾。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薄耙阜€糧食安全這個重任?!?/p>
心唯大我育青禾。正是因為像盧永根這樣的一代代科學家舍棄“小我”而執著于“大我”,懷抱一顆質樸至極而又難能可貴的恒心、愛心、忠心奮力拼搏;一批批農業科研工作者躬身于田野鄉間,將論文寫在中國的土地上;廣大科技領域工作者不忘初心,發揚追求真理、服務國家、造福人民的優良傳統,農民在豐收時的笑容才會如此燦爛,糧食安全的紅線才會被牢牢守衛,“蒼生俱飽暖”的全面小康夢才會日益接近,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號角才能響亮吹奏。
在給予他們崇高禮贊的同時,社會也應為他們營造更好的科研制度環境,破除“五唯”,讓領銜科技專家有更大的技術路線決策權、經費支配權、資源調動權,讓他們的科研才華得以盡情發揮,科研抱負得以盡情施展,助力科技強國夢更早實現。
中科院士事跡觀后感2
近日,中宣部追授原中科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原校長盧永根同志“時代楷?!狈Q號,號召干部群眾特別是廣大知識分子向他學習。“時代楷?!惫澞坎コ龊?,在基層廣大干部職工中引起強烈反響。
盧永根一生從事稻種.種質資源收集、保護與創新利用以及水稻遺傳學和細胞生物學等基礎性研究工作, 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
他曾協助中國科學院院士丁穎開展中國水稻品種的光溫生態研究,丁穎去世后,盧永根主持總結該項工作并參加撰寫《中國水稻品種的光溫生態》,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在水稻遺傳資源、水稻半矮生性、雄性不育性、雜種不育性與親和性等方面的遺傳研究,取得了很大進展;他提出水稻“特異親和基因”的新學術觀點以及應用“特異親和基因”克服秈粳亞種間不育性的設想,被業界認為是對栽培稻雜種不育性和親和性比較完整和系統的新認識,在理論上有所創新,對水稻育種實踐具有指導意義。
榜樣是無聲的力量。盧先生的言傳身教、以身作則,我們看在眼里、刻在心里。在工作中,我們不再怕辛苦,不再區分分內分外工作,不再糾結于個人得失,不再看重個人榮譽,不再患得患失,只要是有利于學院發展、有利于學科發展、有利于人才培養的事情,我們總是會想盡辦法完成,想盡辦法做好。我們不再追求物質享受,而是追求精神的富足;我們遇到困難不再彷徨,而是勇往直前;我們取得成績,不再飄然自得,而是淡然處之。
安于清貧,是盧院士一生的寫照;不忘初心,是盧院士終生的信仰。回望盧永根的奮斗歷程,他愛國、愛校、愛民,堅定地繼承和發揚了“丁穎精神”,一心追求和實現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一名科學家的崇高境界和遠大理想。他早已把科教工作當作畢生的事業,傾注了全部熱情和心血,勇攀高峰而不慕虛名。作為一名當代大學生,我們要學習他始終把自己的命運同國家的需要聯系在一起,學習他始終不忘初心,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在奮斗中書寫人生華章。
中科院士事跡觀后感3
在全黨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精神、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之際,中央宣傳部15日在北京向全社會宣傳發布盧永根的先進事跡,追授他“時代楷?!狈Q號。
盧永根是華南農業大學原校長,中科院院士,著名水稻遺傳學家。2019年8月,因病在廣州逝世。他信念堅定、忠誠如山,入黨70年來,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對黨和國家忠誠不渝、矢志奮斗,與共和國同成長、共奮進,是一名永葆初心的優秀共產黨員。他獻身科研、勇挑重擔,畢生致力于水稻遺傳育種研究,為國家農業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他立德樹人、鞠躬盡瘁,培養了一大批高水平現代農業專家;他艱苦樸素、無私奉獻,始終堅持共產黨員勤儉節約的優良作風,將積蓄880多萬元捐贈出來設立教育基金,將遺體捐獻給醫學研究和醫療教育事業,是一位情操高尚的道德模范。
在盧永根的辦公桌上的一個筆記本扉頁,寫著用來自勉的四個“一點”:多干一點、少拿一點、腰板硬一點、說話響一點。這體現了一名共產黨員求真務實、廉潔自律的精神。作為基層黨員,我們要學習這種求真務實的精神,要把為人民服務作為人生的最大追求、把為黨的事業而奮斗作為人生最高目標。所以,我們要堅持講實話、出實招、辦實事、務實效,以民為本,執政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們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必須做到的。
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正所謂,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從政者,只有“多干一點”,才能產生良好的示范作用、積極的感召效應;領導者,倘能“少拿一點”,既關乎人格風格,又關乎威信威望。道理明擺著,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當領導的,能夠真正做到“多干一點”“少拿一點”,群眾都會看在眼里,自然服在心里。這樣的領導干部,腰桿才“硬”得起來,說話才“響”得起來,威望才“高”得起來。
盧永根說:“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祖國故,兩者皆可拋。我希望能像一束小火花,點燃你們心中的愛國主義火焰?!薄鞍l乎于心,踐之于行”。盧永根院士將畢生積蓄捐獻給教育事業,對黨忠誠、不忘初心、報答黨恩,恪守崇高的人生追求,始終保持共產黨員的政治本色,值得廣大黨員干部認真學習。
中科院士事跡觀后感4
先進典型共產黨員盧永根的事跡,感人肺腑,他道德情操高尚,影響著身邊的每一個人。華南農業大學原校長盧永根院士,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時代楷模,他一生致力于水稻的遺傳育種研究;87歲,將幾乎畢生積蓄880萬元捐贈給教育事業;89歲,將遺體無償捐獻給醫學事業;永葆初心,矢志不渝,真正詮釋了我們的入黨誓言,為共產主義奮斗終身,代表著老一輩共產黨員無私奉獻的精神。
在他的辦公桌上的一個筆記本扉頁,寫著用來自勉的四個“一點”:多干一點、少拿一點、腰板硬一點、說話響一點。這體現了一名共產黨員求真務實、廉潔自律的精神。
作為基層黨員,我們要學習這種求真務實的精神,要把為人民服務作為人生的最大追求、把為黨的事業而奮斗作為人生最高目標。所以,我們要堅持講實話、出實招、辦實事、務實效,以民為本,執政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們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必須做到的。
作為基層黨員,我們更要學習他的“少拿一點”,正是這種廉潔自律精神,他一輩子出行坐公交,吃飯在食堂,家中的擺設,還停留在20世紀80年代,即使當了校長,他也堅持不坐進口名牌小車,在住房、電話等待遇上不搞特殊。雖然我們現在生活條件改善了、工作環境更好了,但艱苦奮斗的精神不能丟,而仍要一如既往遵循勤儉節約、艱苦創業的原則,切實反對鋪張浪費和大手大腳,自覺抵制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自覺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優良作風,始終做到發奮圖強、勇于擔當、不懈奮斗。
中科院士事跡觀后感5
盧永根自小家境優渥,隨著戰爭的到來,面對國家陷入內憂外患的境地,19歲的盧永根找到了自己的信仰,毅然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新中國成立后,百廢待興,盧永根來到了廣州,跟隨丁穎院士從事稻作的科學研究,他用雙腳丈量大地,保存了7000余份稻種和科研數據。盧永根從事華南農學院院長以來,鞠躬盡瘁,一直為學校的發展貢獻著自己的光和熱,培養了一批學術骨干和青年人才。盧永根自始至終堅守著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勤儉節約,蠟炬成灰淚始干,為熱愛的祖國奉獻了一生。黨員干部應該學習盧永根院士身上這股頑強不屈,腳踏實地的苦干精神,才能更好的為人民服務。
黨員干部要學習盧永根院士不畏艱險,迎難而上的精神。盧永根院士上高山、下峽谷、披荊棘、踏草叢,為老百姓解決溫飽問題,是共產黨員的楷模。黨員干部要牢記自己的初心與使命,踏實肯干,不畏艱難困苦,不搞形式主義,堅持群眾路線,一步一個腳印地深入到老百姓家中,深入他們的心中,真心實意的為老百姓著想,解決與落實他們的難題與訴求,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踐行一個共產黨員的初心與使命。
黨員干部要學習盧永根院士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的工作作風。盧永根院士將自己的畢生積蓄都捐贈給了華南農業大學,他沒有選擇用這筆錢改善自己的生活,一切從簡的他反而將自己的積蓄都貢獻給了教育事業。黨員干部要嚴格執行中央的八項規定,不利用職務之便大吃大喝,收受高檔禮品,要做到兩袖清風,不向老百姓吃拿卡要,杜絕沒有好處就不辦事的陋習,不在老百姓面前端架子,作威作福,向老百姓展現一個共產黨員的良好形象。
黨員干部要學習盧永根院士蠟炬成灰淚始干的奉獻精神。盧永根院士不僅將自己畢生的積蓄都捐贈給了教育事業,還決定將自己去世后的遺體捐獻給醫學科研與醫學教育事業,他為祖國奉獻了自己的一生,做出了偉大的貢獻。黨員干部要堅守自己作為共產黨員的初心與使命,腳踏實地,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認真履職,以集體利益為重,做好犧牲個人利益的思想覺悟,為祖國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